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孙中山》06.9 几位鲜为人知的海外朋友


美国法学家林百克,加拿大工人马坤,菲律宾革命家彭西,法国人士布加卑,英国友人加尔根等,是孙中山很少为外人知晓的几位外国朋友。他们的友情虽谈不上深厚,但也留下了一些令人回味的故事。

孙中山为倡导革命,曾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远离祖国,饱尝艰难险阻,全世界几乎没有他立足的地方。虽至天涯海角,他无时不感到一种死亡的威胁。但是他仍然不屈不挠,百折不回,投身革命。他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感人至深,不但使海外华侨中无数的革命青年,甘心情愿地追随他,甚至牺牲生命也义无反顾,而且也感动了许多外国朋友。其中如英国朋友康德黎、美国朋友咸马里、日本朋友宫崎寅藏、山田良政等,都是人们比较熟悉的。但还有的外国朋友如美国人林百克,加拿大人马坤,还有菲律宾的彭西,法国的布加卑和英国的加尔根等,他们从仰慕孙中山终至追随他革命的事迹,或同情赞助他的革命事业,恐怕很少为人们所知道。

孙中山的法律顾问

林百克,美国人,精研法学,并通法、德两国文字。1901年至1907年间,曾在菲律宾担任法官。那时,他的家里曾雇用一个名叫阿普的中国厨师。有一天,阿普向主人借款寄回国资助革命,自己也要求请假回国,林百克问他何以要这样做?

阿普对林说:“我是一个孙逸仙的敢死队队员。因为我们与孙逸仙立过誓言,非去不可。”

林百克听后不以为然地反对说:“这里工资不少,何必去信仰孙逸仙?孙逸仙不过是一个盗寇,他的首级被悬赏十万元。他不仅反对满洲,并且反对一切外国人。”

阿普严正地回答说:“林先生你错了,孙逸仙反对的人是危害中国者,他是要在中国建立共和国。”

林又问:“那么,你每月有五十元美金的工资哪里去了?”

答:“都寄给孙先生用在革命上了。”

这位厨师的话使林百克感到惊奇不已,因此决定借给阿普500元美金,并且同意给他假期让他回国。在临走时,阿普对林百克说:“我能否回来,尚不一定。”

后来,阿普回国以后为清王朝所捕,被处以极刑,林百克得知这一悲惨的消息后,深受感动,受到了很大的教育。他认为“这个受戮的厨子尚且能有为他的领袖牺牲的勇气,那么享受自由权利而又提倡民治的美国人,难道不应当表同情于敢死队而予以助力吗”?

于是他结识了孙中山。后来他毅然地辞去审判官的职务,决心追随孙中山,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从此“做帮助孙逸仙的一个活动分子”,“变成了一个孙逸仙的党徒”。

1913年,袁世凯指使特务暗杀了宋教仁,接着又向英、法、德。日、俄五国银行团签订2500万元大借款,充作军费,购买军火,准备镇压国民党人。林百克见此情形,出于对孙中山事业的同情,撰写了一本名为《我们的中国机会》(Our Chinese Chances)的书,书中揭露了袁世凯向帝国主义五国大借款的阴谋,此书在国外流传很广。

1917年,林百克又担任(中国民族主义者》(he Chinese Na-tionalist)杂志的编辑,不断地努力宣传孙中山的革命事业。同年,他开始担任了孙中山的法律顾问,专门为孙办理法律事务,不但在中国,而且也在美国和其他国家法庭,有数年之久。从此,他成了孙中山的挚友,孙中山生前曾亲笔书赠“天下为公”横幅给他,落款为“林百克先生属,孙文”。

1919年,林百克为了真实地反映伟人孙中山的光辉一生,开始从事英文《孙逸仙传记》(Sun Yat-sen andthe Chinese Republic)的撰述工作,为此,他广泛地进行搜集资料的工作。这是一本由孙中山口述,经林百克笔录,又从各方探索,精心研究而写成的书,包括了孙中山幼年的事迹,倡始革命的动机,以及许多革命斗争、言行事迹等方面极为丰富的内容,是当时最为详尽的孙中山传记。然而,撰述之前的准备工作遇到了困难。孙中山为人谦虚,表示不愿称述他自己的生平事迹,后来经林百克多次劝说,他才不无勉强地允许给以讲述自己生平的时间。可是孙中山在口述的时候,常常在紧要的关节眼的地方,中断了他的讲述。林百克无法说服他,不得不从革命党其他领导人那里去搜集和补充资料。他在撰述时,力避有的资料提供者的主观片面性,摒除一切阿谀之词,力求从史实出发,反映孙中山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英勇奋斗、百折不挠。建立了不朽功勋的光辉一生。林百克讲他为孙中山立传的经历说:“著者著这本书的时候,许多日子同手创中华民国的伟人同住在一起”

