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增一阿含经》第四十一卷


马王品第四十五

概要:摩酰提利婆罗门欲将其女孩奉侍于佛,佛不许可,有一比丘欲得到其女。佛陀因此而说妇人有九种恶法以诫,也谈到罗剎女之事的本生谭。依次为:为舍利弗与目揵连而说不得长大的九法,以及得成就的九法,劝诸比丘,为了增长善法,灭除恶法,故应修梵行,世间的四食与出世间的五食,应行慈心之事,空三昧为三昧之王之事,外道嫉妒世尊,乃唆使尸利掘长者,欲毒杀佛,却还而皈依佛陀等事。

【四O一】

大意:本经叙述摩酰提利婆罗门欲以其女献佛,被佛婉拒,有一比丘则请留她,佛乃斥责,并说女人有九种恶,不可系意于她。佛陀同时举说往昔为马王时,救度商人逃离罗剎女的本生因缘。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罗阅城的迦兰陀竹园之处(王舍城的竹林精舍),和大比丘众五百人俱在。

那个时候,在该城里面,有一位婆罗门,名叫摩酰提利(王舍城人)。为一位善明外道的经术,以及天文、地理,都没有不贯练,对于世间所可周旋之法,都均能明了的。这位婆罗门有一位女儿,名叫意爱,乃极为聪明的人,颜貌乃非常的端正,为世间希有的人。

这时,婆罗门曾作如是之念:在我们婆罗门的经籍有如是之语:『有二种人之出现在于世间之事,乃为难遇之事,实在是不可以值到的。那二种人呢?所谓如来、至真、等正觉,以及转轮圣王是。如果为转轮圣王之出现于世间时,便会有七宝之自然响应。」我现在有这位女宝(指其女孩),颜貌乃非常的殊妙,玉女之中,为最第一的人。如今却没有转轮圣王之出现于世间。我又曾经听过:真净王(净饭王)之子,名叫悉达,出家去学道。听说他乃具有了三十二大人之相,以及八十种随形之好。他如果在俗家的话,便当会成为转轮圣王,假如出家去学道的话,便能成就佛道。我现在可以将此女儿献给那位沙门。

这时,那位婆罗门就带其女儿,到达世尊之处,趋前而向佛说:「唯愿沙门!纳受这位玉女!」佛陀告诉那位婆罗门说:

「止!止!梵志!我不须要这种会着欲的女人。」这时,婆罗门又再三的向佛说:「沙门!请纳受此玉女吧!在此世界里,并没有人能和此女相比的!」佛陀又告诉梵志说:「我已纳受你的好意了。但是我乃已经离开俗家,已不再习于爱欲的了。」

那个时候,有一位长老比丘,在于如来的后面,正为如来,而执扇扇佛。这时,那位长老比丘向世尊说:「唯愿如来,纳受此女人!如果如来不须要的话,就请给我们使令吧!」

这时,世尊告诉那位长老比丘说:「你实在是愚惑极了!为甚么能在如来之前吐出恶意之语呢?你为甚么系意在于此女人之处呢?凡是女人,必定有九种恶法。那九种呢?第一就是:女人为臭秽不净,第二为:女人有恶口,第三为:女人无反复(不报恩),第四为:女人有嫉妒心,第五为:女人为悭嫉,第六为:女人乃多喜于游行,第七为:女人乃多于瞋恚,第八为:女人乃多妄语,第九为:女人之所言,多为轻举。这就是所谓,比丘!女人有此九种法之弊恶之行。」

那时,世尊便说此偈而说:

常喜笑啼哭现亲实不亲当求他方便汝勿兴乱念

(女水乃会常喜笑,也会常啼哭的。显现亲近,但是实在并不可以亲近的。应当求其它的方便,你不可以兴起这种乱心!)

这时,长老比丘向世尊说:「女人虽然如是的九种弊恶之法,但是以我今天来观察此女人时,此女人并没有甚么瑕疵啊!」

佛陀告诉比丘说:「你现在这位愚人,你不相信如来的神口所说之语吗?我现在当说一例给你听。在过去久远劫时,于婆罗捺城内,有一位商客,名叫普富(商人中的领导者),他曾经引率五百名商人入海去采宝。然而那大海之侧,为有一位罗剎(恶鬼)所居的地方,都恒常食噉人民。那时,海中起风,来吹起船筏,使他们堕在于那位罗剎的部落内。这时,罗剎遥见商客之来到,乃欢喜无量,就隐其罗剎的形体,而化作一位女人。所化的女人乃为一端正无比之人,她曾对诸商人说:『善来!诸贤!这一宝渚之上,和那些天宫并没有不同,有好多的珍宝,有数千百种丰富的饮食。又有好女,都没有夫主的人,他们可以和你们共相娱乐的。』

比丘!当知!那些商客的大众当中,都是那些愚惑的人,听见有女人之后,便起想着之念。这时,普富商主便作如是之念:此大海里面,并不是人类所居的地方,那得有这些女人止住在里面呢?这必定是罗剎鬼神,不足以狐疑。这时,商主就对那位化的女人说:『止!止!诸妹!我们不贪女色的。』

那时,在月的初八与十四日,以及十五日时,有马王(菩萨前身,故事的主脑人物),在虚空中周旋,曾作此告敕而说:『谁欲渡过大海之难的,我乃能荷负他渡过。』比丘!当知!当在于那个时候,那位商主便上高树上,遥见马王,听到其音响之声,乃欢喜踊跃,不能自胜,就趋往马王之处,到达后,对马王说:『我们这五百名商人,都被风所吹,现在堕来至此极难的地方。都欲得渡过大海,唯愿救渡我们!』这时,马王对那些商人说:『你们通通过来,我当会渡你们到达于海际。』(海的岸边)。那时,普富长者就对众商人说:『现在马王近在于此,大家快来就于它,共渡这海难!』

