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元帅之谜》01.4 身无片伤之谜


在战争年代,朱德被人们奉若神明,他的名字总是和飞毛腿、千里眼、刀枪不入等 概念相联。朱德一生身经百战,然而他不仅大难不死,而且身无片伤,这是子弹有眼? 还是苍天保佑?

4.1 朱德神话的诞生

1916年,朱德在纳溪战役中,率领部队浴血奋战四十多个日日夜夜,他采取出奇制 胜、以少胜多、猛攻急追、速战速决的战术,打得北洋军溃不成军,显示了他卓越的军 事才能。赫赫有名的滇军就是在这次战役中开始出名的,朱德的名字从此威震敌胆,人 们都说:滇军的“四大金刚,朱德第一。”当时泸州、叙府一带流传着一首民谣:“黄 拒盖,廖毛瑟。金朱支队惹不得。”“黄拒盖”指的是护国军黄永忠支队,他们用的是 老式拒盖枪。“廖毛瑟”,指是的护国军廖月江支队,用的是毛瑟枪。“金朱支队”指 是的金汉鼎支队和朱德支队,战斗力最强,能征惯战,是惹不得的。这首歌谣直到今天 仍在人民群众中传诵。

同年,朱德带领部队转移到永宁河的山地里。一次他率领部队与敌人展开了一场惊 心动魄的生死搏斗,朱德一团人被打得只剩下六个连。他们躲进了一个山窝,四面都被 敌人包围着。士兵们跑得疲惫不堪,在山坎上发现了一间茅草房,赶紧到里面打算休息 一会儿。朱德坐在一个墙角处。突然,一颗炮弹打进房子里来,一声巨响之后,房子在 火光中坍塌了。

房子里的士兵无一生还,只有朱德幸免于难。朱德顾不上弹去身上的灰土,向外一 看,发现有十几个营的敌军向这个地方围攻上来。再看一眼地形,置身盆地,内有山谷、 密林、田地,地形错综复杂。朱德当机立断把部队带进了一个山沟里隐蔽起来,等待黑 夜突围。他们没有消极等待天黑,而是派人乔装改扮,戴上斗笠,装成农民去假装捉鱼, 悄悄地把稻田里的水放干,准备夜间好走路。天黑后,朱德带领士兵出了山沟,踏着晒 干的田地突围了出去。

1930年1月,红军为了保存实力,从永新城撤出,上了七溪岭,敌人以为红军势单 力薄,向七溪岭发起猛攻。朱德身先士卒,在望月亭手提机关枪带头冲锋,号召战士们 奋勇杀敌,一定要一鼓作气,压倒敌人。只见他举着一面大旗,下命令说:“人在阵地 在,子弹打光了就上刺刀,用梭镖,坚决把敌人打下去!”然后,一跃而起,冒着雨点 儿一样的子弹带头冲向敌人。经过一场激战,红军取得了胜利。这时,大家才发现朱德 的军帽上被子弹打了两个窟窿,大家真是后怕。可他却非常乐观地说:“有窟窿的帽子, 戴在头上正好透点热气呢!”

1935年红军长征途中,有一次在土城,朱德到彭雪枫部队里开会,部署第二天的战 斗任务,回途经过一道山岭,正走着,一个卫士突然发现前面有敌情,朱德用望远镜一 看,果然黑压压一片敌军,这时他身边只有一个排,恰好红五师及时赶到,于是展开火 力攻击,打到天黑,敌人控制了制高点,把红军压在山脚下,在这紧急万分的形势下, 三次反冲锋都被打下来,朱德坚定不移地集中兵力,下决心做最后一次冲击。谁知,敌 人由三面压拢,一下又遭受挫折,部队哗地退了下来。这时已经半夜,朱德在一处山坳 里,敌人冲到面前,子弹在他头上炸出火花,炮弹在人群中爆炸,火光照亮了他的脸, 弹片却没损伤他的毫毛。另一次,在风水山,敌人放过走在朱德前面的警卫营,突然从 两面高山上向沟内发出猛烈枪击,那么窄的一条山沟,子弹打得朱德脚底下的泥土纷飞 喷射起来,后来一个班冲上去才压倒了敌人,杀出一条血路。最危急的一次,前后左右 都是敌人,危局已经到了爆炸程度,朱德在半山上一个农家茅草棚里,已经准备点燃火 柴烧掉箱里的重要文件了,谁知奇兵一战,又转危为安,化险为夷。