当时,宋庆龄也为本书的撰写和出版帮了不少忙。他整理提供了不少珍贵照片,其中有1915年10月25日孙中山与宋庆龄在日本结婚时的合影照片;有1919年孙中山与宋庆龄在上海新近拍摄的合影,还有孙中山在各个时期的照片,都是第一次发表。在未出版前,宋庆龄觉得书中好似还缺少孙中山早期的照片,于是1920年1月21日特地写了一封英文信给林百克,并寄赠了一张孙中山18岁时的照片,这是宋庆龄亲自搜集的。林百克在书中把宋庆龄的亲笔英文信发表在孙中山这张照片的旁边,其用意是非常深刻的,也是非常动人的。

这部书,林百克费了多年的心血,经过6次校订才完稿。他决定送回美国付印。1924年3月27日林百克特地乘法国邮船宝索号离开上海赶到广州会见孙中山,在向孙告别后回到美国。令人遗憾的是,1925年《孙逸仙传记》在美国出版问世时,不幸孙中山已在北京逝世了。这对林百克说来,不啻是一个晴天霹雳。他在纽约举行的追悼孙中山的大会上发表了沉痛的悼词,声泪俱下地说:

“孙博士不仅是中国革命的元勋,而且是全亚细亚的精神领袖。孙博士之死,是全世界被压迫民族的损失。”

翌年,他去法国巴黎时,访问了国民党驻巴黎总支部,并发表演说倒会者百余人,并有法、俄两国人士参加,会场气氛非常严肃。林百克情意真挚地说:“我参加中国革命,是因为伟大的孙博士的缘故”,“我与孙博士共同奋斗数十年,所得的最大的奖励,即是孙博士临终时,嘱人致谢他的好友林百克。”

孙中山的副官马坤

马坤,加拿大人。他本是英国籍,16岁(1905年)离开英国单独移民到加拿大,依靠替人放牧及做杂工为生。他为人豪爽,曾参加过欧战,擅枪法,常常两手同时开枪,因此人们称之“双枪将”。早年他受到加拿大爱国侨领宣传中国革命运动的影响,因而深深地崇敬孙中山。不久,马坤立志投入中国革命,经侨领马升的介绍,参加了致公堂的组织,成为当时中国革命党惟一的加籍党员。

1911年2月孙中山到了加拿大,马坤晤见了仰慕已久的中国革命领袖,实现了他的愿望。在一次同盟会分部的集会上,他被介绍与孙中山相识,他的心情是何等激动。后来他回忆那次会见的印象说:“生平从未会见过真正的伟大人物,但是这一次立刻认识到孙博士确是一位伟人。”

孙中山那次到加拿大的主要目的,是为准备广州起义(即黄花岗之役)募集经费。他除到加拿大外,还到美国各主要地区活动。清廷驻外官吏闻讯,派人跟踪监视,伺机谋杀他。因此,有人推荐加拿大人马坤为孙中山的临时护卫。马坤慨然允诺,感到无上光荣,便与另外二位中国护卫马湘(另一位是否为朱和中,待考),随同孙中山从加拿大的西岸出发,经过中部的温尼伯,东部的多伦多,转往美国芝加哥、纽约及波士顿等地。大约从3月19日起至5月底止,为期两个多月,所到之处,孙中山联络当地的同盟会分部及致公堂向华侨发表演说,宣传革命,并发动募集革命经费。孙中山一行历经各埠,并未发生任何事故,可以说与马坤等人精心的护卫分不开。

1912年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加拿大的同盟会各分部也一律改称为国民党支部,并在温哥华设立总支部,而由马坤担任总支部的外交秘书。马坤对孙中山十分敬仰,如果有人非议孙中山,他必与之争辩,甚至表示与之决斗也在所不惜。因此后来马坤在1956年被邀来北京出席孙中山诞辰90周年纪念大会时,曾非常荣幸地说:“我认识孙逸仙博士是我生平最大的一件事,也是我生平莫大的荣誉。”

1922年6月陈炯明叛变,马坤在加拿大得悉孙中山在广州蒙难,不由心中大怒,遂放弃优越的生活,不远万里挺身来到中国,愿为孙中山侍从护卫,担任了孙中山的副官。今天,我们可以看到这样几张历史照片:1923年孙中山与宋庆龄于广州蒙难周年纪念时在永丰舰上合影的照片,后排即有马坤在场护卫;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孙中山与李大钊步出会场的照片,跟随在孙中山后面的外国人就是马坤;同年6月,黄埔军校开学,孙中山在检阅军校学生时,马坤又站在孙中山后面护卫;这年7月他与孙中山、宋庆龄、鲍罗廷等参加追悼苏联高等军事顾问高和罗夫将军逝世大会上肃立。他是始终不离孙中山左右的、忠心护卫孙中山安全的人。1924年1月孙中山离粤北上,马坤又随行至上海,接着又受命赴加拿大洽购露斯式步枪,专供黄埔军校学生军使用。不料次年3月,他听到孙中山病逝北京的噩耗,立即搭乘轮船至上海,转抵北京,在孙中山灵前哭泣致哀!孙中山在临终前很关怀这位跟随他多年的忠心耿耿的老友,曾遗命升任马坤为将军。

