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四十二章经》解读 总起分


【世尊成道已,作是思维】作是思维,下面这八个字你要划双红线,

【离欲寂静,是为最胜】尤其是出家众,你今天烦恼会这么多,你欲望这么多,怎么会没有烦恼,你攀缘心这么多,贪心这么重,这八个字你要牢牢记住,这八个字就是一切的座右铭,离欲寂静,是为最胜,今天你少攀缘就会少烦恼,今天你没有欲望就没有烦恼,没有烦恼,像以前我常常想当电影明星就有困扰,困扰,想当电影明星,那时候刚考上大学就想说大学不要念了,考上这一间大学读不读都无所谓,就去应试,那时候九百多人录取六十个,要先去录影,我就去参加录影,他说:你笑给我看看,突然叫我笑给他看,笑给他看,后来又叫我哭给他看,真是这要怎么办,一下子笑一下子哭就这样子,后来也有被录取,真的有被录取,六十个,有通知单来被录取了,九百多个也是被录取,他说你的五官很英俊,可是这种身材不可能当主角,跟你交代了这么一句,人没有听到佛法,他就动脑筋想要当电影明星,做主持人,歌星,影星。我们人大部分难免都是这样子的,离欲寂静,不懂佛法,现在你拜托我当总统,拜托我当明星,没有作用,不会比一颗清净的心更快活了,现在就已经非常的快活得无法言喻都无所求了,就OK。学佛不是愈多愈好,学佛是愈少愈好,什么放的下就少一件烦恼,那一样放的下就少那一样的烦恼,这一样放的下就少这一样的烦恼,不相信你试试看,你那一样放的下那一样自在,为什么?五蕴本空,四大无我,你要得什么?你什么也没有,离欲寂静,是最为胜,世间人是愈多愈好,修行人是愈少愈好什么都放下,什么也没有,三衣一缽就这样子,是最为胜【住大禅定】住在大禅定里面,

【降诸魔道】我们欲望如果很重,怎么会有禅定对不对】降诸魔道【于鹿野苑中,转四谛*轮】苦集灭道,度乔陈如等五人而证道果,你看世尊多厉害,在鹿野苑中说法,三转四谛*轮,上根,中根,下根,度得每一个人都证阿罗汉果的,世尊实在有够厉害,今天讲一句吹牛的话我今天如果有这个福报,因为业障深重出生在末法时期,今天如果我能在佛陀面前被他点一下不知道要证几果,今天如果我出生在六祖的座下,搞不好成为七祖也说不定,点一下OK,就不用搞了老半天,三藏十二部经典搞得如此,没有人指点不晓得,单单要悟这个本性就搞了十几年,单单要了解这个本性的东西,后来阅读【【六祖坛经】】才发现以前所看的一句话,

【曹溪一句亡】真的如此,

【曹溪一句亡】你们记得这一句话吗?碰到曹溪就是六祖的一句就解决了,真的如此,以前研读了多少经典,到后来三十几岁的时候,看到了【【六祖坛经】】这才是真正的根本,这才是真正的根本,以前都是执相,不了解无念无相,不了解,一头雾水,所以我们有根器,还要碰到好的善因缘,你看他们碰到了佛陀,一下子就证道果了,

【复有比丘所说诸疑】种种的怀疑,

【求佛进止】,进止就是裁决,定夺的意思,处分的意思,换句现在的话来讲就是抉择,求佛来跟我们定夺,来跟我们处分,来跟我们抉择,来跟我们决断或者是称简择也可以,进止就是定夺,我所有的怀疑请佛陀来跟我们定夺,

【世尊教勑,一一开悟】一讲大家都开悟,

【合掌敬诺】诺就是顺从,依教奉行的意思,合掌敬诺尊敬依顺佛陀,诺就是答应,答应就是顺从就是奉行的意思,合掌而且恭敬佛陀依教奉行,

【而顺尊勑】而顺从佛陀的教化,

【诸经通序】一切经典通序【皆有六种证信】【一法体,二能闻,三机感】机感就是根性,能闻就是能闻的众生,

【四教主】就是释迦牟尼佛,

【五处所】在何处讲经,

【六同闻】哪一些听众,

【所谓: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等】【今文次第,与通途稍异】跟一般的经典稍微有一点点差别叫做通途稍异,以前的通途经典,就是有六种成就,六种成就稍微有一点差别,

