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南华》《庄子諵譁》(2017版)第四章 人世间(11)


学古人好吗

成而上比者,与古为徒。其言虽教,谓之实也。古之有也,非吾有也。若然者,虽直不为病,是之谓与古为徒。若是则可乎?

他说:怎么叫做“成而上比者”呢?就是彼此使人家升华,“与古为徒”是专门效法古道而行。譬如以中国文化为标准来说,现在常常听到口号讲中国文化,我就在想,中国文化是个什么?大家给个答案看看。中国文化是青菜炒萝卜呢?还是故宫博物院的画呢?如果说的中国文化是孔子,这答隻又错了。中国诸子百家太多了,孔子是诸子百家的一家耶!我们大家现在都拼命讲中国文化,其实讲的人也同颜回一样,都在莫名其妙的叫,就像《庄子》第二篇里所谓吹万不同,风吹进那个穴里,呜啊呜的叫,叫得毫无意义。所以谁能够对中国文化下一个定义呢?我看非常难,这是现代青年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

有些人只想“成而上比,与古为徒”,只想复古,“其言虽教,谪之实也”,教化理论上是对的,但是这是谁的话呢?“古之有也,非吾有也”,是古人说的话,但是历史永远向前演进,古人所有的,不是我们今天有的。因为环境不同,时代不同;今天有的也不是古人所有的。所以,孔子的孙子子思,在他所著《中庸》中也讲到:“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裁(灾)及其身者也。”作个现代人硬要复古,走古人的路线,那要出毛病有灾难的,就算不是疯子也要送精神病院。

孔孟思想并不是那么迂腐复古的!大家一提到孔孟思想,好像就要复古,所以都是没有读通孔孟思想的书!你翻开《孟子》看看,孔子是“圣之时者也”,他是主张跟着时代走的。孔子在《易经》上说“与时偕行”,要把握时代,也就是跟着时代的脚步走才可以。所以庄子这里也说:“古之有也,非吾有也。若然者,虽直不为病。”江水东流是一去不回头,历史是不回头的。像我们走路一样,是走前面这一步路,不是回头向后面走。如果在古代,直爽的风格是可以的,所以说“是之谓与古为徒”。“若是则可乎?”我学古人的做法可以吗?

这段是孔子说的,不要认为是颜回说的。有许多注解把这段话说成颜回说的;有些人注解认为是孔子说的。只有最后一句,“若是则可乎?”才是颜回说的。

《庄子》从《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现在到了《人间世》。这一篇是讲为人处世之道,一个有道的人如何处世。上一次孔子跟颜回谈话还没有完,讲到与人为徒,就是人道,像现在社会上一般人走的路子,一个很好的人乘之道。这里是讲颜回要出来,想为王者师,就是想做历史上的张良、诸葛亮,或者是姜太公等等,改变领导人的思想作风。孔子对颜回一番的教训,说他是不对的。现在孔子又说,“成而上比者,与古为徒,其言虽教,谪之实也”。我们看历史上有许多人,成而上比,拿许多现成的事实来批评,是很难的,所以要看历史上许多名臣的奏议、谏疏。

谈到这里,我们先岔过来说,我们要了解中国文化,不是拿一点孔孟之学,四书五经口头来说教,就代表了中国文化,这个问题很大。尤其我们想了解中国的历史,即使把二十五史都念完了,还是没有懂历史,必须要看历史的反面文献,也就是看历史名臣的奏议与谏疏。这些奏议谏疏,等于现在大报纸的社论,像十九世纪的中期、初期的英国泰晤士报等,那些社论,足以影响世界政治和社会。

所以历代的大臣,有许多上严重的奏议给帝王,持反对的意见,一边写报告,一边写遗嘱,甚至把棺材都买好准备死的;因为第二天的报告一上去,说不定就被杀头。这是中国文化知识分子的精神,为国家,为老百姓,为了对历史交待,以生命换取千秋,对天下人负责。这是中国文化给知识分子的教养,也是非常特别的地方。尤其自明朝以来,读书人受宋朝理学、儒学的影响,到了国破家亡,社会变乱的时候,以生命换取千秋的特别多。但是很有意思的一桩事是,明朝自从朱和尚朱元璋当皇帝以后,他的子孙,没有一个够格当皇帝的。我经常看明朝的历史,想想明朝那些皇帝,只能在中山北路酒店里当酒保,跑跑路可以,不要说当皇帝,连当老板的资格都没有。可是明朝许多儒家及知识分子,有忠贞之气的反而特别多。所以明朝二百七十年的历史,准确的代表了中国知识分子对生命的认识,对生命的贡献,表现出一种忠贞的精神。

现在再回到《庄子》的本文。“成而上比者,与古为徒”,所以古人上奏议,对急迫的事要讨论的时候,怎么办呢?你们青年同学写社论,写批评的文字也要注意,成而上比者,引古鉴今,就是把历史的事实做比喻说明,所以庄子借用孔子教训学生颜回的话,你假使出去,为王者之师的话,成而上比者与古为徒,这样好不好呢?这一种做法就是人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