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臆说》(中)第46讲


仲尼篇

这一篇以孔子做篇名,我们特别要注意了,后世讲中国文化,尤其唐宋以后,把儒道两家分得很严重。实际上上古以来的道家,如《庄子》与《列子》,可以说都非常捧孔子,捧儒家的思想,尤其在这一篇里,更可以看得出来。不但儒家注重修养,我们学佛修道的人更特别注意修养,大家学禅习定,就要知道儒家这些做工夫的方法,更为简单,原则统统说得很清楚。

孔子之优

仲尼闲居,子贡入侍,而有忧色。子贡不敢问,出告颜回,颜回援琴而歌。孔子闻之,果召回入,问曰:“若奚独乐?”回曰:“夫子奚独忧?”孔子曰:“先言尔志。”曰:“吾昔闻之夫子曰:‘乐天知命故不忧,,回所以乐也。

从这一段我们就知道,一个人要会说话。我常常感觉年轻同学不会说话,譬如年轻人对长辈会说,“喂!你告诉我”;“老师,你给我讲”等等。我为什么要告诉你啊?我为什么跟你讲?他们问话、讲话都很讨厌。我反而觉得外国同学问问题,多半问得有道理。有人有时候说,“老师我向你请教”,已经错了;“老师你教我”,就对了。“请教”是对外面不相干的人,或者对平辈;跟我同辈可以称兄道弟的朋友,他谦虚用“请教”;学生向老师用“请教”二字就用错了,真是我们文化的耻辱。所以讲复兴文化,怎么复兴啊?在这一期《知见》杂志上的社论,有人问谁写的?当然是我写的啊!惨绿年华,妄言夸大,宣传复兴文化,什么人有资格复兴文化?把故宫博物院的画拿出来复印一下,这是我们的文化吗?那是我们祖宗的,不是你的啊!这个“惨绿年华”懂不懂?你们当然没有看过,翻开字典查看,就是年纪轻轻,头发青得发绿、发亮,这就是“惨绿年华”。

你看孔子师生之间的教育。“仲尼闲居”,闲居并不是闲着没事,事情很多很忙,刚刚有空坐下来,“子贡入侍”。你们注意这四个字,整个的东方,日本、韩国、越南,在东方文化之下,都是这个礼貌。古代重师道,像孔子那个时代,都是席地而坐的,就是现在所谓“榻榻米”,榻榻米是席地而坐的改良。这个时候学生进来是站在旁边,不敢坐下来,除非老师有命令。佛家也是如此,沙弥不可以坐高广大床。达赖登位的就职典礼叫做“坐床大典”,那个就是高广大床,因此你就懂了不坐高广大床的道理。不过讲了还是不懂,白教的,“得天下笨才而教之,一苦也”啊!

子贡看到老师坐在那里,“而有忧色,子贡不敢问,出告颜回”,老师脸色不对,皱着眉头,心里很痛苦的样子,子贡也不敢问,马上出来就告诉了他的师兄颜回——孔子的大弟子。老师有烦恼,我又不敢问,怎么办呢?你去问问吧!孔子的威德庄严常使弟子们不敢讲话。

颜回援琴而歌,孔子闻之,果召回入”,既然老师不高兴,颜回也不去问,反而去弹琴唱歌。孔子听到了,马上吩咐子贡,你叫颜回进来。“问曰:若奚独乐”,他问颜回,你一个人唱歌作乐,怎么那么高兴啊?“曰:夫子奚独忧”,颜回说,老师你为什么烦恼呢?意思是你的烦恼也跟我们讲讲嘛!你看师生之间这个对话,也可以看到孔子的教育是那么自然。

孔子曰:先言尔志”,孔子说,先说说你为什么那么高兴,你最近没有向我报告心得。颜回答复说,“吾昔闻夫子曰,乐天知命故不忧”,这是孔子告诉颜回的,《论语》里也提到,也是中国文化的精神。“回所以乐也”,颜回说,老师啊!这是你教我们的修养,一个人做到乐天,相信自然,生死都不管,该如何便如何,所谓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心里没有什么烦恼,所以我才高兴。

