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荣臻传》41章 情满边区


聂荣臻在晋察冀边区6年,几乎踏遍了北岳区的山山水水。每到一地,他和部下们对人民群众总是倾之以同胞情、阶级爱,处处体现出共产党、八路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因而,他们也获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戴。聂荣臻在回忆录里说:“在抗日战争中,尽管我们处在敌人的封锁包围之中,甚至我们的司令部距敌人不过几十华里,尽管有许多战火纷飞的场面,但是,我们却有一种安全感。在群众的海洋里,安全得很啊!有一段时间,军区领导机关驻在唐县和家庄,中央分局在阜平易家庄,我每次去开会的时候,只带一个警卫员,我们一人一匹马,一天就跑到了。一路上毫无危险,走到哪里,哪里的老百姓都给我们烧水、指路,照顾得十分周到。

八路军英勇抗击侵略者,保护了人民,人民同样尽心尽力地保护我们。”

聂荣臻走到哪里,就以火一样的热情温暖着当地群众的心。

1937年11月他从五台出发,到达的第一个驻地就是河北省阜平县城。

小小的阜平城,坐落在冀西山区的沙河畔,是那么不起眼,那么一贫如洗,就像一个淳朴无邪的苦孩子,被群山爱怜地紧紧搂抱在怀里。河北当地有句俗话说:“平山不平,阜平不富”。然而,聂荣臻在寻找新的军区所在地时,一下就看中了阜平。他说,这里地形好,指挥位置适中,有群众基矗在战争年代血与火的考验中,聂荣臻与这里的人民群众结下了最深厚的感情,使他难以忘怀。

11月18日的下午,衣衫褴褛的阜平百姓聚集在坑坑洼洼的街道上,用甜蜜的笑脸和甜蜜的红枣,迎接军容严整的聂荣臻将军率领的八路军。聂荣臻和八路军将士们也以充满阶级感情的微笑和招手,亲切地对待那些在凄风苦雨中度日如年的苦难乡亲。后来,他在一次干部会上用深沉的语调说:“的确阜平是穷,好多百姓吃树叶度日。阜平那种穷的印象,使我对阜平人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同情心,常常想着如何去改善他们的生活,减轻他们的负担。”1938年3月7日,在敌机轰炸阜平时,聂荣臻在跑向防空洞的危急时刻,还不忘将3个惊慌失措、无处躲藏的老乡拉进防空洞,炸弹随即在他们不远处爆炸。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大娘,事后逢人便说:“要不是聂司令,我这把老骨头恐怕这次就完了。”两天后聂荣臻率军区机关撤离阜平。他在百忙中布置尽可能地疏散群众,使他们免遭日军蹂躏。所以3月9日日军进占的阜平,是一座空城。以后聂荣臻多次到过阜平,在那里战斗和生活。日军在围攻或“扫荡”北岳区时,也多次以阜平为中心,但每次占领的几乎都是空城。

聂荣臻对阜平人民一往情深。事隔半个世纪, 1986年4月,晋察冀军区老文艺战士、著名电影演员田华准备到阜平看望老区人民,行前去看望聂荣臻元帅。87岁高龄的聂荣臻谈起阜平,一下子就动了感情,他说:“四川江津是我的第一故乡,阜平是我的第二故乡,过去我想回去看看我的第二故乡,但总是没有时间。进城后,太忙。‘文化大革命’期间,流放在邯郸的时候,我想去。叫秘书准备了一辆吉普车,准备沿京广线西侧北上,最后一站是阜平,去看看战争年代同生死共患难的父老乡亲。但不久得了重病,不得不回京治病,错过了这次良机。现在有时间了,可腿脚不行了!非常遗憾,非常对不起他们,非常想去看望他们。我从心里一直没有忘记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想念着他们??。”

田华到阜平把这些话一传达,阜平的干部、群众个个热泪盈眶,感动极了。田华返回北京后,将在阜平各地拍的照片送给聂荣臻看。聂荣臻非常高兴,边看边说,老区变了,但看来还有许多困难。他嘱咐秘书,告诉河北省领导,请他们设法尽快解决偏远山乡群众的温饱问题。

