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师讲《瑜伽师地论》第三十讲


“云何为举。谓由随取一种净妙所缘境界。显示劝导庆慰其心。云何举相。谓由净妙所缘境界。策励其心。及彼随顺发勤精进。云何举时。谓心沉下时。或恐沉下时。是修举时。云何为舍。谓于所缘心无染污心平等性。于止观品调柔正直任运转性及调柔心有堪能性。令心随与任运作用。云何舍相。谓由所缘令心上舍。及于所缘不发所有太过精进。云何舍时。谓于奢摩他毗钵舍那品所有掉举心已解脱。是修舍时。如是名为应时加行。云何名为解了加行。谓于如是所说诸相。善取善了善取了已。欲入定时即便能入。欲住定时即便能住。欲起定时即便能起。或时弃舍诸三摩地所行影像作意思惟。诸不定地所有本性所缘境界。如是名为解了加行。云何名为无厌足加行。谓于善法无有厌足修断无废。于展转上展转胜处。多住希求。不唯获得少小静定便于中路而生退屈。于余所作常有进求。如是名为无厌足加行。云何名为不舍轭加行。谓于一切所受学处无穿无缺。虽见少年颜容端正可爱母邑。而不取相不取随好。于食平等勤修觉寤。少事少业少诸散乱。于久所作久所说等。能自随忆令他随忆。如是等法说名不舍轭加行。由此诸法能正随顺心一境性。不舍其轭令心不散。不令其心驰流外境。不令其心内不调柔。如是名为不舍轭加行。云何名正加行。谓于所缘数起胜解。数正除遣是名正加行。如有勤修不净观者。数正除遣于诸不净。作意思惟诸不净相。由随相行毗钵舍那而起作意。于所缘境数数除遣数数现前。其正除遣复有五种。一内摄其心故。二不念作意故。三于余作意故。四对治作意故。五无相界作意故。当知此中由九相心住。毗钵舍那而为上首。故名内摄其心。由于最初背一切相无乱安住。故名不念作意。由缘余定地境思惟余定地。故名于余作意。由思惟不净对治于净。乃至思惟阿那波那念对治寻思。思惟虚空界对治诸色。故名对治作意。由于一切相不作意思惟。于无相界作意思惟。故名无相界作意。虽遍安立一切所缘。正除遣相总有五种。然此义中正意。唯取内摄其心不念作意。初修业者始修业时。最初全不于所缘境系缚其心。或于不净或复余处唯作是念。我心云何得无散乱无相无分别。寂静极寂静。无转无动无所希望。离诸作用于内适悦。如是精勤于所生起一切外相。无所思惟不念作意。即由如是不念作意除遣所缘彼于其中修习瑜伽摄受适悦。复行有相有分别不净等境。云何而行。谓由随相行。随寻思行。随伺察行。毗钵舍那行。彼境界而非一向精勤修习毗钵舍那还舍观相复于所缘思惟止行。”

“云何净障。谓即如是正修加行诸瑜伽师。由四因缘能令其心净除诸障。何等为四。一遍知自性故。二遍知因缘故。三遍知过患故。四修习对治故。云何遍知诸障自性。谓能遍知障有四种。一怯弱障。二盖覆障。三寻思障。四自举障。怯弱障者。谓于出离及于远离勤修行时所有染污思慕不乐希望忧恼。”(三十一卷)

就是,主要我们要记得,心的境界太昏沉了、太沉没了,精神太沉没了,当然要马上修观。普通的观怎么观呢,做观,观不起来呀……譬如说,有时候因病昏沉了,发高烧,你就昏沉了,感冒了,发炎了……如果这个地方没有医药,一点都没有,那么,你要做什么观把这个病去掉?这个要本事了。否则,佛法“一切唯心造”的话是骗人的,总要有办法。医药发达的地方光靠有医药……那么,病好了,是你靠物的因缘帮助你,不是心的因缘帮助自己,这个就是有问题。

“云何为举?谓由随取一种净妙所缘境界,显示劝导庆慰其心。” 所谓举,心太沉没了,赶快修举,怎么叫举?他都只讲原则给你,方法没有教,要你自己的聪明去想。你要“随取一种净妙所缘境界”,你取一种很净妙所缘的境界,那就包含很多了,就是艺术家的真善美。那么,如果你到某一种环境太昏沉,你喜欢跳舞,你也可以观观跳舞啊,等到你跳得一身坐在这里都快出汗了,差不多你就不跳了,你就从舞里出来免观跳舞了,又回来打坐了,比方了,举个例子给你。

