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镜录》第四十九卷


夫一切情识。因执受得名。只如第八种子根身器等。为总有执受。为无执受。

答。种子器世。即第八缘。而不执。执受各具二义。且执二义者。一摄义。二持义。言摄者。即摄为自体。言持者。即持令不散。受二义者。一领义。二觉义。且领者。即领以为境。言觉者。即令生觉受。安危共同。根身具执受四义。一摄为自体。同是无记性故。二持令不散。第八能任持此身。令不烂坏。三领已为境。此根身是。第八亲相分。四令生觉受。安危共同。若第八危。五根危。第八安。五根安。若器世间量。但缘非执受。即受二义中。领已为境。又言非执受者。而无摄为自体。持令不散。令生觉受三义。不似他根身。名非执受。即无受。四义中领已为境一义。

问。何以器界不似根身。第八亲执受。

答。以与第八远故。所以不摄为自体。又器界损时。第八亦不随彼安危共同。所以不执受。若发毛爪齿膀胱宿水等。虽近。已同外器摄。所以第八亦不执受。由此第八。或持或缘。应具四句。一持而不缘。即无漏种。二缘而不持。即器界现行。三俱句。即内身根尘。四俱非。即前七现行。

问。第八何不缘前七现行。

答。有多过。故不缘。若变影缘。即第八犯缘假过。若亲缘。即犯唯识义不成过。亲取他心故。西明云。若变影缘。即有情界增过。以变起前七现行故。而有两重第七等。又解。以心法要种而生。今异熟第八微劣。设缘得前七亦不能熏种。故不缘也。

问。第八何不缘长等。

答。是假。故不缘。

问。无为是实。第八何故不缘。

答。若实无为。因位不证。若假无为。又非彼境。三量分别者。散位心心所。若具四义。即名现量。一任运缘。二不带名言。三唯性境。四无计度分别。今第八四义。既足。极成现量。假实分别者。因中第八见分。定不缘假。唯因缘变故。因缘变具二义。一任运义。二种子义。为境从种生。识。任运缘。名因缘变。今第八所缘境。定以见分别种生。是因缘变。

问。第八与前五皆因缘变。何故前五缘境有本质。第八便无。

答。前五非根本识。缘境即须藉本质。今第八是根本识。故不假本质。忽若离自三境外。更有法与第八为质者。即心外有法。然第八若望缘定果色。及他人扶尘异界器。即有本质不遮。故知第八缘三境。唯实非假。

问。识中无漏种子。具此三义不。

答。一切有漏种子。即具三义。若是无漏种子。不随第八成无记。唯是善性。即第八不领为境。以相违故。不妨持而不缘。三义中但具二义。

问。若不领以为境。应是心外有法。

答。但持令不散。不离识故。亦是唯识。

问。无漏种子。既不离识中有。如何不缘。

答。具三义故。所以不缘。一能对治故。即无漏然对治有污法。亦能破坏有漏法。二体性异故。以第八唯无记。无漏种子唯善性。三不相顺故。以无漏种子。不顺有漏第八识故。无漏善性。不顺无记性故。所以不缘。