那时,人众都回答说:『止!止!我们要暂且在这里自相娱乐。所以在阎浮提那么的勤苦的原因,就是欲求快乐的地方而已。我们所希望而有的珍奇、宝物,及玉女(美女),这里统统具备,我们便可以在此间,以五欲而自娱乐的了。等后日,我们渐渐的合集财货时,那时当会共度此海难的。』这时,那位大商人告诉众人说:『止!上!愚人们!这里并没有女人,大海当中,怎么会有人处呢?』诸商人回答说:『且止!大主!我们不能舍离这个地方而去。』

这时,普富商主便说偈而说:

我等堕此难无男无女想斯是罗剎种渐当食我等

(我们堕在于此难处,并没有男,也没有女人之想。这些都是罗剎鬼神之种的,会渐渐的吃食我们啊!)

假如你们不和我一同回去的话,你们就各自安护自己了。如果我的身、口、意所犯的,都能见到其原,而舍弃,不可以经心意(不可致意。请他们原谅他的直言,不要把它放在心内。)

这时,诸商人就和商主说些别离之偈:

与我问讯彼阎浮亲里辈在此而娱乐不得时还家

(请商主替我们问讯〔问安〕那些阎浮亲里之辈〔回去后,代我们向诸亲人问候〕。我们决定留在这里娱乐,暂时不能得以还家去。)

这时,商主又用偈回答他们说:

汝等实遭厄惑此不肯归如此不复久尽为鬼所食

(你们实在遭遇苦厄而不知,都迷惑在这里,而不肯回去。像如是的话,是不再久了,都尽会被鬼所吃食的!)

说此偈之后,便舍弃而去。就往至于马王之处,头面礼足之后,即乘马王而去。这时,众人遥见其商主已经乘马王而去之后,就中,或有人唤呼,或者有人不称怨的。

这时,最大的罗剎之主,又向诸罗剎说此偈而说:

已堕师子口出外甚为难何况入我渚欲出实为难

(已经堕入狮子的口内的话,欲脱出于外,乃是非常困难的事,更何况已入我们的渚内,欲脱出之事,实在是非常困难的了!)

这时,罗剎之主,就化作女人的形体,为一极为端正,又用两手指胸而说:『如果不食你们的话,终不叫做罗剎鬼了!』

那时,马王就荷负商主,度至于海岸。当时,那些五百位商人,都尽受其困厄。

那时,波罗捺的城中,有一位国王,名叫梵摩达,在治化人民。当时,那位罗剎乃寻从大商主之后,而说:『咄!(愚哉!)失去了我的夫主了!』这时,贾主(商主)就还回他的家中。那时,罗剎就一变,而抱一男儿,到了梵摩达王之处,趋前白王而说:『我被夫君所遗弃的。再者我对于夫主并没有作过愧心事。』这时,梵摩达王看见这位女人乃极为殊妙,就生起想着之念(已有染心),就对那女人说:『妳的夫主是一位无仁无义之人,就这样的舍妳而去吗?』问明后时,梵达摩王就遣人去叫其夫君来,而问他说:『你实在抛弃这位好媳妇吗?』商主回答说:『这是罗剎,并不是女人!』罗剎女又白王说:『此人并没有作人的夫主之义,今日把我抛弃,又骂我为一罗剎。』王又问商主说:『你实在不用的话,我就要把她给摄受了。』商主向王说:『这位是罗剎!王不相信的话,我也无可奈何,就随王的圣意吧!』

那时,梵摩达王就叫人将这位女人安置在深宫内,随时接纳,不使她有怨言。这时,罗剎非人,就趁时,将王取而食噉,唯留有王的骨头,然后便舍后宫而去。

比丘!你不可以作其它的观念了。那个时候的商主,就是舍利弗比丘是,那个时候的罗剎,就是现在的这位女人是,那个时候的梵摩达王就是现在的长老比丘是,那时的马王,就是现在的我身是。那个时候的五百位商人,就是现在的五百位比丘是。由于此方便,就会知道爱欲乃为不净之想,现在为甚么生起其意,而想着呢?」那时,那位比丘就礼拜佛足,白佛世尊说:「唯愿受弟子忏悔,恕弟子的深重过错!从今以后,更不再犯了!」

这时,那位比丘受如来的教诫后,就在于闲静的地方,克己自修。所以族姓子之勤修梵行,乃是欲得修成无上的梵行!这时,那位比丘,便成就阿罗汉果。

那时,诸比丘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四O二】

大意:本经叙述舍利弗与目揵连率团回精舍时,诸比丘互相问讯,因声音过于高大,佛乃教他们离去。释种及梵天王代诸比丘们向佛忏过。佛问舍利弗、目揵连对如来的遣众之想法?佛赞目连为众中标首,应诲后学。末后为佛教说不得长大的九法,以及有所成办的九法。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释翅(释迦族)的闇婆梨果园(译为余甘子,位于车头聚落的城邑),和大比丘众,五百人俱在。

当时,尊者舍利弗、尊者目揵连,在其夏安坐完了之后,率五百名比丘在于人间游化,渐渐的来至于此释翅的村中。那时,行来的比丘(客来的比丘),以及住比丘(常住其处的比丘),各各都自相说话,共相问讯,其声音又是很高大。那时,世尊听到诸比丘的音响过于高大,就对阿难说:「现在这园内,是谁的音响呢?其声之大为甚么至于如是呢?为甚么好似破木石的声音呢?」