这位有人欲得之而甘心的人物(记者这样写道),在延安时到处走动,全无护卫, 而且从不带武器,战士们视他为神明,农民们说他是千里眼,能够看透远处的东西;他 又是道教魔法大师,不但能够在敌人面前放起烟幕遁走,甚至可以在空中腾云驾雾,致 使那些欲置他于死地而后快的敌手胆战心惊,畏之如虎。奇怪的是,朱德仿佛总是暗暗 受到神灵的佑护,所以他往往能够绝处逢生,化腐朽为神奇。

1938年2月25日,朱德带领八路军总部的少数人员,在安泽以东的古县镇一带,突 然与从东面进攻临汾的一大股日本侵略军遭遇了。开始交战时,日本侵略军摸不着头脑, 不知道遇到了多少队伍,停下来打了一天,不敢前进一步。第二天,敌人通过侦察,知 道遇到的并不是大部队,而是朱德和跟随他的少数警卫部队。

“啊!朱德?……少数警卫部队?”日本军司令官一听说是朱德,先是吃了一惊, 继而又想:本来日本占领中国是唾手可得之事,没料到从西北杀出个八路军来,使得天 皇陛下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计划难以实现。如今真是天赐良机,遇上了赫赫有名的 八路军总司令,又听说他没带多少队伍,这不是一个立功受奖的大好时机吗?这个日本 军司令官又惊又喜,急忙问他的侦察队长:“朱德现在哪里?”

“报告司令官,确确实实的消息,朱德正在古县指挥作战”。

日本军司令官趴到地图前一看,找到“古县”两个字,便大声吼道:“立即派出飞 机,把古县炸平!”

一个小时后,十几架贴着膏药旗的日本轰炸机,满载炸弹,飞到沁县西南面古县镇 的上空,来了个轮番轰炸。“轰轰”的爆炸声,震动着周围几十里的土地,小小的古县 顿时变成了一片火海。

日本军指挥官们惊喜若狂,又是饮酒祝贺,又是发电报捷。日本军华北司令部立即 向全世界公布:共产党的抗日司令和他的司令部已被消灭,大日本皇军占领华北以至全 中国,已经指日可待了。

日本侵略军这样一宣扬,震动了国内外。国内许多爱国人士纷纷向武汉八路军办事 处打听虚实。国外不少友好人士,也给当地党所领导的《新华日报》社发来电报,询问: “朱德将军有无危险?”

当时太行山区的不少军民,看到日寇飞机的狂轰滥炸,又听到了八路军总部和朱总 司令遇难的种种传说,大家都坐立不安。有的人站在高山顶上,望着日寇飞机轰炸的地 方气愤地咒骂“日本强盗”。也有人安慰大家:“先不要着慌,等打听清楚了再说。咱 们的朱总司令身经百战,过去多少次遇到危险,常常能逢凶化吉。我就不相信这一回会 受日本鬼子的暗算。”有人为了证实朱总司令的神通广大,列举了朱总司令在江西苏区、 长征途中的许多遇难脱险的故事。”

正当大家为朱总司令的安危担忧的时候,传来了进攻临汾的日本兵还在半路上被堵 截着,不能前进一步的消息。这说明朱总司令并没有遇难,还在指挥作战。大家的心里 象有一块石头落了地。

原来:山西省东南部有两个叫古县的地方,一个在沁县附近,一个在安泽县附近。 日本指挥官从地图上一看到沁县西南的那个古县镇,就急如星火地命令空军去轰炸。敌 人做梦也没想到,就在他把那个古县镇炸成一片火海、欢庆胜利的时候,朱总司令却在 安泽县附近的古县坦然自若地指挥着战斗,以极少的兵力阻击着强大的敌军,象牵住一 头野牛一样,使日寇既不能前进,又不能施展威力,只好原地乱扑腾。

自此之后,朱德更是成了刀枪不入、战无不胜的神话人物,令民众见之胆壮,令敌 人闻之丧魂失魄。然而,朱德手中握有的“尚方宝剑”正是他逢凶化吉的一个不二法宝。

4.2 游击博士的雅号

1938年的一天,在一片松林中,八路军司令部的一些军事参谋们围绕着“迂回”、 “包围”、“进攻”、“防守”等战略战术问题进行着热烈的讨论,一个个滔滔不绝, 远自滑铁卢会战、凡尔登战役、布哈拉战役,近至徐州会战、保卫武汉,简直无所不及。 听着大家的议论,朱德也不插言,有意让大家尽量把话说完。