“显示劝导庆慰其心”,心之难调,实际上,讲修行就是在调心,八万四千法门不过都是调心的法门,这个心怎么使它调,调到返本还原,调服下来。

譬如说,举个例子,民国三十八年(西元一九四九年)到基隆,我在基隆住了七、八年,八、九年……现在的基隆大概好了。基隆是台湾的“雨港”,冬天一到,我的妈呀,一下雨连着两三个月,墙上都发霉。盖的被子、垫子都是发霉的,一股霉气。书本摆在书柜里拿出来,都拉不开,水分都粘住了。哎呀,我们住在哪里,泡在那里,好像变成鱼了,真难受!那个时候年纪还轻一点,所以打起坐来,里头浑身不爽,里头水分、湿气太多,怎么办呢?当然,我还不至于说被这个环境压迫到一天到晚昏沉,可是粗重啊,身心粗重啊,这感觉就来了。

像你们的身体不灵敏,在那个境界自己还不知道呢,“有病没有?”“我身体蛮好,噢,饭吃三碗。”饭吃三碗就算身体好啊,那不过是乱吹而已。

我要想办法,只有想办法。那个时候,科学的什么吸湿器也没有,有也买不起呀;你吸湿器吸掉的也就是这个范围。做火观,把水都烧干——火观都观不起,等于说,一池的水,你用根洋火,被水这么一包,也驱不走,反正没有办法。哎,就买一个小电灯泡,买来上边吊起,打坐的头顶,就坐在电灯泡下面。

本来衣柜里面放一个电灯泡,还可以烤烤衣服,我也烤烤我自己,烤了七天,烤过了七天,粗重也干燥了,要想办法。

万一你到一个山洞去,在那个环境里打坐,恐怕连电灯泡都没有,我问你怎么办?(同学:生一堆火起来。)没有火啊,那个地方柴都没有,你说怎么办?你不要愣住啊,就是叫你,心要想办法,这些都是方便。

“云何举相?” 这个“举”,把精神提起来, “谓由净妙所缘境界,策励其心,及彼随顺发勤精进。” 这个都看懂了。

“云何举时?谓心沉下时,或恐沉下时,是修举时。” 你要搞清楚,这是昏沉或者是病,你自己要检查得清楚,所以,修行是非常难的,所以要高度的智慧。那么举,他都是说原则,细的方法由你自己去想办法。

“云何为舍?谓于所缘,心无染污,心平等性,于止观品调柔正直,任运转性及调柔心有堪能性,令心随与任运作用。” 就是说,随时可以放下,随时可以丢开,所谓任运自在,就是舍。

譬如我们张教授在纽约被抢了,身上预备打电话的几毛钱都被人抢了。在纽约的时候,他也是舍相,因为他剃个光头,穿一个中国的这种衣服,在街上晃啊晃,两个黑人的枪就对着他,“不准动,客气一点,没有危险。”他说:“好,你要拿去都拿去,我是个和尚……”拿了,最后腰里头打电话的两毛钱,也被拿掉,所以,他打电话都没有办法打。

这个时候是不是舍相啊?第一,当然也要舍,舍不得,就被人来个洞了,前面一把枪,后面一把枪,就完蛋了——这个舍还不算,是不是……譬如说,这还是外境。内心上对任何境界任运而转,随时放下,提得起放得下,说要就要,不要马上就丢。要任运而转难,这是舍,舍的原理。

“云何舍相?谓由所缘令心上舍,及于所缘不发所有太过精进。” 你要晓得,你太过用功了是毛病哦,这个时候也要舍。譬如说,怎么叫舍相?“谓由所缘令心上舍”,念头舍。“及于所缘不发所有太过精进”,太过分了,过与不及都是毛病,掉举是太过,昏沉是不及,所以心不能调服。

“云何舍时?” 什么时间要舍? “谓于奢摩他、毗钵舍那品,所有掉举心已解脱,是修舍时。如是名为应时加行。” 就是说,你在修定、修观的当中,掉举、昏沉等等完全可以解脱,任运自在,就是“修舍”。