乐天”这个“”不是代表上帝,不是宗教的天,拿佛学来说,是自性,相信一切皆是如来、自性,如来也是自性的另外一个名称。“知命”是知道生命的真理,那是因缘所生,有一定的道理。我们研究唯识就是知命,道修成功了,明心见性就是乐天。“乐天知命”四个字把人生的道理都讲完了,这个时候佛法还没有来。他说你教我们修养到乐天知命,既然认得自性,因此人生除死无大事,生死都不怕,还有什么可忧愁的?所以我就高兴了嘛!他是讲自己的修养心得。

乐天知命也有忧

孔子愀然有间曰:“有是言哉?汝之意失矣。此吾昔日之言尔,请以今言为正也。汝徒知乐天知命之无忧,未知乐天知命有忧之大也。今告若其实,修一身,任穷达,知去来之非我,亡变乱于心虑,尔之所谓乐天知命之无忧也。

颜回说完就站在旁边,孔子听了以后“愀然”,就是眉毛一皱,“有间”,就是过了一阵,“有是言哉”,孔子说我有这样讲吗?这一句话我现在也常常讲,有些同学不懂我的意思,常常说“老师说的……”,我说我有这样讲吗?可见人与人之间,语意始终难懂,教育非常难。“汝之意失矣”,孔子说你没有懂我的意思,你只了解了一半,就算我讲过这个话,也是我“昔日之言尔”,那是我以前告诉你的,“请以今言为正也”,现在我再给你讲一遍,你不要光认为乐天知命就是全部,那只是传你一半的话,禅宗所谓向上半提,不是向上全提。你现在仔细地听,你现在听我的正言,就是佛经里说的“谛听”。

汝徒知乐天知命之无忧,未知乐天知命有忧之大也”,注意哦,这与学佛修道参禅有莫大的关系,所以孔子是绝对大彻大悟的,是个入世的佛,等于维摩居士那个境界。他说你啊,只记得我从前告诉你们一个人修养真达到乐天知命,是没有烦恼,可以出世,但是还不能真正入世;一个真正悟了道的人,烦恼比没有悟道的还大。佛家也有这个话,你以为出家就解脱了吗?“只说出家堪悟道,谁知成佛更多情”,这是六世达赖情歌里说的。所以观音菩萨及一切佛菩萨大慈大悲,就是多情嘛,普通人爱一两个,乃至爱一百个也不过一百个,佛与菩萨则爱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一切众生,这个叫大慈悲。

真正学佛第一步是发大悲心,你们现在小悲心都没有,怎么学佛啊?光晓得盘腿,自己要悟道,悟个什么道?悟个食道,光想吃,大悲心都没有发起,能够悟道吗?孔子说你只晓得乐天知命,了了生死,无忧无虑,那是罗汉境界。你只晓得生死没有什么可怕,世界上哪还有什么可怕的事!不晓得大彻大悟的人,那种悲天悯人、忧世忧民、要救世救人的大悲情怀,担子挑得更重啊!所以孔子进一步说明。

先解释第一步,就是自了汉罗汉境界,不过你们能做到已经不容易。“今告若其实”,孔子说我现在把修道、修养、做学问的过程给你讲,“修一身”,孔子说只晓得修自己的一身,只是先修自己。大学之道,正心、诚意、修身。讲到修身,大家现在讲要发菩提心,发慈悲心,但发不起来。“任穷达”,我们大家学道都只管自己,了了生死,悟了道,穷也好,不怨天,不尤人,这是命也,命不好做叫花子只管自己;或者达也好,做大官,做大事,发大财。就是孟子的话,“穷则独善其身”,一个知识分子不得志没有关系,修道管自己;“达则兼济天下”,机会来了,上了台,得意了,兼善天下,所作所为利世界、利天下,这是知识分子应有的修养态度。“知去来之非我”,晓得父母生下的这个我不是真我,是假我,真我不在这个肉体上。我们从生下来的第一天、第一个月开始,一步一步老下来,一个月比第一天老,十二岁比一岁更老了,身体都变换了,都不是真的我。死去是回去休息休息,休息了再来。了了生死的,知道这个来来去去的有形生命等于今天借住房子一样,明天又另住到别处了,这个房子塌了就搬家,去来都非我。“亡变乱于心虑”,外界的环境好也好,坏也好,时代环境的变乱跟我都不相干,空了嘛,这是罗汉境界,完全空了,到了这个境界修养多高啊,这叫做乐天知命。

