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战之间》13.“向北发展,向南防御”


面对东北这一“真空”地带,尤其这块“真空”又是块非同一般的战略基地,蒋介石此时也不敢再掉以轻心了,国民党军在美国的帮助之下,正加紧从数千里外的西南运兵前往。东北的数十万伪军没有放下武器,打算同国民党合流。时机越来越迫切了!刘少奇和朱德等也没有丝毫的松懈,正在计划集中共产党的主力全力同国民党来一场关东大角逐。

值得一书的是中共高层领导骨干中,不乏独具慧眼的杰出人才。而中共中央候补委员、新四军第3 师师长兼政治委员黄克诚就是其中的一位。9 月14日,当黄克诚获悉苏军已占领东北,各军区也开始调动少数部队去东北的情况,遂致电中共中央,提出了具有真知灼见的(对当前局势及军事方针的意见和建议)。黄克诚向中央的建议是经华中局电台发出的,在该建议中,黄克诚主要说,我军数量虽大,但精干坚强的主力不多,占领地区大,主力分散,除山东外,突击力量均很薄弱,各根据地内都有敌顽据点,被控制了铁路及大城市,很难独立长期支持大规模战争。为了取得连成一片的大战略根据地,有利于进行长期斗争,军事上应集中主力决战,向东北派出大部队并派有威望的军事领导人去主持,迅速创建总根据地,支援关内战争;并以晋、绥、察三地为关内第一战略根据地,集中10万主力;以山东为关内第二战略根据地,集中15万主力。其他各地区成为两大战略根据地的卫星。东北既能派部队去,应尽量多派,至少5 万人,能去10万最好。为执行上述方针,黄克诚认为山东应调3 至5 万人去东北,华中应调3 到6 万人去山东;在河南及平原主力的一部应调山西;江南(新四军)一个师的主力应调回江北。

黄克诚的大胆设想与刘少奇考虑多日的战略构想可以说是不谋而合。

9 月15日,在重庆进行和平谈判的毛泽东,依据谈判进行情况,致电主持中央工作的刘少奇,提出准备将浙东、苏南、皖南部队在适当时机撤到江北和八路军南下支队与新四军第5 师靠拢的意见。

黄克诚的进言,毛泽东、周恩来的南方战略收缩意见,表明战后中共战略发展方向已有重大变化,这就进一步促使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刘少奇加快了思考。

9 月17日。刘少奇将一个酝酿了十多天的战略构想,通过(为力争东北控制热察之战略计划及工作布置的意见)这一文电,电告正在重庆谈判的毛泽东和周恩来。刘少奇指出:东北为我势所必争,热、察两省必须完全控制。红军在东北现已开始撤退,据说在12月初将撤完。内蒙红军即将撤退,已三次要求我接防德王府、百灵庙一线。傅作义尚未遇到我之打击,胡宗南在敌人掩护下完全可能进入平津,冀东尚有伪满军五个旅及本地伪军共约5 万人,华北、华中、山东伪军尚多。在此情况下,我之战略部署须立即加以考虑。

刘少奇在全面分析全国局势后,提出必须确定“向北推进、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和部队大规模调动的部署,这个“向北推进,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就是“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最初提法。刘少奇的主张是:我们必须在冀东、热河控制重兵,除现在派去东北部队外,并须屯集至少5 万军队在冀东,以备红军撤退时能抢先进入东北。因此,现在必须立即计划调集10万至15万军队到冀东、热河一带。否则将会来不及,对东北与热河的控制,均将没有保障。为了实现这一计划,我们全国战略必须确定向北推进、向南防御的方针。否则我之主力分散,地区太大,处处陷于被动。因此,我们意见,新四军江南主力部队立即转移到江北,并调华东新四军主力10万人到冀东,或调新四军主力到山东,再从山东、冀鲁豫抽调10万人到冀东、热河一带。而华东根据地则以剩余力量加以扩大去坚持。为了加强冀热辽地区工作,应即成立冀热辽中央局,派高岗、富春、康生等去工作,并须组织强有力的军事指挥机关,以陈毅或林彪或徐向前去担任。

9 月18日,刘少奇起草的中共中央向中共谈判代表团的通报电文中还反映了饶漱石和黄克诚的建议。该电文主要内容如下:(一)西安确息,英美高级人员向国民党高级人员说:如果此时共产党控制张家口、承德、山海关一带,并利用苏联掩护控制满洲,则英美将来在和平会议上对国共问题不能不采取折衷办法,如果中共此时没有实行此着,则中共问题不难解决云。

(三)满洲四周连接苏联势力,南面旅大又系苏联军事管制地带,故我们如能控制热、察及冀东,在满洲沿海又配置数万兵力,即可阻止蒋军进入满洲,控制东北,此着关系极大,……昨电抽调10万至15万兵力的部署望速考虑。又饶漱石提议从新四军调数万兵力到山东,以便山东兵力能迅速进入东北。黄克诚提议陇海以南兵力北调,以热、察、东北为第一全国战略根据地,以山东、太行为第二战略根据地,其余为卫星,他认为如此,可长期坚持,一切不怕。