【盖繇佛法初来且顺此方文字之体贵在简略】【然细繹之】这个繹就是开端,开端,但是你细细的来跟他加以研究,这个繹就是研究,你好好的然细详细的来研究它,彻底的来寻求,穷就,它里面的六种成就也统统具足,然细繹之这个念yi,然细繹之但是如果我们详细的来给它研究,研究推敲,怎么样?【六义俱备】佛的六种证信都是俱备的,六义俱备,

【世尊】二字,即标教主【成道已】三字,即标机感,

【鹿野苑中】,即标处所,

【憍陈如等】及【复有比丘】即标能闻及余同闻,这个就是众其实都是一样的,都是一样的,一模一样的,

【*轮】【教敕】即标法体,法的体性是要运用的,标这个法的体性,那么就是*轮,教敕等等这个都是标法体的,

【就此一文,仍分四节:初世尊成道已一句】【乃总叙】叙就是描写,

【一化之繇】一代度化众生的开始之繇,乃是总叙一化,世尊一生一世的度化就是一化,就是一生一世的度化之繇:的开始,缘起【次从"作是思维"至"降诸魔道"四十页,

【乃追叙成道之法】成道之法,追加叙述成道之法,

【三从"于鹿野苑"至"证道果"三句"】【乃别叙*轮之始】转*轮的开始,

【四从"复有比丘"至顺尊敕乃正叙此经发起也】初文【世尊】者即我释迦牟尼如来,乃天中之天,圣中之圣于一切器世间,那么器世间就是我们所讲的三千大千世界,为什么讲器呢?譬如说碗是盛饭,盛粥,盛菜,盘子就是盛菜的,碗公就是盛菜汤的,器具就是专门装东西的,为什么称为器世间呢?因为我们站在地上就像容器,容著我们人站着一样,所以这是指三千大千世界,器就是容受依用的意思,容受众生而为众生所依用的山河大地叫做器世间,

【一切众生世间】众生世间是五蕴和合的,众共利生间隔不同,所以释迦如来所化其众就是一切众生世间,

【一切正觉世间】这是指以无漏的智慧的正觉的智者,也就是正报当中的佛,或者是指此等的智慧所依存的境界,表示说他对一切境界都以智慧在做事情,正觉世间,我们都是用妄想在做事情,所以同样的活在这个世间,有的是活在正觉的世间,有的是活在众生的世间,我们现在无明重,同样的活在这个世间,但是我们是众生的世间,但是佛陀是正觉世间,简单讲,佛陀他是用智慧在做事情,用智慧在做事情,佛陀认为执着是不快乐的事情,但是我们认为执着是快乐,佛陀认为放下叫做快乐,但是我们认为执着拥有更多愈快乐,其实到最后什么也没有,所以佛陀一下手起点就是终点,四大皆空,五阴无我,空就是涅槃,一下手就观空就达到涅槃,这样就没戏唱了就休息了,独称尊也。【成道】者若论世尊,实成佛道以来,已经不可说微尘劫如法华经寿量品中所明,世尊的生命是怎么样的?很长,很长,今为此土有缘众生,故于过去人寿二万时,

【迦叶佛会】迦叶佛会就是迦叶佛降生弘法的那个会,

【示居补处位中】示现补处位中,

【上生兜率内院,以净天眼观可化机,直至人寿百岁时】【方熟机缘迺示降神于中印度迦维卫国,父名净饭,母名摩耶,处胎十月,从左脇生,一手指天】,左脇就是我们人体的两侧,从腋下到肋骨的尽处这个叫做脇,从左脇生产,

