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注》卷三十一 滍水、淯水、㶏水、灈水、瀙水、潕水、涢水


【题解】 这一卷立篇的共有七条河流,除了淯水与涢水以外,都是淮河水系的河流,古今当然已有很大变迁。滍水今称沙河,是颍河的支流,发源于河南伏牛山与外方山之间,东流经漯河注入颍河,称为沙颍河,全长达三百多公里。淯水今称白河,是唐白河支流,发源于河南伏牛山,南流入湖北,在襄阳汇合唐河,全长约三百公里,最后汇入汉江。㶏水是颍水的支流,在古代,它实际上是颍水的正源。灈水属于汝河水系,是瀙水的北支,原在灈阳(在今河南遂平以东)与瀙水汇合。但现在这里建有宿鸭湖水库,河道已发生很大变化,一般地图上已不绘此河。瀙水原是汝水的支流,现在已成为汝河的正源。今一般地图虽仍绘有此河水道,却已不标注河流名称。潕水是汝河支流,现在称为洪河,是淮河的支流之一,在河南新蔡附近与南汝河会合,全长达三百六十公里。涢水今仍称涢水,发源于湖北北部大洪山,在刘家隔附近汇合北河,在新沟注入汉江。《水经》说它“又东南入于夏”,并不直接入汉水。这个地区的河湖,古今存在很大变化,《水经》所说的夏水到底是什么河流,现在也已无法考证了。

【01】 解读 注释 译文
张衡《南都赋》曰:其川渎则滍、澧、灤、浕 [1] ,发源岩穴,布濩漫汗,漭沆洋溢,总括急趣,箭驰风疾者也。滍水又历太和川 [2] ,东迳小和川,又东,温泉水注之 [3] 。水出北山阜,七源奇发 [4] ,炎热特甚。阚骃曰:县有汤水,可以疗疾。汤侧又有寒泉焉,地势不殊,而炎凉异致,虽隆火盛日,肃若冰谷矣。浑流同溪 [5] ,南注滍水。

【解读】 这一段《注》文描述滍水发源处的状况,支流众多,说明在地貌上的复杂性。但文字简练,写得很好,并且还记叙了支流中的温泉水(汤水),“炎热特甚”,按现代的温泉分类属于过热泉。从下文引杜彦达所说的“可以熟米”一句,此处的温泉水温确是很高的。

【注释】
[1]滍(zhì):古水名。今称沙河,颍河的支流,发源于河南伏牛山与外方山之间,东流经漯河注入颍河,称为沙颍河。澧(lǐ):即澧水,源出河南桐柏西南,入唐河。灤(yào):古水名。在今河南泌(bì)阳境内。浕(jìn):古水名。在今湖北枣阳境内。
[2]太和川:及下句的“小和川”,在今河南鲁山境。
[3]温泉水:在今河南鲁山西。
[4]奇发:异发,在不同的地方发源。
[5]浑流:交汇的河流。同:汇合。

【译文】 张衡《南都赋》说:那地方的水有滍、澧、灤、浕,发源于岩穴之间,分布地区很广,河阔水盛,汇成巨流,湍急奔腾,势如疾风飞箭。滍水又流过太和川,东经小和川,又东流,有温泉水注入。温泉水出自北山阜,七道山泉在不同的地方发源,热不可挡。阚骃说:县里有温泉,可以治病。温泉旁边又有寒泉,地势并无不同,而一热一冷却迥然各异,虽然在赤日炎炎的酷暑,却寒气森然,有如冰谷一般。二泉混合同流于一溪,南流注入滍水。

【02】 解读 注释 译文
水南有汉中常侍长乐太仆吉成侯州苞冢 [6] ,冢前有碑,基西枕冈城,开四门,门有两石兽,坟倾墓毁,碑兽沦移。人有掘出一兽,犹全不破,甚高壮,头去地减一丈许 [7] ,作制甚工,左膊上刻作“辟邪”字,门表壍上起石桥 [8] ,历时不毁。其碑云:六帝四后,是谘是诹 [9] 。盖仕自安帝,没于桓后 [10] 。于时阍阉擅权 [11] ,五侯暴世 [12] ,割剥公私 [13] ,以事生死。夫封者表有德,碑者颂有功,自非此徒 [14] ,何用许为?石至千春,不若速朽,苞墓万古,只彰诮辱 [15] 。呜呼,愚亦甚矣!

【解读】 这又是一个贪官污吏的厚葬的例子,是郦道元所深痛恶疾的。《注》文最后从“石至千春”起的几句,实在是郦氏对此人的痛诋。在《水经注》全书中,郦道元以第一人称斥责坏人的话,这一段或许是最严厉的了。但《注》文所称的“州苞”,按《后汉书》应作“州辅”,或许是郦氏的偶误,也或许是后来传抄的错误。

【注释】
[6]中常侍:秦置,汉因之,兼用士人,无常员,多以为加官,得出入禁中。长乐太仆:太后宫官,主驭宦者为之,秩二千石。州苞:人名。《后汉书》作“州辅”。
[7]减:大约。
[8]壍(qiàn):同“堑”,坑,壕沟。
[9]谘(zī):同“咨”,跟别人商量。诹(zōu):商量,咨询。
[10]桓后:东汉皇帝刘志。后,皇帝。
[11]阍阉(hūnyān):宦官。
[12]五侯:汉桓帝时同时封侯的五人,新丰侯单超、武原侯徐璜、上蔡侯左悺(ɡuàn)、东武阳侯具瑗、汝阳侯唐衡。
[13]割剥:侵夺,残害。
[14]自非:如果不是。
[15]诮(qiào)辱:嘲讽耻辱。