待大家说的差不多了,朱德对大家说:“同志们,刚才大家的发言很热烈,也很有 理论水平,可是我要提醒同志们,讲问题应该抓住中心,一切事情都应该辩证地去了解, 时代环境、客观条件不同,任何军事理论都不能机械地当公式来学习。我们的武器军事 设备和日本帝国主义的军队不同,研究别人只不过作为参考,只有那些不怕打败仗的笨 家伙们,才会一成不变地去搬用外国的军事理论。我们要研究的是适合中国的地域、历 史、风俗、人情,在中国几十年战斗经验所研究、总结出来的游击战。要用辩证法去理 解和处理军事问题,要研究游击战术,怎样建立敌后根据地,并主动、灵活地打击敌 人。”

讲到最后,他说:“我们为什么不运用游击战术呢?世界上只有我们才可以称为游 击博士。”这样说毫无夸张之意,因为朱德本人首先就是“游击博士”的优秀导师。曾 经和朱德并肩战斗过的刘伯承元帅评价朱德说:“他是一个很有朝气的人,我认为这是 做军人的一个根本条件。还有,就是他对革命理论学习得很好,能够很适当地把革命理 论运用在中国战争上,这是使我感受最深的。不管在任何混乱急迫情况中,他对群众路 线,都是把握得很紧的。”(刘白羽《朱德》)海伦·福斯特评价说:“朱德和当代中 国许多著名的军界要员不同,他不是日本、俄国或德国的留学生(此处说法有误,朱德 早年曾去德国和俄国学习过军事理论——引者)。他的经验深深地植根于中国内地的民 族土壤之中,他熟悉中国南北的山川地势和风土人情。正因为如此,他得到了士兵们的 充分信任及中国旧式将军的敬重。”《红色中国内幕》朱德最拿手的游击战术正是他能 够左右逢源、绝处逢生且逢凶化吉的重要秘诀之一,然而这样一种秘诀他又是如何到手 的呢?这位“游击博士”导师本人又是怎样起家的呢?

4.3 十六字秘诀

1911年,朱德在云南参加辛亥革命,领兵攻破云南总督衙门,立下了战功。1913年 夏天,他被调到云南陆军第一师担任营长。同年秋,他的部队奉命开赴云南边疆,任务 是平定经常骚扰边境的匪乱。部队驻扎在蒙自、个旧一带,这里崇山峻岭,瘴气弥漫, 环境十分险恶,土匪出没无常。朱德知道,这帮匪徒熟门熟路,想要制服他们是不容易 的。于是,他带着几个人整天满山遍野地跑,观察地形,访问百姓,主要是为了摸清土 匪活动规律。他结合以往学过的军事理论,反复研究敌情,决定用机动灵活战术以对付 这帮变化多端的匪徒,也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后在两年多的时间里, 他不断丰富了实践经验,终于总结出“秘密,迅速,化整为零,声东击西,忽南忽北, 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的这一套与众不同的战法,这就是流动游击战术。

朱德在运用这种战术时深深体会到,游击战若没有广大群众的依托,成功是无望的, 必须依靠群众。因此,他一方面非常强调部队必须严守纪律,不得侵犯群众利益;另一 方面,他又强调部队内部长官应当爱护士兵,禁止打骂和体罚。

这些办法和他的特殊战术相结合,很快平定了边境的骚乱。

以后,从云南到四川,又从四川到云南,朱德打了不少漂亮的胜仗。1916年,蔡锷 为声讨袁世凯复辟称帝,指挥护国军在泸州纳溪地区和北洋军激战。棉花坡阵地上,双 方拚命反复争夺。朱德率领护国军的三个连,顶住北洋军整整一个旅的轮番进攻。敌人 枪多弹足,炮弹象雨点般倾泻山头,松树几乎被全部击倒在地,击落的松针达数寸厚。 可是朱德稳如泰山,始终固定阵地。他是从来不赞成死打硬拚的,于危难中总能找出解 脱的办法。他让士兵们在战壕前摆上一排排石头,每块石头上都扣上护国军的大檐帽。 北洋军果然上了当,对着战壕不断地用炮轰,用机枪扫射,白白耗费了大量弹药。朱德 命令部队以逸待劳,让敌人打个够,然后发起反击。结果把张敬尧的第七师打得落花流 水,一败涂地。纳溪这一仗,朱德不仅守住阵地,还采取了出奇制胜、以少胜多、猛攻 急追、速战速决的战术。从此,他的威名四扬。由于功勋卓著,他很快升任护国军第七 师第十三混成旅旅长。

朱德当旅长后,奉命镇守泸州。这里的匪患也是远近闻名。这些土匪全是北洋军的 散兵游勇和土生土长的流氓地痞。

官匪勾结,四出抢掠,祸害乡里,气焰极盛。朱德根据在蒙自取得的经验,通过周 密调查,充分发动群众,又一次用他的流动游击战术有力地打击匪徒的器张气焰。在军 事打击的同时,他还采取政治攻心的办法,公布了一项政策:“歼首要,赦胁从,缴械 投降者免死,仍给枪价。”这样,只经过一个多月的时间,这帮土匪就死的死,伤的伤, 投降的投降,彻底土崩瓦解了。

