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注》卷二十九 沔水、潜水、湍水、均水、粉水、白水、比水


【题解】 这一卷中立题入篇的河流有七条之多。其中沔水其实在上卷已经从沙羡县注入长江,所以篇中所记叙的已经是长江的流程。但是在此篇的第三句《经》文“又东过牛渚县南,又东至石城县”以后,《经》、《注》都对长江下游作了错误的记叙。郦道元在此篇中的最后几句话,实事求是地说明了他并不了解这个地区的河川水利。潜水是一条存在疑问的古代河流,因为《禹贡·荆州》提及“九江孔殷,沱、潜既道”,但《禹贡·荆州》提及“岷嶓既艺,沱、潜既道”,则在今湖北与四川都各有一条沱水和潜水。不过《水经》说“潜水出巴郡宕渠县”,宕渠在今渠县东北,则此潜水当在今四川,是嘉陵江的支流。但《水经注》的说法与《水经》存在分歧,按《水经》,潜水出于巴郡宕渠县,则此水当是古代的宕渠水,是嘉陵江的东支。而《水经注》说:“刘澄之称白水入潜,然白水与羌水合入汉,是犹汉水也。”《注》文所说的汉水,前面已有说明是西汉水,既然“白水入潜”,白水即今白龙江,则此潜水应为嘉陵江的干流。古籍上的这类问题不少,至今存疑。湍水今称湍河,是白河支流,发源于南阳盆地以北的伏牛山,在邓州以东注入白河,全长二百多公里。均水是今何水,至今尚不明确。《汉书·地理志》认为此水是淯水,郦道元同意此说,包括近代杨守敬、熊会贞的《水经注疏》,都认为均水就是淯(育)水。粉水今称粉青河,是发源于湖北神农架的一条小河,东流在今谷城附近注入汉江。白水是今何水,也无法论定。此白水与嘉陵江上游今称白龙江的白水并不相同。《水经注》也说不清这条河流,《注》文说:“邑郭沦移,川渠状改,故名旧传,遗称在今也。”说明此川在郦道元时代也已经是个“故名”和“遗称”了。比水今称唐河,按《经》、《注》文字核对,并无不符之处。可以考定它是汉江的一条支流。

【01】 解读 注释 译文
《尚书·禹贡》,汇泽也 [1] 。郑玄曰:汇,回也。汉与江斗 [2] ,转东成其泽矣。

【解读】 前面已经指出,卷二十八《沔水》的最后一句《经》文:“又南至江夏沙羡县北,南入于江。”《注》文写得较多,但其中也有一句是:“南与江合。”说明《经》、《注》实在都已点明了沔(汉)水已经注入长江,此后的流程应该是长江而与沔水无涉了。长江接纳沔水以后,东流就经过彭蠡泽(今鄱阳湖)北,但此卷《经》文的第一句却仍以沔水开头:“沔水与江合流,又东过彭蠡泽。”《经》文到此仍以“沔水”开篇,当然是错误的,但《注》文也是因为《禹贡》的“不可侵犯”,竟为《经》文补充了理由:“汉与江斗,转东成其泽矣。”所以彭蠡泽这样一个大湖,是“汉与江斗”的结果。儒学经典,有其正面的,也有其负面的,但我们不能因此责备《水经注》对《禹贡》统统包下来的做法。像司马迁这样的伟大史学家,尚且正式声明,他不相信《山海经》,但相信《禹贡》。由于时代不同,我们对儒学经典,当然要作时代的分析。但同时也应该承认,我们民族所传承的文化是儒学文化。

【注释】
[1]汇泽:即古代的彭蠡泽,今称鄱阳湖,在今江西北部。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
[2]汉:汉水,即今之汉江,发源于陕西,经湖北流入长江,是长江最大的支流。江:长江,中国第一大河。斗:相遇。

【译文】 彭蠡泽,按《尚书·禹贡》,就是汇泽。郑玄说:汇就是回的意思。汉水与江水相遇转而东流,形成了汇泽。

【02】 解读 注释 译文
水西有《汉太尉长史邑人张敏碑》 [3] ,碑之西有魏征南军司张詹墓 [4] ,墓有碑,碑背刊云:白楸之棺,易朽之裳,铜铁不入,丹器不藏 [5] ,嗟矣后人,幸勿我伤。自后古坟旧冢,莫不夷毁,而是墓至元嘉初尚不见发。六年大水,蛮饥 [6] ,始被发掘。说者言:初开,金银铜锡之器,朱漆雕刻之饰烂然,有二朱漆棺,棺前垂竹帘,隐以金钉 [7] 。墓不甚高,而内极宽大。虚设白楸之言,空负黄金之实,虽意锢南山 [8] ,宁同寿乎?