聂荣臻第一次撤离阜平,两天后来到金刚库。这是一个被庙字建筑群簇拥着的秀丽山村。村前,清水河里流淌着清澈见底的溪水。村后,古松坡上升腾着雾霭。若从空中俯瞰,金刚库四周的山野和田园里,繁星般撒满了台麓寺、古佛寺、普济寺、南山寺、镇海寺、海慧庵等古刹的佛殿僧舍。聂司令员要住到金刚库来的好消息,村自卫队、妇救会、儿童团以及全村的父老乡亲无不奔走相告,大家欢天喜地,热情相迎。

司令部设在紧靠山脚的一座庭院里,聂荣臻特地交代司令部的人员要爱护老百姓家里的东西。有的人满不在乎,认为这家主人是国民党的人,弄坏了他的东西没什么事,受到了聂荣臻的严肃批评。聂荣臻还通知住在古佛寺的军政学校、住在海慧庵的军区抗敌报社、住在南山寺的两个团以及住台麓寺的边区政府、住普济寺的边区银行等单位,都要注意执行中国共产党的宗教政策,不得干扰僧侣们正常的宗教活动,更不允许破坏寺庙设施;同时,还要讲究方式方法,向僧众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凡是要求下属做到的,聂荣臻更是处处作表率。4月16日,五台山的佛教救国同盟会召开成立大会,聂荣臻特地前往参加,对团结出家人一起抗日起了重要作用。金刚库的盛夏,天气清凉宜人。中午,人们可以跳到清水河里洗澡。晚上可就得盖上棉被睡觉了——五台山确实是个清凉的避暑胜地。聂荣臻虽然每天都是眼睛一睁,忙到熄灯,有时甚至通宵达旦工作,但生活上还是挺讲究整洁的。他要求机关和部队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都要把自身的卫生搞好,把周围的环境搞得整洁干净。他穿着洗得干干净净的旧衬衣和马裤,剃着光头——他要求干部战士一律剃光头,这是从便于抢救治疗头部战伤来考虑的——显得干练有神,很有军人气概。有时组织文娱活动,偌大的土场上从司令员到每一个士兵,一色光头,在晚霞里闪闪发亮,看上去倒也挺整齐划一,令人耳目一新。“人最怕懒虫。搞得脏乱不堪,看不得!”他在饭后散步时,经常对身边的干部这样说。他爱洗澡,一有空,就跳进清水河流经山坳的无人处,惬意地洗去一天的疲劳。聂荣臻非常喜欢清水河,他的战马常在这儿饮水,他也常在河滩上边散步边思考根据地的各项大事。一名摄影记者为他在清水河畔照了张相:相片上的聂荣臻一身戎装,打着绑腿,双手撑着一根细长的白木手杖,神态显得那么悠闲、轻松、自然。有一天金刚库突下暴雨,一连好些天清水河洪水泛滥,乡亲们无法像往日那样过河上山打柴、种地。

聂荣臻找群众漫谈时,进一步了解到,乡亲们早就希望能在河上建座桥。聂荣臻向部队发出建桥的号召,不到一个月,一座宽约4米,长约30米的五孔土木结构桥就建成了。这座崭新的桥就像架在人民心头的彩虹。

司令部住在金刚库,金刚库村的自卫队在军事训练方面理所当然应该是先进的,否则便是军队的失职。聂荣臻是这样想的。他把手持土枪、鬼头刀为他和司令部站岗放哨的村自卫队的骨干请来吃饭。“聂司令员亲自为我斟酒,菜是装在一种粗笨的瓷碗里的,司令员老把好一点的菜推到我们面前。”

金刚库的老自卫队员回忆道。吃完饭,聂荣臻告诉自卫队的领头人:“我派人帮助你们进行训练,你们可得为军区所在地,也为整个边区争光啊!”“司令员请放心吧,咱们不是孬种!”自卫队的领导人有些地方听不懂聂荣臻的口音,是通过司令部的一位科长翻译后才拍着胸脯表态的。果然,在全边区的自卫队操练比赛中,金刚库夺得了第一名。“司令员好高兴哟!领着人在村口迎接我们回来,我一声口令:‘向左——看!’所有得胜归来的自卫队员都用力摆头向司令员行注目礼,司令员高兴地拍起手来。军区给自卫队送了一面‘优胜红旗’的锦旗。”由于金刚库自卫队的工作做得好,聂荣臻还命令司令部拨10几支步枪给自卫队,勉励他们做到生产、杀敌两不误。

聂荣臻看到金刚库没有一所学校,深为失学的孩子们担忧。这么小年纪,不上学,许多儿童团员查路条很认真,但不认识字怎么行。于是他命令部队从所住的牛王庙里腾出几间房子,办了个小学校,让适龄儿童大多上了学。