【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目顾四方,周行七步】【自言:天上天下,唯吾独尊】意思就是说天上跟天下惟我们的本性,吾就是我们的本性,唯独我们的本性是最尊最贵的,没有受时间,空间的束缚没有受到一切的影响,我们就是有一个自在的觉性在,这个就是本性,所以我们如果不自在,其实我们就了解我们是凡夫,我们如果遇到境界没有放下表示很清楚我们生死没有把握,生死没有把握,我们的生死如果有把握,很简单在一切境界,问你自己放的下吗?【次复示为童子,遍学众艺,无不超伦】世尊示现童子的时候,遍学众艺,无不超伦,

【至年二十九岁,游城四门,(見者---此为一个字)老病死及沙门相,决志出家】【子夜】就是半夜,子夜,我们说子丑寅卯辰已午未,子夜就是十一点到一点偷跑去出家,所以说出家用偷跑的,有什么犯不犯戒,佛陀也是用偷跑的,我们的模范生就是佛陀,要等父母答应要等到何时,所以说如果有人真的要来出家,师父我要不要征求父母的同意,我说:不用,看你自己,他说:怎么讲?佛陀也是用偷跑的,真的,真的,佛陀用偷跑的,要每一位都答应,那就不用出家了,不可能的,坚持到底,也都是自己的问题而已,是不是?师父,我是独子,我说:佛陀是国王,佛陀是太子你要跟人家比什么,你财产有他的多吗?真的,讲到最后他没有出家,不行,这是事实本来就是这个样子,以后要当皇帝大家都出家了,独子,独子算什么对不对?那没有什么。【子夜踰城】他就跳过那个城,穿墙而过,

【金刀剃发,尽弃珍饰,披树神所献麻衣,游学诸国】【先从阿蓝迦蓝】佛一定要这样示现的,佛没有这样示现先学外道,不知道外道不究竟的,佛他要成佛道,一定要示现去参外道,要参外道为什么?这样才能知道外道不究竟,参外道以后他在王舍城住二十几年讲般若的思想,全度外道,世尊在王舍城住很久的时间,二十几年,都讲【大般若经】全度外道,佛陀最伟大就是全度外道,

【先从阿蓝迦蓝习无所有处定】无所有处就是我们无想天里面无所有处,亦【不久得证】没有多久他就达到那种境界了,

【知非究竟】这不是究竟的,

【舍之而去】再【次从鬰头蓝子学习非想非非想处定】最高,最高,这就是四空天里面最高的一个天非想非非想处,叫做非想非非想处,没有多久也得到了,三界内的道统统学会了,三界内外道最强的,佛陀没有多久就得到了,所有的道统统学会了,不知再学什么只好靠自己了,

【亦不久得证,知非究竟,舍之而去见诸外道,竟修苦行,希冀得道】希望能够得道,修苦行吃苦拼命吃苦,吃那种苦我们受不了,有的人瘦骨如柴,有的人像金鸡独立站一只脚,有的人头发长的时候绑在树头,绑在树头,有的人整天浸在水中,有的人整天踩火炭,整只脚烧得红咚咚的,有的人躺在针上,瑜伽术的行者都是这个样子,修这种苦行,这种苦行没有用,有的人不吃,有的人不讲话,

【希冀得道,各以三年为期】三年为一期,

【终无剋获】一点都没有,我告诉过诸位亲近善知识,跟错了那就会很惨,你再怎么修都没有用,没有办法,错误,起步就错了,愈走就愈远了,所以说要亲近就要正知正见的,但是问题这个要福德也有因缘,

【将欲度之,遂往雪山示修六年苦行,每日止食一麻一麦,皮骨连立,终不成道】吃了那么多苦也是不能成道,

【乃舍苦行,受牧女十六转】这个转可能是不对,这个可能应该是斛才对,一个角再一个斗,左边一个角,一角两角的角,右边一斗两斗的斗,那个念hu字,应该是十六斛,受到牧羊女十六斛,那么十斗为一斛,十斗为一斛,