问。无漏种子是相分不。

答。有二。一云。第八不缘。非是相分摄。二云。亦是相分。因虽不缘。是果中之相分流类故。

问。种子与自证分。既不离。第八见分。如何不缘自证分。

答。种子虽与自证不相离。若见分缘时。但缘种子。不缘自证分。若缘自证分。即犯因中内缘过。喻如水中碱味。色里胶青。

问。此第八识有几执受。

答。有二种。摄论云。一切种子心识成熟。展转和合。增长广大。依二执受。一者有色诸根及所依执受。二者相名分别言说戏论习气执受。

问。前说第八具四义。故成现量。未审三量行相如何。又八识各具几量。

答。古德释云。现量者。现。谓显现。即分明证境。不带名言。无筹度心。亲得法体。离妄分别。名之为现。言量者。量度。是揩定之义。谓心于境上度量揩定法之自相。不错谬故。名量。比量者。比谓比类。量。即量度。以比类量度而知有故。名为比量。非量者。谓心缘境时。于境错乱。虚妄分别。不能正知。境不称心。名为非量。显扬论云。现量者。有三种相。一非不现见相。二非思构所成相。三非错乱所见相。一非不现见相者。复有四种。应知。谓由诸根不坏。作意现前时。同类生。异类生。无障碍。不极远。同类生者。谓欲尘诸根。于欲尘境。上地诸根于上地境。已生等。若生若起。是名同类生。异类生者。谓上地诸根于下地境。若已生等。是名异类生。无障碍者。复有四种。一非覆障所碍。二非隐障所碍。三非映障所碍。四非惑障所碍。覆障所碍者。谓黑闇无明闇。不澄净色之所覆隔。隐障所碍者。谓或药草力。或咒术力。或神通力之所隐蔽。映障所碍者。谓少为多物之所映夺。故不可见。或饮食等。为诸毒药之所映夺。或发毛端。为余粗物之所映夺。如是等类。无量无边。且如小光为大光所映。不可得见。所谓日光映星月等。又如能治映夺所治。令不可得。谓不净观。映夺净相。无常苦无我观。映夺常乐我相。无相观力。映夺众相。惑障所碍者。谓幻化所作。或相貌差别。或复相似。或内所作目眩惛梦。闷乱酒醉。放逸癫狂。如是等类。名为惑障。若不为此四障所碍。名无障碍。不极远者。谓非三种极远。一处极远。二时极远。三推析极远。如是总名非不现见。由非不现见。故名现量。二非思构所成相者。谓建立境界。取所依境。才取便成。非思构之所成。故名为现量。三非错乱所见相者。当有七种。一想错乱。二数错乱。三形错乱。四显错乱。五业错乱。六心错乱。七见错乱。想错乱者。谓于非彼相。起彼相想。如于阳焰鹿渴相。起于水想。数错乱者。谓于少数。起多增上慢。如翳眩者。于一月处。见多月像。形错乱者。谓于余形。起余形增上慢。如于旋火。见彼轮形。显错乱者。谓于余显色。起余显色增上慢。如为迦末罗病损坏眼根。于非黄色。悉见黄相。业错乱者。谓于无业。起有业增上慢。如执卷驰走。见树奔流。心错乱者。谓即于五种所错乱义。心生喜乐。见错乱者。谓即于五种所错乱义。忍受显说。安立宝重。妄想坚执。若非如是错乱所见。名为现量。又云。现量者。如五尘色法。是第八识所变相分。前五转识并明了意识。缘此之时。最初遇境。未起分别。不带名言。能缘之智亲证。境体。得法自性。名为现量得自相也。若前五识及第八识。于一切时。皆是现量。得法自相。不简因果漏无漏位。一切皆尔。若第六识。缘彼五尘境时。于彼法体生分别心。而起言说。言说所及。不能亲证。以是假智所缘。名得共相。不简因中果位。但于境体起分别心。及起言诠之时。皆名得于共相。及佛后得智缘事境时。起分别故。起言说故。亦是假智。非是得彼共相法体。但是得彼共相之义也。因此更依因明。解现量义。准因明疏略有二解。一现之量。谓前五识。依所依根。于现在世缘现有境。根亦与识同照前境。有发识用。根义显胜。得显现名。虽照于境。以体是色。无缘虑用不能量度。但有现义。不得量名。唯心心所量度于境。缘虑用增。体具现义。亦有量境之能。今从能发之根。显所发识。名现之量。依士释也。二现即量。谓明了意识一分。除余散意识。及独头起者。并取定意识。及第八识能缘见分。亲缘现境作用显现。而彼所依意根界体。非显现故。故不取之。但就能缘见分。现即是量。持业释也。

