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文集》三军协力解决大别山困难


(一九四八年一月二日)

刘邓,粟陈唐,陈谢[1]并告徐滕薄[2]:

(一)粟、陈、唐东晨电[3]悉。此次粟、陈两军[4]歼灭三师及围攻确山之行动,已从大别山方面调动敌人六个旅向西向北,八十五师亦被赵纵[5]之行动调至应城地区,五师、七十五师亦被调动至沙河附近。这一形势有利于大别山方面之作战,亦有利于郑徐线南北我军之活动。但因二十师未能歼灭,刘邓方面尚未来得及执行由分散工作到集中歼敌,白崇禧[6]所部进攻刘邓之实力并未减少,如果此时粟陈唐部迅即转回郑徐线,陈谢准备向渭南,则大别山之困难仍难解决;而大别山困难只有由刘邓、粟陈、陈谢三军协力在一至二个月内歼敌数个旅,方能开辟胜利解决之道路。大别山根据地之确立则是整个南线胜利的重要环节。

(二)因此我们意见:甲、刘邓在内线于本月内开始集中相当兵力,以寻机歼敌二个至三个旅为目标。乙、刘邓之一纵仍在淮河以北执行钳制任务,必要时配合粟陈、陈谢作战。丙、粟陈、陈谢已会合之各部统在确山、许昌之间集结休整若干天,吸引敌人于自己周围,以利刘邓之作战,并准备寻机歼敌一路。如南面无好打之仗,许昌之敌好打则打许昌之敌;如许昌之敌不好打,则考虑以粟陈唐部攻占南阳,陈谢部攻占襄樊[7],吸引白崇禧部向西,以利刘邓之作战并寻机歼灭向西之敌之一部。同时让敌重占许昌、确山段,以利尔后粟陈唐回师歼其一部。陈谢占襄樊后与已占郧阳之刘旅[8]打通联系,在汉水中段建立自己的巩固后方,以利尔后向渭南之行动(在大别山困难已获初步克服之后),并协助王、赵两纵[9]开辟桐柏、江汉两区。如果我军采取此项行动,还可能分散白崇禧一部向宜昌一带布防。丁、八、十、十一纵于攻克菏泽后休整若干天即举行徐蚌段破击战役,该三纵在两个月内即在徐蚌东西、郑徐南北地区单独作战,不要盼望主力向东。

(三)你们对上述部署意见如何,盼考虑电复。

军委

子冬

根据毛泽东手稿刊印。

【注释】

[1]刘,指刘伯承(一八九二——一九八六),四川开县人,当时任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邓,指邓小平,一九○四年生,四川广安人,当时任晋冀鲁豫野战军政治委员。粟指粟裕(一九○七——一九八四),湖南会同人,当时任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陈,指陈士榘(一九○九——一九九五),湖北荆门人,当时任华东野战军参谋长。唐,指唐亮(一九一○——一九八六),湖南浏阳人,当时任华东野战军政治部主任。陈,指陈赓(一九○三——一九六一),湖南湘乡人,当时任晋冀鲁豫野战军陈谢集团前委书记。谢,指谢富治(一九○九——一九七二),湖北黄安(今红安)人,当时任晋冀鲁豫野战军陈谢集团前委副书记。

[2]徐,指徐向前(一九○一一—一九九○),山西五台人,当时任晋冀鲁豫军区第一副司令员。滕,指滕代远(一九○四——一九七四),湖南麻阳人,当时任晋冀鲁豫军区第二副司令员。薄,指薄一波,一九○八年生,山西定襄人,当时任晋冀鲁豫军区第一副政治委员。

[3]指粟裕、陈士榘、唐亮一九四八年一月一日晨给中共中央军委的请示电报。电报就配合大别山战斗提出三种行动方案:一是粟陈部、陈谢部及刘邓之一纵三军沿平汉线南下,威胁武汉,以调动敌人。二是三军分开行动,陈谢部向西,月底进入渭南;刘邓之一纵仍东返淮河以北、正阳息县以东地区活动;粟陈部四个纵队转至沙河以北、许昌郑州以东地区,会合八、十、十一纵队全力东向击破津浦。三是陈谢部仍留确山以西地区活动,吸引分散敌人。电报认为以执行第二方案为适当。

[4]指粟裕任副司令员的华东野战军和陈赓任前委书记的晋冀鲁豫野战军陈谢集团。

[5]赵纵,指赵基梅任司令员的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十二纵队。

[6]白崇禧(一八九三——一九六六),广西桂林人。当时任国民党政府国防部部长兼国防部九江指挥部主任。

[7]指湖北的襄阳和樊城,一九五○年合并为襄樊市。

[8]刘旅,指刘金轩任旅长的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第十二旅。

[9]王、赵二纵,指王宏坤和赵基梅分别任司令员的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十纵队和第十二纵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