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传》1.1 家乡和家庭


胡适之先生是安徽省绩溪县人。

绩溪,旧属徽州府,①在安徽省南部,秀丽的黄山脚下。徽州全境多山,风景虽然秀美,但山多地少,土瘠民贫。因此,徽州人大多离乡撇井,外出做生意,以善于经商闻名全国,甚至有“无徽不成镇”的说法。这样的地理生活条件,造就了徽州人的三个突出特点:

一、重乡党观念,以“徽州帮”为最有名。

二、艰苦奋斗的精神,有“徽骆驼”、“绩溪牛”之称。

三、重文化教育,出了像朱熹以及胡仔、江永、戴震、俞正燮、凌廷堪、胡培等许多著名学者。

这些特点,在胡适身上几乎都有体现。他一生自称徽州人,爱吃徽州锅②,喜欢攀徽州同乡关系。1953年1月,他为绩溪旅台同乡会题辞,写的便是“努力做徽骆驼”六个字。直到晚年,他为凌鸿勋编著的《詹天佑先生年谱》作序③,仍不忘以詹天佑的“徽州同乡后辈”自居。对于徽州历代的几位著名学者,更是常常念在口中,写在文章里,钦敬不已。徽州烙印可谓深矣。

胡适的老家,在绩溪城西约40公里,是胡氏聚族而居的一个大村落,名叫上庄。

④这里,襟山带水,群山环抱着一块小小的盆地。1100多米高的竹竿尖,山峰苍翠,耸立村北,像蓝天底下展开一幅巨大的绿色屏障,护卫着整个山村。清澄的常溪河,由村西向南,潺潺流淌,默默地滋润着村边的农田,然后穿过杨林石桥,蜿蜒东去。泾人吴拙庵曾经赞美说:

其山清以旷,其水环以幽。

可说是传出了上庄山水风光的特点与神韵。⑤

世代聚居上庄的胡氏,据说始祖昌翼公原非胡姓,而是唐昭宗李晔的太子,因避朱温之乱,随义父胡三公逃亡南方,匿居民间,便改从胡姓,后唐同光三年(975)以明经登第,故世称“明经胡氏”,至今民间仍称之为“李改胡”。二世祖仕于宋,卒封王爵。这些既阔且贵的事迹却不见于史册,大约是胡氏后裔为神化抬高他们的祖宗而写在族谱里的一种传闻罢了。⑥胡氏虽找到了贵为帝胄的祖宗,迁居上庄以后的六百余年间,却并无仕宦显赫之人。清代中叶以汉学闻名的“绩溪三胡”,世居绩溪城内,与上庄胡氏不同宗。⑦一直到光绪二十年(1894),胡适的父亲胡传做到了“三品衔在任候补知府台湾台东直隶州知州”,要算是上庄胡氏族中最显赫的官儿了。⑧

胡适的家,原不是什么书香门第,而是历代经商,做茶叶生意。他的高祖由小本经营,居然在上海东边的川沙镇开设了一家小小的茶叶店。他的祖父扩大营业,并在上海华界增设了一家支店。到他父亲胡传做了官,本钱充裕了,生意便越做越兴隆。胡传死后,家里还留有上海一家裕兴泰茶叶店,一家公义油栈,在汉口还有一家两仪酒栈;却也一天天萧条以致倒闭了。⑨

胡家第一个有志读书的,是胡适的伯祖父胡奎照,字星五。可怜他寒窗苦读十余载,连个秀才也没考上,只在乡里教私塾,人称星五先生。

胡适的父亲胡传(1841—1895),行名祥蛟,字铁花,号钝夫;原名珊,字守三,人称三先生,是胡家第一个真正走上读书做官道路的幸运儿。他自幼聪慧,3岁时即不喜欢吃好东西,不愿穿花色衣裳,深得伯父星五先生的赏识,说“是儿夙慧,必大吾家”,便请塾师教他专心读书。胡传24岁那年考中了秀才,全家高兴的了不得;但接连参加几次“乡试”,都没能考中举人。他于是进上海龙门书院,受业于当时著名的学者刘熙载门下。学的是词章义理及“三礼”经济一套学问。