又古师问。若准前说。假智所诠。但得共相之义。不得共相法体。如口说色时。口应被碍。以彼色体以质碍为自相故。既不被色碍。故知不得彼体但得彼义者。且如第八识及与眼识并明了意识。现量智起。缘火之时。既言现量得法自相。宁不烧心。若不被烧。应不得于火之自相。何名现量境耶。若许被烧。即世间现见火时。眼不被损。便有世间现量相违过。

答曰。虽不被烧。亦得自相。名为现量。所以者何。以心细色粗故。心细无状。色粗有形。故缘彼火时。虽得自相。然不被烧。亦名现量。又彼粗色。实亦不能坏于细色。何况心法。如火灾起时。欲界火灾。但烧欲界。然不能烧色界定地。殊妙细色故。彼色界自起火灾。烧于自地。

问。既言心细色粗心缘火时。心不被烧者。如阿罗汉化火焚身。心智随灭。此如何通。

答曰。化火焚身。但烧扶根之尘。非烧五种清净色根。及彼心智。其五种清净色根。及彼心智。以无所依扶尘。缘阙不生。得非择灭。虽是定火。亦不能烧。粗细异故。定火对世火虽是细妙。对心犹粗。以是色法有形质故。比量者。此复五种。一相。二体。三业。四法。五因果。一相比量者。谓随其所有相貌相属。或由现在及先所推度境界。如以见幢故。比知有车。以见烟故。比知有火等。二体比量者。由现见彼自体性故。比类彼物不现见体。或现见彼一分自体。比类余分。如以现在。比类去来等。三业比量者。谓以作用。比业所依。如见远物无有动摇鸟集其上。如是等事。比知是杌。若有动摇等事。比知是人等。四法比量者。谓于一切相属着法。以一比余。如属无常。比知有故。以属苦故。比空无我。以属生故。比有老法。以属老故。比有死法等。五因果比量者。谓因果相比。如见物行。比有所至。见有所至。比先有行。若见有人如法事王。比知当获广大禄位。见大禄位。比知先已如法事王等。三量八识分别者。前五转识。唯是现量。以前五识显现证境。不作行解心。得法自性。任运转故。第六意识遍通三量有二。一明了意识。与五同缘。通三量。初念得五尘自性。是现量。第二念至作解心时。若量境不谬。是比量。若心所不称境知。即是非量。二独头意识有三。一散位独头。亦通三量。多是比非。若缘现量。此得五识引起独散意识。说为于第一念。缘前来五识所缘五尘之境。得其自性。名现量。二定中独头。唯是现量。三梦中独头。唯是非量。若见分唯非量。内二分是现量。第七末那。约有漏位中。唯是非量。妄执第八见分为我。为法。故本来第八见分。是白净无记。然非是我。今被第七妄执为我。不称境知。故名非量。若第七内二分。唯现量。第八赖耶同五现量。如前已解。

