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师决战》50、把小淮海变成大淮海


攻取宿县,切断津浦线,完成对徐州之敌的战略包围,前线指挥员与最高统帅部不谋而合。

宿县是津浦路上徐州至蚌埠间的重镇,国民党军补给基地,而且又有重兵守备。打宿县是要有胆识、有勇气的。自10月下旬的电报来往中,毛泽东与刘、陈、邓、粟等多次就在徐蚌段歼敌的设想进行磋商。

早在淮海战役准备阶段,毛泽东就盯住了津浦线。10月22日,毛泽东在给饶漱石、粟裕、谭震林并告陈毅、邓小平的电报中指出:“我们预计是以一部留在郑州、淮阳之线,以主力于邱李两兵团大量东援之际,举行徐蚌作战,相机攻取宿县、蚌埠,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破毁津浦路,使敌交通断绝,陷刘峙全军于孤立地位……对于保证淮海战役取得大胜,将有极大作用。”

正在指挥中野主力攻取郑州的邓小平、陈毅当即回电,表示“完全同意华野直出徐蚌,牵制孙刘,协同华野作战”。

10天之后,陈、邓二人率领中野将士越黄泛区东进的时候,又在吉普车上反复商量。宿营后,邓小平以陈、邓名义草拟电文上报军委,又提出三个新方案。其第二方案为:如邱清泉已缩徐州,刘汝明在杨山、黄口,孙元良在宿县南北,我则以“以3 、广两纵及赵健民部割断徐州与刘汝明联系,并积极由西向南攻击徐州”,“我以一个纵队以上兵力攻占宿县、徐州中间地区,并由南向北攻击徐州”,“主力位于铁路西侧,吸引孙兵团北援所部歼灭之”。

果然不出陈毅、邓小平所料,第二天即11月3 日,孙元良兵团到宿县,刘汝明兵团放弃商丘,邱清泉兵团亦移至徐州附近。

这一天,刘伯承在豫西召集中野部分高级将领分析敌情。面对战场上形势的急剧演变,刘伯承拿着铅笔,一边轻轻敲打着墙上的地图,一边阐述他对徐州战场前途的估计。会议结束后,他和副政委邓子恢、参谋长李达反复磋商之后,将他们的战略意图拟定电文,上报中央军委,并告陈、邓,提出了陈邓主力应力求首先截断徐宿间铁路,造成隔断孙元良、会攻徐州之形势的建议。

电报说:“蒋匪重兵守徐州,其补线只一津浦路,怕我截断,故令孙元良兵团到宿县(今日已全到),邱清泉、刘汝明两敌亦有如陈邓所料之趋势。只要不是重大不利之变化,陈邓主力似应力求首先截徐、宿间铁路,造成隔断孙兵团,会攻徐州之形势,亦即从我军会战重点之西南要线斩断敌人中枢方法收效极大。盖如此,则不仅孙兵团可能北援,便于我在运动中给予歼击,即邱兵团亦可能被迫南顾,减轻其东援之压力,对整个战役帮助较大。请陈邓切实考虑,机动行事。”

陈毅、邓小平当天正在拓城西北的刘楼,深夜进到毫县。5 日,接毛泽东电示:“第一方案你们到永城后不停留,继续东进,完成对宿县的包围,然后看情况,好打则歼灭之,如敌援甚快不好打,则打援敌。”

当天,陈、邓指挥中野主动进入商丘东南地区,发现国民党第四绥靖区部队停留在商丘及马牧集地区,陈、邓当即决定举汴(开封)徐(州)段作战,先歼该敌,吸引邱兵团西援,配合华野作战。

11月8 日9 时半,粟裕、陈士纸张震致电谭震林、王建安等,并报中央军委、陈毅邓小平、华东局。电报说:据各部近日获俘供称:敌有南撤企图。黄兵团及第44军已撤新安镇及其以西,并有续向运西撤退模样。我们除令各部以猛烈动作迅速截歼,并令苏北第11纵迅北插赵墩,务使黄兵团不能通过运西外。请谭、王即令第7 、10、13纵迅速、全力南下铁道线,使敌无法西撤,并建议豫皖苏部队迅速破击徐蚌路。

