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的圣弟子传》三、僧团之父:马哈咖沙巴(8)


【第08节、佛陀般涅槃之后】

接下来要说道的马哈咖沙巴尊者和阿难达的关系,和佛陀般涅槃后,马哈咖沙巴尊者取得僧团领导地位密切相关。

佛陀入灭

佛陀入灭时,五个最重要的弟子当中,只有阿难达与阿奴卢塔两人在场。沙利子与马哈摩嘎喇那都已在那年提前入灭,而马哈咖沙巴和一群比库们,正在从波婆城(Pava)前往古西那拉城(Kusinara)的路上。

途中他走到路旁,坐在一棵树下休息,那时正好有位裸形外道经过,手上拿着一坙据说只生长在天界的曼陀罗花。当马哈咖沙巴看到那朵花时,就知道有不寻常的事发生,所以它才会在人间被发现。他问沙门是否听到任何关于他的老师——佛陀的消息,沙门告诉他:「苟答马(Gotama)沙门已在七天前入涅槃,这朵曼陀罗花就是我从他去世的地方捡来的。」

马哈咖沙巴召开第一次结集的因缘

在马哈咖沙巴那群比库当中,只有阿拉汉们保持平静与镇定,其他还未解脱烦恼者都匍匐在地,哭泣与悲叹:「世尊太早般涅槃了!『世间之眼』太早从我们眼前消失了!」

然而,僧团中有位老年时才出家的须跋陀(Snbhadda)比库,对他的伙伴们说:「够了,朋友!勿悲伤。勿叹息,我们终于摆脱大沙门了。我们一直被他的话困扰,他告诉我们:『这对你的适当的,那是不适当的。』现在我们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无须再做不喜欢的事了。」

马哈咖沙巴尊者当时并未回应那些冷酷无情的话,可能是为了避免因为指责须拔陀比库,或如他应得的令他还俗,而引发争端。但我们稍后会看到,在佛陀荼毗后不久,马哈咖沙巴就针对此事,主张召集长老会议,以为后世子孙保存法与律。

然而现在,他只是劝比库们不要哭泣,要记得诸行无常。然后就和同伙们一起继续向古西那拉城(Kusinara)前进。

八分佛陀舍利

直到那时,古西那拉城(Kusinara)的首长始终无法点燃佛陀葬礼的柴堆。阿奴卢塔(Anuruddha)尊者解释,存在于当地的无形天人们想延迟葬礼,直到马哈咖沙巴尊者赶来向大师遗体做最后礼敬为止。

当马哈咖沙巴尊者抵达时,他右绕三匝,双手合十,恭敬地顶礼如来双足。在他那群比库们也随之顶礼之后,柴堆竟然自行燃烧起来。

如来遗体火化是很难得的大事,对于如何分配舍利,在家众与后来派遣使者来的人之间起了争执。但为让众尊者避免卷入争执,其他比库如阿奴卢塔与阿难达也是如此。最后,有位受人尊敬的头那(Dona)婆罗门决定将舍利分成八份,平分给八个要求者。他自己则拿走装舍利的容器。

召开第一次结集

马哈咖沙巴尊者将所分得的舍利拿给马嘎塔国的阿迦答沙都王(Ajatasattu),然后,就想到要保存佛陀的精神遗产——法与律。他会想到如此做,全是因为须拔陀挑战僧团戒律与主张废驰戒律。马哈咖沙巴以此为警惕,除非现在就订下严谨的标准,否则未来将无从保存。

如果须拔陀的态度散布开来——早在佛陀还在世时,就已有数群比库抱持这种态度——僧团与教法都会迅速地衰败与覆灭。为了防范于未然,马哈咖沙巴提议召集诵出法与律的长老大会,为后代子孙保存它们。u

伍巴离诵出律藏,阿难达诵出经藏

他将这建议转达该聚集在王舍城的比库们。比库们都同意,并在他们的要求下,选择了五百位长老,他们全都是阿拉汉,唯一的例外者是阿难达。

阿难达的处境非常尴尬。由于他尚未达到究竟目标,因此不被允许参加集会;但由于他最擅长背诵佛陀的所有经典,所以又必须得出席。唯一解决的办法,就是对他最后通牒,一定得在结集开始前证得阿拉汉果。所幸他赶在会议开始前那晚完成,因此获得成为第一次结集的五百人之一。当时其他比库都已离开王舍城,前往参加集会。

