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达摩讲要》第 13 讲、无色界心


二、如何证得无色定

第一、如何证得空无边处定

想要证得空无边处定的禅修者,先要修习十遍,例如地遍,他可以先做地遍的遍相。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无禅那者的方法,另一种是有禅那者的方法。

我们在这里讲有禅那者证得地遍的方法:先找一块像黎明颜色的地面,这块地面必须平坦,没有凹凸不平,没有树叶、树枝等粗的所缘。他看着那块地面,作 意为“地”,即通过眼睛取相;取相之后回到自己的座位,依次地进入根本业处(例如入出息念)的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从第四禅出定之后,决意用经由禅那培育出来的光去照见刚才所看到的那块地面,地的相将清晰地出现在他的意门,此时他不应去作意地的颜色、坚硬、质材等,只是对地的概念数数作意“地、地、地……”,或者用巴利语“pa?hav?, pa?hav?, pa?hav?……”来作意。

由于其心一直专注在“地”上,这块粗的地相逐渐变得清澈、光滑。当地的遍相稳固之后,再把地的遍相慢慢扩大,扩大到遍一切处,这个叫做kasi?a。kasi?a的意思是“遍一切处”。这时他将发现整个世间都是一片地,他把心投入到“地”的遍相中,从而证得初禅。当他证得初禅之后,检查禅支,然后再次第证得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并练习它们的五自在。

想要证得无色定者,应思惟色法的过患:“由于有了色法,才会出现施加棍棒、施加刀枪、纷争、争辩、争斗等现象;有了色法,才会遭受头痛、牙痛、喉咙痛、肩膀痛、腰痛、肚子痛等数千种病苦,但在无色界中却没有这一切过患。”

为了超越色法,禅修者先修习地遍至第四禅,出定后思惟该禅那的过患:“此第四禅是以我所厌恶的色法为所缘,且接近敌对的第三禅,它不如空无边处那么寂静。”于是他抱着想要超越一切色法而证得无色定之心,对空无边处定加行、作意、努力。

如何从地遍第四禅转到无色定呢?由于地遍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的所缘都是遍一切处的地,于是他作意地遍中的空间,正如我们看到皮肤是一整块,但如果仔细看,会发现皮肤上还有很多毛孔。同样地,此时他作意地遍相里的空间,并把空间慢慢扩大,扩大到最后地遍遍相不见了,剩下的是原来地遍所占有的那一整片空间,这些空间已经没有地、没有色法的概念,剩下的只是无边的虚空。他作意“无边的虚空、无边的虚空……”或者“虚空无边、虚空无边……”,如是持续专注无边的虚空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三个小时、四个小时乃至更久,他将能成就空无边处定。这里的“空”是“虚空”,“无边”是没有边际。当禅修者证得空无边处定的时候,他生起的心就是空无边处善心(àkàsàna¤càyatana-kusalacittaü)。

如果禅修者想要证得更高的无色定,他应为证得识无边处定而努力。

第二、如何证得识无边处定

想要证得识无边处定的禅修者,先次第进入地遍的四种禅那和空无边处定,从空无边处定出定之后如此省察:“由于空无边处定接近敌对的第四禅,它不如识无边处定那么寂静、殊胜。”于是对识无边处定加行、努力。他不再注意无边的虚空,转为专注空无边处定的禅心,作意“识无边、识无边……”或者“无边的识、无边的识……”,如此成就识无边处定。他所专注的空无边处定心就是此处的识——心识,由于此心识遍一切处,所以称为“识无边处定”。当禅修者进入识无边处定的时候,所生起的心就称为“识无边处善心”(vi¤¤à?a¤càyatana-kusalacittaü)。

证得识无边处定之后,还有更殊胜的定,那就是无所有处定。

第三、如何证得无所有处定

禅修者依次进入遍业处的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再进入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从识无边处定出定之后,他省思识无边处定的过患:“由于识无边处定接近敌对的空无边处定,它不如无所有处定那么殊胜、寂静。”于是他转而专注空无边处定心的“没有(natthi)、没有……”、“空无(su¤¤aü)、空无……”或“远离(vivittaü)、远离……”,从而成就无所有处定。

入空无边处定的时候,只是专注无边的虚空;入识无边处定的时候,专注遍满无边虚空的心识;入无所有处定的时候,反而作意这种心识的不存在,所以叫做“无所有处定”。当 他进入无所有处定的时候,生起的心就称 为“无所有处善心”(àkinca¤¤àyatana-kusalacittaü)。

当他证得了无所有处定之后,还有更高的定,叫做非想非非想处定(nevasa¤¤à-nasa¤¤àyatana)。

第四、如何证得非想非非想处定

禅修者依次进入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从无所有处定出定之后,他省思无所有处定的过患,以及生起对非想非非想处定的希求。他转而专注无所有处定的定心“这很寂静、这很殊胜”(Etam santaü, etam pa??taü)。他通过专注无所有处定心的微妙、寂静、殊胜,所证入的定即是“非想非非想处定”。

为什么称为“非想非非想”呢?因为此时他的想已变得极其细微,若说已经断除了想,但还是有想;若说有想,又好像没有,所以既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没有。在《清净之道》中如此表述“非想非非想”:有位长老对他的弟子说:“把那个油筒拿过来。”弟子说:“油筒里有油。”长老说:“那就把油倒出来吧。”弟子却说:“油倒不出来,只是油筒里黏着有点油。”同样地,于此定中说有想,但又好像没有想;说没有想,但又好像有想。非想非非想处定就是这种情况。

非想非非想处定中的心想已经微细到既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没有的微妙境界。在所有世间心中,唯有佛陀才能够清楚地辨识这种心中的名法,连智慧第一的沙利子(Sàriputta)尊者也没办法辨识,因为这种心实在太微细了。当一个人进入非想非非想处定的时候,他生起的心就是非想非非想处善心(nevasa¤¤à-nasa¤¤àyatana-kusalacitta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