所以罗汉境界,你研究看看,把大藏经里的《毗婆娑论》、《倶舍论》、《成实论》拿出来看,所有小乘修养,四禅八定,修到大阿罗汉的境界,这些罗汉最后走的时候,盘腿一坐,说四句话,“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做已办,不受后有”,再见!再也不到这个世界来了。有些呢?玩一下神通,化虹光而去,在密宗是最受推崇的。像天上的彩虹一现就走了,跟你们有缘的话,留一点指甲或头发给你们供养,这是化虹光,也不须火化,这是罗汉境界。还有些留肉身给你们烧化,故意留一点骨头,烧不烂有亮光的,叫做舍利子,给你们供养供养,供养和他也毫无关系,这也是罗汉境界。

但是孔子在当时就称这是“自了汉”,中国文化以及东方文化,说明是如此。“修一身,任穷达,知去来之非我,亡变乱于心虑”,这是空的境界,“尔之所谓乐天知命之无忧也”,这就是你颜回现在的修养境界,你所认为的乐天知命就是这样。

未知改革之道而忧

曩吾修诗书、正礼乐,将以治天下,遗来世;非但修一身,治鲁国而已。而鲁之君臣,日失其序,仁义益衰,情性益薄。此道不行一国与当年,其如天下与来世矣?吾始知诗书礼乐无救于治乱,而未知所以革之之方。此乐天知命者之所忧。

曩吾修诗书、正礼乐”,他说我当时周游列国回来,把中国文化整理起来,目的是“将以治天下”。不但是为一个国家的人好,更使世界上的人都得救。这同释迦牟尼佛的心情一样。“遗来世”,不只是为了一个时代,而是遗传给后世千秋万代用来教化。“非但修一身,治鲁国而已”,我不只是为了自己修身成道,也不是为了我鲁国的安定,而是为了天下人、全世界的人。他说结果我看文化的整理没有用啊,“而鲁之君臣,日失其序”,鲁国的秩序一天比一天不对,“仁义益衰,情性益薄”,社会时代越来越退步,人的道德一天比一天差,人性都丧失了,人与人之间的道义感情都不懂了。“此道不行一国与当年”,如今在我们鲁国我都没有办法影响,所以啊,真正的大道不能起作用,“其如天下与来世矣”,还能希望后代将来吗?可见教育失败了。释迦牟尼佛教了四十九年,何尝不失败?!他过世以后,门人弟子们分成了几十派。

吾始知诗书礼乐”,因此我晓得,诗书礼乐、仁义道德的教育对人没有作用,“无救于治乱”,世界要乱的时候,没有办法挽回。你现在问我为什么烦恼,我想改革这个世界,“而未知所以革之之方”,但找不出方法,不知道如何可以救人类。有人天天讲革命,革得了谁的命啊?时代的命革不了,历史的命革不了,“此乐天知命者之所忧”,这是乐天知命的人所担忧的事。乐天知命是悟了道,悟了道的人大悲心更重,更痛苦。所以《法华经》里有位常啼菩萨,一天到晚在哭,悲痛世上众生痛苦不能觉悟,此菩萨之所以常啼也有位同学跟这位菩萨一样,动不动就哭,我看到哭就讨厌,哭有什么用?要么就发一顿脾气,当然发脾气也没有用,一切都救不了世界,孔子说这就是我现在所忧心的。

孔子传道給颜回

虽然,吾得之矣。夫乐而知者,非古人之谓所乐知也。无乐无知,是真乐真知;故无所不乐,无所不知,无所不忧,无所不为。诗书礼乐何弃之有?革之何为?

颜回北面拜手曰:“回亦得之矣。”出告子贡。子贡茫然自失,归家淫思七日,不寝不食,以至骨立。颜回重往喻之,乃反丘门,弦歌诵书,终身不辍。

虽然,吾得之矣”,他说告诉你,我现在是大彻大悟了。这是孔子真正大彻大悟的话,你不相信吗?我告诉你这一段经文,你拿《涅槃经》、《法华经》来一对,完全一样,当然你们读书不多,不懂。孔子说我懂了,大悟了。“夫乐而知者”,释迦牟尼佛早期教育的方法,对小乘说无常、苦、空、无我,讲修苦集灭道而解脱证果。他到了八十一岁涅槃前讲《涅槃经》,完全反过来,讲“常乐我净”,讲证得毕竟寂灭就是涅槃。所以得了道的人,证得捏槃,那个乐不是这个小乐,是“乐而知者”。得了涅槃道的大乐的人,他的智慧般若成就,“非古人之所谓乐知也”,并不是古代一般人所谓的禅定之乐。那个乐只是相对的,因为你不入定就不乐了嘛!如果是那样的道,有什么用呢?道不属于定,定是一个静态,不敢动,不敢入世。要能出世,也能人世,动静一如,无苦也无乐,所以“无乐无知”。生命是般若的成就啊,所以般若无知,智慧到了最高处变成最平凡,就如同老子所说“大智若愚”,这才是得道人的“真乐真知”。