1988年6月4日,金刚库的老自卫队员回忆说:“他还叫我们和儿童团员们唱歌咧!我们唱《莲花落》。‘我们都是模范村的穷朋友,采着花儿开,一枝莲花落??’儿童团唱的啥呢?‘威风凛凛是哪个,朱德、毛泽东!’聂司令听得高兴极了,把孩子们的肩膀拍个不停。”

1938年9月,敌人以金刚库等地为目标,重兵合围五台山区。聂荣臻决定率部转移时,临行前亲自找村干部、中共党员、积极分子谈话,讲解了敌情,要他们发动群众坚壁清野,进行疏散,以减少损失,这使大家非常感动。

在向蛟潭庄转移途中,聂荣臻还深深地感激那个10几户人家的小山村里的乡亲,如果不是他们把家里的粮食和地里的玉米全部无私地献出来,那么在那儿住了三四天的200多人的转移队伍非饿毙在山野里不可。“必须把粮食送还乡亲们。”聂荣臻在告别小山村之前对宋劭文说。这件事促使他想出一个好办法:为乡亲们赶制并发放边区粮票。每一斤粮票可换一斤小米,不需再交粮款,这样,反“扫荡”结束后,边区各级政府就可以按粮票把粮食如数发还给乡亲们。宋劭文对这个主意大加赞赏,认为这样做能有效地解决边区部队战时的给养问题。晋察冀的粮票,从此开始在边区内流通。

蛟潭庄是一个位于狭长山沟尽头的山村,因有一口传说中蛟龙出没的深潭而得名。乡亲们扶老携幼,迎接聂荣臻将军的到来。蛟潭庄人为他们这个美丽山村能被聂荣臻选中,作为军区司令部的驻地而大为自豪。

在蛟潭庄,聂荣臻一如既往,处处关心当地人民群众的疾苦。很快,军民结成了鱼水感情。1939年来到了。聂荣臻率领司令部、政治部、供给部人员,挨家去看望了住有部队的房东,向他们祝贺新年。新年过后不久,春节又到了。聂荣臻要政治部动员部队为群众写春联。于是,许多写有“福禄寿喜”、“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等吉祥字样的大红纸,几乎贴满了蛟潭庄家家户户的门上。春节那一天,聂荣臻和张瑞华一起去给群众拜年。许多群众感慨地说:“共产党、八路军真好,我们在八路军来以前见到的官和兵都是吹胡子瞪眼,横征暴敛,要这要那。现在像聂司令员这样的大官,亲自来给我们拜年,过去哪朝哪代见过!”

1939年3月,聂荣臻依依不舍地告别了蛟潭庄的乡亲,为了尽可能靠近前线,于5月份来到了唐县和家庄,在这里住了将近两年。

和家庄是个颇有神奇色彩的山村。村东有块三面环山的高地,宛如一把太师椅端放在青山绿水之间。乡亲们传说这是块宝地。聂荣臻来到之前,和家庄一户姓史的富有人家在“太师椅”上刚建造了7间新房,还没有往里搬家。经过协商,聂荣臻和他的司令部搬进了这座新房。

聂荣臻刚到和家庄的时候,除了村干部外,乡亲们并不知道是他和军区司令部机关进驻。为了保密,司令部对外叫“大队部”。在电话联络中,和家庄成了“大理村”,而对聂荣臻则称呼为“三○一”。乡亲们有目共睹的是,这支被他们称为“红军”的队伍军纪严明,秋毫无犯。部队一进村,就帮助乡亲们挑水扫地,医病治伤,还办起了夜校,教乡亲们识字唱歌,通天河畔飞扬着雄壮的抗日战歌。部队住的房子,里里外外打扫得于干净净。聂荣臻叫司令部副官长刘显宜组织部队建起了洗澡堂和厕所,讲文明、讲卫生。

后来,乡亲们才知道是威名赫赫的聂荣臻将军和他的司令部住在他们村,那个高兴和自豪劲儿呀,就别提了。可是,一有外村来的亲戚打听这儿住的是谁,他们马上反问:“你问这个干嘛?”保密工作做得可认真哩。

1939年,正是敌后抗日根据地在巩固中求发展的一年。聂荣臻等领导人在关注巩固发展根据地的同时,也不忘关心和家庄一带乡亲们的生活和生产情况。司令部的干部都知道,聂荣臻和他们说话,一般都比较严肃,不苟言笑,可他只要和乡亲们一接触,马上就显得那么笑容可掬,那么和蔼可亲。

