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说明朝十六帝》第13节:靖难之役的胜利


白沟河之战郑村坝大战之后,原本锐意削藩的建文帝却变得软弱起来,罢齐泰、黄子澄职,希望燕王息兵。这种做法无异于向朱棣示弱,是不会起到任何积极作用的。建文二年(1400)二月,李景隆致信朱棣,请求息兵。这一举动,估计是朝廷的意图,不然李景隆是不敢如此做的。朱棣现在兵强马壮,自然不会讲和。双方厉兵秣马,积蓄力量,准备在春天再战。然而朱棣使用了一个小花招,戏弄李景隆于股掌之间。二月,朱棣佯攻大同,李景隆率军救援。朱棣却不与之战,由居庸关退回北平,李景隆奔波一场,劳而无功。当时天气尚寒,南军衣衫单薄,不少士兵被冻伤,部队也没有得到很好的休整。

四月一日,李景隆誓师于德州,号称百万(实则60万),大举北伐。双方在白沟河摆开阵势,大战一触即发。这场战斗惊心动魄,扣人心弦。南军中的平安、瞿能父子骁勇异常,率军猛冲燕军,所向披靡。朱棣的坐骑接连被射杀,他的宝剑竟也砍折了。瞿能父子奋勇厮杀,已经和燕王近在咫尺。朱棣见大势不妙,拨马跑到河堤上,南军在后面紧追不放。朱棣立马站在堤上,假意用马鞭招呼后面的部属,使南军相信燕军就在堤下。南军果然上当,没敢继续追击,不然朱棣即将被生擒活捉。双方杀得难解难分,互有胜负。忽然一阵风将南军大旗刮倒,南军阵营产生了混乱。朱棣抓住这难得的时机,指挥部队猛冲,一举击溃南军。

白沟河之战是决定性的战役。此后,建文帝再也组织不起来大规模的军事征讨。朱棣由此转守为攻,取得战事上的主动。

灵壁之战朱棣准备取道山东,直扑南京。然而在济南却遭到了铁铉的坚决阻击,又在东昌为盛庸所败。建文三年(1401),朱棣选择了进军防守较为薄弱的河北,转战河北各地。十二月,朱棣得知南京守备空虚,可以乘虚而入,于是决定绕过山东,率军直取南京。

制诰之宝(白石)燕军孤军南下,期间多有败绩。北方士兵不适应南方气候,很多人病倒了,许多将领也请求撤军。朱棣很犹豫,一连数日擐(huàn)甲不离身,最后在大将朱能的劝说下坚定了继续南下的决心。他迫切需要一场胜利来鼓舞士气。

这时南军防御的主要力量总兵何福驻军灵壁,修建了大量工事,固守不出。朱棣想与之决战不得,就截断了他的粮草供给,将其围困起来。何福无奈,准备突围,不想南军把燕军进攻的信炮当成是突围的信号,纷乱涌出,结果大败。何福仅以身免,而南军的主要将领平安被俘获。平安是朱元璋的养子,原是朱棣的部下,文韬武略,成为朱棣的主要对手,多次击败过他,还斩杀过他的几个得力战将。俘虏平安,令朱棣兴奋异常,燕军上下都说这回可以平安了。朱棣舍不得杀他,将其押送回北平。

铁鞭灵壁之战后,朱棣再也没有遇到大的战斗,于建文四年(1402)六月十三日,兵临南京城下。李景隆、谷王打开金川门迎降,建文帝不知所终,朱棣取得了靖难之役的胜利。

出兵安南。安南,又称交阯,汉唐时为中国的属郡,五代以后独立,但仍与中国交往密切。在明初,安南国王为陈氏。建文朝,安南发生政治变故,丞相黎季犁自立为帝,改名胡一元,不久又传位其子。

永乐元年,安南国王派人朝贺,自称陈氏无后,自己是陈氏外孙,为众拥立为国王,请求得到朱棣的册封。朱棣听从礼部的意见,派遣官员到安南探访实情。该官员回朝后说现在的安南国王得到了当地人的承认,国家安定。朱棣于是派礼部郎中带着诏书前去安南,正式册封其为国王。

然而永乐二年,原国王的臣属裴伯耆逃到中国,将胡氏篡位的事情揭露。八月,老挝遣人送来了原国王的弟弟陈天平。朱棣无法辨别真伪,暂且将他们安置起来。年底,安南使臣来贺。朱棣让陈天平突然出现在使臣面前,使臣们十分惊愕,纷纷下拜,朱棣由此知道了陈天平的真伪和事情的真相。朱棣遣人责备安南国王,安南国王上书表示欢迎陈天平回国继承皇位。

令朱棣恼怒的是,安南竟然伏兵劫杀由明军保护回国的陈天平。面对这种公开挑衅宗主国威信的行动,朱棣没有犹豫,立即遣兵80万出征安南。80万大军锐不可当,永乐五年将安南国王、太子等人活捉。朱棣遂改安南为交阯布政使司,成为中国的一个省。只是后来明朝迁都北京,安南时有反抗,成为明朝的沉重负担,因此朱棣死后不久,明朝就放弃了对安南的治理。

五入漠北。对明王朝最大的威胁不是南方的安南,而是北方的蒙古。当时蒙古分裂为三部:鞑靼部、瓦剌(là)部和兀良哈部。朱棣对蒙古采用恩威并施、分化瓦解的策略。兀良哈部早已归附,并在靖难之役中为朱棣立有赫赫战功。鞑靼部较强,朱棣有意联络瓦剌,与之抗衡。永乐七年,成祖命丘福率军10万征讨鞑靼,不意全军覆没,因此才有朱棣亲征之举。

永乐八年二月,朱棣亲率50万人出征,太子留守南京,皇长孙留守北京。五月,发现了鞑靼部本雅失里的位置。朱棣命每人自带20日粮食,率轻骑疾驰。在成吉思汗兴起的斡(wò)难河与本雅失里遭遇,双方大战,最终本雅失里败逃。回师途中又遭遇阿鲁台部,激战数日,阿鲁台战败逃遁。朱棣估计敌人可能贪图辎重,必会前来劫掠,便设下埋伏。明军班师时,果然有人来袭。霎时伏兵四起,敌人溃逃,被俘有几十人。朱棣第一次亲征大获全胜,鞑靼部的势力被削弱了。

随着鞑靼部的衰败,瓦剌部强盛起来,时常骚扰边境。永乐十二年(1414),朱棣决定第二次亲征,并让皇太孙随行。六月七日,在忽兰忽失温(今蒙古乌兰巴托东)遇到瓦剌的主力部队。这场战斗十分惨烈,双方损失相当,直到傍晚敌人才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