他笃信宋儒,尤其崇奉程颢、程颐和朱熹为代表的“理学”,是清末正统派一路的文人。后来,胡传以岁贡生候选儒学训导(管府县学教育的官员),先后在东北、广东、河南、江苏、台湾等处充任幕僚或地方官佐,共十余年。最后官至台东直隶州知州,兼统镇海后军,是台东地方的最高军政长官,却也不过三品衔而已。

胡传虽然做了官,却又是一个饱经忧患的人。他一生经历了许多艰险。幸亏他意志颇坚强,身体又很结实健壮:

面容紫黑,有点短须,两眼有威光,令人不敢正眼看他……在万里长城外住了几年,把脸晒的像包龙图一样。⑩

在东北宁古塔吴大部下时,曾奉命赴晖春,与俄国廓米萨尔会勘黑顶子边界,中途遇大雪,迷失方向,陷在原始森林中,衣服鞋子都破了,且绝粮三日,冻饿交迫而不死。在广东,奉命至海南岛考察黎峒地势,入深山,直穿黎心,抵崖州,染瘴疠重疫,也治好了。到台湾后,初任全台营务总巡,为查阅营防,走遍了台南台北,前山后山,还到澎湖列岛,在炎蒸瘴毒中奔忙了六个月,跟从的人员一个个都病死了,而胡传竟能幸免。但他从此也骨节疼痛,大约是得了风湿病,身体便一天天衰弱了。台湾割给日本后,胡传内渡,在厦门病逝时,正值55岁的壮年。

胡传生活的年代,当鸦片战后一年,迄甲午战后一年,正是中华民族频受列强侵凌,多灾多难的岁月。他作为一个有爱国心的知识分子,看到国家的危难,最忧虑北方帝俄的侵略,曾说“中国之患在西北,而发端必始东北”。那时年已四旬的胡传,亲老妇亡,官运不亨,便慨然只身北上,游历东三省,一方面希望能找到施展自己抱负的机会,另一方面则为考察边疆地理形势,补正旧日图志的缺误,以备不时之需。这种经世致用和爱国的精神,实在也属难能可贵的了。

胡传一生曾三次娶妻。初娶冯村冯氏,结婚不久死于太平天国的乱兵。续娶旺川曹氏,生了三个儿子,三个女儿,生下一对双胞胎儿子后不久便死了。曹氏所生的三个儿子,长子名嗣稼,行名洪骏,从小吸鸦片烟,赌博,是个败家子。次子名嗣,行名洪骓,后改名觉,字绍之。三子名嗣,与老二孪生,行名洪,字振之。这便是胡适的三位兄长,都早已谢世了。

现在,胡家在上庄故乡还有一个胡思齐。他是嗣稼的次子,胡适的亲侄儿。8岁时忽成聋哑,今年已经79岁,大约是胡家最长寿的人了。

胡传第三次续娶的,是本县中屯冯氏,名顺弟,即是胡适的母亲。

〔附〕胡氏世系表① 徽州,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改歙州置,治所在歙县,元代升为路,明以后改为府,民国元年(1912)废。徽州府旧辖六县,相当今安徽省的歙县、休宁、祁门、绩溪、黟县及江西省的婺源县。

② 徽州锅,又称“一品锅”,是徽州人家待客的上等食品。据在胡适家吃过徽州锅的梁实秋先生回忆描述道:“一只大铁锅,口径差不多有二,热腾腾的端上了桌,里面还在滚沸,一层鸡,一层鸭,一层肉,点缀着一些蛋皮饺,紧底下是萝卜白菜。”(梁实秋:《胡适先生二三事》,载台北《自由谈》第23卷第11期)

梁氏到底只是“安徽的姑爷”,不知其详。另有一位石原皋先生,绩溪人,是胡适的表亲。他介绍的非常详明:“所谓徽州锅,并不是徽州人普遍食用的,乃是我们绩溪县岭北乡的居民最常见食物。凡是遇着节日,请客,婚姻喜庆,一般都是吃锅。它的做法如下:炊具是用大号铁锅,材料是猪肉、鸡、蛋、蔬菜、豆腐、海虾米等。最丰富的锅有七层:最底一层是蔬菜,最好的是用冬笋,次之为笋衣,或用萝卜,或用冬瓜,或用干豆角,视季节而易。稍上一层是猪肉,肉系半肥半瘦,每一斤猪肉只切成八至十块,呈长方形。再上一层为豆腐包,系用油豆腐裹,内中装有馅子。第四层为蛋饺子,第五层为红烧鸡块,第六层为油煎豆腐,第七层为碧绿菠菜或其他蔬菜。初用猛火烧,稍后即用温火烧,好吃与否,专靠火候的功夫,经常将锅中的原汁汤浇淋数次,大约要三四小时,才烧得出味道来。猪肉烧得像东坡肉一样,入口即化。食时逐层吃,逐层拨开。”(石原皋:《闲话胡适》“九 胡适的生活和娱乐”,载安徽《艺谭》季刊1982年第2期)