【乳糜之供】就是用乳汁调制成的稀饭,简单讲就是稀饭加牛乳,稀饭加牛乳的意思很有营养,世尊吃了以后乳糜之供【精气充足】,修行也要有道粮,不是一直饿一直饿,饿得发慌,

【次往熙连河中,浴身而出,取天帝释化现童子所施吉祥草】天帝释就是帝释天王,玉皇大帝,天帝释化现童子就是玉皇大帝化成童子,布施的吉祥草,吉祥草【诣摩竭提国金刚场菩提树下,敷草结跏趺坐,以慈心三昧】你内在有慈心才不会对立,佛为什么一直要你发菩提心,要你发大悲心是诸佛的根本呢?因为你如果有大悲就绝对的心,慈悲才能够让心进入绝对的状态,没有仇视,没有妒忌,看到别人好我们要高兴,看到别人漂亮我们高兴,悲心重,看到别人病苦我们同情怜悯,所以慈心三昧,没有恨心三昧,要发善良的心才可以进入三昧,

【降伏魔军,深入四禅,观察四谛。于腊月初八夜,明星出时,豁然大悟】豁然就是顿时领悟,

【证无漏道,是为佛宝初现世间也】证得无漏道,次文,

【作是思维】等者乃追叙,追叙就是追寻过去的,

【坐树下时,以无师智】无师智就是不用老师,我们本性具足,

【自然智】就是不加造作,

【了知离欲,寂静为胜】我告诉诸位,这八个字就是关键,离欲寂静这是关键,修行的关键【故先诃弃欲界恶不善法】诃弃一定要,为什么我们会在欲界?五欲六尘不断,所以这些不善法先放下,

【与觉观俱,而入初禅】要保持这一颗觉性,不要受五欲六尘的感染,因为这是欲界,而入初禅,初禅我们叫做离生喜乐地,离开欲界而生,产生喜悦的地方叫做离生喜乐地,

【次复离于觉观】连那个能观照的也放下【内净一心】慢慢放下能所的对立,

【而入二禅】二禅就是定生喜乐地,你想要心要定吗?就是内外要一致,怎么能够内外一致呢?记住!禅宗那一句话你要好好的体会,法的东西一句就够,

【动念即乖】这一句你要好好的体会,动到念头就变成对立,简单讲不生不灭就不动到念头,我们动到的都是绝对的念头,清清静静没有烦恼的念头,不生不灭的念头,我们动到的都是慈悲的念头,没有关系这个叫做妙用现前,同样是念头动念无妨,佛陀也有动念,但是我们众生所动的念头不能一心,为什么?一动它就分别,动到就执着,动到就贪嗔痴慢疑,动就身见,边见都动这种念头,所以动念即乖,动念即乖,所以佛来佛斩,魔来魔斩,这样那有什么,不善不恶进入绝对的真空状态,什么是佛?因为无佛相可得,唯是一个觉性说一也不对,其实没有佛,这个世间那里有佛?没有佛也没有众生,为什么?无相的东西那有什么佛?佛就是大解脱叫做佛,所以我们叫他是佛,觉悟,觉悟,觉悟是什么?觉悟不是什么,它什么都不是,所以也没有佛也没有所谓众生,为什么?唯是一个觉性,就是一个觉性,如果说你把佛的定义把他说成三十二相多么的庄严看到就拜,错了,那不对!释迦牟尼佛叫你拜佛,就是叫你了解自己的本性,才叫你拜佛那是一个启发而已,由相而引导你内在的觉性,你不要忘记你就是佛,佛是什么?佛不是什么,什么也不是,他不是圆的也不是扁的,也不是青的也不是黄的,佛性非青黄赤白,非长短方圆,非大非小,非内非外,不然他是什么东西?不然佛是什么?这样你了解吗?凡是执相就不是佛,听了很舒服,佛不是什么,什么统统是,就是这样子,要慢慢的体会这个觉性的作用,而入二禅【次又离喜而证妙乐】离喜妙乐地,离这个妙乐【入于三禅】三禅叫做离喜妙乐地,离喜妙乐地,离开这个喜,它不只是乐,它是妙乐,外省人常常讲的,我们江西省,浙江省讲的妙乐,我们那个教授上课上到一半,妙乐,他常常口语就是这样子,这个妙得不得了了【次又双弃苦乐】连苦跟乐统统放下,