换句话,“舍”也就是儒家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不断地精进,也是舍心之一。这样叫做“应时加行”。

“云何名为解了加行?谓于如是所说诸相,善取善了,善取了已,欲入定时,即便能入;欲住定时,即便能住;欲起定时,即便能起。或时弃舍诸三摩地所行影像,作意思惟诸不定地,所有本性,所缘境界,如是名为解了加行。” 一切要“解了”,理解到了、知道了,理上知道,就是切断了,这叫“解了加行”。所谓一切境界,“善了,善取”,该提得起提起,放下就放下,“善了”;“善取”,该要的那个境界就要,不要的,有些工夫境界是附带来的,不要。

所以,做到了这样,要入定就入定;要住定,我要定多久,就可以多久;要起定,也就起定,不要说“我工夫还没有做完,你叫我起来,哎哟,我不对了……”那不算数。随时把“所行影像,作意思维”的境界,一切境界任运而转,叫做“解了加行”。

“云何名为无厌足加行?谓于善法无有厌足,修断无废,于展转上展转胜处,多住希求,不唯获得少小静定,便于中路而生退屈,于余所作,常有进求,如是名为无厌足加行。” 没有满足的时候,修道、做工夫、修功德,没有满足的时候,不要得少为足。所谓“修断无废”,断一切恶念,修一切善业,中途没有废止,不要得一点好处,以为自己了不起了。

我经常骂有些同学们,“穷得富不得”,穷的时候蛮乖,就是说,哎,刚刚有一点工夫上路,哎呦,自己那个头翘出来,“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我得道了!”那真是得“道”了,得个什么道?得个“神经道”!很多人都是这个毛病,就是小根、小器,给他一点水,地上的草一样,它就发绿;水多给它一点,它就烂掉了,他不是那个根器,就是这样。

“云何名为不舍轭加行?谓于一切所受学处,无穿无缺,虽见少年颜容端正可爱母邑,而不取相,不取随好”,就是说,自己修行,自己始终要弄个苦头给自己吃,自己要背上一个刑具一样。就是说,第一个,对男女色的爱好,情爱欲“不取”,能够远离了,这是第一。

第二, “于食平等勤修觉寤”,吃东西不贪,“于食平等”,吃任何东西都不贪,只当成医药在吃,维持这个寿命。但是要平等,你实在的消耗量够了,体能消耗……像过午不食,结果中午吃一大大碗,早晨吃一大碗,那你比过午吃的还厉害,所以于食要平等。“勤修觉寤”,永远保持脑子是清醒的、清楚的,不是昏迷、不是失念。

你看,上面给我们讲到失念,你们大家都有,一个东西容易忘记,一件事情、任何一个小动作都容易忘记,就是无明,就是无记,就是失念。善念、恶念、无记三样都平等。所以,修行只有善业增加,去掉恶业,更要去掉无记,无记就是失念。就是你们记忆力差了,都是在昏沉中,尽管你很聪明,头脑很好,实际上也在昏沉——业力在昏沉中,比普通的昏沉还要昏沉。所以佛者觉也,修行人那个头脑永远是清的,所以,反应永远是灵敏的。反应迟钝,讲一句话,“哎哎……嗯嗯”,半天“哼”不出来,然后搞不清楚,都是问题啊,业力,在那里检查啊,你以为自己聪明啊?!讲了又不懂……要“勤修觉寤”。

“少事少业,少诸散乱,于久所作,久所说等,能自随忆,令他随忆,如是等法,说名不舍轭加行。” 这就是觉悟,头脑清楚。虽然对一切外缘,想少事、少业,也不散乱……长久,几十年前所做的事情,乃至小孩时所说的话,你现在一注意,一回想它就来,所以能得宿命通、他心……

昨天下午,一位老朋友,你们都认识,不讲了,地位很高。来跟我讲,他有个孙子……他跟我谈别的事,谈完了,他说“老师啊,佛法真很……”他说:“我的孙子,现在是两岁四个月,两岁半不到……”他前两天不舒服,躺到台大医院了,他的儿子跟媳妇抱着这个孙子来看爷爷,这个孙子两岁四个月,一到台大,“呀,这个地方我来、我来……”他妈妈讲:“你当然来过啊,你在这里生的呀。”“不是,我在这里死的。”妈妈说:“你不要搞错了,你在这里生的呀,那个时候还给你打针啊,什么的……”他说:“不是,我在这里死的,是给我打针,好痛苦、好难过,你不要搞错。”一家人傻了!他还不止这样……