问。真似现量。如何分别。

答。古释现量有二。一真。二似。真现量者。体即五识身。五俱意。诸自证分。诸定心。兼第八识。此等诸心心所。有六义名现。一现有。简龟毛等。二现在。简过未。三显现。简种子。无作用故。四现离照现。名为现。谓能缘之心行相。远离诸分别故。谓离随念计度名言种类诸门等。分别心故。因明论云。此中现量。谓无分别。释云。即显能缘行相。不筹不度。任运因循。照符前境故也。五现谓明现。谓诸定心澄湛。随缘何境。皆明证故。即明证众境。名为现量。六现谓亲现。即亲冥自体。若一切散心。若亲于境明异自体。皆名现量。第五明现。第六亲现。此二种义。简诸邪智等。如病眼见空华毛轮等。虽离分别任运而缘。然不能明证众境。亲冥自体。故非现量也。似现量者。准理而言。有五种智。皆名似现量。一散心缘过去。二独意缘现在。三散意缘未来。四缘三世疑智。五缘现在诸惑乱解。此等诸心能缘行相。有筹度故。皆不以自相为境故。又随先所受分别转故。名似现量。然有二种。一无分别心。谓愚痴人类。及任运见于空华等。虽无分别。然不分明冥证境故。名似现量。二有分别心。现带名言。不得法之自相。妄谓分明。得境自体。名似现量。又云。男女天地等。见一合相。名似现量。此以众缘合故。如揽众微以成于色。合五阴以成于人。名一合相。如是见者。是有分别智。于义异转。故名似现量。真现量者。如一合相。相不可得。金刚经云。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以从缘合。即无性故。无性之性。是所证理。如是知者。是正智生。是自相处转。名真现量。又拂能所证迹。为真现量。谓若有如外之智与如合者。犹有所得。非真实证。能所两亡。方为真现。唯识论云。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得。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经云。亦无如外智能证于如。乃是为真现量也。是以诸佛施为。悉皆现量。如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云。如来悉知彼诸众生。出息入息。种种饮食。种种资具。种种相貌。种种根器。种种行解。种种心性。死此生彼。刹那流注。生灭相续。如来悉知如是一切。现量所得。非比量知。云何现量。谓不动念。如实而知。非流注心。入于过去。如是知时。智慧具足。随众生心。种种说法。

问。本识变似根身器世间等。为是自变。为是共变。

答。此有四句。一共中共变。二共中不共变。三不共中不共变。四不共中共变。识论云。所言共变者。谓异熟识。由共相种成熟力故识似色等器世间相。即外大种。及所造色。虽诸有情所变各别。而相相似。处所无异。如众灯明。各遍似一。释云。此义意言。由自种子为因缘故。本识变为器世间相。唯外非情。此即能造及所造色。在外处。故言外大种。非心外法。且诸种子总有二种。一是共相。二不共相。何为共相。多人所感故。虽知人人所变各别。名为唯识。然有相似共受用义。说名共相。实非自变。他能用之。若能用者。此即名缘心外法故。然我此物为增上缘。令多人可共受用。名共。如山河等。不共相者。若唯识理。唯自心变。名不共相。一切皆是他变。是他物。自不能用。亦名不共相。然今且约自身能用。他不得用。名为不共。如奴婢等。又释云。共中有二。一共中共。如山河等。非唯一趣用。他趣不能用。又唯识义镜云。共中共者。多识同变。名之为共。识已同用。重名为共。又唯识钞云。谓多趣有情识所变色。同在一处。互相涉入。其相相似。同共受用。名共中共。初之共字。约所缘缘。后之共字。约增上缘。即无主山河等是。若有主者。即共中不共所摄。二共中不共。如己田宅。及鬼等所见猛火等物。人见为水。余趣余人不能用故。不共相中。亦有二种。一不共中不共。如眼等根。唯自识依用。非他用故。二不共中共。如自扶根尘。他亦受用故。此言共相种者。即共中共。如众灯明。各遍似一者。此释共果同在一处。不相障碍。谓外器相。如众灯明。共在一室。各各遍室。一一自别。而相相似。处所无异。此如何知各各遍也。一灯去时。其光常遍。若共为一。是则应将一灯去已。余明不遍。又相涉入不相隔碍。故见似一。置多灯已。人影亦多故。又云。一不共中不共变。如眼等五根。唯自第八。于中有末心。第一念。托父母遗体时。变名不共。唯自第八变故。又唯自受用。复名不共。如眼识。唯依眼根发眼识。乃至身识依身根等。二不共中共变。即内扶尘根。初唯自第八变。名不共。变。生已后。他人亦有受用义。复名为共。