当天申时(15-17时)粟、陈、张致电中央军委、陈毅。邓小平、华东局、中原局,报告了围歼黄兵团的最新部署:第10、7 、13纵迅速向铁路挺进;苏北第u 纵、江淮独立旅主力由运河西岸协同第4 、8 纵首先夺取运河铁桥,尔后转兵向西,协同由运河南下的第10、7 、13纵南北夹击赵墩、曹八集地区的国民党第门兵团,并以一部控制窑湾、宿迁段运河,防堵黄兵团西窜;第8 纵首先集中兵力袭歼运河车站、炮车地区守敌,控制该段两侧运河与沂河之间地区,部署阻击东援之第13兵团及可能西撤之第7 兵团。集中第1 、6 、鲁中纵队首先围歼杨家集、瓦窑地区之第100 军。第9 纵围歼新安镇之敌。苏北兵团主力(王张第u 纵在内)即由阿湖、高流挺进新安镇西南之龙泉河、大小冲子、堰头镇地区,切断黄匪向西南退路,尔后协同第1 、6 、9 、鲁中纵队,分批聚歼黄兵团于新安、瓦窑、马圩、堰头、龙泉沟之间地区。

中央军委批准了粟裕的计划。11月9 日16时,毛泽东起草致陈毅、邓小平、粟裕、陈士渠、张震并告谭震林、王建安电,明确告之:徐州敌有总退却模样,你们按照敌要总退却的估计,迅速部署截断敌退路,以利围歼是正确的。

毛泽东要求,陈毅、邓小平“直接指挥各部,包括1 、3 、4 、9 纵,应直出宿县,截断宿蚌路,4 纵不应在黄口附近打邱清泉,而应迅速攻宿县,1 纵在解决181 师后,应立即去宿县。华野3 、广两纵的任务是对付邱清泉,但应位于萧县地区从南面向黄口、徐州线攻击,以便与宿县我军联结。如敌向南总退却时,则集中六个纵队歼灭之”。

“粟陈张先令谭王集中7 、10、13纵及由南向北之11纵,以全力向李弥兵团攻击,用迅速手段歼灭该兵团的全部或大部,控制并截断徐州至运河车站之间的铁路,运东主力则歼灭黄兵团。”

毛泽东估计,“只要以上几点办到,就能破坏敌人总退却的计划,遭我全部歼灭,并占领徐州。现在不是让敌人退至淮河以南或长江以南的问题,而是第一步(即现在举行之淮海战役)歼敌主力于淮河以北,第二步(即将来举行的江淮战役)歼敌余部于长江以北的问题。”

为鼓舞士气,毛泽东在电报最后指出:“敌指挥系统甚为恐慌混乱,望你们按照上述方针,坚决执行,争取全胜。此时我军愈坚决,愈大胆,就愈能胜利。”

这个决战的总方针就是隔断徐蚌,全歼刘峙集团。毛泽东的这个战略决策,是淮海战役取得伟大胜利的关键一着。它再一次表明,毛泽东的战略指导,远远高于蒋介石。

对于其决策后的部队行动,毛泽东十分关注。

当天深夜23时至次日3 时的四个小时内,毛泽东连发四封电报。他在给粟裕、张震并告华东局、陈毅、邓小平和中原局的电报中提出:“应极力争取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人主力,勿使南窜。华东、华北、中原三方面应用全力保证我军的供给。”

毛泽东指示:你们应集中全力攻取宿县,歼灭孙元良集团,控制徐蚌段,断敌后路,愈快愈好。对刘汝明部不要理他。

毛泽东还急切地询问:你们主力是否已到达宿县附近,并开始向宿县攻击?你们务须不顾一切,集中四个纵队全力攻取宿县,歼灭孙元良等部。

电报结尾都有“至要至盼”四个大字。

至此,打宿县的战略部署已经完成。更重要的是,最初意义上的淮海战役,已发展为南线两大野战军同中原国民党军的一场规模宏大的决战。由原定打淮阴、淮安,打海州、连云港,歼灭黄百韬兵团等十几个师,发展为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黄海之滨,西至豫皖边境,北自陇海路两侧,南至淮河的广阔战场上,同国民党80万军队进行大决战,“小淮海”变成了“大淮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