他说:“老师啊,你看……”我说:“这是个修行人了,很有定力。”他说,他只有一岁多的时候,只有一岁多啊,送来《民族晚报》,他说:“这个是《民族晚报》。”很奇怪噢。

这还不算,他外公跟外婆俩个,因为亲家病了,父母都去上班了,他一个人啊,就把他接去。把他送回来给爷爷时,外公亲家们难得来嘛,这个门口也认不到,他一上来,记得,他看看外公、外婆,孩子两岁多,他说前面是什么站,叫他们往这里走,然后,“噢,过头了,这里转弯。”转弯了以后到门口,他说“这就是我的家,停了。”那你怎么说……所以他问我,“是有入胎、住胎不迷的人啊?”我说:“是有这样的。”

所以,“于久所作久所说等”,所以,为什么人老了……人老了就进入了昏沉、大昏沉,头脑越来越昏沉。所以,真修行的人,头脑越来越清。换句话说,脑力是越来越强。他说,“能自随忆令他随忆”,

“如是等法说名不舍轭加行”,这就是孟子说的一句话,修行是什么?“必有事焉”,要管理此心、照顾此心、照顾此念,“必有事焉”,有一点放逸就不行。

“由此诸法,能正随顺心一境性,不舍其轭,令心不散,不令其心驰流外境,不令其心内不调柔,如是名为不舍轭加行。” 你要知道,随时要反照自己。他说,“由此诸法,能正随顺心一境性”,“心一境性”才是定,心在一个境界上。自己要修某一种境界,就定在那一种境界上。“不舍其轭,令心不散”,心不要散了,“不令其心驰流外境”,你看,我们外面的境界逗你一下,你就动了——此心不依他起,不依外境流转,这是对外。

“不令其心内不调柔”,你看有些人,我们这里有些朋友、有些同学,一天也很规矩,都在十二楼,不大下楼的,外境界引动不了你,你里头问问自己看,你里头平安吗?呵呵,里头啊,贪、嗔、痴、慢、爱……又生气,又自己恨自己,又看别人讨厌……哎呀!里头多得很,里头像酱油、醋,各种“肠”都有了,乱七八糟都是肠……哎呦,心里烦得要死!“心内不调柔”,调和还要柔软。

“如是名为不舍轭加行”,九种加行……。

“云何名正加行?谓于所缘数起胜解,数正除遣,是名正加行。” 起心动念,随时观照清楚,都是善念随时能够空得掉,随时放得下。

“如有勤修不净观者,数正除遣于诸不净,作意思惟诸不净相,由随相行毗钵舍那而起作意,于所缘境,数数除遣,数数现前。”

譬如修不净观,你们昨天到了国防医学院,看了死人,那么难看,解剖了……回来还吃得下饭,那并不是说你不能修不净观。你自己想想:那个死人摆在你前面,你心里的感受怎么样?比现在的感受怎么样?你们想一下,现在想。所以,你们没有做不净观嘛,你看了死人,不晓得做不净观。你想想,那个死人现在摆在你前面,或者睡在你床上,跟你同一枕头一起睡,你不干了。再回转来,我现在变成那个人,你自己怎么样?再说,我这个老师,现在变成昨天你们看到的那个人一样,像蜡肉一样坐在这里,你们觉得怎样?老师还会可爱嘛?

你要将不净观观起来,叫做不净观,然后观自己也变成那个样子,那叫做不净观。你们以为那么看一下就是不净观了,“我观了……”所以你们没有用,修行的道理都不懂。

不净观真修起来的时候,你会万念皆空。自己也晓得,我就是躺在那里的,被医生扒开了……脏的,难过……比火腿还难看,对不对?那些人被药水泡着,指甲都发乌了,对不对?我看得很清楚啊。所以,自己有病的时候很难过,你随时一想:我就变成那一个了!就完了,什么都完了。所以,你们不净观做不起来,你们看了也没有用啊!