这时候的朱德已是川中名将。四川军阀刘湘,企图网罗人才,要给朱德一个师长的 位置,朱德不干。他后来回顾这件事时说:“刘湘之所以叫我当师长,是因为我的独特 战术已经打出了名声和威风。我用来击败敌人的是流动游击战术。这种战术主要得自我 在中国和法属印支那的边境线上驻军时,同蛮子和土匪作战的经验。我从自己与土匪的 散兵游勇作战的艰苦经历中获得的这种战术,具有特殊的价值。当然我把这种游击战经 验同我从书本上和学校里学到的知识结合起来了。我带兵的特点是:我本人身强力壮, 所以能和士兵们一起生活,与他们密切接触,从而得到了他们的信任。不论战斗大小, 我事先都要查看地形,精心计划。因为细心处理问题、亲自领导部队,我的战术通常是 成功的。我总要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敌人的阵地。我同老百姓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从而获 得了不少帮助。”(《红色中国内幕》)

后来,朱德在国外求学,仍念念不忘打仗的事。在德国,他回忆说:“我那时旅行 还带有军事的眼光,不论走到哪里,一想就想到‘这儿要是打起仗来该怎么办’,于是 脑子里慢慢地就布置起来了。”几年后,朱德从德国来到莫斯科,进入一个短期训练班 专学军事。讲课的人是有游击战的实际经验的。

朱德在训练班当了队长。苏联教官只是讲一些战术原则。朱德给学员具体讲解小部 队如何同大部队作战,如何骚扰敌人,讲战术上如何利用地形地物,如何保存自己消灭 敌人,以及如何侦察等。教官还讲苏联内战时期游击战的经验。这些对于朱德来说,是 最熟悉不过的了。所以在学员中数他领会得最深最好。曾有人称赞说:“朱德不是从表 面而是从本质上真正懂得什么是游击战。”有一次,苏联教官问朱德回国后怎样领兵打 仗,他回答说:“部队大有大的打法,小有小的打法。

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必要时拉队伍上山。”可见,游击战的思想早已深深植 根于朱德的心田。当他后来带领起义军上井冈山打游击的时候,真好比是如鱼得水、得 其所哉!

朱德曾言:“中国的土匪和地主制度一向是互为依存的,地主制度造成了贫困和无 知,因此农民往往每年至少有一个时期去当土匪。”在井冈山时,朱德走遍了整个山区, 勘察地形和防御工事,与当地农民领袖王佐和袁文才谈话。他们对他讲起土匪朱老聋子 的故事。老聋子说过“你用不着知道怎样打仗,只要知道怎样包围敌人就行了。”他们 按照朱老聋子的话办事,井冈山在他们这一生中从未被攻破过,尽管他们手中的武器非 常原始,甚至还有弓箭。朱德说:“我学了朱老聋子的很多战术,国民党军队完全采用 经常见到的日本军事战术,永远以一路纵队前进,前有前卫,旁有侧翼。除了这些,他 们就什么都不懂了。可是我们分成了小股的快速部队,进入他们的后卫和侧翼,把他们 切成几片。这种战术并没有什么秘密。任何人都可以学会,军阀们后来也想用来对付我 们。他们却失败了,因为游击战术不但需要熟知战斗地区的地形,还要有老百姓的支 持。”1928年5月至6月,朱德亲自指挥红军三打永新,三战三捷,他和毛泽东一起打开 了创建革命根据地的新局面。当时他用以克敌制胜的法宝,不是别的,正是流动游击战 术。一篇题为《红军总司令朱德》的文章写道:“前任白军官官,在自愿投入中国苏维 埃区以后,常惊叹说,他们生平才第一次遇见这样一位指挥员,具有战略上这样敏锐的 才智:敌军的器械非常精良而充足,而他与敌军作战,决定理论上最复杂的军事任务, 却极容易,极高明,也极清楚。”这样评价是完全合乎实际的。没有这种军事家的雄才 胆略和大智大勇,也就没有朱德身无片伤的今天。抗日战争中,有一次,朱德和国民党 将领龙云同乘一架飞机去南京开会。在机上,他们谈论起战略战术问题。龙云认为游击 战术对内可以,用来打日本,恐怕不行。朱德则侃侃而谈,先谈了正规军在正面作战的 作用和必要性,最后说:“共产党有正规军,也有游击兵团。我们的游击大军,将以华 北、东北、东南的敌战区为大战场。游击大军,集散迅速,兵员众多,要十万有十万, 要百万有百万,将使敌寇陷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打国际战有什么不行?”这一席 话说得对方连连点头称是。

