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传》01章 读书科考


当时形势:明廷皇位更迭,宦官专政,朝政混乱,军备废弛;满洲崛起,八旗建制,拓土开疆,逐渐与明朝分庭抗礼。

大事件:萨尔浒之战。

主要人物:明万历帝、明军主帅杨镐;后金(清)天命汗努尔哈赤。

结局:明军大败。

影响:军事上,明军由攻势转为守势,后金由守势转为攻势。

袁崇焕:

主要事迹:读书、中举、进士题名。

主要活动区域:广东东莞和广西藤县之间。

遗迹、文物:袁世祥墓,马槽,柱础。

青年时代袁崇焕是明末清初中国政治军事舞台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者、杰出的军事统帅和著名的民族英雄。蓟辽督师袁崇焕的崇高精神、勇敢品格、顽强意志、求新态度、清廉作风、骄人业绩,不仅在中国文化史上,而且在人类文明史上,都是汗青留名,千古永垂。

袁崇焕,字元素,号自如,生于明万历十二年四月二十八日(1584年6月6日),死于崇祯三袁崇焕像

年八月十六日(1630年9月22日),享年47岁。《明史·袁崇焕传》记载:

袁崇焕,字元素,东莞人。万历四十七年进士。授邵武知县。为人慷慨负胆略,好谈兵。遇东莞水南袁崇焕故居(复建)

老校退卒,辄与论塞上事,晓其厄塞情形,以边才自许。

这段话,对袁崇焕志向、品格的描述,说得好。

袁崇焕的祖父世祥、父亲子鹏,世居广东东莞水南袁屋坪,今广东省东莞市石碣镇水南村。石碣镇位于东莞市东北部,濒临东江,东接石龙镇,西临东莞市区,南距深圳78公里,西北离广州62公里。水南村在石碣镇北部,其北紧接石龙火车站,距广州市70公里、东莞市12公里。水南村东临东江,山青水秀,林木葱茏,风光绮丽。袁崇焕的祖父从东莞乘船,顺溯两江——东江与西江,到广西梧州府(今梧州市)藤县、平南,从事木材、药材生意。后来开设店铺,盖房定居。袁崇焕的父亲子鹏,子承父业,落籍藤县。母亲叶氏。兄弟三人,伯崇灿、仲崇焕、季崇煜袁崇焕兄弟排行,在《三乞给假疏》中称“臣之嫡兄崇灿丧矣”;在《读书示灿、煜二弟》诗中则称崇灿为弟,文献缺乏,尚待考证。。后来他的祖父和祖母的坟墓都在那里。袁崇焕青少年时,经常随家人乘船往返西江,到广东东莞老家,求学探亲,游览风光。

《崇祯东莞县志》内页,记载了

袁崇焕祖父世祥,父亲子鹏因崇焕

而得朝廷封赠之事。袁崇焕的青少年时代,在藤县的县学读书。他在《游雁洲》诗中回忆道:

雁信连宵至,洲边与往还。
阵遥鹏欲化,队整鹭同班。
烟水家何在?风云影未闲。
登科闻有兆,愧我独缘悭。

原诗有一条小注:“予居平南,初应童子试,被人讦告,今改籍藤县,故云。”这首诗出自清朝广西学政梁章钜编纂的《三管英灵集》。对这首诗,学界有两点争论:

第一,《游雁洲》这首诗是否为袁崇焕所作,存疑。其理由是《袁督师事迹》里没有收录这首诗。当然,仅这条理由不能证明这首诗不是袁崇焕作的;同样,梁章钜收录此诗,也不能证明这首诗就是袁崇焕作的。

第二,袁崇焕的学籍,是平南,还是藤县,也有两种对立说法。平南的学者认为:袁崇焕本来是平南籍,因被人讦告而改为藤县籍。藤县的学者则认为:袁崇焕学籍在藤县,听说平南的考生有登科吉兆,就到平南县学读书,借着吉兆,争取考中;但被人告发,又转回藤县读书。

从《游雁洲》诗的内容分析,似乎后一种解释更近乎诗的原意。总之,袁崇焕的县学,主要是在广西藤县上的,这一见解,似无异议。因为北京孔庙现存明朝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广西藤县白马村相传袁崇焕亲手植下的榕树