阿难向佛说:「现在舍利弗,以及目连,率领五百名比丘来这里,行来的比丘,和常住的比丘,共相问讯,致有如此大音声的!」佛陀告诉阿难说:「你赶快遣送舍利弗与日揵连比丘而说:『不须要住在这里!』」这时,阿难受教之后,就至舍利弗与目揵连比丘之处,就对他们说:「世尊有教言,赶快离此而去,不须住在这里!」那时,舍利弗与目揵连,就离开那个果园,就率领其五百名比丘涉道而去。

那时,诸位释氏听闻舍利弗与目揵连比丘们被世尊所遣送,就到舍利弗与目揵连比丘之处,行头面礼足之后,向舍利弗说:「诸位贤者!你们欲到何处去呢?」舍利弗回答说:「我们被如来所遣送,乃拟各求安处。」这时,诸释氏向舍利弗说:「诸位贤者!请小停留吧!我们当会代向如来忏悔!」

这时诸位释氏就往至于世尊之处,头面礼足之后,坐在于一边,然后白佛说:「唯愿世尊!原谅那些远来的比丘的过咎!唯愿世尊!时时教诲他们!其中那些远来的比丘,乃为初学道的人,为新进来入于法门中;并未觐见过尊颜,存有变悔之心(或者会以出家为后悔,而改变其心),犹如繁茂之苗,不遇润泽的话,便不能成就。现在这些比丘也是如是,不觐见如来而离去的话,恐会有变悔之心。」

这时,梵天王知道如来心中所念的。就犹如力士之屈伸其手臂之顷,从梵天隐没,来至于如来之处,行头面礼足之后,站在于一边。那时,梵天王白世尊说:

「唯愿世尊,原谅远来的比丘所作的愆过,时时教诲!其中或者有比丘,未究竟的人,遇此经过,便会怀着变悔之心。他们不觐见如来的颜像,便会有变意,恐会迁就本业,有如新生的犊子,一生下来就失去其牛母那样,就会忧愁而不食,这也是如是的。如果新学的比丘不得觐见如来的话,便当会远离此正法的。」那时,世尊便接受释种们之谏言,以及梵天王之犊子之喻。

这时,世尊顾盼阿难,阿难便生如是之念:如来已经受诸人民,以及天人之谏言了。当时,阿难就往至于舍利弗与目揵连比丘之处,就对他们说:「如来已欲得和众僧相见。因为天,以及人民,都向世尊陈启此道理了。」那时,舍利弗告诉诸比丘们说:「你们各收摄衣钵,都同往世尊之处。因为如来已接受我们的忏悔了!」

这时,舍利弗与目揵连乃率引五百名比丘至于世尊之处,行头面礼足之后,都坐在于一边。当时,佛陀垂问舍利弗说:

「我刚才遣迸诸比丘们之事,你的意见如何呢?」舍利弗说:「刚才如来遣诸众僧时,我便作如是之念:如来乃好游于闲静,爱好独处无为,不乐于杂闹,因此之故,才会遣诸圣众的!」佛陀告诉舍利弗说:「你在其后,又生甚么念头呢?圣众到底是甚么人之累呢?」舍利弗白佛说:「那时的我,世尊!我乃又生如是之念:我也应当在于闲静而独游,不应该处在于市闹之中。」佛陀告诉舍利弗说:「你不可以作如是之语,也不可以生如是之念:说甚么我也应当在于闲静之处。这样的话,则如今的这些圣众之累,岂不是依于舍利弗与目揵连比丘你们的吗?」

那时,世尊告诉大目揵连说:「我遣诸众僧时,你到底有甚么思念(感想)呢?」目揵连白佛说:「如来遣送众僧时,我便生如此之念:如来乃欲得独处无为,因此之故,才会遣送圣众而已!」佛陀告诉目揵连说:「你在其后,又生甚么念呢?」目揵连白佛说:「虽然今天如来遣诸圣众,我们则应当把他们还收集合,使其不会分散才是。」

佛陀乃赞许目揵连而说:「善哉!目连!如你所说的!在大众当中的标首,乃唯有我与你二人而已!从今以后,目揵连当教诲后学的比丘,使他们在长夜之中,永处于安隐之处,不使他们中途退转,不使他们再堕落于生死之中。如有比丘成就九法的话,在于现法当中,就不得长大。那九法呢?(一)和恶知识从事而亲近,(二)没有事而恒喜于游行,(三)恒抱长患,(四)好畜财货,(五)贪着衣钵,(六)多虚干妄,而乱意不定,(七)没有慧明,(八)不解义趣,(九)不随时受诲。这就是所谓,目连!就是所谓如比丘成就此九法的话,在于现法当中,定不得长大,不得有所润及的。

如果有比丘,能成就九法的话,便能有所成办的。那九法呢?(一)和善知识从事,(二)修行正法,不着于邪业,(三)恒游独处,不乐于人间,(四)少病无患,(五)又不多畜诸财宝,(六)不贪着衣钵,(七)勤行精进,没有乱心,(八)闻义便解,更不免再重受,(九)随时听法,没有厌足。这就是所谓,目连!所谓如果比丘成就此九法的话,在于现法当中,便会多所饶益。因此之故,目连!应当念念勤加往诲诸比丘,使他们在于长夜之中,致于无为之处。」

那时,世尊便说此偈而说:

常念自觉悟勿着于非法所修应正行得度生死难
作是而获是作此获此福众生流浪久断于老病死
已辨更不习复更造非行如此放逸人成于有漏行
设有勤加心恒在心首着辗转相教诫便成无漏行

(应当念而自觉悟,不可以着于非法,所修的应该为正行,就能得度生死的苦难。作如是,而获得如是,作如此,而获得如此的福德,众生流浪已很久了,应该要断除那些老病死。)

