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论》第二十三卷


释初品中十一智

【经】“十一智:法智、比智、他心智、世智、苦智、集智、灭智、道智、尽智、无生智、如实智。”  

【论】法智者,欲界系法中无漏智,欲界系因中无漏智,欲界系法灭中无漏智;为断欲界系法道中无漏智,及法智品中无漏智。比智者,于色、无色界中无漏智亦如是。他心智者,知欲界、色界系见在他心心数法,及无漏心心数法少分。世智者,诸有漏智慧。苦智者,五受众无常、苦、空、无我,观时得无漏智。集智者,有漏法因:因、集、生、缘,观时无漏智。灭智者,灭、止、妙、出,观时无漏智。道智者,道、正、行、达,观时无漏智。尽智者,我见苦已,断集已,尽证已,修道已;如是念时,无漏智慧见明觉。无生智者,我见苦已不复更见,断集已不复更断,尽证已不复更证,修道已不复更修;如是念时,无漏智慧见明觉。如实智者,一切法总相、别相,如实正知,无有挂碍。

是法智缘欲界系法,及欲界系法因,欲界系法灭,为断欲界系法道。比智亦如是。世智,缘一切法。他心智,缘他心有漏、无漏心心数法。苦智、集智,缘五受众;灭智,缘智缘尽;道智,缘无漏五众。尽智、无生智,俱缘四谛。

十智者,一有漏,八无漏,一当分别:他心智,缘有漏心是有漏,缘无漏心是无漏。法智,摄法智及他心智、苦智、集智、灭智、道智、尽智、无生智少分。比智亦如是。世智,摄世智及他心智少分。他心智,摄他心智及法智、比智、世智、道智、尽智、无生智少分。苦智,摄苦智及法智、比智、尽智、无生智少分。集智、灭智,亦如是。道智,摄道智及法智、比智、他心智、尽智、无生智少分。尽智,摄尽智及法智、比智、他心智、苦智、集智、灭智、道智少分。无生智,亦如是。九智,八根相应,除慧根、忧根、苦根;世智,十根相应,除慧根。法智、比智、苦智,空三昧相应;法智、比智、灭智、尽智、无生智,无相三昧相应;法智、比智、他心智、苦智、集智、道智、尽智、无生智,无作三昧相应。法智、比智、世智、苦智、尽智、无生智,无常想、苦想、无我想相应。世智,中四想相应;法智、比智、灭智、尽智、无生智,后三想相应。

有人言:“世智或与离想相应。”法智,缘九智,除比智;比智亦如是。世智、他心智、尽智、无生智,缘十智;苦智、集智,缘世智及有漏他心智;灭智、无生智、道智,缘九智,除世智。

法智、比智十六相;他心智四相,苦、集、灭、道,各各四相;尽智、无生智俱十四相,除空相、无我相。暖法、顶法、忍法中,世智十六相;世间第一法中,世智四想,除无相(相转观相也旧言十六圣相)。初入无漏心,成就一世智;第二心增苦智、法智;第四心增比智;第六心增集智;第十心增灭智;第十四心增道智,若离欲者增他心智;无学道增尽智;得不坏解脱增无生智。初无漏心中不修智;第二心中现在、未来修二智;第四心中现在修二智,未来修三智;第六心中现在、未来修二智;第八心中现在修二智,未来修三智;第十心中现在、未来修二智;第十二心中现在修二智,未来修三智;第十四心中现在、未来修二智,第十六心中现在修二智,未来修六智,若离欲修七智。须陀洹欲离欲界结使,十七心中修七智,除他心智、尽智、无生智。第九解脱心中修八智,除尽智、无生智。信解人转作见得,双道中修六智,除他心智、世智、尽智、无生智。离七地欲时,无碍道中修七智,除他心智、尽智、无生智;解脱道中修八智,除尽智、无生智。离有顶欲时,无碍道中修六智,除他心智、世智、尽智、无生智;八解脱道中修七智,除世智、尽智、无生智。无学初心第九解脱,不时解脱人修十智,及一切有漏、无漏善根;若时解脱人修九智,及一切有漏、无漏善根。如是等种种,如阿毗昙门广分别。如实智分别相,此般若波罗蜜后品广说。