为什么一个加拿大人会离乡背井来到中国,又这样忠心耿耿追随孙中山,为中国革命事业出生人死呢?马坤不禁真挚地说:“我还没有见过一个有血性的人在同孙逸仙博士有所接触,听了他的讲演,受到他的教导之后,而不愿意随着他去革命的。孙逸仙博士常对我说,他革命的目的首先是要使中国成为一个受世界各国尊敬的国家;建立一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他还要使人人都有饭吃,使劳动者能享受自己劳动的成果;使儿童受到教育。这是何等的抱负!”

中、菲革命家的交往与友谊

彭西,是菲律宾的革命宣传家。1898年在日本与中山先生结交,他们曾在一起合影留念。当时,菲律宾人民为了抵抗西班牙帝国主义的侵略,曾组织了人民革命军,彭西代表人民革命军到日本洽购武器,因此得与中山先生认识。认识以后,他们曾就两国人民革命互相支援的问题,进行了商谈和研究。中山先生认为,对西方帝国主义斗争的任何胜利,都将成为全体东方人的胜利,被压迫民族的革命运动,都有互相联合的必要。因此,他热心赞助菲律宾人民革命。以后,在1899年至1900年间,中山先生还一再帮助购买和运送大批军械,积极支援菲律宾人民抗美救国的斗争;菲律宾人民革命军方面,为了支援中国革命,曾赠送10万日元给中山先生,作中山先生开展革命工作的活动经费。

后来,彭西在所著《孙逸仙--中华民国的创造者〉书中回忆说:“孙逸仙能把出现在远东许多国家中的问题综合起来加以研究,这些问题都有许多共同点。因此,他便成了一群来自朝鲜、中国、日本、印度、泰国和菲律宾的青年学生的革命热情鼓动者之一。”可见,他对中山先生的卓越见识推崇备至,他们之间的革命情谊是无比深厚的。

法国驻清使馆武官支持反清革命

布加卑,是法国驻清使馆的武官,与中山先生本来索不相识,他是在1906年夏季,当中山先生所领导的同盟会成立后,中国革命形势蓬勃发展的情况下,主动代表法国政府向中山先生表示愿意赞助中国革命的。其时,中山先生由新加坡乘船去日本,船泊上海吴淞口外,布加卑登船会见了孙中山先生。中山先生便委托他派了7名法国武官,随同有关同盟会会员,分别到广东、湖南、武汉等地,办理对清廷驻各省新军的调查和联络工作。

有次,同盟会会员在武昌开会,法国武官也在会上发表演说,事被湖广总督张之洞派人探知,遂密奏清廷与法使馆交涉。后因法政府改组,新政府不支持布加卑的做法,便将他召回法国。后来,中山先生在所著《建国方略·心理建设〉书中,总结同盟会成立后的情况时说:“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其进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矣。当时外国政府之对于中国革命,亦多刮目相看。”讲的就是此事。

由怀疑、辩论到折服

加尔根,是英国知名人士。曾遍游中国各地,对中国的风土人情极为熟悉,写过许多有关中国问题的专著,其中以《中国变化〉一书尤为著名。拿现在的话说,这位朋友可算是‘冲国通”了。然而,当他听到中山先生提倡中国应实行共和时,这位“中国通”的朋友却对此满腹狐疑,他认为这是万万不可能的事。

因此,1911年武昌起义胜利后,当中山先生来到伦敦进行外交活动时,加尔根就特地跑到旅馆,和中山先生就中国能不能实行民主共和的问题进行辩论,他们激烈地争论了好几天,终于被中山先生说服了。

后来,中山先生在写《建国方略·心理建设》一书时,曾回忆此事经过情况说:“予示以革命方略之三时期,彼乃涣然冰释欣然折服丿胃然而叹曰:‘有如此计划,当然可兔武人专制、政客捣乱于民权青黄不接之际也。而今而后,吾当助于鼓吹。”’所以,1912年丨月,当中山先生回国后,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时,所有东西方各英文报刊,都盛传“中国民主共和建设计划”认为中山先生已“满盘筹备,成竹在胸”、“不日当可见之施行,凡同情于中国革命之良友,当拭目以观其成就。”如此等等,都是加尔根在伦敦各报所先发表的言论。由此可见,中山先生的革命理论感人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