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战之间》27. 决计避战一一个根本性意见


我军放弃山海关后,开始北上;而国民党军占领山海关后,除留第13军之54师、第52军之195 师守备山海关及附近战略要点外,其主力部队继续北进,企图趁我军兵力转移不及组织新的防御之机,夺取北宁路山海关至锦州段。

此时,杨国夫的山东7 师因撤出山海关前,军情太急未及通报李运昌,直到第二天李运昌才获悉杨7 师已撤至绥中。毛泽东主要是靠收听新闻广播得知山海关我军已失利的消息的。尽管战况很不妙,但毛泽东考虑到独霸东北的需要,山海关。绥中之线还是要坚守。为此,他致电李运昌、沙克、命令“山海关、绥中、兴城之线,必须坚守。掩护我主力黄梁集中锦州。时间至少三星期,多则两个月。”在此电中,毛泽东指示李运昌、沙克报告所部兵力和战斗力情况。

李运昌如实报告了其所掌握的军情:山海关至兴城一线共有正规部队二万人。其中山东部队(杨师)有战斗力,他属下的冀东19团、22团是县大队改编的,战斗力差;还有地方武装和驻葫芦岛的36团也都没什么战斗力。电报实际上反映了靠李昌所部坚守绥中兴城一线,恐难以胜任。

中共中央收到11月16日李运昌的电报后,决定改变计划,遂于17日致电黄克诚、程子华、李运昌等,命令李运昌。杨国夫7 师在锦州地区运动防御,实行“节节坚决抗退,既不死守,又不轻易放弃阵地。”同时命令黄克诚、梁兴初部迅速集结到锦西地区,“待敌深入锦西、兴城线,从敌左侧后突然攻击”。

但是,当中共中央的以上指示尚未及执行的时候,杜幸明已经抢在了前头。杜聿明严厉地斥责了第52军军长石觉没有乘胜实行战场外追击的失职行为,命令各部继续北进。11月18日,第52军之25师沿临(榆)锦(州)公路和向绥中进犯。第13军以3 个师兵力,分左右两路向绥中围攻。25师占领沙河站。

是时,杨国夫师刚从山海关撤至绥中,部队极度疲劳,尚未喘口气,国民党军就紧紧跟上来。杨国夫只得布置部队再行抵抗。随后,由于敌强我弱,不利于再战,杨国夫即指挥7 师继续后撤了。这样到了11月19日前后,国民党军侵占了沙河站、绥中等地。

随着绥中的失守,兴城、锦州便暴露在国民党军的兵锋之下。东北军事形势突变后,毛泽东依据的还是山海关之战前东北局所反映的东北情况,仍希望待黄克诚和梁兴初两支主力部队到达山海关地区后,集中兵力与国民党军决战,举行反攻,最终达到独占东北的目的。毛泽东这一意图反映在11月15日给彭真和林彪的电示中。电报指出:目前山海关作战并非真面目战斗,我黄梁二部4.2 万远道新到,官兵疲劳,地形不熟,目前开至义院口、驻操营,必无好仗可打,即使歼敌一部,不过战术胜利而兵力暴露,不得休整,势将处于被动……俟敌进至绥中地区或兴城地区业已疲劳消耗至相当程度,我则可集中最大兵力,计黄克诚3.5 万。梁兴初7000,杨国夫7000,李运昌、沙克在盘山、锦州至山海关一带者至少2 万,共约7 万人,于最有利之时机地点,由林彪或罗荣桓亲去指挥,举行反击……总之,从内线作战着眼,此种方针最为有利。

毛泽东是要彭真和林彪将主力隐蔽在锦州一带地区,进行内线作战。应该说,毛泽东的设想是很好的,但由于东北实际情况变化太快,而且形势发展下去将对中共越来越不利。此时作为总司令的林彪比谁都着急,遗憾的是“强将手下无强兵”,林彪“巧妇难为无米炊”,他也拿不出好办法。他习惯于用小指挥班子,指挥起来轻便迅速灵活。这时他离开了锦州的指挥部,前往兴城、锦西察看地形,同时等待新四军第3 师和八路军山东梁兴初部的到来。

在兴城,林彪了解到了山东7 师杨国夫部“伤亡失散千余人,极疲惫。无棉裤,许多无鞋,赤脚战斗”。林彪会用兵,也懂得爱兵。他认为杨7 师不能再打了,应撤到后方休整或剿匪,暂时不参加正规作战。

11月21日,山东军区一师师长梁兴初和政治委员梁必业带8000人由山东昌邑、寿光,经河北霸县、玉田,从冷口出山赶到了兴城。梁师是一支能征善战的红军部队,但此时已是疲劳不堪,必须立即进行休整了。

林彪还仔细检查了其他部队的情况,结果他认为,依照现有条件,根本不可能打胜仗。

11月22日,中共中央指示林彪、罗荣桓、李运昌。黄克诚、刘震:顽第13军、第52军向锦州急进,望集中营口。沈阳主力到锦州方面,会同已到锦州以西地区的山东第1 师和已至冀东正向锦州方向疾进的新四军第3 师,隐蔽集结于兴城、锦西、锦州之三角地带,俟敌进至绥中、兴城一带疲劳消耗至相当程度时,集中最大兵力,于最有利的时机、地点,举行反攻,分作几次战斗,各个歼灭进犯敌军。

但此计划因我军主力还未赶到,随着11月18日绥中失陷和11月22日兴城、锦西、葫芦岛的很快失守,计划未能实现。

至11月中旬,由于中共开往东北的部队尚未完全到达,加之新区缺少人民支援,因此,战场对东北我军不利,不具备打大仗的条件。

22日,林彪向中央军委和在沈阳的东北局彭真、罗荣桓发了个电报,汇报了此次前方调查的情况,并摆开了自己的看法,提出了一个根本性的意见。该电内容如下:军委、彭、罗:连日我在兴城、锦州一带所见所闻,我部队已参加作战者皆疲惫涣散,战斗力甚弱。新兵甚多,缺乏训练。梁师刚到,黄师尚未到达,远落敌后。各部皆疲劳,武器弹药不足而未得补充;衣鞋缺乏,不惯吃高粱,缺少费用。此外,自总部起各级缺乏地图,对地理形势非常不了解。通讯联络至今混乱,未能畅通。地方群众则未发动,土匪甚多。敌迂回包围时,无从知道。敌人利用我以上弱点,向我推进,并采取包围迂回。依据以上情况,我有一个根本意见,即:目前我军应避免被敌各个击破,应避免仓皇应战。应准备放弃锦州以及以北二三百里,让敌拉长分散后,再选弱点突击。……目前黄梁二师皆我亲自指挥,如能求待有利作战时,即进行权力寻求战机。侧面的歼灭战,此可能性仍很大,但亦不拟轻易投入战斗……

林彪1945年11月22日9 时锦西彭真、罗荣桓按此电后,经研究认为符合实际情况,故同意避战,并报请中央批准。

28日,中央军委批准林彪的这一意见。同时指出:仍应力争消灭敌人一二个师,迟滞敌人前进,以打击国民党军的嚣张气焰,掩护后方有秩序的撤退。

这就是我军进入东北初期,林彪从战场实际和东北敌我武装力量状况的实际出发,从一个军事指挥员角度提出的著名的根本性意见。应当说,这个意见在当时的条件下,是清醒的。冷静的和比较符合东北地区斗争实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