)己未科进士题名碑记上第三甲第四十名进士,刻着:

袁崇焕,广西藤县。

谈迁在《国榷》中说:“崇焕,字自如,藤县人,万历己未进士。”这当然是根据进士题名碑的史料写的。张岱在《石匮书后集》中说:“袁崇焕,广西藤县籍,东莞人。”颜俊彦在《详袁崇焕家产并流徙地方(府署)》中说:“查看得袁崇焕原籍广西,入士后始以东莞为一枝之托,浮沉宦途,家无子息,所有财产尽经其弟崇煜掌管营理。”《登贤书后回东筦县谒墓》诗云:

少小辞乡国,飘零二十年。
敢云名在榜,深愧祭无田。
邱陇棠梨在,衣冠手泽传。
夕阳回首处,林树郁苍烟。

上诗可见,袁崇焕往来于广东东莞和广西藤县之间。袁崇焕下狱后,袁崇煜等前往藤县。看来,袁崇焕在广东东莞、广西藤县都有家产。所以,李济深撰《重修明督师袁崇焕祠墓碑》载:“督师为广东东莞人,而以广西藤县通籍。两粤人士感今怀古,用纪其事于石,以谂来明督师袁公崇焕故里,已成为藤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公布。者。”有诗云:“县志至今传两地,田园犹在不须争。”就是说袁崇焕原籍是广东东莞,后落籍广西藤县,两广都是他的故乡,不须去争。明蓟辽督师袁崇焕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先贤、共同的英雄。

前面已经说过,广东、广西相邻,有西江经过两广,水路交通,舟楫便利。袁崇焕在广东东莞与广西藤县都有亲人与朋友,顺溯江水,泛舟往返,两地读书,勤奋攻读,是很自然的事情。

袁崇焕出生于农民兼商人的家庭。农民的勤劳与朴实,商人的睿智与机变,两种文化,两种性格,两种养育,两种熏陶,都对袁崇焕的性格形成,产生很大的影响。袁崇焕在家庭的影响下,既不想种地务农,也不愿奔走行商,而有志于读书上进,求得功名,光宗耀祖,为士做官,报效社稷。青少年时代的他,聪明伶俐,胆大果敢,身体矫健,读书刻苦。

明朝科举,先做童生。童生,要通过考试取得秀才资格。考前报名要填写籍贯、三代履历、同考五人联保,还要请一位廪生作保。尔后要经过县考(知县主持)、府考(知府主持)、院考(省学政主持),考中者为秀才,才算有了资格成为县学或府学的生员,这实际上只是一种入学考试。袁崇焕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补为弟子员,时年14岁。

袁崇焕后在《乐性堂读书示灿、煜二弟》诗中云:

兹堂何以名?乐性乃吾志。志苟得其真,忠孝无异事。弟也当少年,勿为世俗累。百城南面中,旗鼓列队队。驰骋古今人,志乃气之帅。精神宜专精,勿以半途废。此心不可欺,贵真不贵伪。老大徒伤悲,年华不能再。三省吾此言,夙夜其无昧。

他教诲二弟要少年立志:“驰骋古今人,志乃气之帅。”要专心学习:“精神宜专精,勿以传说上图为袁崇焕青年时代跑马射箭之地

半途废。”要修养品德:“此心不可欺,贵真不贵伪。”要珍惜光阴:“老大徒伤悲,年华不能再。”

他有一番凌云之志,其《咏独秀山》五言绝句云:

玉笋瑶簪里,兹山独出群。
南天撑一柱,其上有青云。

袁崇焕念书准备参加乡试。乡试每三年一次,秋天举行,也称“秋闱”,在省城桂林考试,由主考官主持,考试三场,每场三天,考中为举人。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袁崇焕在广西桂林丙午科乡试中,考中举人。这年他23岁。对当时的全国生员来说,考中举人是一件大事。举人每科名额,各省数量不同,人数不多,读书之人,皓首穷经,很难得中。《儒林外史》中的范进,因考中举人,高兴得发了疯。这个例子说明:中举,既是科举考试的一件大事,也是科举考试的一件喜事。清朝《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19岁中秀才后,参加乡试,屡试屡败,“三年复三年,所望尽虚悬”,到老也没有考中举人。袁崇焕23岁中举,年龄不算太大,是比较早地得到了功名。他的心情可从《秋闱赏月》诗中得到反映:

