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与离娄》什么是自暴自弃


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
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离娄篇》开头到现在,整个的思想系统就是孟子当时对于世局、政情的一个论评。这一番话,孟子在什么地方讲的呢?从他的经历记录中看,可能是在见齐宣王、梁惠王之间所讲的。

孟子跟齐宣王和梁惠王当面所谈的话,我在《孟子旁通》里头有专门的一章,记述他在谈话完毕回到住所后,与学生朋友之间对世局的一番谈话。我们已经拖了那么久,对他的话还没有作结论。

孟子说:「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这里又开始了一个高潮。在我们后世大家都知道一句成语「自暴自弃」,这四个字就是从《孟子》这里来的。现在我们看孟子对「自暴自弃」是怎么个讲法。

这个文字,我想同学们一看都懂了,严格解释很麻烦的,因为这是韵文,有韵律。我们可以这么解释,自暴的人,就是我慢,有偏见,刚愎自用;我见很强的人「不可与有言」,不可以同他讲话提意见,其实也就是同他无话可说的意思。不过,这样解释不一定对,也不能说不对。到底应该怎么解释?值得讨论。再说「自弃」,就是有很强烈自卑感的一种人。常常听到年轻人讲,老师啊,我是没有希望的了,我不行了,我是***啊;或讲我是笨蛋啊,我永远没办法。这些都是「自弃」的话,不过这些还算是客气话,真正「自弃」的人,有些是灰心到极点,想走自杀的路,结束自己的生命。像这种人,「不可与有为也」,照文字解释,是没有办法与他共事,是不是真的应该这样解释?也是问题。关于这些,我们必须先看下文。

言非礼义,谓之自暴」,说话不合礼义,就是「自暴」。孟子有个批注,一个人的言论,就代表了他的思想。从哲学的立场来讲,言语是表达到外面的思想;换言之,一个人的思想,就是没有发表的语言。所以思想是在里头的言语,譬如我们说,有个人一天到晚不讲话;如果拿禅宗祖师一句话形容,就是四个字——「其声如雷」。他一天到晚自己跟自己对话,打雷一样,大声得不得了。因为他在里头自问自答,自己发脾气,自己开玩笑,自己后悔;如果他自己跟自己真不讲话了,这个人连思想也没有了。世上只有两个人不讲话,一个躺在殡仪馆,一个还躺在妈妈肚子里。其他凡是生命,没有不讲话的,凡是生命就有思想。所以中国人有一句老话:「要知心腹事,但听口中言」,要晓得这个人的思想啊,你只要听他嘴里的话就知道了。

不过人的嘴巴有时候跟头脑两样,常常头脑转得快,嘴巴来得慢,手写更慢。我想大家都有这个经验。如果一个人把每一分钟的思想字字都记出来,起码得好几张稿纸。有人常常因为思想来得太快,来不及写,自己也讨厌,恨不得能慢一点想;结果稿子不写了,反正跟不上,算了。

当然,最好一个字都不漏,那是真正的工夫了,这要真正的定力。我们测验自己一下,打坐做工夫的人更要注意,自己一天之中都在想,我假设问你,你早上醒来第一个念头想什么?一定记不得,恐怕刚刚进门的时候你的念头想什么也记不得了。所以真正的修养定力都要弄清楚。尤其是学佛的朋友们要注意,修道学佛,你以为打坐很舒服,半天没有想,以为这个叫定,哼!你这个定力也属于「自暴」与「自弃」的范围,就有这样严重。所以自暴自弃的范围是很广的。

因此孟子说:「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一个人的言语思想如果不纯正,不合于「礼义」,没有逻辑,就叫做「自暴」。这里头有个问题了,什么叫「」?什么叫「」?你们诸位年轻同学,对不住,我要向你们吹牛了。我看过老一辈子读线装书出身的,那个装模作样之讨厌,他言必「礼义」,已经中了「书毒」,是中了四书五经毒的模样了。所以我们同学们都骂:假道学!其实四书五经不是这样的啊!那是书发了霉,霉被他吸进去了,他中的是这个毒。这不是真正的「」和「」。

所以「」、「」两个字要特别慎重。现在我们简单地讲,一个人的思想言论都合于真理,处处合乎规矩的限度,有逻辑条理,就是合于「礼义」。

譬如我有个朋友,四十多岁,在外国当教授,五六年前在我们这里教书。我经常看到他都怕,虽然他也叫我老师,不过我也称他为老师。有一天我请他来专门谈话,我说你啊能不能放轻松一点?因为他进来叫一声老师,然后坐得四平八稳,半天不动。他不是假装的,没有人看见时他也坐得四平八稳。我说你可以把腿翘一翘,再笑一笑,轻松一点嘛!他说老师啊,我从中学开始起,读四书以后,就觉得要这样做人,养成这个习惯了。我说你这个习惯倒蛮好,但是我觉得未免太枯燥了。我说《诗经》讲「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天机是活泼泼的啊,不是你这样死板板的。他说是啊老师,我在你这里听课这么久也知道,我想改,但改不了啊!不过我们当年读古书,言必中矩,循规蹈矩就是这样。我说这个是不对的啊,你这样下去叫病态心理。

当时在场的还有好几个同学,现在都还在这里,可以证明我的话。几年以后他到美国了,最近听说在美国进了精神病院。他所认为的言必「礼义」,是不懂得「自暴自弃」的含义,其实「自暴自弃」以外应该还有个病名,叫做「自梏」,或者是「自卑」,这是另一个道理。

对于「自暴」和「自弃」的第二个解释,「吾身不能居仁由义」,我的身体不能「由义」而居住在「」的境界里;也就是说,他的行为不是走「」的路线,这种人叫做「自弃」。这是孟子对「自弃」的结论,下了定义。这个定义的范围,还值得我们讨论。

我们人,当情绪高涨的时候,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自我崇高,自我英雄;当情绪低落的时候,觉得自己一无所能,活不下去。所谓「壮不如人老可知」,这是古人的一句诗,年轻都不如人,现在老了,那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人啊,经常在这两种心理之间摇摆不定。借用学佛的比喻,说一个人不能得定,原因不是散乱、思想乱跑,就是昏沈、想睡眠。实际上那是讲修养工夫,是指打坐修定的一个景象,不散乱就昏沈。这是讲普通人一般的心理状况,包括身心两方面。其实我们检查自己,真做学问修养工夫时,我们每天随时随地的情绪思想也是这样,不是狂妄自我崇高,就是自卑感来了,都是在这两种状况中翻来覆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