他在路上遇到儿童团员向他敬礼,都要勒住他那匹大黑马的缰绳。向孩子们还礼,有时还跳下马抚摸着孩子们的头,勉励他们几句。他一有空就去看望村里住有部队的房东们,问寒问暖,还不定期请房东们吃饭。有一回晚饭后,聂荣臻和参谋长孙毅散步时,发现全村最穷的史国泉一家4口人住在一个自挖的土洞里。他的眼眶湿润了,掏出一些钱送给史国泉,还请村长设法帮助解决贫困户的生活问题。村里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感叹地说:“好在是共产党,要是国民党,看到这种穷得钻土洞的人,还不早用棍子把他打跑了!聂司令员好啊!八路军好啊!”

这年春天,和家庄一带天旱无雨,庄稼生长受影响,聂荣臻显得忧心忡忡。每天清早和傍晚,总要到附近高坡上去看看天色,看有没有朝霞或晚霞。

“晚霞晴,朝霞雨。”这种预报天气的土办法,是劳动人民从长期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聂荣臻这种根据霞光看天气的习惯一直保持到晚年。有一回半夜下了雨,天未明他就高兴地披衣起床,跑到庄稼地里看看雨下没下透,小麦和玉米长高了多少,那种神态完全像一个痴痴地盼着自己种的庄稼喜获丰收的农民。也许谁也想不到,这位叱咤风云的将军,在那烽烟四起的战争年代,竟还喂了几只奶羊。无奈,他实在太忙,只好请通信员帮他出去放养。

他太喜欢那几只羊了,每天早晨羊出圈他去看看,傍晚羊回来他也去看看,抚摸着羊,和放羊的战士聊有关羊的事儿。每天清晨,警卫员总是给他端来大半碗羊奶,让他喝下。他不无得意地对卫生部的游胜华说:“你们也来喝喝羊奶吧。羊奶营养丰富。将来我这奶羊生小羊后,送给你们一人一只。”

到了夏天,晋察冀边区各地又暴雨成灾。在冀中地区,日军乘机将永定河、子牙河、大清河、滹沱河决口182处,受淹农田1500多万亩,受灾地区达30余县。北岳区14个县受灾,死亡4500多人,成为河北省数十年来未有的大水灾。军区司令部所在的唐县军城地区也遭到洪灾袭击。通天河沿岸10几个村庄全部被冲。和家庄虽然安然无恙,聂荣臻却忧心不减,因为边区军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困难。7月26日、8月1日,聂荣臻两次发表谈话,号召军民发扬同甘苦、共患难、共存亡的精神,战胜水灾,坚持抗战。他曾亲自带领郑维山的教导团,与干部、学员一起参加救灾活动。然而,比洪水更凶狂的是趁边区遭水灾之机出动“扫荡”的日本侵略军,以及掀起反共逆流的国民党顽固派。

聂荣臻为指挥被敌人重点“扫荡”的一分区进行雨季战斗,离开和家庄,冒雨深入前线。

晋察冀这艘用边区军民的血肉建造起来的航船,在聂荣臻等人的领导下,终于战胜了特大洪水和敌人造成的双重困难,乘风破浪地向着胜利前进!

平时,聂荣臻总是教育部属要关心群众的疾苦。他曾指示供给部:任何人不得以他的名义到村里要任何东西。他教育部队要爱惜驻地的一草一木,不拿群众一针一线。1939年冬,敌人进行大“扫荡”,已经到了离和家庄仅6.5公里的娘子神,司令部人员大部已经撤退,聂荣臻却还在与村支部书记史洪福研究组织群众转移的问题。警卫员阮寿贤几次催促他快点离开,他说:“不让群众转移好,我走了也不安心。”最后,他确定留下警卫排掩护群众,才撤离了和家庄。1941年秋季反“扫荡”开始,聂荣臻率部经过娘子神的时候,特地去看望了和家庄的父老乡亲。这是他最后一次到和家庄,此后,再也没有回到这令他魂牵梦绕的地方。聂荣臻住过的那几间房屋,相当长一段时间群众舍不得打开,盼望他能再回来居祝直到后来三分区司令部进驻和家庄时,乡亲们才打开那些紧闭的门窗。