可是诸位同学不要考试答不出来就说老师啊,我得了道,“无乐无知”。不是的,那是要“真乐真知”以后才能“无乐无知”,实际上,真到了无为境界,无所不知。所以达到了这个境界,“故无所不乐,无所不知,无所不忧”,就是般若成就,真正的菩提心发起,证得佛说的正等正觉,并不是不来世间,而是大慈大悲在六道三界永远度众生,以百千万亿不同的化身度人,不过凡夫不知道而已。“无所不为”,这一句话不是说可以偷可以抢,而是像下雨一样,处处慈悲平等。因此反过来说,“诗书礼乐何弃之有”,一切文化也应该保留,不需要拋弃。所以真悟了道的人,反而要读书了,佛能通一切智,彻万法源,世出世间法没有不知道的。“革之何为”,何必革除,一切顺势自然而来,好的固然保留,坏的也要知道。

颜回北面拜手曰:回亦得之矣。”孔子传了颜回的大道,颜回听了说,我悟了,感谢老师的接引。他对老师等于对帝王一样,向北面跪拜,拿佛经来说,就是涕泪悲喜,五体投地顶礼。

子贡参禅

出告子贡”,子贡到底比颜回悟道的程度差一点,但学问差不多。颜回得道了,这位大师兄出来就告诉子贡,刚才老师在房间里已经接引了我,我传给你。子贡听了“茫然自失,归家淫思七日”,听不懂,只好去参话头了。这一段的话头,比你们参禅参话头厉害。怎么叫“淫思”?过度叫做“”。我写诗常常用这个字,后来有个同学说,老师你不要写这个字,人家看不懂,会误解的。我想想也对,现在的人没有这个程度。“淫思”,就是拼命研究。实际上,佛学所谓参禅叫做正思维,要去参究的。

所以子贡回来就参话头了,把这些话拼命参,一个人关起门来打七,同你们一样,两条腿盘着,不管腿痛不痛;不像你们一边参话头,一边顾腿,好像抱住腿就参起来了,话头啊,早就忘掉了。子贡用功腿也不管,“不寝不食,以至骨立”,七天当中就痩得皮包骨头了,那么用功。颜回看师弟这样,心里难过了,“颜回重往喻之”,又跑去亲自接引他,再给他说法,他也悟道了。“乃反丘门”,赶快回到老师这里来,说子贡也悟了,“弦歌诵书,终身不辍”,这一下一天到晚弹琴、唱歌、读书,很快乐,不想做官了。

清朝的时候有一个人,家里有个做饭的老太婆,一个大字不认识但会作诗,这是前生带来的智慧,宿命通的般若。有一天少爷说:阿婆啊!你看到我们作的诗了吗?她说看到了,作得好。她说我给你凑两句,这个老太婆一边做饭,一边作诗,念出来,“读书早计为官好”,读书啊就是早早打主意,求功名,想做官,又发财。你们也都是这个心理。“毕竟为官逊读书”,人生最后看来还是读书好,不要出去做官,做官容易造业。可见这个老太婆是菩萨化身,在他家里说法。

再回来讲这本书,这是古人所讲,学问修养目的是什么?到了得道这个境界,才够得上是个读书人,所以这不是普通的书。换句话说,我们学佛的同学,出家、在家,要想成道必须要研究经教;等到你悟了道后,那看经教如看小说了,那才能够真懂经教。所以药山禅师大彻大悟,不喜欢徒弟们看佛经,要他们真用功参究。但是他有一天自己拿一本佛经在看。徒弟们就问了,师父啊,你不要我们看经,但你自己在看经!他说我看经是遮遮眼睛啊,你们看经把牛皮都看得穿。就是你们不会读书,眼睛瞪在那里,费了眼力,最后戴上一千度的近视眼镜。真得了道,会懂得读书,读书是很轻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