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臆说》(下)第79讲


一切都靠自己

故生物者不生,化物者不化。自生自化,自形自色,自智自力,自消自息,谓之生化,形色、智力、消息者,非也。

上面讲到宇宙这个生命来源,永远生生不已的。这一点是哲学上一个大问题,生生不已的对面也就是死死不休,生出来一定要死。一棵树长出来,一定要凋谢;也等于说有了白天,一定有黑夜。不断地有明天,但是也永远有昨天。因此中国文化就拿两个符号代表,一个是阳,一个是阴。形而上的宇宙,那个能阴能阳的、能亮能黑的、能生能死的,是不属于生死,不属于昼夜,也不属于哪一边。可是一旦作用启动就有阴有阳,有生有死,有白天有黑夜,有是也有非,有善也有恶。现在是站在哲学的立场讲哲学,推开了宗教。世界上宗教家都站在死的一面看,从凋落的一面看人生,只有中国文化站在生的一面看人生,永远有个明天,所以生生不已。与西方的文化,乃至其他的宗教相比,是两个不同的立场。

了解了中国文化所讲形而上的本体是不属于生死的,所以它是不生不死,“故生物者不生”,所以说能生万物的那个,它无所来也无所去,自然而存在。存在不是我们所讲的存在,它没有个形象,它能生万物。它自己本身呢?是谁生的?它自己是生而不生。“化物者不化”,它能变化出万物,但它自己不属于变化。佛学形容这个是空,生也是空,死也是空。一切都有变化,而空是不变的。但是不要把空当成一个东西,有一个东西已经是不空了,它这个是不变的,是属于形而上的。

接着说到,形而下的东西是不是有个形而上的主宰呢?无主宰。“自生自化,自形自色,自智自力,自消自息,谓之生化,形色、智力、消息者,非也。”既然没有主宰,它是不是唯物的呢?也不是唯物的,因为物的本身也在变化。所以一切的变化,万有的现象,以及生命的主宰都是属于自己的,不属于他力。一般的宗教都相信他力,相信另有一个超越自己的力量;东方文化不讲他力,因为自他不二,同佛学的观点一样,自力与他力是同体的,不二是没有两样。所以它的变化是外力使自力发生变化,也就是说,是自他不二这个自力在变化。因此一切万物“自生自化”。佛学的研究比道家分析得更详细,道家说的“自生自化”就是佛学所说自己业力的作用,是自己的一股力量。

自形自色,自智自力,自消自息”,消息两个字要搞清楚,消是形容生长的生命,譬如今天太阳出来,直到晚上这个阶段是消。太阳下山了,黑夜到来,这个是息;息是在生长,直到明天太阳又出来为止。“消息”两个字是中国文化特有的。譬如一个孩子生下来,是一个新生命到来,活一百岁慢慢把生命消耗了,这是消。死亡没有什么可怕,是培养出另外一个生命,就是息。所以一来一往,消息就是这个道理。现在青年人不懂自己文化,中国字也搞不清楚,一听到消息,把耳朵拉长听消息去了。所以列子说的这一切,等于佛学所说的一切宇宙万有“无主宰,非自然”,这不是西方哲学所讲的唯心或唯物,而是心物一元的“自生自化”。

下面是结论,“谓之生化”,一切生生不已的变化,“形色”,一切形相与光色,“智力”,乃至个人的智慧与个人的力量、生命的能力、“消息”等等,“非也”,都不是单独而立的,而是一个总的自我的力量,这个自就是自主。所以我经常说,佛学里也很有趣,讲释迦牟尼佛一生下来,走几步路,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以宗教的观念来看,这两句话多傲慢!好像天下只有他,没有第二个人。实际上他也是漏了这个消息,一切都是自我非他,生命都是自我做主的。这个我,是指他个人的小我;而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同体,这个我指的是大我。所以“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找到了这个生命的本来,才是真正所谓得道。

气形质 精气神

子列子曰:昔者圣人因阴阳以统天地。夫有形者生于无形,则天地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沦而未相离也。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也。易无形埒,易变而为一,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九变者,究也;乃复变而为一。一者,形变之始也,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冲和气者为人,故天地含精,万物化生。