战罢文场笔阵收,客途不觉遇中秋。
月明银汉三千里,歌碎金风十二楼。
竹叶喜添豪士志,桂花香插少年头。
嫦娥必定知人意,不钥蟾宫任我游。

北京贡院

袁崇焕中举后,像其他举子一样,要参加会试。会试,每三年一次,乡试的第二年春天举行,也称“春闱”,在北京贡院,由礼部主办,皇帝特派高官主考。外省来京应试者给路费、驿马,踌躇满志,风光进京。考场叫贡院,考生入号,关门上锁。考试三场,每场三天。袁崇焕中举后,继续读书,参加会试,很不顺利,屡考不中。就是说,他从中举人到中进士,中间经过13年。袁崇焕连续12年,四次机会,都没有取得进士的功名。袁崇焕也有过落第的苦恼,《下第》诗云:

遇主人多易,逢时我独难。
八千怜客路,三十尚儒冠。
出岫云应懒,还枝鸟亦安。
故园泉石好,归去把渔竿。

他虽萌生归园钓鱼的闪念,但实际并未气馁,而是愈挫愈奋,更加努力,积极进取,一定要金榜题名。“苦心人,天不负”,袁崇焕会试考中,成为贡士。接着,再参加最高一级的考试——殿试。

明朝制度,每三年考一次进士,分为会试、殿试两次考试。会试在二月初九日开始,十五日结束。三月初一日殿试,也称廷试。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袁崇焕在北京通过会试和殿试(廷试),考中万历己未科进士。这一科的状元是庄际昌,所以万历己未科进士又称“庄际昌榜”进士。

北京孔庙进士题名碑

袁崇焕青少年时,便以豪士自许。他在《秋闱赏月》中“竹叶喜添豪士志,桂花香插少年头”,就是诗证。他考进士多次落第,每次上北京赶考,总是沿途游历,足迹几乎踏遍了半个中国。他说:“十四公车,强半在外,足迹几遍宇内。”他喜欢游历,在《募修罗浮诸名胜疏》说:“余生平有山水之癖,即一丘一壑,俱低徊不忍去。”他喜欢同好朋友谈天说地,纵论山川形胜、兵戈战阵之事。

袁崇焕中进士的这一年、这一月,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件大事情:明朝辽东经略杨镐于二月誓师辽阳,三月四路丧师。这就是明清之间在辽东大地上进行的萨尔浒之战,结果明军大败,后金军大胜。此事,《明史·神宗本纪二》记载:

万历四十七年春二月乙丑(十一日),经略杨镐誓师于辽阳,总兵官李如柏、杜松、刘、马林分道出塞。三月甲申(初一日),杜松遇大清兵于吉林崖,战死。乙酉(初二日),马林兵败于飞芬山,兵备佥事潘宗颜战死。庚寅(初七日),刘兵深入阿布达里冈,战死。辛丑(十八日),赐庄际昌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 萨尔浒大战,从某种意义上说,既决定了明皇朝的历史命运,也决定了袁崇焕的个人命运。袁崇焕这个向来关心国事、边事的新进士一喜一忧,心情一定很复杂。他那时在北京,会听到不少辽东战事的消息。

其实,袁崇焕从求学时代起,就关心国家大事:虽身居岭表南国,却心念辽东失地。有一个民间故事,说在他上学的路上,有一座土地庙,庙里的土地神,不去关外守护土地,却在南国庙里坐享百姓香火。袁崇焕每当放学回家路经土地庙时,总要在庙前驻足,面对着土地神,念念有词地说:

土地公,土地公,为何不去守辽东!

这个故事,只是民间传说,没有史料根据。但这个故事说明:袁崇焕在读书的童年时代,便关心国家大事,并下定报国之心。

萨尔浒大战为什么会改变袁崇焕的命运?这要从满洲崛兴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