会议进行的第一个专案——律,由律藏的第一专家伍巴离(Upali)尊者诵出。第二个项目,编撰经典中的教法,是在马哈咖沙巴尊者的质问下,由阿难达诵出所有经文,后来被结集成「经藏」(Sutta PITAKA)的五部。②

主张不可舍弃微细戒

最后讨论的是,关于僧团的特别事务。其中,阿难达提到,在佛陀入灭前不久,曾同意舍弃微细戒。当阿难达被问到是否曾问佛陀,这些微细戒是指什么时,他承认忽略了这点。

如今在集会中,比库们对于这件事表达各种意见。由于并未获共识,马哈咖沙巴请与会大众三思,如果断然舍弃戒律。在家众与公众会指责他们,佛陀一去世就急着放松戒律。因此,马哈咖沙巴建议应保存戒律,无有例外,最后就做成这样的决定。

在主持一次结集后,原本就受到高度尊敬的马哈咖沙巴尊者,地位更形提升,而被视为僧团的实质领袖。最主要是因为他相当资深,是当时存活最久的弟子之一。V

之后,马哈咖沙巴将佛陀的钵传给阿难达,作为忠实保存佛法的象征。因此,一般认为马哈咖沙巴是僧团中最有价值的接班人,而他则选择阿难达为继他之后最有价值的人。

遗体禅坐鸡足山中

在巴利文中,没有关于马哈咖沙巴去世时间与环境的记载,但在梵文史书里的「法之大师」中,根据北传佛教,提供了一个大长老奇特的结局。w根据这个记载,在第一次结集之后,马哈咖沙巴了解到自己已完成使命,并决定般涅槃。他传法给阿难达,对圣地做最后礼拜后,就进入王舍城。

他想要通知阿迦答沙都王自己即将入灭,但国王正在睡觉,马哈咖沙巴不希望吵醒他。于是单独爬上鸡足山(Kukkatapada)顶,盘腿坐在岩洞中,并决定要保持身体的完整,等到未来佛美德亚(Metteyya,古译:弥勒佛)出世。马哈咖沙巴要将苟答马佛(Gotama,古译:乔达摩佛陀)的袈裟——世尊在他们首次见面时亲手赠予的那件粪扫衣,亲手交给美德亚(Metteyya)。然后,马哈咖沙巴进入究竟的涅槃,或根据另一种说法——入灭尽定③。此时大地震动,天人散花在他身上,山则阖起将他包在里面。

不久之后,阿迦答沙都王与阿难达去鸡足山要看马哈咖沙巴。山开启一部分,马哈咖沙巴的身体呈现在他们面前。国王想要将它火化,但阿难达告诉他马哈咖沙巴的身体必须保持完整,直到未来佛美德亚(Metteyya)出世。然后山又再度阖起,将阿迦答沙都王与阿难达隔离在外。

中国佛教传统标示鸡足山的位置是在中国西南,中国有许多传说都记载,有虔诚的信徒前往朝山,历经艰难,就是要一睹在等待未来佛出世的马哈咖沙巴禅坐遗体。

【原注】

u第一次结集记载于Vin.2;284ff

v虽然注释说,马哈咖沙巴在第一次结集时是一百二十岁,但是,这说法很难取信于人,因为这意味着他比佛陀要大上四十岁,在他们第一次见面时,他已是七十五岁的老人了。

w这段历史完整重现在《阿首咖传》(Asoka vadana,古译:阿育王传)中,并在《天业譬喻》(Dkvyavakana)与其他作品中,包括对应于《相应部》(SN)的北传梵文本的《杂阿含经》(Samyudagama)均有节录。此处摘要是根据拉莫特(Etienne Lamotte)的《印度佛教史》(Histlry of lndian Buddhism),pp.206-207。虽然来源使用梵文,但为了本传记其余部分取得一致,我们使用巴利语的对照语。

【译注】

①根据《善见律》、《长部?大般涅槃经》中所说,这位比库是老年出家的须拔陀。在《五分律》、《四分律》、《长阿含,游行经》中,说他是六群比库之一的释种跋难达。此外,《十诵律》等,只是说是老年出家不懂事的摩诃罗比库。

②五部:即《长部》《中部》、《相应部》、《增支部》、《小部》。

③灭尽定:或译为(灭受想定)。在此定中,心与心所之流完全暂时中止,是只有已获得一切色定,无色定的不还者与阿拉汉,才能获得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