问。若许受用他人扶尘者。何名唯识。心外取法。

答。受用他人扶尘时。自识先变一重相分。在他人身上。若受用时。还受用自相分。心外无法。得成唯识。

问。若言受用自相分。因何杀他人得地狱罪。以杀自相分故。

答。自相分与他相分。同在他身处。杀自相分。亦能令他五根相分断灭。故得罪也。三共中共变。如山河大地。众人共业力变。又共得受用。

问。多人共变名共者。如有一树。二十人共变。有二十重相分。忽被一人斫却此树。自相分无。可名唯识。余十九人相分亦无。应非唯识。以自不斫故。

答。一人所斫相分是所随。余十九人相分是能随。能随相分。必依所随有。故所随既无。能随亦灭。由此义边。亦名唯识。故瑜伽论云。相似业生。随顺业转。即众人共业变时。得名相似业。其多人相分被一人受用。即名随顺业转。又共变共受用故。四共中不共变者。如田宅妻子。多人第八共变。得名为共。若受用时。唯自前六受用。不通他人。即名不共。又如一水应四心。随业各异见。

问。诸识各变自根。还变他根不。

答。唯变似他根依处。他根于己都无用故。论颂云。识生变似义。有情我及了。此境实非有。境无故识无。释云。八识生变似义者。即是五尘。义之言境。以依他法似实有故。变似有情者。即是五根众生数法。情即是根。名萨埵故。变似我者。是末那能变。及了者。六识缘了。即第八缘根尘二色。第七缘我。六识缘六尘所了法义。论云。有义唯能变似依处。他根于己非所用故。似自他身五根现者。说自他识各自变义者。此唯变他根依处。他根于己都无用故。若无用亦变。何不变七识。无缘虑用而得缘故。若尔。说自他根现。文如何通。所说自他阿赖耶识。各自变为根。非自变他根。一则无用不变他根。二由不定说言自身本识变他根故。不可为证。

问。色从识变者。无色界无色。云何说变。

答。下界众生所见。是业果色。无色界现境。即定果色。俱不离心。慈恩云。由定中变异他身者。瑜伽论云。色无色天。变身万亿。共立毛端。是平等心。无色既无通力。即唯是定力。华严经说。菩萨鼻根。闻无色界宫殿之香。阿含经云。舍利弗入涅槃时。色无色天宫中。泪下如春细雨。波阇波提入涅槃时。色无色天。佛边侧立。及实色中定境者。是所变境力。为相续。为间断。若内身多续。少分间断。由有生一念。即便命终故。或如蜉蝣等。生已则死故。若变外器。多分长时。随业势力任运变故。

问。本识定缘何法。

答。识缘实法。不缘假法。

慈恩问云。本识岂不缘极略等四色。

答。以假故不缘。如不相应法。对法论云。极略极迥。但是第六意识。可析为极微故。第八不缘。受所引色中。若定道共色。即此不缘。唯以现行思为体故。遍计所起色。唯是镜像水月。此亦不缘。唯第六识遍计起故。又定所生色中。如十一切处观。亦不缘假想色故。故此论文但缘实色。不缘假故。第八所缘必有用故。彼无实用。第八不缘。然诸法体。一者有法。二者无法。第八何故不缘无法。此任运缘。非分别故。无筹度故。后得智等有筹度故。诸六识等有分别故。由此故知。第八识体。不缘我也。第八识变。变必有用。故。不缘无用。无用。故不缘我等。以无体用故。于有法中。略有二种。一者有为。二者无为。何故此识不缘无为。若实无为。因未证故。若假无为。无体用故。皆不得缘。