【解读】 像张詹一类的人,其实古今都有,无非说谎的形式不同而已。郦道元因为反对厚葬,所以张詹这样一个厚葬而又说谎的人,正是他写作《注》文的资料。短短一段文字,把这个无耻之徒,写得原形毕露。厚葬当然应该鞭挞,但谎言的危害,实在更甚于厚葬。的确,像张詹这样的无耻之徒,眼下还有的是。所以《水经注》的这段记叙和郦道元对谎言欺世的这类坏人的鞭挞,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注释】
[3]太尉长史:官名。东汉时太尉、司徒、司空将军府各有长史。张敏:人名。不详。
[4]征南军司:杨守敬按,《魏志·杨俊传》徙为征南军师,是魏特置之官。此征南军司,本即军师。……杜佑云:晋避讳,改“军师”为“军司”也。张詹墓:在今河南邓州西北。
[5]丹器:当为“瓦器”之讹,即陶器。
[6]蛮:我国古代对长江中游及其以南地区少数民族的泛称。
[7]隐:隐藏。这里指钉着。
[8]锢:通“固”,坚固。南山:泛指大山。

【译文】 水的西面有汉朝太尉长史本县人张敏碑,碑的西面有魏朝征南军司张詹墓,墓前有碑,墓碑背面刻着:没漆过的楸木棺材,容易腐朽的衣裳,铜器铁器都不放入,陶器也不入藏,哎哟,后世的人啊,请别把我毁伤。自那以后,古坟旧墓没有免遭平毁之难的,而这座墓到元嘉(424—453)初年还没被盗掘过。六年(429)发大水,蛮夷闹饥荒,才被发掘出来。有人说:坟墓刚打开时,金银铜锡之类器物及朱漆雕刻等饰品光彩灿烂夺目,有两口朱漆棺材,棺前挂着竹帘,上面钉着金钉。坟墓不很高,但墓内极宽敞。墓碑上假意写了白楸棺材之类的虚言虚语,来掩饰以金银财宝厚葬的事实,虽然立意是希望像密封南山似的牢固,难道就能和它一样长久了吗?

【03】 解读 注释 译文
湍水又迳穰县为六门陂 [9] 。汉孝元之世,南阳太守邵信臣以建昭五年断湍水 [10] ,立穰西石堨。至元始五年,更开三门为六石门,故号六门堨也。溉穰、新野、昆阳三县五千余顷[11] ,汉末毁废,遂不修理。晋太康三年,镇南将军杜预复更开广,利加于民,今废不修矣。

【解读】 《水经注》中曾几次提及六门陂,但这一段说得较为全面。六门陂是汉代的一个著名水利工程,曾经获得很大的灌溉效益,晋杜预又增修加广,但后来竟遭废弃。《水经注》记叙这类水利工程的兴废事件不少。其中有的因为水利形势的改变或自然环境的变化,有的则因战争破坏和其他人为原因,所有这些,都值得我们了解,其中有的还值得作为教训。

【注释】
[9]湍水:今称湍河,是白河支流,发源于南阳盆地以北的伏牛山,在邓州以东注入白河,全长二百多公里。穰(rǎnɡ)县:古县名。秦置,治今河南邓州。六门陂:故址在今河南邓州西。
[10]邵信臣:《汉书》作召信臣,字翁卿,九江寿春(在今安徽寿县)人。
[11]新野:古县名。西汉置,治今河南新野。昆阳:古县名。秦置,治今河南叶县。

【译文】 湍水又流经穰县,形成六门陂。汉朝孝元帝时,南阳太守邵信臣在建昭五年(前34)堵断了湍水,修筑了穰西石堰。到了元始五年(5),又开了三道水门,成为六门,所以叫六门堨。这项水利工程可灌溉穰、新野、昆阳三县五千多顷农田。汉朝末年石塘毁废,就没有再修复了。晋太康三年(282),镇南将军杜预又增修扩建,老百姓深受其益,现在又毁废不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