(如果说他已办成,更不再修习,又更造非行的话,则如此的放逸的人,乃会成为有漏之行的。假如有勤加精进的心,恒在于心首,展转而相教诫的话,便会成就无漏之行的。)

因此之故,目揵连!应当对于诸比丘们作如是的教诲,应当念念作如是之学!」

这时,世尊又与诸比丘们讲说极妙之法,使他们发欢喜之心。当时,诸比丘们听法之后,在那些大众当中,有六十余位比丘漏尽而意解。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四O三】

大意:本经叙述如依村落居止时,恶法会遂增,善法会减灭的话,就应远离村落,反之而善法会遂增,恶法会减灭的话,就不应远游。其次为阿难问佛:四大依食而存,善法依心而生,比丘则应如何才能依村落而住,而能长养善法,而不远游呢?佛说应专念四事,而所欲不果时,就会苦;如能知足而不起想着的话,则诸天、人类都会代其欢喜。因此,应念念少欲知足。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果有比丘,依附在于村落而住时,善法会消减,恶法会逐增的话,则那位比丘就应当作如是而学:『我现在居止在于村落,恶法会遂增,善法会渐减,心念不能专一,不能得尽诸有漏,不能至于无为安隐之处。我所得的衣被、饮食、床卧之具、病瘦时的医药,须劳苦乃能获得。』那位比丘就应当作如是而学:『我现在住于此村落之中,乃恶法逐增,善法消减。我也并不是为了衣被、饮食、床卧之具、医药之故才会来作沙门的。我所求愿的,现在都不能获其果!』那些比丘就应这样的远离于村落而去。

如果又有比丘依村落而住,其善法乃能增益,其恶法又能消减,所得的衣被、饮食、床卧之具、都勤劳乃能获得。那位比丘就应当作如是而学:『我现在依此村落而住,善法能增益,恶法能消减。所得的供养之具,乃勤劳而得到的。又我并不是为了衣被之故才来出家学道的,我是为了修习梵行的。我所学之道,所求之愿必能成就其法的,应当尽形寿承事供养。』」

那时,世尊便说偈而说:

衣被及饮食床具及所安不应贪着想亦莫来此世
不以衣被故出家而学道所以学道者必果其所愿
比丘寻应时尽形住彼村于彼般涅槃尽其命根本

(对于衣被,以及饮食,和床卧之具,以及求所安的药品等物,都不应生起贪着之想,也不可以因此而再来此世间。不可以为了衣被等的缘故,而出家去学道。所以出家学道的目的,乃在于必定要完成其所愿!这样的话,则比丘寻在于应其时,而尽其形寿,住在于该村落,在于那里般涅槃,而尽其生命的根本吧!)

这时,那些比丘如果在人间静处所游化的村落,能得善法增益,恶法自减的话,则那些比丘就应尽形寿住在于那个村落中,不应去远游!」

这时阿难白佛说:「如来平常并不阐说四大依食而得以生存,也依于心所念之法,以及诸善之法乃依心而生之事。再者,那些比丘依村落而住,须劳苦其精神,乃去求衣食。这样,他怎么能生善法,怎么不远游呢?」

佛陀告诉阿难说:「衣被、饮食、床卧之具、病瘦时的医药,有三种类:如果一位比丘,专念于四事之供养的话,则所欲不果时,这就会依此而生苦的。如果生知足之心,不生起想着的话,则诸天、人民都会代他欢喜。再者,比丘!应当要作如是而学!我乃由于此之故,而说此义的。因此之故,阿难!比丘应当念念少欲知足!像如是的,阿难!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阿难听佛所说,乃欢喜奉行!

【四O四】

大意:本经叙述弊魔使人不施食予佛,佛则为魔说拘楼孙佛时,魔也令圣众托空钵。那位佛陀叫比丘们当舍揣食(抟食)、更乐食(触食)、念食(意思食)、识食(分别认识为食)等世间之食,应成办禅、愿、念、八解脱、喜等五种出世间之食。魔前计无功,就令人以利养去迷惑比丘,那位佛陀就教比丘不可着于利养。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婆罗园中。

那个时候,世尊到乞食之时,就着衣持钵,进入于婆罗村去乞食。这时,弊魔波旬便作如是之念:现在这位沙门欲入村去乞食,我现在应当用方宜(适当的方法),教诸男女不给与其食。当时,弊魔波旬就寻时对国界的人民之类说:「不可布施给与沙门瞿昙之食。」

那时,世尊进入村内去乞食,人民之类都不和如来当面谈话,也没有人来承事供养佛陀的人。如来乞食,竟然得不到饮食,就还出村外而回去。这时,弊魔波旬到了如来之处,问佛而说:「沙门!你来乞食,究竟得不到其食了吗?」

世尊告诉他说:「由于魔所作,才使我得不到饮食的。但是你也会在不久之后,当会受其报应的。魔!现在且听我说:在贤劫之中,有一位佛陀名叫拘楼孙如来,为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调御丈夫)、天人师,号为佛,为众佑(世尊),出现在于世间。那时,那位佛陀也是依于此村居止的,曾引导四十万的大众。那时,也有弊魔波句,曾作如是之念:我现在求此沙门(指拘楼孙佛)的方便,终皈不能达到目的。当时,魔就又作如是之念:我现在应该约敕婆罗村的人民之类,使他们不布施给与那位沙门的饮食。那时,诸位圣众着衣持钵,进入村内去乞食,当时的诸比丘们究竟不能得食,就还出村而回去。