所以,因为看了死人,做不起不净观,换句话说,活佛坐在这里,你们见到也没有用,同样的理由,你们知道不知道?你亲自见到佛,佛就躺在你枕头边跟你睡,你也没有用,你也不会修,同样的道理!因为你心没有作意去观想,这样的修行没有用,懂了吗?这个意思懂吧?不懂算了。

所以,“有勤修不净观者”,经常修不净观,“数正除遣于诸不净,作意思惟诸不净相”,五遍行的作意,观,你要观想,作意诸不净相。“由随相行毗钵舍那而起作意”,由于不净观现前了,我本身就是那个死人,又烂、又脏、又臭的那个样子,由这个观想起来,“随相”,然后再看:哎,因缘所生!这个里面有什么?所以,某人对我好也好,世界上的事情对我好也好,有吃没吃也好,都是这样!一下,毗婆舍那就到了。

“于所缘境,数数除遣,数数现前”,对于外缘一切,“数数”放下了。那么,观到了不净观,不净也把它空掉;然后,不净观观好了以后,观白骨,白骨也化空。空了以后,住在空境界现前——这就叫修不净观。

我不给你们讲啊,你们都不去想一下,都不去研究。看了一下死人,就不净观了?呵。所以,你们刚才答复我的意思就是这样,对不对?没有冤枉你们吧?冤枉了你喊:青天大老爷呀,冤枉了!不是这样啊!

“其正除遣,复有五种,一内摄其心故,二不念作意故,三于余作意故,四对治作意故,五无相界作意故。当知此中由九相心住毗钵舍那而为上首故,名内摄其心。” 所以,这九个大原则告诉你修行修观的情形。

《瑜伽师地论》都是科学哦,你把表格一画,他分析之精详,一条一条,先告诉你原则,理论、方法,都告诉你,修持……所以讲唯识,先要把这一部大论一百卷先研究完,再来研究唯识。现在一般研究唯识的,八识啊、《八识规矩颂》啊、《成唯识论》啊……这是唯识宗的大论啊!根本论啊!你们不看,你们读“唯识”啊?

所以,“毗婆舍那而为上首”,修观行是第一。

“由于最初背一切相,无乱安住故,名不念作意。由缘余定地境,思惟余定地故,名于余作意。由思惟不净对治于净”,所以,为什么修不净观?不净观做到了,此心杂念不起了,就入净土境界,意念清净了,修不净观就是对治不净。

“乃至思惟阿那波那念对治寻思,思惟虚空界对治诸色故,名对治作意。” 看一切物理世界一切本来空。

“由于一切相不作意思惟,于无相界作意思惟故,名无相界作意。虽遍安立一切所缘,正除遣相总有五种。然此义中正意,唯取内摄其心不念作意。初修业者,始修业时,最初全不于所缘境系缚其心,或于不净或复余处唯作是念,我心云何得无散乱无相无分别、寂静极寂静、无转无动、无所希望、离诸作用,于内适悦。” 这是定境界。

“如是精勤,于所生起一切外相,无所思惟,不念作意,即由如是不念作意除遣所缘。彼于其中,修习瑜伽摄受适悦,复行有相、有分别不净等境。云何而行?谓由随相行,随寻思行,随伺察行,毗钵舍那行,彼境界而非一向精勤修习毗钵舍那,还舍观相,复于所缘思惟止行。” 等等等等……这一节,不给你们念了,你们自己去看,自己去研究。那么,讲到中间第二栏,“云何净障”,修道有很多障碍。

“云何净障?谓即如是正修加行诸瑜伽师,由四因缘能令其心净除诸障。” 修行有障碍,普通叫魔障,怎么样除它呢?

“何等为四?一遍知自性故,二遍知因缘故,三遍知过患故,四修习对治故。” 这四种原则。

“云何遍知诸障自性?谓能遍知障有四种,一怯弱障,二盖覆障,三寻思障,四自举障。怯弱障者,谓于出离及于远离勤修行时所有染污、思慕不乐、希望忧恼。” 什么叫“怯弱障”?是没有自信的人。就是说,虽然修道,虽然出家,虽然修行,我经常听大家,“我怕我这一生是没有希望了,就盼来生……”自己自信的勇气不够……

(本文稿是为配合听录音而专制!阅读时请务必小心理解!!!)