“那一阵子我们村有的地方简直像共产主义社会了!”50年后,一位和家庄当年的村干部充满感情地说:“那时候,聂帅带的部队纪律真好,全村秩序那是没说的,真正做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人一心只想着抗日,民兵们在聂帅身边也显得特别有精神呢。敌人‘扫荡’了43天,全村乡亲没有一个动摇的!现在我们把聂帅在和家庄的事儿,不断地跟子孙们讲呀,讲呀??。”

聂荣臻对人民群众这样关怀、爱护,对跟随他征战多年的老部下,也是无微不至地关心。他在和家庄得知,战功卓著的骑兵团长刘云彪,患了严重的肺结核,担心他在后方医院不大安全,特地安排他到和家庄来疗养。聂荣臻把自己的山羊奶送给刘云彪喝,以增加营养,还想方设法为他搞药品。由于当时尚无治疗肺结核的特效药,刘云彪于1942年4月在寨北逝世了。聂荣臻深感哀痛。为此,他一再要求部属在艰苦的斗争环境中讲究卫生、预防疾病,也要求卫生部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做好机关和部队的卫生防疫工作。

王宗槐跟着聂荣臻刚离开蛟潭庄,就由肠胃型感冒转成了伤寒。部队正在转移,医疗条件差,聂荣臻关切地对他说:“王宗槐,你的脸色很不好,你到后方医院养病去吧。我这里有七盒‘赫尔斯保命’,你拿去用。”王宗槐用微微颤抖的手接过药品,也接过了司令员对部属的一片爱心。在向后方医院转移的途中,他靠这7盒药稳定了病情。可是到了完县神南村之后,他的病情突然危重起来,整天发高烧,头发全部掉落,时常神智不清。聂荣臻刚到达阜平城南庄,听了卫生部长叶青山的汇报,心情沉重地交待说:“王宗槐很危险,你们要尽力抢救,马上通知骑兵团派人到北平买药。如果他去世了,你们一定把他送到城南庄来安葬。”后来,骑兵团奉命火速从北平买来一种叫“福白龙”的复方奎宁制剂,医生冒险对着王宗槐的静脉接连注射了两支,这才抢救了他的生命。王宗槐病愈后在和家庄见到聂荣臻,百感交集,激动万分。

1940年冬季反“扫荡”战斗结束,聂荣臻和司令部机关、直属队在平山县的吊儿村住了下来。人们发现聂荣臻一到吃饭的时候,就沉默寡言,有时还明显地流露出哀伤的神情。原来,长期为他和司令部领导人做饭的老炊事员不久前病逝了。这位炊事员是个老红军,一贯任劳任怨。聂荣臻不忍心看着他年纪这样大了还为自己做饭,同时也考虑到他的资历和贡献,准备提拔他当司令部管理科副科长。他却摆了摆皮肤粗糙的大手谢绝了:“我还是煮我的饭吧,要那个官职干什么!”直到临死之前,他还为聂荣臻做了最后一顿软米饭。因为他知道聂荣臻牙齿不好,不喜欢吃硬米饭和其它硬的东西。

现在他永远离去了,看着他留下的锅碗瓢盆,想起他的音容笑貌,怎不叫聂荣臻这位重感情的将军伤感呢?

1941年秋季反“扫荡”前,聂荣臻率部离开吊儿村,几经周转,住到了平山县的寨北村。在寨北,聂荣臻仍然像在别处一样关心着驻地的人民群众。

1942年春,北岳区大旱,群众闹春荒,加上敌人封锁和掠夺,困难越来越大,到处缺粮,许多群众被迫捋树叶、剥树皮度日。聂荣臻指示军区政治部发出训令,要求部队不要在村庄附近采摘已经被老百姓当作主食的杨树叶和榆树叶,宁可饿肚子,也不要与民争食。广大群众深受感动,纷纷要求军区收回这个训令。在边区财政会议上,聂荣臻发言时讲到,部队给养困难,但是,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困难,为了渡过难关,部队要想方设法减轻人民的负担。

讲到这里,他想起老百姓三五成群捋树叶、剥树皮带回家充饥的情景,想起了被饥饿折磨得面黄肌瘦的孩子,搀扶着身体虚弱的老人出外讨饭的场面,禁不注泪水夺眶而出,再也讲不下去了。许多地方干部见状也感动得流了泪,会场里一片硬咽声。