那时,那位佛陀告诉诸比丘们说:『我要说如是的妙法:凡是观察饮食,为有九种之事。其中四种为人间之食,五种为出人间之食(超出三界之食)。那四种是人间之食呢?第一为揣食(以手圜团食物而纳入口内之食,所谓物质的食)。第二为更乐食(触食,与外境接触以资益身心之食,如衣服、洗浴等,为触觉的素材的,均为触食),第三为念食(意思食,以思惟而资润身心,使诸根增长,凡是为思忆的素材,均为意志之食)。第四为识食(认识作用,能使身心资益的意识的素材,均为识食)。这就是所谓的世间的四种之食。又为甚么叫做有五种之食,能出世间之表(外)呢?第一就是禅食(以禅定而生身心的喜悦,而长养慧命),第二就是愿食(以誓愿持身,使善根能得增长养育),第三为念食(常持正念,能长养一切善根),第四为八解脱食(以解脱惑业的系缚,以长养其善根),第五为喜食(爱乐妙法,心生喜悦,以长养慧命),这就是所谓名叫五种之食。像如是的,比丘们!五种之食,乃为出世间之表(超出三界外),因此,应当都要专念舍除四种之食,应求于方便,去成办五种之食。像如是的,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个时候,诸比丘们受那位佛陀的教言后,即自克己努力,而成办五种之食。当时,那位弊魔波旬,就不能得到其便。这时,波旬便作如是之念:我现在不能得到这位沙门的方便,现在应求眼、耳、鼻、口、身、意的方便(拟以利养去诱惑)。我现在应该到村内,去叫诸人民,使沙门的大众人们之未得利养的,都能使令其得到,已成办利养的,则使其倍增多利;使那些比丘,都贪着利养,不能暂舍。又欲从其眼、耳、鼻、口、身、意,去得其方便吧!

这时,那位佛陀,以及其弟子声闻,到了乞食之时,就着衣持钵,进入于村内去乞食。这时,婆罗村的人民,则供给比丘们的衣被、饮食、床卧之具、病瘦时的医药,都不使他们有所缺乏。都趋前去捉其僧伽梨,用物品强制布施他们。当时,那位佛陀曾对声闻的众弟子,讲说如是之法:『凡是利养之物,多会堕人入于恶趣,不能到达于无为的地方。你们,比丘们!不可趣于想着之心,不可向于利养,应当念念舍离、如果有比丘着于利养的话,就不能成就五分法身,不能具备戒德的!』

因此之故,比丘们!如果还未生起利养之心的话,就应当使其不生,已生起利养之心的话,就赶快把他消灭。像如是的,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那时,弊魔波旬实时隐形而去。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四O五】

大意:本经叙述心如行慈的话,就能消除瞋恚。往昔有恶鬼坐在于帝释之座,诸天因瞋恚,而鬼颜即转胜;帝释行慈心,则鬼的颜貌转为丑,而实时形灭。心行慈,就能生善处,能远离八难,而证阿罗汉、辟支佛,乃至于成佛。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应当行持慈心,广布慈心。由于行慈心的话,则所有的瞋恚之心,自当会消除。所以的缘故就是:比丘们!当知!往昔之时,有一位鬼神,非常的弊暴,曾来到释提桓因的座上而坐。这时,三十三天乃极为瞋恚而说:『为甚么这恶鬼在我们主人的床上而坐呢?』这时,诸天刚生起瞋恚心之时,那位弊鬼则遂转为端正,颜貌则和平时有所不同。那时,释提桓因坐在于普集讲堂上,和诸玉女们共相娱乐。这时,有一位天子乃到释提桓因(帝释天)之处,白帝释天而说:『瞿翼(帝释天)!当知!现在有恶鬼坐在于你的座位上面,现在三十三天都极怀恚怒之心。在诸天刚兴起恚怒心时,那恶鬼遂转而为端正,颜貌乃胜于常时。』这时,释提桓因便作如是之念:此鬼一定是神妙之鬼。

这时,释提桓因乃往至于该鬼之处。到了相去不远的地方时,则自称其姓名而说:『我是释提桓因,为诸天的主人。』这时,释提桓因自称姓名之时,那位恶鬼便一转而成为丑陋之形,颜貌就非常的可恶。那位恶鬼即就消灭不现。比丘们!由于此方便,就知道如行慈心而不舍离的话,其福德就是如是的了。

再者,比丘!我在往昔之时,经过七年之久,恒修慈心,则经历七次的成劫与败劫的期间,都不往来于生死。在劫欲坏灭之时,便生在于光音天,劫欲成就时,便生在于无想天,或者作为梵天,而统领诸天,而领有十个千的世界。又有三十七变(反,次)为释提桓因,又经无数变(次)作为转轮圣王。比丘!由于此方便,则知其如行慈心的话,其福德就为如是。

其次,行慈心的话,则在其身坏命终之时,会生于梵天上,会离三恶道,会去掉八难之处。又次,如行慈心的话,就会生在于中正的国土。又次,行慈心的话,颜貌会端正,诸根会不缺,形休会完具的。又次,其行慈心的话,就能躬自得见如来,能得承事诸佛,不喜乐于在家,欲得出家学道,着三法衣,剃除须发,修沙门之法。修无上的梵行。

比丘们!当知!犹如金刚石那样,人们如去取而吃食的话,终皈并不会消化,必定会由肚下而过的。其行黠心的人,也是如是。假若如来出现于世间时,必定会去作道(修道),会修无上的梵行,所谓: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再受后有之身,如实而知道。」

这时,尊者阿难白佛说:「世尊!假若如来不出现在于世间时,那些善男子之不喜乐于在家的人,应当趣向于甚么地方呢?」佛陀垂告阿难说:「假若如来不出现在于世间时,而善男子之不喜乐于在家的话,就应自剃须发,在于闲静的地方,去克己自修,即在于那个地方,尽诸有漏,而成就无漏行的。」这时,阿难又白佛说:「云何?世尊!那些人自修梵行,自修三乘之行时,那些人会趣向于甚么地方呢?」