(60-30B)

“我嘛,智慧不够嘛。”这句话就该打,就是障,你怎么晓得你智慧不够?智慧自性本具。

“所有染污,思慕不乐、希望忧恼”,善法的染污,又想成佛,又想得道;自己认为身体不好,智慧不够了,这种种心理……所以,虽然在修道,修道变成一个魔了,修道给你很多的烦恼。这是一种。

“盖覆障者。谓贪欲等五盖。寻思障者。谓欲寻思等染污寻思。自举障者。谓于少分下劣智见。安隐住中而自高举。谓我能得余则不尔。乃至广说如前。应知是名遍知诸障自性。云何遍知诸障因缘。谓能遍知。初怯弱障有六因缘。一由先业增上力故。或由疾病所扰恼故。其身羸劣。二太过加行。三不修加行。四初修加行。五烦恼炽盛。六于远离犹未串习。遍知盖覆寻思自举障因缘者。谓于随顺盖覆寻思及自举障处所法中。非理作意多分串习。是名盖覆寻思自举障之因缘。”(三十一卷)

“盖覆障者,谓贪欲等五盖。” 就是说,贪、嗔、痴、慢、睡眠、饮食去不掉,把你盖住了。

“寻思障者,谓欲寻思等染污寻思。” 就是想,思想停不掉。一般人修道,男女之都就像第六代达赖的情诗一样,“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你看,第六代达赖的情诗。“曾虑多情损梵行”,他也怕,男女之间太多情妨碍修行,那么,就决心去修道了,“入山又恐别倾城”,修道吧,又怕对不起美人、情人。“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人都是这样,都是这个毛病。世间上修道,功名富贵也要,也要发财,也要成道,都是如此。所以,“寻思障”,“染污寻思”,思想停不了。

“自举障者,谓于少分下劣智见,安隐住中,而自高举,谓我能得,余则不尔,乃至广说,如前应知,是名遍知诸障自性。” 怎么叫自举障?自己把自己抬举得很高。就是“少分下劣”,有一点学问,有一点工夫,有一点境界,哎,就是得少为足了,“这个就是道了,我已明心见性了。”刚刚打坐发现一点光明,“哎,这就是自性光明了!”嘿,等到你死的时候,这点光明黑暗了,那就是自性黑暗?呵呵,那都是生理上的变化,不是性光啊。所以,有些人到了这里,或者能够放光了,“哦,我已经成佛了!”那是病态。

或者如有个人写信给我,老师啊,某一个人打坐,一身都发暖,冬天都穿不得衣服。结果,有人把一件皮夹克放在那里,他在那里坐了一个钟头,这个皮夹克烤焦了。他说:“老师啊,这个是不是得煖啊?”有人写信问我。我说:“啊,得烤焦了。”得煖?煖也不是这样啊,那还得了!要是我们这一堂人都得煖了,消防队都要过来了,还有那种说词……你懂了没有?这个煖是身煖,煖不是发烧,也不会把东西烤焦了。心煖,心里发生愉悦、快乐,常净我乐,这才是得煖。

那么,你得煖了以后,第二步是得顶。那么,得顶的人就是头顶倒过来走路了?再不然,头顶长得好高啊,上面都顶到了。

二十年前,有一个修道的人,现在死了,九十多岁,监察委员,修道家工夫的。哎呦,那个是民国三十九年四十年上,“哎呀,某某老师!”我说“他也来了,我知道的。”他坐在那,一回头……哦,他过年时素来不出来的,阴历过年二十九,就把房门关了,监察院的宿舍,门锁了。要到初七,正月初七才开房间——不要人给他拜年。说他打坐,坐起来怎么样……。我说“这样啊,那蛮好,免得拜年。”“哎,你又不晓得他工夫……”我说:“怎么样?”“他那七天呀,一坐,先坐在这,然后,坐坐坐……窗子里看不到人,他坐在那儿,一坐,头就顶到日本式的房子。”我说:“那不算是得顶啊。”这样叫做顶啊?

