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肉长城》209. 常德会战(3)


5月8日,畑俊六命令日军出动三千人,配备六十多艘汽艇和几架飞机,合围厂窖地区的中国军队和难民。从9日上午到12日,日军以厂窖大垸为中心,对方圆百里进行了三天三夜的大屠杀。丧尽人性的日军将中国人用机枪射死,用刺刀捅死,推到水中淹死,或三五十人绑成一串用汽艇拖死。畑俊六这次屠杀无辜民众两万五千人,汪之斌的第七十三军等部散兵被杀达五千多人。此外,日军的烧杀致使三千人伤残,两千多名妇女遭强奸,三千间房屋被烧毁,两千五百艘民船被焚烧。

横山勇指挥的江北和江南两次作战,都是以中国第六战区为对手,部分地达到了作战预定目的,自然令横山勇更加骄横。日军之所以在几个月后仍然针对第六战区发动常德会战,与横山勇狂傲的心态不无关联。但是,横山勇在常德远不如前两次那么得心应手,因为他遇到了余程万。

湖南西北部的常德,是四川和贵州的咽喉。横山勇企图在这里击溃中国第六战区主力。而畑俊六之所以同意他的作战方案,有他更大的战略考虑。他想牵制蒋介石的军力,不向云南和缅甸调动。他还指望着日军攻克常德这个“陪都屏障”,将会动摇蒋介石继续抗战的决心。于是,畑俊六命令驻武汉的第十一军和驻上海的第十三军一部,总共十万人,向常德方向展开进攻。

日军进攻的时间选在秋收粮满仓的时节,他们如果夺取了洞庭湖滨这个中国著名的粮棉产区,可以大大增加部队的后方军粮补给。

横山勇是这次会战日军的总指挥,岩永旺则是日军攻打常德的指挥官。常德人会永远记住这两个人的名字,因为他们曾经企图将常德人热爱的家乡,从地图上彻底抹去。

横山勇在一开始就用上了狡计,误导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判断。蒋介石以为日军进攻的目标不是常德,而是更靠近四川的地方,为了确保重庆的安全,他把一些精锐兵团调往远离常德的西北方向。在常德,只有薛岳第九战区的王耀武军第五十七师。

孤军守城的师长是广东番禺人余程万,他深知这次会战将很残酷,战前积极地疏散市民。军队派人筹集船只,免费渡百姓过江,还义务给市民担运行李。第五十七师纪律严明,余程万规定:帮助百姓疏散不准收取任何报酬。上等兵刘为才给群众送行李出城后,收了两块光洋,便被就地枪决。

百姓疏散出城了,余程万开始布置防御。他知道,兵力单薄,必须依靠坚固的工事。他下令,在三个城门用沙包垒成轻重机枪阵地,城楼加固成碉堡。房屋下面也修了暗堡,阵地上布设了铁丝网。在城东郊区湖港交错的复杂地形中,桥头和堤坝等处都有地堡和暗堡。常德,被远近呼应的强大防御工事团团包裹着。

11月2日,会战从常德外围揭开帷幕。日军各兵团在落日的余晖里,同时开始发起攻击。赤鹿理师团和澄田师团从弥陀寺地区进攻松滋和枝城,山本三男的第三师团从闸口和张家嘴进攻王家厂,岩永旺的第一一六师团从石首东北地区进攻红庙,佐久间为人的第六十八师团从华容东北进攻安乡和南县。11日,佐久间师团占领安乡,宫胁支队按照土匪彭叫驴子在每个路口留下的标记向前推进。日军向暖水街、乾溪滩和马踏溪等地进攻,遭到王敬久集团军顽强抵抗,始终未能突破防线。

孙连仲根据重庆方面的指令,要求部队向日军发起反攻。不料日军先发制人,向方靖第六十六军左翼和王甲本第七十九军正面发起猛攻。第一八五师阵地被日军摧毁,驻守马踏溪的第九十八师也抵挡不住日军的攻势,溃退四散。第二天,各部相继败溃,防守暖水街的王甲本军暂编第六师,遭到日军围歼,伤亡惨重。王敬久集团军残部撤退到渔洋关方向。

在石门,汪之斌的第七十三军遭到日军包围。日军发动猛攻后,守军很快陷入混乱,军部与各师之间联系中断。日军从易家湾渡过澧水,完成合围。几小时后,日军攻入城北汪之斌的指挥所,军部大乱。

危急时刻,彭士量的暂编第五师与日军混战,掩护汪之斌率领两个师突围。日军几次冲上阵地与彭士量师官兵白刃肉搏,彭士量来到一线督战,两军短兵相接,杀声震天。

傍晚,日军加紧围攻,城厢被炸,火光冲天,彭士量师兵力伤亡殆尽,阵地濒临毁灭。彭士量集合残余部队前进到扫岩门附近,被日军发现,日军投下重磅炸弹,并用机枪扫射。彭士量身中数弹,无法动弹。弥留之际,这个湖南浏阳的汉子怒目圆睁,慨然说道:“大丈夫为国家尽忠,为民族尽孝,有什么可遗憾的”说罢,壮烈牺牲。

彭士量是常德会战中战死的第一位中国将军,他的遗体后来被安葬在衡山。他牺牲四十一年后,长沙市人民政府追认他为烈士。

日军15日占领石门,18日占领慈利,于21日派出一支精悍部队,南渡澧水,直扑桃源,伞兵与地面部队配合进攻,桃源又很快被占领。许国璋的第一五○师在桃源的东郊陬市附近固守。在日军潮水般向阵地冲来时,许国璋手持步枪,率领师部人员向日军射击,不幸身中两弹,血流不止。他身体平素虚弱,加上疲劳过度,在火线上几次休克。官兵们误认为他已阵亡,派人把他运回沅江南岸,准备突围。凌晨4点钟,许国璋醒过来,得知阵地丢失,不禁心如刀绞,怒喊道:“我是军人,应该死在战场上”说罢又昏厥过去。他再次清醒时,拔出卫士的手枪,举枪自尽,以死报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