【舍念清净】连那个乐,妙统统要放下,到最后简单讲"放下"就是最后的答案,佛是什么?觉性,觉性是什么?没有一样事情放不下,包括他的生命统统放下,

【入第四禅】入第四禅,如果我们有佛法的观念,那不一样,如果说以前,像我现在痠痛治不好,我这个痠没有办法,二十几年在建中练跆拳打到,也不知道打到什么,都痠得没有办法,这个中医,西医都没有办法,用物理治疗,今天就去刺血,刺血,我说那个如果胆小的,可能没有办法,看到血就昏倒了,他就说:师父,咳一下要刺下去了,没有关系,没有关系,这是小事一桩,咳一声他就刺下去,咳那一声也没有什么作用,也不对症,照理说咳就该刺下去了,咳完了才刺下去非常的痛,对不对那也没有什么,所以说这种东西来讲,一个学佛的人,他不会在意生死的问题,不会觉得很痛什么的,没有感觉什么对不对?我跟佛说二十几年的痠,那有比这种痛更困难,痠痛得没有办法,现在就得靠物理治疗,调整我的骨盆,骨盆稍微有一点歪,不晓得是不是生太多,骨盆长歪了,骨盆扭曲了才导致神经,吃药也吃不好,没有办法只好用调整的,脊椎要调整,我都没有觉得什么,我都没有觉得什么。一点的恐惧感统统没有,内心里面念念观照,一切时空都是假相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而且,就以世间的面子而言,当一个法师你叫什么,笑死人了,当一个法师怎么可以叫呢?不可以!不可以,我们就不要出声,就不出声,所以说我们如果有佛法的观念,就是一切的境界现前,我们也勇者不惧,那没有什么,入第四禅【从四禅中,顿发三明】四禅就是舍念清净地,顿发三明,三明就是天眼明,宿命明跟漏尽明,天眼明,宿命明,漏尽明,那么什么叫做明,注意!加一个明,如果站在天眼来讲的话,不论远近都看得到,前世或者是再远再近都看得到,宿命明就是不论过去或现在,漏尽明就是一切统统通达,没有无明,所以说简单讲这个明字,是指贯穿过去,现在,未来,最主要是衬托这个,最主要是衬托这个,明那么简单讲就是衬托过去,现在,未来统统通达,

【破魔王之爱网】我们如果执着我们就著魔,我们就著了心魔,

【断外道之见缚也】外道就是邪见,加一个字邪见之缚,断外道之见缚,外道就是执着自己是最殊胜的,最殊胜的,

【或初成道句是根本智,自证菩提】,次【作是思维】等是后得智,

【重观四谛以为说法之本,寂静最胜,即观灭谛,住大禅定,即观道谛,诸魔外道,即苦集二谛也,第三文中,鹿野苑者亦名鹿园,在波罗奈国,即佛初转*轮之处"转四谛*轮"者】苦集灭道名四谛,苦是世间之果,即指三界六道色心五蕴,集是世间之因,即指见思烦恼,