况且还没有人真看到,一人传十,十人传百,个个……一人传虚,十人说实。“看到了吗?”“真的呀!”你继续问,“谁看到了?”蔡希文说:“袁老师看到了。”问袁老师,袁老师说:“那个王**看到。”“王**,你晓得啊?”“别人说的。”最后追到底呀,听人家说的……我听表哥说的,表哥听阿姨说的,阿姨听外婆说的,外婆听姥姥说的,姥姥听奶奶说的,最后谁说的?都没有说!世界上的事都是这样。

所以,人不要得少为足,得一点点境界……所以,“下劣智见,安隐住中,而自高举”,认为得道了,然后认为:只有我能,你们做不到。这些都是障碍,修道的障碍。

“云何遍知诸障因缘?谓能遍知初怯弱障有六因缘,一由先业增上力故,或由疾病所扰恼故,其身羸劣。” 内向的人,胆子小的人,智慧不够的人,属于修道障碍中的“怯弱障”,有六个因缘。第一,前生少修福报,少做善事,少修功德,先业的种子带来的,前生前世的业力、增上力,所以这一生多病。

人若肯多布施医药,他生来世所得的果报是健康长寿,无病无恼。这一生叫你替人家拿一点药,照顾一下病人,你都不干,他生来世啊,算不定,你就是又弱,病又多,病了以后喊“哎呦”,没有人看到你,没有人理你。所以因缘果报,经典好好看,这一生多布施,他生多富有,这一生多法施……

我经常说,我的法缘一生特别好,不管哪一个善知识看到我,拉住……,哎呦,我不修这个……“哎哎,交给你,你学也好,不学也好,交给你。”我很多法本都是一路交过来的,我说没有时间搞这个……“你一定要,我找不到人,一定交给你。”我一生善知识找我的多,固然,我也访善知识,真善知识他都回来找你因为真善知识有的不会来找的。我想,因为我他生前世对法不悭吝,所以没有秘密,碰到人家给我秘密的书,我马上把它印出来。第一,古人留下来的心血,在我手里把它搞掉了、断绝了,对不起那个作者,对不起传法者。第二,天下的道是公道,何必要我知道,大家知道。

可是一般人啊……我还有个学生,拿了本好书,然后,别人看了,“不要给老师看。”这个学生,从此……他再想来,我都不想管他。不是对老师的问题,知道嘛,就是这种心性就完了。

所以你看,多布施医药,多救人病苦,他生来世健康,“先业增上力故”,前生好事都不做,人家生病也不照应,所以这一生多病、多恼,“其身羸劣”,身体一天到黑,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在愁中即病中。修道第一障。

“二太过加行,三不修加行,四初修加行,五烦恼炽盛,六于远离犹未串习。遍知盖覆、寻思、自举障因缘者,谓于随顺盖覆、寻思、及自举障处所法中,非理作意,多分串习,是名盖覆、寻思、自举障之因缘。” 就是说,大家为什么被五盖把你盖住了,不能成道呢?你们用在世间法的心思太多,用在佛法的“串习”工夫太少。所以,“寻思障”等等……

这一段,我想,你们都看得懂,不要浪费时间好不好?自习的时候多看一下,我们找要紧的讲。

三十二卷又是教我们如何修白骨观、不净观的。你看,《瑜伽师地论》反复地提到这个。所以,你们知道,我劝你们修,你们还不吃这一套,还不肯啃骨头,原因是什么?你看,弥勒菩萨、诸佛菩萨都再三地讲。

现在,第一段,这一卷开始,先念重要的地方,不重要的地方……你们就是这样啊,念到不懂的地方要问啊,不问我就念过去了。

“瑜伽师地论卷第三十二
本地分中声闻地第十三
第三瑜伽处之三
云何初修业者始修业时。于修作意如应安立。随所安立正修行时最初触证。于断憙乐心一境性。谓善通达修瑜伽师。最初于彼依瑜伽行初修业者。如是教诲。善来贤首。汝等今者应依三种取相因缘。或见或闻或心比度。增上分别取五种相。一厌离相。二欣乐相。三过患相。四光明相。五了别事相。问若依瑜伽行初修业者是其贪行。由不净观方可调伏。云何教彼取五种相。答应如是教诲。善来贤首。汝等随所依止彼彼聚落村邑而住于中。若闻所余彼彼村邑聚落。或男或女先受安乐后遭苦厄。或彼男女自遭重病命终殒没。或彼勇女所有知识亲戚眷属遭如是苦。或彼聚落村邑边际丧失财宝。或是他来强敌所作。或火所烧或水所漂。或由恶作而有丧失。或由不善修营事业而有丧失。或由不善处分事业而有丧失。或为非爱共财得便而有丧失。或由家火而有丧失。若汝现见非是传闻。或即于此村邑聚落。非是所余村邑聚落。或非是此村邑聚落。亦非他人。即汝自身先所触证猛利乐受。后还退失。广说如前。汝既如是闻已见已。应当生起深心厌患。如是生死甚为重苦。所得自体极大艰辛。而于其中有如是等自他衰损差别可得。谓病衰损寿命衰损。眷属衰损财宝衰损。病病法性死死法性。”(三十二卷)