这一段更是中国文化思想里特殊的东西。“子列子曰:昔者圣人因阴阳以统天地”,列子说,我们上古祖先们,这些得道的人,建立了阴阳法则这两个代号。宇宙万象是阴阳变化,换句话说,形而下宇宙一切都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夫有形者生于无形”,他说宇宙的万有都由空而来,同佛学完全一样,所以“性空缘起”,缘起就是万有,性空是形而上的体,是空的。空是佛学翻译所用的名词,中国原有的道家思想不用“”字,而是用“”字,或“清净”二字。

则天地安从生”,那么天地万有怎么来的啊?他的答案来了,这一段很特别,要特别注意,“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道家说的第一因,名称叫“太易”。我们现在青年一看,怎么没有太极呢?太极的名称是《易经》里提出来的,因此后世有人把列子的这些思想,加上《易经》的太极,视为中国哲学思想的五个阶段。空怎么样生有?《列子》里提出四个阶段,第一步“太易者,未见气也”,尚未看到的气,当然不是空气的气,照古代的写法是炁。这里提出来一个观念,无形生出了万有,第一个是气。佛家叫做空大。太易,代表气还没有形成以前的状态,是能。太易以后,第二步“太初者,气之始也”,是那一股气冒出来,是量。第三步“太始者,形之始也”,气再变,有形状了,但是还没有形成物质。那么第四步“太素者,质之始也”,形成物质了,是空而生有,就有物质世界了。这是《列子》讲的天地万有经过这四个阶段形成。宇宙万有生命是气化而来,这个能量来了就形成生命,消完就息了,就没有了。没有不是死亡,它又再充电,另一个生命又再发生。这样循环往复,构成物理世界宇宙万有生生不息。

这一段,列子提到由本体起用的几个阶段,提出来四个东西。西方自然科学十九世纪以后,研究物理化学的,由原子、电子、质子、中子等,由有形的微粒子做实验分析,越分析越微细,现在又推出超弦理论,与列子的思想以及佛学对物理世界的阐述有些接近了。

汉魏以后佛学进来中国,佛陀当时在印度也讲万物的后面、四大后面有个极微。《楞严经》提到极微有七分,同《列子》后面讲的“易变而为一,一变而为七”的那个七,是相似的道理。现在自然科学也不过是在这里转,是用外在的仪器做实验研究,古代是求证于自己本身生命与认知。现在知道,原子爆炸由极微释放出极大能量,包括了色声香味触法等多种现象,显示出能与量的变化是很不可思议的。

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沦而未相离也”,《列子》这里叫浑沦,我们讲一个孩子吃东西,不咬就吞下去,叫囫囵吞枣,就是这个浑沦。《庄子》里叫这个为混沌,是同一个意思。宇宙万有刚刚开始的时候就叫混沌,太易起用,一变为“”,真正的气不是鼻子的呼吸或空气。再变成“”,就是形体,有形象的。三变为“”,就是物质。所以气形质三样具备,是生命具体的三个条件,“而未相离”,互相都有关系。质又变成形,形又化为气,气又变形,形又变质,等于现在自然科学讲的质能互变。这个生命中,就是形气质三样在互变,也就是后来道家讲精气神在互变。所以修神仙之道,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就是从这个系统来的。他说不只是人的生命哦,万有的生命都是精气神互变,另一个名词是化身,“故曰浑沦”。所以我们活着也是浑沦,这三样混合就变出这个生命来,也就是万物都在这形气质三个元素里互变而出生,并没有脱离关系。像鸡蛋的蛋黄跟蛋白一样,混在一起,看上去蛋黄是蛋黄,蛋清是蛋清,实际是分不开的,是一个鸡蛋里面的东西。后世有将浑沦解释为太极的,是阴阳、天地即将分明之前的状态,是讲物理世界形成的阶段,也对。

易是什么

下面讲“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也”,这是对“”所作的特别解释。讲到《易经》,中国原始文化的根就是易,《易经》这个易为什么这样写法?有几种解释的。《易经》的易,上面是太阳,一个圆圈,中间一点,下面是月亮。上古的甲骨文易字就是这样写,也就是说日月这个宇宙法则谓之易。