③ 《詹天佑先生年谱》,是凌鸿勋先生为纪念詹天佑诞生一百周年而编,1961年1月台北“中国工程师学会”出版。胡适的序,作于1960年11月19日,曾载台北《作品》第1卷第12期,同年12月1日出版。

④ 上庄,又名上川,旧属绩溪县北乡八都龙井乡,今属上庄乡。在县城西39公里,现有公路可通。1985年6月20日,笔者在绩溪县政协副主席颜振吾同志陪同下,曾由县城驱车前往上庄,实地察看。由此证明胡适自己说的,“我家世代乡居,故宅在绩溪城北约50华里”(见《胡适口述自传》),也有两处误记:一是上庄在县城西,不是“城北”;二是“约50华里”,误差了28里,显系旧时对山乡道路极不准确的估计。台湾许多有关胡适的著述,多由此而致误。(按:是书出版后,承绩溪经传方先生致信,谓旧时公路未开通,人们所走盘山小径,大约是50华里。三版补注。)

⑤ 吴焯(拙庵),安徽泾县人,官绩溪时,曾为上庄胡氏第二分支支祠作《重建其顺堂记》,其中说:“绩西上庄,乃胡姓聚族而居之地也。其山清以旷,其水环以幽,其风俗孝友而朴诚,谦柔而好礼。”(载《上川明经胡氏宗谱》上卷之下“文苑”,绩溪县文化局藏)

⑥ 上庄胡氏的始祖问题,胡氏族内亦有纷争。胡适的父亲胡传曾作《溯本录》,其序有云:“吾家旧谱所记,始祖本唐昭宗太子,避朱温乱,改从胡姓;二世祖仕宋,卒封王爵,事迹不见于史册,与曾氏始祖关内侯据略同。故予作《溯本录》,悉从旧谱,亦援曾氏祖据之例焉。吾宗别派,有重修家谱削去二世封爵,且逞其胸臆,谓必无封爵之事,著论辩驳旧谱者,彼其学识未必有过于宋之曾子固今之曾文正公,亦见其不知量耳。”(载《上川明经胡氏宗谱》上卷之下“文苑”,绩溪县文化局藏。原文无标点。)

⑦ “绩溪三胡”,梁启超著《清代学风之地理的分布》文中说,“绩溪胡朴斋(匡衷)生雍乾之交,其学大端与双池慎修相近,以传其孙竹(培)、子继(培系)。

竹与泾县胡墨庄(承珙)同时齐名。墨庄亦自绩迁泾也。时称‘绩溪三胡’。竹善治《仪礼》,集慎修东原易畴檠斋次仲之成作新疏,曰《仪礼正义》。墨庄亦治《礼》,有《仪礼古今文疏义》。其最有名者则《毛诗后笺》。绩溪诸胡多才,最近更有胡适之(适)云。”据此,指胡匡衷、胡培、胡承珙三人,均清代乾嘉之际著名的汉学家。

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梁启超也说:“绩溪诸胡之后有胡适者,亦用清儒方法治学,有正统派遗风。”(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10月版第6页)梁氏这些话,把胡适与“绩溪诸胡”、“三胡”联系起来,虽未确指为同宗,却也让人发生疑问。

蔡元培先生在为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所作序中曾说:“适之先生生于世传‘汉学’的绩溪胡氏,禀有‘汉学’的遗传性”;后来,《答林君琴南函》又说“胡君家世汉学”。显然把胡适当作了上述“绩溪诸胡”“三胡”的同宗后辈了。

胡适被误派为别人的子孙,他自己当年并未出来考证和纠正。直到40年之后,他口述自传时才“顺便更正”了。(参看《胡适口述自传》,唐德刚译注,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5页)