佛陀告诉阿难说:「如你所说的,我常常讲说三乘之行之事。过去,或将来的三世诸佛,都均演说三乘之法。阿难!当知!或者有如是之时,众生之类的颜貌寿命,展转而减少,形器(身体)都瘦弱,不再有威神,而多诸瞋怒、嫉妒、恚痴、奸伪、幻惑,所行的都不真实。或者又有利根捷疾的人,展转而诤竞,而共相斗讼。或者用手拳、瓦石、刀杖共相伤害。这时,众生之类,则执草便会成为刀剑,而断其命根。其中,有众生行慈心的人,并没有瞋怒,看见如此的变怪时,都会怀恐惧之心,而均会驰走,而离开此恶处,会在于山野之中,自然的去剃除须发,着三法衣,修无上的梵行,而克己自修,尽诸有漏心,而得解脱,便入于无漏之境,那时,各各都会自相谓言而说:『我们已经胜过于怨家了!』阿难!当知!这就名叫最胜的!」

这时,阿难又白佛说:「这种人到底是皈于那一部呢?是声闻部呢?是辟支佛部呢?是佛部呢?」

佛陀告诉阿难说:「那些人应当名叫正在辟支佛部的。所以的缘故就是:这人都是由于造诸功德,行众善本,修清净的四谛,而分别于诸法的。凡是行善法的话,就是慈心是。所以的缘故就是:因为履仁行慈的话,其功德乃为广大之故。我在往昔之日时,曾着这慈仁之铠,而去降伏恶魔的官属,坐在于树王之下,而成就无上之道的。由于此方便,而知道慈乃最为第一,慈乃最胜之法!阿难!当知!由此之故,名叫最胜的,行慈心的话,其功德就是如是,就是不可称计之多!应当要求方便,去修行慈心。像如是的,阿难!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阿难听佛所说,乃欢喜奉行!

【四O六】

大意:佛陀赞称舍利弗能游于空三昧。并说如果没有空三昧的话,便会流浪于生死之中,不能得究竟解脱。佛陀昔时也得空三昧,七日七夜观视道树,眼睛并不眴动,当求方便,去成就空三昧。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尊者舍利弗在于清旦之时,从他的静室起来,而到世尊之处,行头面礼足之礼后,坐在于一边。那时,佛陀告诉舍利弗说:「你今天诸根都清净,颜貌和别人有所不同,你现在是游入于那一种三昧呢?」舍利弗白佛说:「唯然!世尊!我乃恒游于空三昧之中。」

佛陀赞叹舍利弗说:「善哉!善哉!舍利弗!乃能游入于空三昧之中。所以的缘故就是:因为诸虚空三昧乃最为第一之故!如有比丘游入于虚空三昧的话,就会计为无吾我(体验无我相),没有人,没有寿命,也不见有众生(没有我、人、众生、寿者之四相)。再也不见诸行的本末,已不见,就不再会造诸行之本,已没有诸行,就更不受后有,已没有受后有,就不再受苦乐之报。

舍利弗!当知!我在往昔未成佛道之时,坐在于树王之下,便作如是之念:这些众生之类,不能克获甚么法,才会流转于生死,而不得解脱的呢?那时,我又作如是之念:因为没有空三昧的人,便会流浪于生死,而不得至于究竟解脱的。虽有此空三昧,但是众生却未克获,才会使众生起想着之念,既起世间之想,便会受生死之分。假如能得此空三昧,同时也没有所愿的话,便能得无愿三昧,由于得无愿三昧之故,就不会求死于此,生于彼,都没有想念之时,那位行者就会又有无想三昧可得而娱乐。此众生之类,都是由于不得这三种三昧(空、无愿、无想的三昧)之故,才会流浪于生死的。如观察诸法后,便能得空三昧,已得空三昧,便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我在于那个时候,由于得空三昧,而七日七夜观视道树,眼睛并不转眴。舍利弗!由于此方便,而得以知道空三昧就是诸三昧中最为第一的三昧。所谓王三昧,就是空三昧是!因此之故,舍利弗!当求方便,去成辨空三昧。像如是的,舍利弗!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舍利弗听佛所说,乃欢喜奉行!

【四O七】

大意:本经叙述尸利掘长者因听从六师外道之言,而备火坑与毒食,去供佛,以及比丘僧。经佛陀显现神通后,尸利掘长者乃悔过,佛陀即为其说法。尸利掘和八万四千众,都得法眼净,而皈依三宝,并受五戒。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罗阅城的迦兰陀竹园之处(王合城的竹林精舍),和大比丘众,一千二百五十人俱在。

那个时候,在罗阅城内,有一位长者,名叫尸利掘(尸利毱多,译为胜密),是一位饶财多宝的人。其金银、珍宝、砗磲、马瑙,乃不可以称计之多。然而是一位疏薄佛法,唯事于外道尼干子的人,是国王、大臣都均为识知的。这时,外道梵志,以及尼干子,不管是在家,或者是出家,都自诽谤,都说为:有我,都说有我身。并且六师之辈,也都云集于一处,而作如是之论:「现在那位沙门瞿昙,为一靡事不知(甚么事都知道),具有了一切智。然而我们则因此而不得人的利养。现在这位沙门这么的多得利养,我们应当权作方宜(使此计策),使他不能得到人家的利养。我们应当往至于尸利掘长者之舍,去教那位长者作权宜之策。」