复次,有人言:“法智者,知欲界五众无常、苦、空、无我,知诸法因缘和合生,所谓无明因缘诸行,乃至生因缘老死。”如佛为须尸摩梵志说:“先用法智分别诸法,后用涅槃智。”

比智者,知现在五受众无常、苦、空、无我,过去、未来及色、无色界中五受众无常、苦、空、无我亦如是。譬如见现在火热能烧,以此比知过去、未来及余国火亦如是。

他心智者,知他众生心心数法。

问曰:若知他心心数法,何以故但名知他心?

答曰:心是主故,但名知他心;若说心,当知已说心数法。

世智者,名为假智。圣人于实法中知,凡夫人但假名中知,以是故名假智。如栋梁椽壁名为屋,但知是事,不知实义,是名世智。

苦智者,用苦慧呵五受众。

问曰:五受众亦无常、亦苦、亦空、亦无我,何以故但说苦智,不说无常、空、无我智?

答曰:为苦谛故说苦智,集谛故说集智,灭谛故说灭智,道谛故说道智。

问曰:五受众有种种恶,何以但说苦谛,不说无常谛、空、无我谛?

答曰:若说无常、空、无我谛,亦不坏法相;以众生多著乐畏苦故,佛呵世间一切皆是苦,欲令舍离故。无常、空、无我中,众生不大畏,故不说。

复次,佛法中五受众有异名,名为苦;以是故,但说苦是苦智。或有漏,或无漏:若在暖法、顶法、忍法、世间第一法,是有漏;若入见谛道,是无漏。何以故?从暖法至世间第一法中,四种观苦故。集智、灭智、道智亦如是。

复次,苦智名知苦相实不生;集智名知一切法离,无有和合;灭智名知诸法常寂灭如涅槃;道智名知一切法常清净、无正无邪。

尽智,名知一切法无所有。

无生智,名知一切生法不实、不定故不生。

如实智者,十种智所不能知,以如实智故能知。十智各各相,各各缘,各各别异,各各有观法;是如实智中无相、无缘、无别,灭诸观法,亦不有观。十智中有法眼、慧眼;如实智中唯有佛眼。十智,阿罗汉、辟支佛、菩萨共有;如实智,唯独佛有。所以者何?独佛有不诳法。以是故,知如实智独佛有。

复次,是十智入如实智中,失本名字,唯有一实智。譬如十方诸流水,皆入大海,舍本名字,但入大海。

如是等种种分别十一智义,此中略说。

【经】“三三昧:有觉有观三昧,无觉有观三昧,无觉无观三昧。”  

【论】一切禅定摄心,皆名为三摩提,此言正心行处。是心从无始世界来,常曲不端,得是正心行处,心则端直。譬如蛇行常曲,入竹筒中则直。是三昧三种:欲界未到地、初禅,与觉观相应故,名有觉有观;禅中间但观相应故,名无觉有观;从第二禅乃至有顶地,非觉观相应故,名无觉无观。

问曰:三昧相应心数法,乃至二十,何以但说觉观?

答曰:是觉观挠乱三昧,以是故说。是二事虽善,而是三昧贼,难可舍离。有人言:“心有觉观者无三昧。”以是故,佛说有觉有观三昧,但不牢固;觉观力小微,是时可得有三昧。是觉观能生三昧,亦能坏三昧;譬如风能生雨,亦能坏雨。三种善觉观,能生初禅,得初禅时发大欢喜,觉观故心散还失;以是故,但说觉观。

问曰:觉、观有何差别?