【及有漏善恶不动等业】你们一定要记住善恶是指欲界天,不动这是指色,无色界,这一定要记住,基本上的观念一定要记住,所以我们要到色界要造不动业,不动业就是要有定力才有办法,临命终你散乱那就三恶道了,欲界跑不掉的,临命终要有定,如如不动,那么欲界的光明就会现前,欲界的光明就会现前,不动等业,《净土圣贤录》有一位高僧修行修的很好,结果他临命终的时候,临命终的时候,天界的人要来接引了,兜率天的人要来接引,都要来接引,还好他保持正念,要不然他一下子就到天界去了,以世间人来讲,天界已经光明无量了,兜率天四层天,因为他修得很好,他念佛修净土法门,念佛念到有定,我告诉过诸位,你如果念佛净土法门,没有往生的话也不得了,也往生天界,为什么呢?因为他心无散乱,他就是念佛念到一心不乱,临命终的时候,忉利天的仙女都来接引了,这位高僧大德,还好心很定不好色,他对女性的仙女没有兴趣,没有兴趣,他内心动一个念头说,我这辈子是求往生极乐世界的,我是要求生极乐世界的,天界我不去,刹那之间天人化掉,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现前,临命终那个定很重要,非常重要,但是定很重要还有最重要的就是要收集善根,你要记住佛陀那一句话,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就是说平常你要赶紧为善,你要赶快收集善的因缘,听经闻法开智慧,能帮忙人家尽量帮忙,发善心,做好人,讲好话,善的因缘尽量赶快去做,这样临命终,我说就像《净土圣贤录》写的,如果你没有往生极乐世界,你也会去天界,而且天界的地方他也有佛法,因为你的善根深厚,你也会有佛法,总而言之修行是绝对有好处的,拼命念佛绝对不会吃亏的,

【灭是出世之果谓因灭故果灭,便得寂静无为安乐,道是出世之因,谓略则戒定慧,广则三十七品,所谓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这个都讲过了,

【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也】这个我们在十四讲表,一些经典,《楞严经》统统讲过了,我告诉过诸位,名相一个个再重复来解释,就没有那么多时间,

【此四皆名"谛"者苦集灭道,审实不虚故,复名"四胜谛"者,惟有圣智乃证知故,佛即证见此四谛理】转令一切众生咸使闻知从佛后得智中,后得智那么就是我们所讲的权智,后得智就是权智,依体起用,流出法音,度入众生心中,故名为轮,这个轮如果碾下去,烦恼就没有了,

【又轮者,摧碾之义】摧就是摧服,碾就是压迫你的意思,烦恼把你摧折掉,破除的意思【以此教法,转破众生见思诸惑,故名为轮,说此四谛*轮,凡有三转:一者,示转】在旁边写个上根器的人,上根的人,上根器的人一开示就马上入道,示转,佛陀只要告诉你这是痛苦的,痛苦会逼迫我们,一天到晚都逼迫我们,此是集有招感生死的性,

【此是灭,可证性】我们可以得证,大家都有佛性,此是道,三十七道品,道就是通往,

【可修性】这样马上证阿罗汉果,阿罗汉果,

【二者,劝转】这是中根器的,在旁边写个中根器的,劝转,劝导你要修行,

【谓此是苦,汝应知】贪嗔痴【此是集】涅槃这是可以灭一切的苦【汝应证】三十七道品,八正道【此是道,汝应修】最后一个是下根器的人,下根器的人叫做【证转】证转就是佛陀自己自内证,要求众生相信他,

【谓此是苦,我已知】就是你要相信我是佛陀,我已经很清楚知道这个世间是苦的,我已知就是你要相信我,我已经知道,然后加一句你要相信我,

【此是集,我已断】你要相信我,

【此是灭,我已证】你要相信我佛陀,

【此是道,我已修】你要相信我,用他自己做比喻勉励我们修行,简单讲下根器的人,就是要加一个你要相信,要相信佛陀,

【是为法宝初现世间也,憍陈如等五人者,一阿湿婆,此翻马胜,二跋提,此翻小贤,三拘利,或名摩诃男,此三人皆佛父党】党就是父亲那一系列的,不是母亲,父党,不就是他父亲那一党的,不是,是属于父亲这一边的亲戚,党就是亲戚的意思,皆是属于父母亲这一边的亲戚,再来【四憍陈如,此翻火器,五十力迦叶】这是外道,