“云何初修业者始修业时,于修作意,如应安立?” 开始修行怎么修?怎么样开始作意?动第一个念的方法怎么样。

“随所安立正修行时,最初触证,于断喜乐,心一境性。谓善通达修瑜伽师,最初于彼依瑜伽行初修业者,如是教诲。” “触证”,感触的“触”,身体上的感触,最初的效果。“于断喜乐,心一境性,谓善通达修瑜伽师”,一个高明的善知识要怎么教人,你们要学了,你们都是将来的大师、大居士。

“善来贤首,汝等今者,应依三种取相因缘,或见或闻,或心比度,增上分别取五种相。一厌离相,二欣乐相,三过患相,四光明相,五了别事相。” 这个程序,把教育法也告诉你了,自修、教育别人,做一个善知识。“三种取相因缘”,或是自己看见;“或闻”,听别人讲;或在心里头思想推求。“增上分别”,不是不用分别心,你还没有成就,是用分别心,“增上分别取五种相”。第一,先要告诉你,对世间法是“厌离相”,等等,这五种相,下面有。

“问:若依瑜伽行,初修业者,是其贪行,由不净观方可调伏。云何教彼取五种相?” 假设有人问,修道,初修善业,贪心重,自己贪修道也是贪啊。那么,你说调服贪欲之心,要修不净观,怎么样使他能够去这“五种相”的境界?

“答:应如是教诲,善来贤首”,就是“善来贤者”,“首”就是这个头了,这个脑。 “汝等随所依止彼彼聚落村邑而住于中,若闻所余彼彼村邑聚落,或男或女,先受安乐,后遭苦厄;或彼男女,自遭重病,命终殒没;或彼男女,所有知识、亲戚、眷属遭如是苦。或彼聚落村邑边际,丧失财宝,或是他来强敌所作;或火所烧;或水所漂;或由恶作而有丧失;或由不善修营事业而有丧失;或由不善处分事业而有丧失;或为非爱共财得便而有丧失;或由家火而有丧失。若汝现见,非是传闻,或即于此村邑聚落,非是所余村邑聚落;或非是此村邑聚落,亦非他人,即汝自身先所触证,猛利乐受,后还退失,广说如前。汝既如是闻已、见已,应当生起深心厌患。如是生死甚为重苦,所得自体极大艰辛,而于其中有如是等自他衰损差别可得,谓病衰损,寿命衰损,眷属衰损,财宝衰损,病病法性,死死法性。” 念完了,希望自己自习时能够看下去哦。

我们随便请一位同学问问看,这一段是讲什么?只讲要点,不要根据文字。现在把书丢开,随便抽一位问问看,好不好?陈**,你来吧,你年纪最轻,就开始吧,行不行?不行,王**来,也不行?真的呀,你们不是谦虚吧?哪位?你来,(同学:说无常、苦、空,所有一切,所有一切事项都是不定的,财宝……无常苦空的道理,简单如此。)所以,重点是要发起厌离心。(同学:……发起厌离心。)对,重点就是把社会上的这许多现象,叫我们观察这个社会,观察这个人生,由世间多苦少乐,乐易失难得,苦空、无常、无主、不自在等世间之苦相,生起厌离心这种种刀兵、水火、瘟疫、疾病、死亡……一切自己所有的,“先所触证,猛利乐受,后还退失”,“触证”就是现在人讲的享受,你看,社会上一切的享受会很快过去,包括寿命。

这个文字就是这样,叫我们非要发起厌离心。

那么,这一段必须要看下去,连着好几页。看下去,看了三页……又是转到做工夫……到了463页,这一卷的最后……下一次开始就在这里,你们先准备吧。“由闻思慧增上力故,分别取相,谓诸有情,由有种种无智愚痴,现见……”这一段开始,都讲到有关于真修实证的工夫的边缘。

那么,接下去就是三十三卷了,“二定五神通生差别诸相”这个地方……研究佛学做修持,大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