这时,外道梵志尼干子,以及那些六师外道,即至于尸利掘长者之家,对长者而说:「大姓!当知!你是梵天所生的,是梵天之子,有多所的饶益。你现在可以到沙门瞿昙之处,由于愍念我们之故,请沙门瞿昙,以及诸比丘众,来至家中奉祠他(说要供养他们)。你就一方面又叫人在屋中作大火坑,极燃炽火,食物都均放些毒药,然后去迎请他来应食供。如果沙门瞿昙有一切智,而知道三世事的话,他就不会受请,假如没有一切智的话,就会受你的邀请的。到时候,就连同他的弟子,尽被火所烧,天、人就能得安隐,就不会有灾害。」

这时,尸利掘乃默然,而随顺六师之语。就这样的出城去世尊之起,行头面礼足之礼,而却持杂毒之心,而白如来说:「唯愿世尊,以及诸比丘僧,都当受我的请供!」那个时候,世尊知道他的内心所思念之事,就默然受其邀请。这时,尸利掘看见如来默然受请之后,就从座起,头面礼足之后,便退而去。到中途时,便作如是之念:现在我的六师所说的实在对了。因为沙门根本不知我的心中所念之事,必定当会被大火所烧死的。这时,尸利掘回家之后,即令人作一大火坑,燃大火焰,另外则吩咐人办理种种的饮食,在食物内都放毒物在里面,又在门外作大火坑,燃焰大火,又在火上施设敷床,皆用恶毒之物放在于食物内,然后去请佛,而说:「时间已到了,请!」

那时,世尊,已经知道时间已到了,就着衣持钵,引率诸比丘众,被他们前后围绕,往至于长者之家。世尊曾敕令诸比丘僧而说:「你们都不得在我的前面而行,也不得先于我而前坐,又不得先于我之前而饮食。」

这时,罗阅城中的人民之类,都听到如下的消息:「尸利掘在他的家中作大火坑,又作毒食,然后请佛,以比丘僧。」四部之众,也都因此而涕泣而说:「是否要害如来,以及比丘僧吗?」或者又有人至于世尊之处,头面礼足之后,白佛而说:「唯愿世尊!不可以至于那位长者之家!因为那个人已作大火坑,兼作毒食,可能要害世尊的!」

佛陀告诉他们说:「诸位!请不可怀恐怖之心,如来终皈不会被他所害的。就是阎浮里内,大火至于梵天,犹然不能燃烧着我的,更何况此小火,欲来害如来呢?终皈不会有这道理的。优婆塞们!当知!我乃不再有害心了。」那时,世尊就和比丘僧,被他们前后围遶,进入于罗阅城,到达长者之家。那时,世尊一再的垂告诸比丘们说:「你们不可先入长者之家,也不可以先食,须要如来先食,然后才可以食。」

那时,世尊刚举足在于门阈上,当时,火坑则自然的化作浴池,池水极为清凉。众华满于池中,也生莲花,大如车轮那么的大。是以七宝为茎,也生余莲华,有蜜蜂王游戏在于其中。那时,释提桓因、梵天王,以及四天王,和干沓和(干闼婆,嗅香,乐神),阿须伦(阿修罗,非天),以及诸阅叉(夜叉,捷疾鬼)、鬼神们,看见火坑中生此莲华,就各各称庆,都异音同声(异口同音),各各都说:「这便是如来为胜中的第一!」

那时,那位长者之家,有种种的外道异学,集在其家中。当时,优婆塞、优婆夷(佛教的善男信女),看见如来的变化后,都欢喜踊跃,不能自胜。那些外道异学看见如来的变化后,都甚怀愁忧。在上面虚空中的诸天神尊们,都散种种的名华在于如来的身上。

那时,世尊步履虚处,离开地面约为四寸,而至于长者之家。凡是如来举足的地方,便生莲华,其大有如车轮。那时,右回而告诉比丘们说:「你们!统统蹈此莲华之上吧!」这时,诸声闻就都从莲华之上而过,而到达于长者之家。那时,便说古昔之教喻而说:「如果我自过去以来,供养如恒沙的诸佛,承事、礼敬,并未失去圣意的话,就持如是的至诚之誓,使这些诸座,都均能牢固!」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我现在听允诸比丘们,首先以手凭在于座,然后乃坐下来。这就是我的教诫。」那时,世尊,以及诸比丘僧,都均就在座位上,其座下,都均生莲华,都极为芬香。

这时,尸利掘看见如来有如此的神通变化,便生如是之念:我被外道异学所误,我已失去在人中之行,也永远失去了上天之路。心意乃愦然,有如饮杂毒之乐,必当会趣入于三恶道之中,实在是如来之出现在世,乃为难遇之事!他觉知如是之后,实时涕零,就头面礼足,而白佛说:「唯愿如来,听允我的悔过!愿改往修来,自知有罪过,又触娆如来。唯愿世尊,受我悔过,更不敢再犯!」佛陀告诉他说:「长者!改过而捐舍本意,乃能自知有罪,已触犯如来。贤圣法之中,乃甚为旷大的。我现在听许你的改过,就随法而舍弃吧!我现在纳受你的改悔,嗣后更勿再犯!」像如是的经过三次。

那时,阿阇世王听说尸利掘长者,设施大火坑,以及用杂毒之食,欲害如来之事。听闻后,瞋恚炽盛,告诉群臣说:「必定要消灭阎浮里地的此人,以及和他同为尸利掘的名字的人(等于要抄家灭族之义)。」其次,阿阇世王乃忆起了如来的功德后,就悲泣涕零,就脱弃其天冠之后,告诉群臣说:「我现在为甚么还要活下去呢?为甚么致于如来被火所烧,以及比丘僧都当被烧呢?你们赶快至于长者之家,去观视如来,到底如何呢!」

那时,耆婆伽王子白阿阇世王说:「大王!不可怀愁,也不可兴起恶想。所以的缘故就是:如来终皈不会被他所害的,今天尸利掘长者必定会当为如来的弟子的。唯愿大王,当往观视其事情的变化吧!」

这时阿阇世王被耆婆伽所诲喻,就乘雪山的大象,寻时来到尸利掘长者之家,下象后,即至尸利掘的舍内。那时,众人都普集在于门外,计有八万四千人。那时,阿阇世王看见莲华,其大如车轮,就欢喜踊跃,不能自胜,并作如是之说:「使如来恒胜于众魔。」当时,告诉耆婆伽王子说:「善哉!耆婆伽!乃能深信如来的如斯之法要!」这时,阿阇世王到了佛所,行头面礼足之礼后,坐在于一边。那时,阿阇世王看见如来由口里放出光明,也再遍见如来的颜色非常的特殊,就极怀欢喜,不能自胜!