【或名婆敷,此二人皆佛母舅,初太子踰城出家,父王思念不置】不置就是心不安,父王思念不置,不置就是心没有办法安住下来,不置,心不安叫做不置,父王思念而心不安,

【命此五人寻之】太子取修行不知道修的怎么样,有没有发疯,

【太子既誓不肯归,五人不敢归国】找不到太子,找到太子结果不肯回来,我们也没有办法,太子出家干脆不要回去了,没办法覆命,他(太子)请不回去,

【遂相侍从】就在他的身边做侍者,

【太子既修苦行,二人不堪苦行者先自遁去】遁去就逃走,逃走,逃走,那是他们去他们去了二个,如果是我去我一定排第一个,第一个先走,我就说世尊你先修,等你成道才告诉我就好了,我用头脑比较快,用吃苦的比较慢,你修行就好有消息再告诉我,这两个人不堪苦行,我就不用堪苦行,我就不会去做这个,我会吃苦到某种程度,用脑的苦我可以,用身体的苦不吃,不睡,坐在树下淋雨这个我没有办法,没有办法,我不会这么修法,苦行自己先遁去,逃走,

【太子后受美食,三人乐苦行者亦复舍去】,瞧不起太子,你看,接收供养,你看,太苦受不了了,世尊是说,太过苦不能修行要中道,不可以太享受,也不可以把身体弄得太痛苦,简单,基本的饮食也要有,结果三个喜欢苦行的人,瞧不起太子,想说太子接收供养没有志气,

【舍去,于鹿苑中各修异道,佛既成道,观此五人应先得度,遂往就之,初转*轮,憍陈如先悟】,一听到四谛法马上开悟,你看这样我们就不用,那么费心的搞了老半天,世尊你先得度一来先开示,哪需要搞了那么久对不对?你老人家比较伟大,你是圣人对不对?修一修再教我们,这样我们就轻松多了,乔陈如先悟,次说布施持戒生天之法,诃欲不净,就是说一切的欲望都是不净,都是烦恼法,赞叹出离为乐,尤其是阿含,四阿含就是赞叹离欲之行,出离心很强,尤其是阿含的《四阿含经》那个出离心非常的强,

【阿湿跋提寻悟】接着又悟【第三说法,迦叶拘利亦悟】又开悟,碰到佛陀每一个都开悟,

【是为僧宝初现世间也,第四文中复有比丘等者,佛既度此五比丘已,次复度耶舍等五十五人,三迦叶等一千人,舍利弗,目犍连等二百人,从是以后,度人无量,咸令成比丘性】,每一位都让他做比丘,

【言比丘者,此翻除馑】就是福田的意思,

【谓其具持二百五十净戒,堪为人世福田,除彼众生,因中果上之饥馑也,所以供养僧团】,供养比丘也是功德无量,所以斋僧大家都尽心尽力,都尽心尽力在供僧,因为大家都知道这是福田,大家都知道这是福田,世尊在经典上说,在戒律学里面说的,供养一个不持戒的比丘,尚且无量无边的功德,尚且,就是说这个比丘不是很有修行,但是他现僧相你供养他,尚且无量无边的功德,何况持戒清净的比丘,所以释迦牟尼佛说,打我破戒比丘,比杀八万四千父母罪更重,就是说这个比丘破戒,你连动都不能动他,这个比丘就算破戒你动他看看,你会下无间地狱,比杀八万四千的父母罪更重,想想看他还是僧宝,所以你不要破见,你不要破见,破见就完了,破见就外道是不是?所以说比丘当中不管有修没有修我们一律恭敬,至少他有袈裟,

【又含三义:一破恶,二乞士,三怖魔,所说诸疑,求佛进止,犹言抉择可否也,合掌表于一心听法,不惰不散】,佛陀当时在世,听法那是很精进的,都是跪着听,不像我们现在坐着听,要不然就席地而坐,佛陀当时在世在听经是坐着,徒弟不可以头比师父高,师父如果坐在椅子上,徒弟走到世尊的面前,每一个头都要低下,你现在去泰国看看,那一个徒弟敢头部比师父更高,没有人敢,所以师父拜到高的,比较不会那么痛苦,因为他很高,拜到矮的师父你就会很吃力,师父很矮而他一百八十几,你叫他低下头来他会受不了,头不低下又不行那是我师父,所以拜到矮的师父会很吃力,他要低下头来不敢比师父更高,真的,

【已上序分,下皆正说】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