问。有漏识变。有几种变。

答。略有二种。一因缘变。二分别变。识论云。有漏识变。略有二种。一随因缘势力故变。二随分别势力故变。释云。因缘生者。谓由先业及名言实种。即要有力。唯任运心。非由作意。其心乃生。即五八识。随其增上异熟因为缘。名言种为因。故变于境。分别变者。谓作意生心。是筹度心。即六七识。随自分别作意生故。由此六七缘时。影像相分。无有实体。未必有用。初随因缘变。必有实体用。即五八等所变之境。后随分别变。但能为境。非必有用。即第七识等。又解。初唯第八。异熟主故。所熏处故。能持种故。变必有用。后余七识所变色触等。皆无实用。似本质用。如镜中光。于三境中性境不随心。因缘变摄。独影带质。皆分别变。又论云。异熟识变。但随因缘。所变色等必有实用。若变心等便无实用。相分心等不能缘故者。显变色等。从实种生。故所变法。必有体用。若相分心心所。如化心等。故不缘之。缘便无用。解深密经。说。诸变化心。无自依心。有依他心。佛地论云。无自缘虑实体之心。有随见分所变相分似虑之心。如镜中光。此即分别变。四句分别者。一因缘变。非分别变。即五识心心所。及第八识心王。为所缘相分。从自种生故。二唯分别变。非因缘变。即有漏第七识。及第八五心所。是为所变相分。唯从分别心生故。三俱句。即有漏第六。及无漏八识。以能通缘假实法故。四俱非。即不相应行。是以无实体故。不与能缘同种生故。

问。此识于善。不善有覆无记。无覆无记。四种法中。何法所摄。

答。论云。此识唯是无覆无记。异熟性故。异熟若是善染性者。流转还灭应不得成。又此识是善染依故。若善染者。互相违故。应不与二俱作所依。又此识是所熏性故。若善染者。如极香臭。应不受熏。无熏习故。染净因果俱不成立。此唯是无覆无记。覆谓染法。障圣道故。又能蔽。心令不净故。此识非染。故无覆。记。谓善恶。有爱非爱果。及殊胜自体。可记别故比非善恶。故名无记。触等亦如是。谓如阿赖耶识。唯是无覆无记性摄。触。作意。受。想。思。亦尔。诸相应法。必同性故。释云。异熟若是善染性者。流转还灭应不得成者。善趣既是善。应不生不善。恒生善故。即无流转。恶趣之义。由业故生死流。由苦故生死转。恶趣翻亦然。既恒生恶应无还灭。由道故还。由灭故灭。又此识是善染依故者。此识既是果报之主。既恒是善。应不为恶依。是恶。亦应不为善依。互相违故。若善染者。如极香臭。应不受熏者。此识唯无记性。可受熏习。既无熏习。即无种子。种子若无。即是无因。因既无故。其果亦无。此唯无覆无记者。无记有三。一相应无记。谓诸无记心。心所法。二不相应无记。谓无记色。不相应法。三真实无记。谓虚空非择灭。又广辩四种无记。一能变无记。即无记心。心所法是。二所变无记。即诸色法。及诸种子等是。三分位无记。即二十四不相应行中。有假无记法分位立者是。四胜义无记。即虚空非择灭无为是。又就第一能变无记中。更有四种无记。一异熟。二威仪。三功巧。四变化。异熟无记者。异者。别异。即因果性别。因通善恶。果唯无记。熟者。成熟。此唯属果。因果合说。名为异熟。无记者。不能记别当果。名为无记。或于善恶中无所记别。名无记。此业感真异熟无记。即第八识。业。即善恶二思。感者。集义。招义。为此现行思。能造作感集当来总报识等五果种子。又能招感当来异熟五蕴现行果。故名业感。言真者。实也。简命根虽是异熟。而且是假。又真者。常也。体常相续。更不间断。遍界地有者。名真异熟无记。又若法体是异熟。从异熟识起。而无间断。遍界地有者。名真异熟。亦名异熟生。若法体是异熟。从异熟识起有其间断。又不遍界地者。但名异熟生。不得名真异熟。即简六识体。必若体非异熟。又有间断。又不遍界地。虽从异熟识起。不名真异熟。但得名异熟生。若威仪功巧变化等。虽有能作而不招善恶等果。故名无记。