所谓易代表了二易,简易、变易、不易。简易表亦文化知识到了最高,就越简化、越简单。第二是变易,宇宙万有一切都在变化,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东西,一切都随时变,随地变,一定变去。第三是不易,虽然在变,后面形而上有一个不变的,不易,永远变不了。试看空怎么变得了?空变不了,那是形而上。所以《易经》包含了这三个原理,简易、变易、不易。有些讲三易的道理不同,而是简易、变易、交易。这是另一种说法,一切万有的变化都有相互的关联,相互关联就谓之交,所以是交易。交易是从《易经》的文化来的,现在做生意也叫做交易,彼此交换、交易,容易也是这个易。所以在古文和白话文中,都经常看到这个易字。

现在这里讲易,是指形而上这个体,“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循就是照它的路线去找,去寻根,根根找到是个空的,那个空的就是你的根嘛!所以“循之不得”。因此中国文化最高处就是由《易经》开始,“故曰易也”。《列子》哲学最高形而上的那个本体,所谓太易,并非是上帝。有些人学佛认为这个宇宙不是上帝造的,是佛造的。佛从来没有讲过这样的话,如果佛这样讲的话,我是不信的。中国文化里没有这一套,它就是一股力量,这个力量自他不二,上古叫它为易。

易的变化

《易经》的文化有三个原则,理、象、数。理就是哲学的道理,佛学把理叫做性,明心见性就是体;象,就是宇宙万有的现象,佛法叫做法相;佛法不大提数,可是很多都牵涉到数,理象数三位一体。任何一个东西,一有现象,中间一定有个数字。我们讲一句话,咳嗽一下,也有数,动一下都有数,乃至于咳嗽的范围多大,都有数。

易无形埒”,宇宙万有本体那个叫易,它没有形象,没有界限,没有边际。下面讲数理的变化,“易变而为一”,这个太易一变,能量一变,变为太初,所谓气,数学上就是一。宇宙万有开始就是一,一以前形而上的体是零,空无的。所以数学上这个零,最为难懂。这个零不是代表没有哦!数学的零画个圈圈,代表无穷数、无量数、不尽数、不可知数,太多太多了。你说宇宙万有,万万有,万万万说不完,都是一加起来的;除了一以外没有数,只有一个零。二、三都是一相加的,另外定一个名称而已。所以宇宙万有都在变化,因为一动就有一,所以老子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的道是个代名词,就是这个因为道一动,有个道,它本身就是一。可是一怎么生出二?因为有个一,它本身之中就有相对的二。有二,它本身里就有个三。三以后不讲了,为什么?宇宙不外乎三变,所以我们东方文化讲人生哲学,也是根据这个来的。我们常常讲“事不过三”,一个人失败也好,成功也好,连原谅一个人也不过三次,第四次就不原谅了。三也等于是个极数,已经到了极点,所以“事不过三”。

一变而为七”,这就妙了,他这个说法不同了,稍稍牵涉到《易经》的数理。这个气再变为七分,加上易,就是八个,所以后来《易经》有八卦,所谓“卦者挂也”,是宇宙间的现象挂在那里,譬如太阳、月亮、金木水火土五个星球。这一段跟《易经》的大象与数有密切的关联。“七变而为九”,七这个变化,加上本体,再加上一变,就是九。宇宙万有的数,五七九,是单数是奇数,在易学里谓之阳数、天数;二四六八十,是双数是偶数,也叫阴数、地数。变到最高数九,就是极点究竟处了。你们都背过文天祥的《正气歌》,“嗟予遘阳九”,自己感叹阳数走到了顶,没有运气了,没有机会了,阳九就是这个意思。

九变者,究也;乃复变而为一”,九到了极点了,十是另外一个一的开始了,到了一百又是另一个单元,又是一个一。“一者,形变之始也”,太易一变为太初,太初是气,一变为太始,是成形的开始。所以一讲象数的变化,万物不管有多少千万亿,乃至于无穷,只有一个一,没有那么多数。所以中国的数理哲学就是在这十个数里头跳来跳去,不承认后面的,后面都是一的变化,“一者,形变之始也”。

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现在讲后天世界的形成。科学也晓得,地球外面有个气层,叫游离电子层,冲过地球气层之外就是太空了。中国过去叫这个地方为罡风,所以神仙在空中飞啊飞啊,碰到罡风就被化掉了。我们抬头看到的这个虚空,那是地球上的虚空,不是太空。你站在山顶上抬头看天空,好蓝啊!那也不是太空。我们小的时候就背《幼学琼林》,“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所以清阳气向上升变成天,重浊的气向下走,构成地球的物质,凝结成为我们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