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臆说》(下)第70讲


孔子曰:“何谓始乎故,长乎性,成乎命也?”曰:“吾生于陵安于陵,故也;长于水而安于水,性也;不知吾所以然而然,命也。

接上次讲的,孔子听到这里再请教他,说你刚才三个要点讲得非常好,这是人生的大哲学了,我再请教你,“始乎故,长乎性,成乎命”是什么意思呢?

这个从水里出来的人,中国文化把这一类的人都列入《隐士传》。所以我常提一个题目,真讲中国文化,影响我们三千年文化、影响民族历史的,隐士的力量最大。虽然隐士思想影响如此之大,历史上绝找不到他们半个名字,譬如说张良帮忙刘邦成功,后面有一个隐士,就是张良的老师黄石公。黄石公是什么人?没有人知道,是个代号。又譬如赤松子也是一样。所以素来帝王政权对于隐士思想都有所顾忌,也很惧怕。

这个人也是隐士之流,隐士在中国文化里都是有道的。他解答三个问题,他说:“吾生于陵安于陵,故也”,他说一个人生在山上,当然会爬山,当然懂得抓猴子抓鸟,“”,也就是这个原因。以佛学来讲,就是阿赖耶识带来的习性,加上后天意识,加上地方的环境、家庭的教育、社会环境的教育等等,这些是增上缘,所以生于水边的人就会水。

长于水而安于水,性也”,他说我生在水边,从小就玩水,对水性很亲近。除了这两点以外,“不知吾所以然而然,命也”,他说我也讲不出来为什么我有这个本事,大概是我的命。这个命就牵涉到佛学的阿赖耶识“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的道理。讲到这里,这个故事完了,下面还有第三个故事。

工夫 方法 练习

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病僂者承蜩,犹掇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也,若橜株驹;吾执臂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

这一段成为中国文化史上有名的一个典故,在哲学史上也很重要。我们先讲佛家一位憨山大师,他是明末所谓四大老之一。这位大师学问好、诗好、禅好,修行也非常好,虽然是个出家和尚,他曾注解《老子》、《庄子》、《大学》、《中庸》,他全部的著作叫做《憨山梦游集》。譬如他有两句诗,是引用《列子》、《庄子》的典故,“身世蜩双翼,乾坤马一毛”,由这两句诗看来,得道的高人看这个宇宙非常渺小,更何况地球一个地区!所以那地区里一个小小的我又算什么呢?没有什么了不起。“蜩双翼”,蜩就是知了、婵,那个蝉翼很薄的,天地不过是知了的两个翅膀而已,那么渺小,整个的宇宙不过是马身上一根毛而已。他把道家的哲学、佛学跟禅混合在一起,所以他的诗往往有特殊的境界。现在我们了解了憨山大师这两句诗,对于下面要讲有关孔子经历的故事,大概就清楚了。

仲尼适楚”,孔子到楚国去——这件事有一个争论,古人考证孔子没有到过楚国,可能到过楚国的边境吧!就是说孔子大部分时间都在北方。儒家的思想是北方的文化,老庄道家的思想是南方的文化。“出于林中,见疱僂者承蜩,犹掇之也”,孔子在森林里,看到一个驼背的人,拿个网子去抓蝉。掇是伸手就抓一个,就像小说里写的“探囊取物”那么方便,技术十方高明。

仲尼曰:子巧乎”,孔子看了以后讲话了,他说老兄啊,你这个技术高明极了,达到了艺术的境界。这就是中国文化,凡事都加个“”字——文章写得好叫文艺,武功练得好叫武艺,跳舞跳得好叫舞艺,唱歌唱得好叫歌艺。当一件作品达到最高的程度,由习惯性的,自然而然就成艺了。所以孔子说“子巧乎”,你达到艺术的境界了,“有道邪”,你得了什么道?得了什么方法?

前面两则游泳的故事,答复孔子时是说没有道,没有方法,可是讲了半天还是讲了一个道理。“曰:我有道也”,在这一节,同样是孔子的问题,这个人答复不同,而是说有道,不是没有道,当然是有原则的。他说是怎么一个原则呢?“五六月,累二境而不坠”,他是下过苦功的。这个要注意哦!上面两则讲没有道,没有方法,没有原则,可是报告了半天,都是工夫练出来的。所以我常说有些人打坐学佛,问他什么叫工夫都不懂!我说告诉你一个公式吧!工夫是什么呢?方法加上练习,加上时间,再加上经验,这个就叫做工夫。打坐也是一样,告诉你方法,你不练习,今天学了,后天就想飞起来了,当然飞掉了嘛!所以工夫是呆定的,中国“工夫”两个字有时候代表光阴,就是时间的累积。