那时,尸利掘长者白世尊说:「我所施设的饮食,均为是有毒的,唯愿世尊,小停一下。现在当会更换施食之物。所以的缘故就是:不可使如来的法体有所损害之故。」佛陀告诉长者说:「如来,以及弟子们,终皈不会被其所害的。只要是长者的施食已办的话,就请随时供设好了。」这时,长者就亲自以手斟酌,去行种种的饮食。

那时,世尊便说如是之偈而说:

至诚佛法众害毒无遗余诸佛无有毒至诚佛害毒
至诚佛法众害毒无遗余诸佛无有毒至诚法害毒
至诚佛法众害毒无遗余诸佛无有毒至诚僧害毒
贪欲瞋恚毒世间有三毒如来永无毒至诚佛害毒
欲怒瞋恚毒此三世间毒如来法无毒至诚法害毒
欲怒瞋恚毒世间有三毒如来憎无毒至诚僧害毒

(至诚的佛、法、众〔僧〕,会害坏毒性,使其没有遣余的。诸佛并没有毒,至诚之佛,会损害诸毒。至诚的佛、法、众〔僧〕,会把毒害坏,会使其没有遗余。诸佛是没有毒的,至诚之法,乃会损灭毒性的。至诚的佛、法、众,会害灭毒性,而使其没有遗余的。诸佛并没有毒,至诚的僧,乃会把毒坏害。)

(贪欲、瞋恚〔及愚痴〕就是世间之人所有的三毒,如来则永远没有毒,至诚的佛,乃会害灭诸毒。欲、怒、瞋恚〔贪瞋痴〕之毒,此三种就是世间之毒,如来之法乃没有毒,至诚之法,乃会害坏诸毒。欲、怒、瞋恚之毒,世间有此三毒,如来的僧众,乃没有毒,至诚之僧,乃会害坏诸毒。)

那时,世尊说此偈后,便食那些杂毒之食。当时,世尊并告诉诸比丘们说:「你们!都不可以先食,须要如来先食之后,然后乃可以食。」

那时,长者就亲手自斟酌,去行种种的饮食,去供养佛陀,以及比丘僧。那时,尸利掘长者看见如来吃食完了后,就除去钵器,然后更取一小座,坐在于如来之前。那时,世尊给与长者,以及八万四千的大众,演说微妙之论,所谓论,就是: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为不净之想,淫泆为大患,出要为之真正的安乐。如来于此时观察那位长者的心意,以及八万四千的大众之心已开,意已解,不再有尘垢时,就以诸佛世尊常所说法的苦、集、尽(灭)、道之真谛,统统给与八万四千的大众讲说,为他们广为分别其行。

那时,众人就在于座上,诸尘垢都灭尽,而得法眼净,犹如新衣容易染为色那样。这时,庶人(人民)也是如是,都各在于其座上,已见道迹,已见法而得法,而能分别法,度诸狐疑,得无所畏,更不再承事其它之师,都自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而受持五戒。

那时,尸利掘长者自知已得道迹,就白佛而说:「宁可布施如来以毒物,而能获大的果报,也不以甘露给与其余的外道异学,而更受其罪报。所以的缘故就是:我现在用毒食请佛,以及比丘僧,却反之而能在于现法当中得此证验。我在长夜(恒久)以来,都被这些外道所惑,才会生起这种心在于如来之处的。假如有人奉事外道异学的话,都均会堕落于边际。」佛陀告诉长者说:「如你所说的,并没有异,都被他们所诳惑!」

那时,尸利掘白佛说:「从今以后,不再信这些外道异学,不听允诸四部之众(指外道的出家、在家的男女)之在家里供养他们。」佛陀告诉长者说:「不可以作如是之说!所以的缘故就是:你现在如恒常的供养这些诸外士,以及布施诸畜生的话,其福德就很难量之多,更何况是布施给人呢?如果有外道异学来问而说:『尸利掘是谁的弟子呢?』你将会以如何去回答他呢?」那时,尸利掘就从座起,长跪叉手,而白世尊说:「勇猛而得解脱,现在能受此种人身,都是第七仙人(过去七佛的第七佛,指释迦世尊)所教导的,我是释迦文佛的弟子!」世尊告诉他说:「善哉!长者!乃能说此微妙的叹言。」

那时,世尊重与长者演说甚深之法,实时便说如是之嚫而说:

词祀火为上诗书颂为最人中王为尊众流海为原
星中月为明光明日为上上下及四方一切有形类
诸天及世间佛为最第一欲求其福者当供养三佛

(祭祀乃以火为上,所有的诗书,是以颂为最,人类之中,乃以王为尊,众流当中,是以海为源,众星里面,乃以月为明,光明当中,即以日为上,上面下面,以及四方里面的一切有形类的,不管是诸天,是世间里的众生,是以佛陀为最第一的。假如欲求其福德的话,就应当供养三佛〔正觉的佛陀〕。)

那时,世尊说此偈后,就从座起来。

那时,尸利掘以及诸来参加其会的众生,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增一阿含经卷第四十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