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溪笔谈》杂志--温州雁荡山


【原文】 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图牒 (1) ,未尝有言者。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此时尚未有名。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 (2) ,唐僧贯休为《诺矩罗赞》 (3) ,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濛濛”之句。此山南有芙蓉峰,峰下芙蓉驿前瞰大海,然未知雁荡、龙湫所在,后因伐木,始见此山。山顶有大池,相传以为雁荡;下有二潭水,以为龙湫。又有经行峡、宴坐峰,皆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谢灵运为永嘉守 (4) ,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独不言此山,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予观雁荡诸峰,皆峭拔崄怪,上耸千尺,穹崖巨谷 (5) ,不类他山,皆包在诸谷中,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至谷中则森然干霄 (6) 。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如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皆是水凿 音漕 之穴,自下望之则高岩峭壁,从上观之适与地平,以至诸峰之顶亦低于山顶之地面。世间沟壑中,水凿之处皆有植土龛岩 (7) ,亦此类耳。今成皋、陕西大涧中 (8) ,立土动及百尺,迥然耸立,亦雁荡具体而微者,但此土彼石耳。既非陡出地上,则为深谷林莽所蔽,故古人未见,灵运所不 至,理不足怪也。

【注释】

(1)图牒:指地理图书。

(2)诺矩罗:相传为佛教十六大阿罗汉之一,居第五。震旦:古代印度人对中国称呼的译名。佛经用此名。雁荡:南方人称浅水湖为“荡”。相传此荡为秋雁南归时所宿,故称“雁荡”。

(3)贯休:唐代僧人、诗人。《诺矩罗赞》:诺矩罗画像的题词。

(4)谢灵运(385—433):东晋末、南朝初著名诗人,为早期山水诗的代表人物。

(5)穹(qióng):高大。

(6)干(ɡān):冲。

(7)植土龛岩:直立的土龛和土崖。较低者称“龛”,较高者称“岩”,此皆指断土所成者。

(8)成皋:今河南荥阳汜水镇。陕西:指陕州(今河南陕县)西部。

【译文】

温州的雁荡山,是名闻天下的一座神奇秀丽的山,然而自古以来的地理图书,却从未见有提到过它的。大中祥符年间,因为朝廷建造玉清昭应宫,在这里开山伐木取材,才有人发现它,当时它还没有名气。按西域佛教书籍的记载,大阿罗汉诺矩罗居住在中国东南大海边的雁荡山芙蓉峰下的龙湫,唐代僧人贯休所作的《诺矩罗赞》中,便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濛濛”的诗句。这座山的南面有芙蓉峰,峰下有芙蓉驿俯瞰前面的大海,然而不知道雁荡、龙湫在什么地方,后来因为伐木,才见到这座山。山顶有个大池,传说以为这就是雁荡;下面有两个水潭,以为这就是龙湫。又有经行峡、宴坐峰,都是后人借用贯休的诗句为它们起的名字。谢灵运曾经为永嘉太守,凡永嘉一带的山水,他游历殆遍,却唯独不曾提到此山,大概当时它还没有“雁荡”这个名称。我观察雁荡诸峰,都峭拔险怪,上耸千尺,高崖巨谷,不似他山,然而它们全都包藏在各个山谷中,自岭外望去则什么都看不见,至谷中才发现它们森然耸立,直冲云霄。推原其形成之理,当是因为山谷中大水的冲激,沙土都被冲走,于是就只剩下那些巨大的岩石岿然挺立在那里。如大小龙湫、水帘谷、初月谷之类,都是大水冲凿出来的坑穴,从下面仰望是高岩峭壁,从上面看去则恰与地面相平,以至于诸峰的峰顶也低于山顶之外的地面。世上的沟壑之中,被大水冲凿之处都有直立的土龛和土崖,也属于这一类。如今成皋至陕州西部一带的大涧中,直立的土崖动及百尺,迥然耸立,也可说就是具体而微的雁荡山,只不过这里是土崖而那里是石山而已。雁荡山既陡峭地立于地面上,就一定被深山峡谷的莽莽丛林所掩蔽,因而古人未见此山,谢灵运也不曾到过,就理应不足为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