困难是严重的,而且日甚一日。与饥荒接踵而至的,是疫病的蔓延流行。

在极为艰苦的岁月里,聂荣臻和晋察冀的其他领导人密切配合,认真贯彻执行中共中央的指示,号召边区军民咬紧牙关,克服困难,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开展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聂荣臻身先士卒,堪称表率。他穿着带补盯但却洗得干干净净的旧军服,有一回在大会上作报告,讲着讲着,忍不住在身上使劲搔了几下。有的干部战士在台下交头接耳,说司令员身上也有“抗战虫”光临了。所谓“抗战虫”,即抗日将士身上的虱子。聂荣臻叫司令部的人员养猪、种菜,自己也养了两只奶羊和4只来杭鸡,反“扫荡”时就放在筐里驮在骡背上跟着行军。房东霍延龄的二女儿翠婷得了天花,病得厉害,聂荣臻天天让翠婷喝他的奶羊产的羊奶调理身体。

养羊、喂鸡,与房东大爷大妈聊庄稼人的事??这一切,与一位叱咤风云的将军下达命令,指挥作战,检阅部队,形成了多么鲜明、多么不协调的对比!这在八路军以外的其他军队的将军们看来,简直是不可想象的。然而,这就是聂荣臻!这就是一位抨树叶、剥树皮度日。聂荣臻指示军区政治部发出训令,要求部队不要在村庄附近采摘已经被老百姓当作主食的杨树叶和榆树叶,宁可饿肚子,也不要与民争食。广大群众深受感动,纷纷要求军区收回这个训令。在边区财政会议上,聂荣臻发言时讲到,部队给养困难,但是,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困难,为了渡过难关。部队要想方设法减轻人民的负担。

讲到这里,他想起老白姓三五成群捋树叶、剥树皮带回家充饥的情景,想起了被饥饿折磨得面黄肌瘦的孩子,搀扶着身体虚弱的老人出外讨饭的场面,禁不住泪水夺眶而出,再也讲不下去了。许多地方干部见状也感动得流了泪,会场里一片哽咽声。

困难是严重的,而且日甚一日。与饥荒接踵而至的,是疫病的蔓延流行。

在极为艰苦的岁月里,聂荣臻和晋察冀的其他领导人密切配合,认真贯彻执行中共中央的指示,号召边区军民咬紧牙关,克服困难,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开展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聂荣臻身先士卒,堪称表率。他穿着带补盯但却洗得干干净净的旧军服,有一回在大会上作报告,讲着讲着,忍不住在身上使劲搔了几下。有的干部战士在台下交头接耳,说司令员身上也有“抗战虫”光临了。所谓“抗战虫”,即抗日将士身上的虱子。聂荣臻叫司令部的人员养猪、种菜,自己也养了两只奶羊和4只来杭鸡,反“扫荡”时就放在筐里驮在骡背上跟着行军。房东霍延龄的二女儿翠婷得了天花,病得厉害,聂荣臻天天让翠婷喝他的奶羊产的羊奶调理身体。

养羊,喂鸡,与房东大爷大妈聊庄稼人的事??这一切,与一位叱咤风云的将军下达命令,指挥作战,检阅部队,形成了多么鲜明、多么不协调的对比!这在八路军以外的其他军队的将军们看来,简直是不可想象的。然而,这就是聂荣臻!这就是一位名将——左权同志战死在太行山上!

当噩耗传来,同座者均相对默然,在我则无限的回忆,思念,伴着悲伤??平型关大捷后,聚会五台,重订部署,匆匆离别。从此你在南,我在北,各自战斗在太行的两端。前年与必之(吕正操)南下,始因你率二纵队于南路未晤为憾。幸在我北返前,你仓卒归来,畅淡甚快。检讨了抗日的战术,交流了各方的经验。相约收集整理我们几年来为民族的一切贡献。那知这次的把晤,竟为最后的一面!

左权同志!你十多年的战场生活,只在今天你才离开了前线!你对民族对革命已经尽忠尽职,至仁至义,还留给我们的是革命长途的艰巨与同僚的寂寞!

我毕竟是铁石心肠,只知道有你的血迹,不知道有我的泪痕!我们当踏着你的光荣血迹前进,直到最后的胜利!

仇恨永远在我们的心头,血债没有丝毫折扣!

太行山、五台山上千千万万的战友一致高呼着:左权同志精神不死!

太行山、五台山上千千万万的战友齐举拳头向你宣誓着:我们一定要报仇!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