朱德后来将他在平定匪乱的战场中实验出来的游击战术归纳为十六字诀,即:“敌 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有人曾认为这是毛泽东提出来的。据一位 老同志回忆,朱、毛井冈山会师不久,在1928年5月中旬,他亲自听宛希先说,朱军长 有打游击战的十六字诀。朱德自己从来不谈他的贡献。他只是说:“只要对革命有利, 谁提的都一样。”

根据我们在上文中讲的情况,说朱德最早提出十六字诀,似乎言之有据,比较可信。 毛泽东军事思想作为我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朱德自然也有一份贡献。

4.4 农民相貌的护身符

美国记者史沫特莱曾写道:“在社交场合,朱将军象一头猫一样,沉着、自在。他 在任何时候都是个可以混杂在农民集市里的人,在那里,人们可以出售蔬菜,闲话家常。 他浑身上下,从平凡的面貌到行动,都是个农民的样子。”《伟大的道路》我们在上文 中也说过,不仅老百姓和战士常常误认他为“老伙夫”,就是追踪他的敌人也不止一次 把他当作“伙夫头”。在国民党围剿红军期间,蒋介石在各个村子里贴出告示,告示说, 凡交来朱德首级者,赏洋二万五千元。朱德看后,没有撕掉,而是让人取来一支笔,在 告示上面用大字写上:‘凡交来蒋介石脑袋者,赏洋一元。”朱德的乐观和无所畏惧固 然因为他有智谋,有胆略,有人民大众作坚强后盾,然而从客观上讲,他的“伙夫装扮” 也象一层保护色,一种迷彩服,多次使他虎口脱险,死里逃生。

1928年12月,朱德率领部队在资兴驻扎,敌人闻讯来抓朱德。在这万分危急的情况 下,朱德见逃不脱敌人的包围,使走进一家祠堂的厨房,随手拉了一条围裙系在腰上。 敌人冲进来就问:“你们的总司令在哪里。”朱德指指身后:“在后面。”

敌人又问:“你是干什么的?”朱德干脆地回答:“我是伙夫。”

但几个敌人仍有些不放心,把这“伙夫”拉到灯下上下打量了一番,见他穿得破破 烂烂,胡子老长,真是一副伙夫样。于是信以为真,便急忙到后面搜索。朱德趁机打开 窗子,逃之夭夭。

1929年2月,国民党刘士毅部乘黑夜包围了驻扎在项山的红四军军部。此时,朱德 的妻子伍若兰要朱德先走,随部队突围,自己掩护,朱德不肯扔下妻子不管,正在争执 之时,房门“哗啦”一声被踢开,十几个黄蜂似的敌人揣着枪,气势汹汹冲了进来。伍 若兰迅速夺过朱德手中的枪,随即故意对冲进来的敌兵呵斥说:“你们不在前边打仗, 跑到我屋里来干什么?”说着,回头对站在一边的朱德大声命令:“老伙夫!

还不出去打一桶水来给军长洗脸!”朱德“唔”了一声,点头答了个“是”,抽身 欲走。一个瘦猴模样的家伙用枪拦住朱德,另一个敌兵用枪口对准伍若兰,第三个敌人 旋即夺下伍若兰手里的驳壳枪。

“他是你们什么人?”敌人逼问道。

“他是我和朱德的伙夫!”伍若兰异常镇静地答道。敌兵见朱德满脸胡须、身着普 通士兵装束,觉得不象当大官的样子,也就将主意力转向伍若兰:“妈的!朱德睡在哪 里?”此刻,朱德乘机提着一只小桶走出房门。

“他在后边那间屋里睡觉,”敌兵为抢头功,争相往里边那间屋冲去,伍若兰扭身 飞出房门,飞也似的朝村外跑去,由于她当时身怀有孕,加一颗流弹射穿她的脚踝,不 幸被敌人抓获。1929年2月8日,伍若兰英勇就义,敌人还将其头颅解送长沙示众。

伍若兰的死是朱德终身的一个遗憾和隐痛。然而,如若不是不起眼的普通相貌和装 束作护身符,即使有伍若兰的机智勇敢,朱德也难以脱身。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伙 夫式的形象特征再一次帮助他出脱了危难和火海。俗话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朱 德的平易近人,与士兵打成一片,不仅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潜在的护身符,在危难时 候大显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