问。阿赖耶识。若常。则无转变。若断。则不相续。如何会通。得合正理。

答。不一不异。非断非常。方契因缘唯识正理。识论云。此识非断非常。以恒转故。恒。谓此识无始时来。一类相续。常无间断。是界趣生。施设本故。性坚持种。令不失故。转。谓此识无始时来。念念生灭。前后变异。因灭果生。非常一故。可为转识。熏成种故。恒言遮断。转表非常。犹如瀑流。因果法尔。如瀑流水。非断非常。相续长时。有所漂溺。此识亦尔。从无始来。生灭相续。非常非断。漂溺有情。令不出离。又如瀑流。风等。击起诸波浪。而流不断。此识亦尔。虽遇众缘起眼识等。而恒相续。又如瀑流。漂水上下鱼草等物。随流不舍。此识亦尔。与内习气外触等法。恒相随转。如是法喻。意显此识无始因果。非断常义。谓此识性。无始时来刹那刹那。果生因灭。果生故非断。因灭故非常。非断非常。是缘起理。故说此识。恒转如流。释云。一类者。常无记义。相续者。未曾断义。界趣生本者。即是依此识故。施设三界五趣四生。是引果故。识是界趣生之本。因灭果生非常一故者。因果性故。简非我也。有生灭故。简常非自性也。常一之法无因果。又若无因果。即是断常。以是常故。如虚空等。应不受熏。若不受熏。即无生死涅槃差别。若受熏。须具四义。一无记。二坚住。三可熏。四非常一。是四相应。可为转识熏也。

问。此识既云恒转如流。定有生灭去来不。

答。此识不守自性。随缘变时。似有流转。而实无生灭。亦非去来。如湛水起沤。沤全是水。华生空界。华全是空。识性未常去来。虚空何曾生灭。如马祖大师云。若此生所经行之处。及自家田宅处所。父母兄弟等。举心见者。此心本来不去。莫道见彼事则言心去。心性本无来去。亦无起灭。所经行处。及自家父母眷属等。今所见者。由昔时见故。皆是第八含藏识中。忆持在心。非今心去。亦名种子识。亦名含藏识。贮积昔所见者。识性虚通。念念自见。名巡旧识。亦名流注生死。此念念自离。不用断灭。若灭此心。名断佛种性。此心本是真如之体。甚深如来藏。而与七识俱。傅大士云。心性无来亦无去。缘虑流转实无停。又心无处所。故云无停。心体实无来去。昔所行处。了了知见。性自虚通。体无去住。不用除灭此心。若识此心。本是佛体。不须帕今有。不识心人。将此为妄。终日除灭。亦不可得灭。纵令得灭。证声闻果。亦非究竟。只如过去诸佛恒沙劫事。见如今日。真如之性。灵通自在。照用无方。不可同无情物。佛性是生气物。不可兀尔无知。但无心量。种种施为。如幻如化。如机关木人。毕竟无有心量。于一切处无执系。无住着。无所求。于一切时中。更无一法可得。

问。此阿赖耶识。既为一切法因。又称引果。只如因果之法。为真实有。为假施设。

答。皆从识变。是假施设。论云。谓此正理深妙离言。因果等言。皆假施设。观现在法有引后用。假立当果。对说现因。观现在法有酬前相。假立曾因。对说现果。假。谓现识似彼相现。如是因果。理趣显然。远离二边。契会中道。诸有智者。应顺修学。释云。今明诸法自相离言。谓观三世。唯有现法。观此现法。有能引生当果之用。当果虽无。而现在法有引彼用。用者。功能。行者寻见现法之上。有此功用。观此法果。遂心变作未来之相。此似未来。实是现在。即假说此所变未来。名为当果。对此假当有之果。而说现在法为因。此未来果。即观现在法功能。而假变也。其因亦尔。观此现法有酬前之相。即异熟变相等。观此所从生处。而能变为过去。实非过去。而是现在。假说所变为现法。即对此假曾有过去因。而说现在为果。而实所观。非因非不因。非果非不果。且如于因。性离言故。非实是因。有功能故。非定不因。果亦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