答曰:粗心相名觉,细心相名观;初缘中心发相名觉,后分别筹量好丑名观。有三种粗觉:欲觉、瞋觉、恼觉。有三种善觉:出要觉、无瞋觉、无恼觉。有三种细觉:亲里觉、国土觉、不死觉。六种觉妨三昧,三种善觉能开三昧门。若觉观过多,还失三昧;如风能使船,风过则坏船。如是种种分别觉、观。

问曰:经说三种法:有觉有观法,无觉有观法,无觉无观法;有觉有观地,无觉有观地,无觉无观地。今何以但说三种三昧?

答曰:妙而可用者取。有觉有观法者,欲界未到地,初禅中觉观相应法,若善、若不善、若无记;无觉有观法者,禅中间观相应法,若善、若无记;无觉无观法者,离觉观法,一切色心不相应行及无为法。有觉有观地者,欲界未到地,梵世;无觉有观地者,禅中间,善修是地作大梵王;无觉无观地者,一切光音,一切遍净,一切广果,一切无色地。于中上妙者是三昧。何等是三昧?从空等三三昧,乃至金刚,及阿罗汉、辟支佛诸三昧;观十方佛三昧,乃至首楞严三昧;从断一切疑三昧,乃至三昧王等诸佛三昧。如是等种种分别,略说三三昧义。

【经】“三根:未知欲知根,知根,知已根。”  

【论】未知欲知根者,无漏九根和合。信行、法行人,于见谛道中名未知欲知根,所谓信等五根,喜、乐、舍根,意根。信解见得人,思惟道中,是九根转名知根。无学道中,是九根名知已根。

问曰:何以故于二十二根中,但取是三根?

答曰:利解了了自在相,是名为根;余十九根,根相不具足,故不取。是三根利,能直入至涅槃,诸有为法中主故,得自在,能胜诸根。

复次,十根但有漏自得,无所利益故;九根不定,或有漏、或无漏,故不说菩萨应具足。

问曰:十想亦有漏、无漏,何以故说应具足?

答曰:十想皆是助道求涅槃法,信等五根虽是善法,不尽求涅槃。如阿毗昙中说:谁成就信等根?不断善根者。

复次,若五根清净变为无漏,三根中已摄。是三根中必有意根,三受中必有一受;以是故,但说三根。

复次,二十二根,有善、有不善、有无记杂,是故不说应具足。是三根,受众、行众、识众摄。未知欲知根在六地,知根、知已根在九地。三根缘四谛,六想相应。未知欲知根,三根因;知根,二根因;知已根,但知已根因。未知欲知根次第,生二根;知根次第,或生有漏根,或生知根,或生知已根;知已根,或生有漏根,或生知已根。如是等,以阿毗昙门广分别说。

复次,未知欲知根,名诸法实相,未知欲知故,生信等五根;是五根力故,能得诸法实相。如人初入胎中得二根:身根、命根;尔时如段肉,未具诸根,未能有所别知;五根成就,能知五尘。菩萨亦如是,初发心欲作佛,未具足是五根,虽有愿欲知诸法实相,不能得知。菩萨生是信等五根,则能知诸法实相。如眼四大及四大造色和合名为眼,先虽有四大、四大造色,未清净故,不名眼根。不断善根人虽有信,未清净故,不名为根。若菩萨得是信等五根,是时能信诸法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非有非无,非取非舍,常寂灭,真净如虚空。不可示、不可说,一切语言道过,出一切心心数法,所行如涅槃,是则佛法。菩萨以信根力故,能受;精进根力故,勤行不退不转;念根力故,不令不善法入摄诸善法;定根力故,心散五欲中能摄实相中;慧根力故,于佛智慧中少多得义味不可坏。五根所依意根,必与受俱,若喜、若乐、若舍。依是根入菩萨位,乃至未得无生法忍果,是名未知欲知根。此中知诸法实相了了故名知。从是得无生法忍果,住阿鞞跋致地得受记,乃至满十地坐道场,得金刚三昧,于其中间,名为知根。断一切烦恼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可知法智慧遍满故,名为知已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