这个抓知了的人说,我有道啊,那是工夫啊,到夏天五六月的时候,我拿两个泥土丸在竹竿上转,不会掉下来。这个我们小的时候也玩过,这些会玩之后,抓虫很快。我就看到一个人练武功,苍蝇一过来,他用筷子一丢,苍蝇一定掉下来。看起来很容易,其实很难,要平常练筷子。还有我看过一个学八卦拳的老先生,功夫很高,这一类的人功夫练到很高处,反而看不出来了,温文儒雅,坐在那里腰也不直,跟他讲话,都说没有、没有,很谦虚。就是《庄子》里的一句话,“静如处子”,好像一个十一二岁没有出门离开过妈妈的女孩子,羞答答的样子。不像现在人,学了三个月就开武馆招生,一个月赚好几万。我们当年看到他,很多名人请他吃饭。“老师啊!你动一手给我们看看。”“你们都读书的,何必学拳呢?”讲了半天,他死都不肯表演,而且告诉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没用啊,你功夫再好也抵不过那些子弹的。讲了半天,忽然一只老鼠跑过来,我们也看到了,只看到他身体就那么动一下,老鼠在他手上了,快到看不出他曾离开了座位。武功练到这个程度,那个速度快得你不知道他就过来了。老鼠跑得多快!他这么一抓,抓住这个老鼠,然后一放,老鼠就跑掉了。

他说如果竹竿上叠两个泥丸,练习转动去抓知了,只有六七成把握。“则失者锱铢”,锱铢是什么呢?铢是古代的度量衡,分量最小的,秤上用的。“累三而不坠,则失之者十一”,三个泥丸在一个竹竿顶上这样拨,他说十次有一次靠不住。“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有五个泥丸都不会掉下来,然后去抓知了,手到就拿到那么方便,绝对不会错。这就是技术加上练习。

再其次呢?“吾处也,若橜株驹”,他说我平常练这么一个技术,先把自己的身体变成树枝一样,手也变成树枝一样。你们说运动,打太极拳啊,外丹功啊,甩手功啊,大家都是一阵风,没有一个有恒心的。真正练功的话,譬如练太极拳,随时都在太极拳那个姿势中,连手的动作都有分寸,都有一定。“吾执臂若槁木之枝”,当我拿竹竿抓知了时,我忘记了自己的膀子,把膀子跟树枝连在一起了,成一个机械,呆定的,所以分寸都不能差,这是第一步。第二步,把身体、手变成机械技术,等于我跟你们同学们讲过的,驾驶汽车的人,一上了汽车,车子就是我,我就是车子。

第三是内在精神的修养,“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他说当我抓知了时,我忘记了一切,把整个宇宙天地都忘了,外面的环境有多小多大,我看都不看,“而唯蜩翼之知”,知了虽很小,目标就在这里。当我要知了时,只有前进。他说“吾不反不侧”,也不动摇,不受任何环境影响,就是有地震我也不管,天塌下来我也不管,我的目标就是知了。“不以万物易蜩之翼”,外面一切万物怎么样变化动摇,改变不了我的决心意志。“何为而不得”,哪里会不成功啊!

这一段就是教你们打坐、修道。你说打坐不能入定,格老子要定就定,定就是定,忍住就定了嘛,就定在那、里不动。你先把身体定了,气脉动了一下身体就不定了嘛!打起坐来,头在那里摇,我叫你先吩咐脑袋不准摇,你再摇我也不理你,就定住了嘛!定还有其他什么方法吗?下面孔子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专一凝神而功成

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痀慺[lóu]丈人之谓乎!”丈人曰:“汝逢衣徒也,亦何知问是乎?修汝所以,而后载言其上。

孔子听了这个人说的道理,就对弟子们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这八个字,后来道家、佛家、儒家没有不引用的。话是借孔子的嘴讲出来,真正是出在《列子》这本书里。修道、求学问、做事业要成功,就是这八个字,这个就叫做八字咒吧!

孔子听了这个抓知了的人的道理,回过头来告诉弟子们说,“用志不分”,一个人要想成功一件事情,修道也好,世间法出世法一样,用心专一;专一以后,神、气两个结合就得定了,没有不成功的。“乃凝于神”,道家喜欢用这个“”字,佛家喜欢用“”字,这两个道理是一样的。定是讲原则,凝是讲方法,神跟气两个一凝结拢来就得定。所以道家经常说,修道没有什么奥妙,就是神、气二者凝结而已。不是冻结拢来哦!是温暖地凝结,那就得定了。念佛也好,参禅也好,凝住,“乃凝于神”,定住以后,就达到了神化的境界,就那么简单。我们大家修道打坐被气脉变化扰乱了,然后,你就跟着气脉走了,当然不修定了嘛!要外务都不管,像这个抓知了的人一样,管你气脉跳也好、动也好,统统不管就得定了。所以孔子把这八个字的心法告诉弟子们。“其痀慺[lóu]丈人之谓乎”,丈人,古代是尊称,老前辈的意思,他说这就是这位驼背老先生所说的道理。

