《梦溪笔谈》技艺--毕昇发明活字印刷


【原文】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 (1) ,典籍皆为板本。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腊和纸灰之类冒之 (2) ,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 (3) ,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贴之,每韵为一贴,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4) ,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注释】

(1)冯瀛王:即冯道。后唐时曾与同为宰相的李愚一起奏请,令国子监雕印“九经”。其事到后周时始完成,前后历时二十 余年。已后:同“以后”。 (2)腊:通“蜡”。和:掺和。 (3)药:指上面所说的松脂、腊等。习俗上某些用料也可称“药”,如“火药”。镕(róng):后作“熔”,熔化。 (4)燔(fán):烧。

【译文】

用雕刻木版的方法印制书籍,在唐代还没有盛行,自从冯瀛王奏请开始雕印五经以后,传统经典就都已是木刻的版本了。庆历年间,有平民毕昇又发明了活字板。他的做法是用胶泥刻字,像铜钱的边沿那样厚薄,每个字做成一个印,用火烧过使它变得结实。预先备置一块铁板,在上面覆盖一层用松脂、蜡掺和纸灰之类做成的材料,要印书的时候,再在铁板上放置一个铁制的模子,就在模子里密实地排列字印。满一模子为一版,就拿铁板到火上烤,等到铁板上覆盖的材料稍稍熔化的时候,即用一块平板按压字印的版面,这样字印的版面就平如砥石了。如果只是印三两本书,这办法未见得简易;如果要印数十本、上百本甚至上千本书,那么这办法就显得非常快。活字印刷通常要做两块铁板,这一版在印刷时,另一版已开始排字,这一版刚刚印完,第二板已准备好了,交替着使用,转眼工夫就可以办理停当。每一字都有几个印,像“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多个印,以预备一版文字中有重复的。不用的时候,就把字印贴到纸上,像字典那样按韵部排列,每一韵的字为一贴纸,存放在木架上。有些不常见的冷僻字平时没有备下,用时立即现刻,用草火烧制,也转眼可成。活字所以不用木制,是因为木材的纹理有疏密,沾水之后就高低不平,同时又容易与铁板上垫铺的材料粘在一起取不下来。不如用烧泥的办法制活字,用完了,再放到火上烤一烤,让下面的材料熔化,然后用手一抹,字印就都掉下来了,而且一点都不会弄脏。毕昇死后,他的字印被我的侄子收存,至今还保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