在这份电报中,刘少奇对黄克诚的建议的概括稍有出人,但基本反映出了其向北推进和发展的思想。

9 月19日,毛泽东就刘少奇、朱德17日电复电表示完全同意,并寄予了高度的信任。毛泽东指出:完全同意提出筠电所提战略部署,苏南、浙东、皖南主力迅速即开,冀东屯兵五万,并成立冀热辽中央局及军事领导机关,人选请你们考虑。建议由政治局形成决议,在此工作紧张时期内,全权委托书记处及中央主席及代主席行使政治局职权。

接到毛泽东电示后,刘少奇立即召开政治局会议,在延安的重要领导人共十八人参加了会议,主要是讨论将原来中共中央决定的“向北防御,向南发展”的战略方针改变为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刘少奇首先让大家传阅毛、周的电报。接着指出:“我们今天的方针应确定,这是最重要关头。方针即刚才这一电报上所说的——力求控制热察两省,控制东北。搞得好,苏也可掩护我们。仅有苏联帮助,不成功。要我们有决心,有坚决行动,舍得把其他地方丢了,以保障这一块,才有可能。是否有危险性——‘两头塌’?可能。但赶快动作,利用时机,还可能实现。因此,我们要当着(成)全军全党的任务提出,完成这样的计划。现在问题就是快的问题,一刻千金。大缺点就是没有飞机,时间太迫促,干部走得慢。因此,可能做到,但保证难说。危险有一点,但只要搞到了冀东与满洲,劣势总比无势好。因此我们应向北发展,南面可采取防御。”

这次会议将战略方针的提法确定为“向北发展,向南防御”。根据这个战略方针和毛泽东的安排,刘少奇提出调整全国兵力部署的具体计划:苏南主力撤退,王震部回来;山东第一步调6 万兵出来,3 万去东北,3 万去冀东。派李富春为冀热辽中央局书记,林彪为司令,萧劲光。李运昌为副司令,罗荣桓调东北。新四军到山东,陈毅、饶漱石到山东成立华东局;华中由邓子恢、谭震林等人成立分局去坚持,归华东局领导。东北局现已去了,再派5 万军队去,各地送ito 个团的干部,在东北内部再组织20万武装。

会议同意刘少奇的报告,并通过毛泽东、周恩来提出的关于组织问题的建议,决定:“在工作紧张时期内,书记副书记行使政治局职权。

同日夜,刘少奇代中共中央起草向各中央局发出(目前任务和战略部署)的指示电指出:目前全党全军的主要任务,是继续打击敌伪,完全控制热、察两省,发展东北我之力量并争取控制东北,以便依靠东北和热、察两省,加强全国各解放区及国民党地区人民的斗争,争取和平民主及国共谈判的有利地位。……全国战略方针是向北发展,向南防御。只要我能控制东北及热、察两省,并有全国各解放区及全国人民配合斗争,即能保障中国人民的胜利。

至此,刘少奇代表中共中央正式确定了在全国的战略方针是“向北发展,向南防御”,并具体阐述了这一方针的内容和部署。

“向北发展”,就是大力发展东北、华北共产党及其军事力量,力争控制热河、察哈尔两省,建立巩固的革命根据地,以便依靠东北和热。察两省,支持全国各解放区及国民党统治区人民的斗争。

“向南防御”,就是收缩战线,集中力量对付国民党军队的大举进攻,保证共产党军队主力完成向北发展的任务。

这个“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的主要部署是:卜)晋察冀滁冀东外)和晋绥两区现有力量,坚决打击傅作义、马占山向察哈尔、张家口的进攻,完全保障察哈尔全境、绥远大部、山西北部及河北一部,使之成为以张家口为中心的基本战略根据地之一。

(二)山东主力部队和大部分干部迅速向冀东及东北出动。先由山东调3 万兵力到冀东,协助冀热辽军区肃清伪军,开辟热河工作,完全控制冀东、锦州、热河。由山东调3 万兵力进入东北发展。

(三)华东新四军(除5 师外)调8 万兵力到山东和冀东,保障与发展山东根据地及冀热辽地区。浙东部队向苏南撤退,苏南、皖南主力撤返江北。

(四)成立冀热辽中央局,并扩大冀热辽军区,以李富春为书记,林彪为司令员。罗荣桓到东北工作。将山东局改为华东局,陈毅、饶漱石到山东工作。现在的华中局改变为分局,受华东局指挥。

(五)晋冀鲁豫军区,竭力阻滞并打击顽军北上部队,准备3 万兵力,在11月内调到冀东和进入东北。

(六)全国战略方针是向北发展、向南防御,只要我能控制东北及热、察两省,并有全国各解放区及全国人民配合斗争,即能保障中国人民的胜利。

由“向南发展”到“向北发展”,完成这一举足轻重的战略转移,中共中央用了40多天。这首先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领袖们集体智慧的结晶。在这数十日内,作为这一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之一的刘少奇则适时把握住了中国革命形势所出现的这一“千载一时之机”,能动地执行了中共中央关于迅速争取东北的决策,高瞻远瞩,多谋善断,抓住稍纵即逝的有利时机,并在这一战略方针的形成、制定和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由于这一方针的确定以及一系列重大部署的实施,对于敢于发动反共内战的蒋介石将会产生致命的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