原来,绩溪胡氏有三宗:“金紫胡”、“尚书胡”、“明经胡”。胡培等“三胡”,属世居绩溪城内的“金紫胡”;胡适一家属世居上庄的“明经胡”。他们不是同宗。

(按:承绩溪颜振吾兄抄寄《金紫胡氏家谱》之《肇龄公传》有云:“城东胡氏,世传经学,如匡衷公之《仪礼释官》,秉虔公之《说文管见》、《古韵说》,培公之《仪礼正义》并显于当时。”据此,“绩溪三胡”应是胡匡衷、胡秉虔、胡培三人。此说又见胡培系编之《绩溪胡氏书目》,光绪十年甲申世泽楼刊,绩溪县文化馆藏。三版补注。)

⑧ 胡传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补授台东直隶州知州,以知府在任候补,赏加三品衔。他的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也都因此得到封赠。胡氏宗谱中乃大登其“诰敕”,以为无尚的荣耀。计有因胡传作官封赠其先人的诰命五道。文字都是刻板套话,味同嚼蜡;但今日青年难以见到此种妙文,故录其一道如下:

赠通议大夫胡瑞杰同妻氏诰命一道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嘉谟奕叶,允昭世德之殊宠,锡公朝益展曾孙之秀(按,此句疑有缺误),承新渥,用毂曩徽。尔胡瑞杰,三品衔在任候补知府台湾台东直隶州知州胡传之曾祖父,敦修无,垂教有方,种德开先,堂构益恢于来绪;诒谋裕后,箕裘克绍于前休。懿矩攸彰,恩施遂逮,兹以覃恩,赠尔为通议大夫,锡之诰命,於戏,四世其昌,久聚星德之庆,九泉可作,永承褒命之荣,国典膺,家风益振。

制曰:绥柔佐治,宠既被于外僚,贞顺垂休,恩聿推于内德。特敷惠泽,用播徽章。尔氏乃三品衔在任候补知府台湾台东直隶州知州胡传之曾祖母,肃雍可范,令善堪模,树慈训于后昆,爰著钟祥之德,传素风于彝叶,式彰贻谷之谋,允作母仪,频昭国典,兹以覃恩,赠尔为淑人。於戏,九重锡庆,邀丹诰之褒,四世承恩,并焕朱纶之色,勤宣令问,用阐幽光。

  诰命光绪二十年八月十六日下    之宝⑨ 参看《胡适口述自传》第4页;《先母行述》,见《胡适文存》卷四第240~241页;《四十自述》,上海亚东图书馆1933年9月初版,第46、67、76~77页。

⑩ 见《四十自述》“序幕 我的母亲的订婚”,上海亚东版,第3页。

石原皋先生在《闲话胡适》中说:“现在我要说的是胡适的父亲死的问题,这是个百年未解之谜,即:他究竟是病死于厦门,还是血洒战场,壮烈牺牲呢?这个谜直到今天才得到解决。我在此大书特书,他是爱国英雄,是为了抗日而战死沙场的。”(载《艺谭》季刊1981年第1期)石先生的根据是,十年浩劫期间,“造反派”曾掘开胡传的坟墓,棺材里找不着头颅骨。

石先生的这种见解,与胡适自己在《四十自述》、《先母行述》及《胡适口述自传》等处的说法相悖。笔者赴绩溪上庄察访时,曾以此事询问上庄乡干部群众胡匡衡、曹诚兑等多人及胡适族人胡乐丰先生。他们都说十年浩劫期间,确有“造反派”掘坟事,但“找不着头颅骨”的话,仍系传闻,并无人确见证明,因而都认为靠不住。

关于胡传的生平行状,笔者多根据张经甫(焕纶)先生代撰的《胡铁花先生家传》(胡适于1951年1月19日整理,“稍有增节,但无大改动”,刊于台北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印行的《台湾纪录两种》为“代序”;李敖《胡适评传》,台北远景出版社1979年9月三版第24至30页附录全文),胡近仁(祥木)所撰《诰授通议大夫赏戴花翎江苏候补知府前台湾台东直隶州知州铁花胡公家传》(载《上川明经胡氏宗谱》,绩溪县文化局藏)。这两种家传,均谓胡传病逝于厦门,与胡适所述相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