【译文】 水南有汉中常侍长乐太仆吉成侯州苞墓,墓前还留有墓碑的基座,西边靠着冈城,开了四座门,门口有两头石兽,墓已坍毁,墓碑和石兽也已沉埋或移动了。有人曾掘出一头石兽,还完好无损,样子十分高大,头部离地大约一丈,雕得十分精致。石兽左前腿上刻了“辟邪”字样。墓门外壕堑上建了石桥,历久未曾毁坏。墓碑上说:六位皇帝、四位皇后,都来咨询,听取意见。从安帝时开始任职,到桓后时亡故。当时宦官专权,五侯凌虐百姓,掠夺公私财物来满足生前或死后的贪欲。封侯为的是表彰有德,立碑是颂扬有功,如果不是这样的人,又哪里用得着这样做?这样的墓碑与其千载长存,倒不如早点毁掉的好。州苞墓保存到千秋万代,只不过更显得可笑可耻罢了。啊,真也太愚蠢了!

【03】 解读 注释 译文
朝水又东南分为二水 [16] ,一水枝分东北,为樊氏陂 [17] 。陂东西十里,南北五里,俗谓之凡亭陂。陂东有樊氏故宅,樊氏既灭,庾氏取其陂 [18] 。故谚曰:陂汪汪 [19] ,下田良,樊子失业庾公昌 [20] 。昔在晋世,杜预继信臣之业,复六门陂 [21] ,遏六门之水,下结二十九陂,诸陂散流,咸入朝水。事见《六门碑》。六门既陂,诸陂遂断。

【解读】 这段《注》文记叙的地区,在南阳盆地境域之中,是一个河湖密集的地方,郦道元当然是重视的。所以他又引当地谚语:“陂汪汪,下田良。”说明水利与农业发展的关系。后来晋杜预恢复六门陂,效益扩大,水利事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所以“六门既陂,诸陂遂断”。这是当地农田水利事业的进步,原来诸陂的功能,都由六门陂取代了。

【注释】
[16]朝水:今名刁河,源出河南内乡西北,流经邓州、新野入于白河。
[17]樊氏陂:在今河南新野西北。
[18]庾氏:当时南阳望族。
[19]汪汪:水深广的样子。
[20]失业:失去产业。
[21]六门陂:故址在今河南邓州西。

【译文】 朝水又向东南流,分成两条,一条向东北分流,成为樊氏陂。这片陂塘东西长十里,南北宽五里,民间称为凡亭陂。陂东有樊氏故居,樊氏灭绝后,庾氏取得他们的陂塘。所以民谚说:陂汪汪,下田良,樊子失业,庾公昌。从前在晋时,杜预继承了信臣的产业,恢复了六门陂,他堵住六门的水,在下游积潴成二十九个陂塘,这些陂塘的水分散流泄,都注入朝水。此事见于《六门碑》的记载。六门筑塘之后,诸陂就都断水了。

【04】 解读 注释 译文
涢水出县东南大洪山 [22] 。山在随郡之西南、竟陵之东北 [23] ,盘基所跨 [24] ,广圆百余里。峰曰悬钩,处平原众阜之中,为诸岭之秀。山下有石门,夹鄣层峻,岩高皆数百许仞。入石门,又得钟乳穴,穴上素崖壁立 [25] ,非人迹所及。穴中多钟乳,凝膏下垂 [26] ,望齐冰雪,微津细液,滴沥不断。幽穴潜远,行者不极穷深,以穴内常有风热,无能经久故也。

【解读】 这一段《注》文记叙大洪山的一处石灰岩溶洞,在“穴中多钟乳”下几句,把溶洞景致写得简练生动,是篇好文章。

【注释】
[22]涢(yún)水:今仍称涢水,发源于湖北北部大洪山,在刘家隔附近汇合北河,在新沟注入汉江。大洪山:在今湖北随州西南,接京山界。
[23]随郡:古郡名。南朝齐置,治今湖北随州。竟陵:古郡名。西晋置,治今湖北钟祥。
[24]盘基:盘踞的山基。
[25]素崖:无草木覆被的山崖。
[26]凝膏:凝固的石膏。

【译文】 涢水发源于蔡阳县东南的大洪山。大洪山在随郡的西南、竟陵的东北,山脚盘踞的地面,方圆一百多里。有一座高峰叫悬钩峰,在平原上众多的丘陵之中,显得分外挺拔突出。山下有石门,两边山崖层沓,极其险峻,崖高都有数百仞。进了石门,又有个钟乳石山洞,山洞上方,草木不生的断崖峭峻如壁,是人迹不到之处。洞中钟乳石很多,由膏汁凝结而成,自洞顶下垂,看来就如同雪白的冰锥一样,岩中渗出一丝丝极细的水,滴滴答答地滴个不停。洞穴极深邃,没有人曾走到尽头,因为洞里常有热风,人是不能久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