孔子的话,证明这个丈人还是有道的高人,这个驼背的人听到孔子吩咐徒弟们的话,就说“汝逢衣徒也”,你是穿长袍的啊,长袍是古代读书人的衣装。像现在得博士学位时,那个博士帽子上挂的须须,大家都没有去研究,说是欧洲来的,其实是从中国传去的。你看古代我们的太学生,就是戴着这个方帽,穿着这个博士衣服,后来欧洲也是如此。你们去考据吧!哪个人考据出来,至少我会发一份奖金给他。《马可波罗游记》里考据不出来,欧洲那时没有文化,在十六世纪以前,他们的文化、经济都是问题。他们看了中国学位用那个帽子图案,也就采用了。现在我们反而认为这是西方来的,自己又想另外设计一个,好像叫了很久,但还没有看到过。

这个老头子讲,你们这些书呆子,“亦何知问是乎”,你怎么问我这些事?这些修道的工夫你懂吗?“修汝所以”,他教训孔子了,你好好学,把我这个道理懂了,“而后载言其上”,然后把我这一番道理记下来,做成一本书吧!

我们中国文化,在古代讲到学问是两条路,孔子在《论语》里说“博而后约”,先求渊博的知识,那是打基础,最后是深入一门,所以专家就是深入一门。但是像现在的所谓专家,不一定博,因为其他的多半不懂。其他不懂很严重,要博而后约,先要普遍的各方面都懂,这个是博,是通才,为政的人就是要通才。我在别的书中也讲过,我说现在几十年下来,证明无学问的人当家做主,比知识分子专家、比资本主义问题更多。我说将来专家专政,人类惨了,因为他只懂一科,难免有所偏颇。所以政治是要通才,“博而后约”,不是通才不行。不过,专家当政现象在数十年的历史经历中已充分显现,事实胜于雄辩,不容置疑。下面一段也是在中国文化史中有名的故事,我们先把文句圈点了,很快地可以讲过去

鸟也有神通

海上之人有好沤鸟者,每旦之海上,从沤鸟游,沤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闻返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沤鸟舞而不下也。故曰:至言去言,至为无为。齐智之所知,则浅矣。

这一段是有名的鸥鸟的故事,我们前面也讲过,唐代诗人杜甫有两句诗,“不贪夜识金银气,远害朝看麋鹿游”,他说一个人真没有贪心,夜里自然看到金矿、银矿的气。这是讲到练气之术,好像我讲过这是望气,那硬是要练习的,心里没有贪心,金矿银矿在哪里夜里就看到了,一有了贪念就不灵了。所以,不想发财,就看得到;越想发财,越看不到。同样的,心里没有害动物的心,就可以跟鸟兽玩在一起。

所以佛教画的罗汉降龙伏虎,因为他们心里没有杀心、瞋心。佛经里有一个故事,一只鸟停在庭院里,释迦牟尼佛带领一个团体刚好过来,释迦牟尼佛的影子照到这只鸟身上,鸟仍然安详舒服地站着;后来舍利弗过来,影子一照到这只鸟,它全身都害怕地抖起来;另外一个佛弟子的影子一照到那只鸟,它就跑了。有人问佛原因,佛说,因为我无数劫来修到完全没有杀念,没有瞋念,而舍利弗杀心、瞋心的习气还在,所以动物看到都怕。当然像我们更不行了,老鼠看到我们早跑了,吓死了,就是这个道理。

海上之人有好沤鸟者,每旦之海上,从怄鸟游,沤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怄鸟就是鸥鸟,海边有一个小孩,每天早晨到海边跟鸱鸟一起玩,一看到他来就有千百只鸟都围住他,跟他在一起玩,前面也曾讲到过。“其父曰:吾闻沤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他父亲有一天发现儿子有这个本事,就对儿子说,你明天抓一只鸥鸟来给我玩玩。他听父亲的话,第二天去就准备抓鸟了,“明日之海上,沤鸟舞而不下”,结果那些鸟在空中飞,不下来,因为有心电的感应,他动了杀念,动了贪心、瞋心,鸱鸟就不敢下来。所以《列子》说“故曰”,由这个原理就要知道,“至言去言”,真正的真理没得话讲。世界上什么是真理?佛说法四十九年,他说自己没有说过一个字。《维摩经》中,维摩居士最后闭起嘴不说话了。禅宗祖师说,不说话那一句话,其声如雷。最高的真理没得话讲,没有言语可以表达,所以禅宗经常引用“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到了最高点,连讲菩提、真如都多余了,讲个道也多余了,所以“至言去言”。

至为无为”,真正做事的原则,道家就讲无为,最高明的是你做了别人看不出你做了,这就是无为之道。所以做一个领导人,你要事先把事情做妥,你看到会出毛病的地方一定先给它堵住。我们所谓大将之才,是大政治家,他把一切漏洞已经消灭了,没有了,所以“至为”,做到最高处的成功是“无为”,你看不出来成果的。

齐智之所知,则浅矣”,你认为有学问知识叫做博士的,那是没有学问;大学问就是看起来没有学问。今天先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