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日落三八线》03章 鸭绿江大军夜渡 清川江旗开得胜


(1)没有锣鼓,没有鞭炮,志愿军悄无声息地过了江。

1950年10月19日,这是一个载入史册的日子。

拂晓,北京城还沉浸在梦乡中,几辆汽车从寂静的长安街急驶而过,车轮碾在路面上, 发出沙沙的声音。坐在车内的彭德怀、高岗昏昏欲睡。昨夜,毛泽东、周恩来和他们一起反 复研究入朝作战的方案,彻夜未眠。汽车到达西郊机场,彭德怀才猛然醒来。

9时,飞机落在沈阳机场。彭德怀和高岗立即赶到东北军区司令部。彭德怀郑重他说: 从今天起,我国就开始进入战争状态。这次志愿军入朝作战,可比辽沈战役的规模大得多, 任务要艰巨得多。过去我们在国内作战,物资弹药主要靠敌人供应,现在是靠我们自己,东 北地区是志愿军的后方基地,你们要紧急动员,全力以赴。

当天下午,彭德怀和高岗飞到安东,这时,各部队正待命出发。彭德怀到了招待所,来 不及进屋,就在院子里向13兵团领导人传达了在北京研究的作战方案。

彭德怀匆匆看望了部队。

这是一个冷风夹杂着细雨的日子。

飘飘荡荡的云雾象厚重的幕布,紧裹着鸭绿江,更增添了一种神秘的色彩。志愿军大军 已经在江北堤岸上集结,此刻,他们格外依恋自己祖国的土地。他们中的许多人不久前还在 这片辽阔的国土上用自己粗大的手垦荒,汗水流进了黑色的沃土。一位四川籍士兵说:我们 四川啥子都有。人称天府之国,真是个顶好的地方。一位云南籍士兵夸耀:我们云南的冬天 和这个朝鲜不一样,一年四季都是春天。作什么都便易。一个东北籍士兵说:冷算什么。俄 们那里煤炭用不完,山上到处是木头,保险冻不着。来自大行山的士兵怀念自己家乡的柿 子。山东籍的士兵夸奖“二十个茧缫一两丝”的山蚕。祖国的一切都使士兵产生一种亲切、 温暖的感觉,忍不住地心里默念着:

“再见吧,亲爱的祖国!祝福你的儿子们旗开得胜吧!”

士兵们看到清清的江水,便摘下搪瓷茶杯,顺手舀了一碗,先尝了一口,江水甘甜而清 凉,沁人肺腑,接着便一仰头,贪婪地一口气全灌下去。这是祖国的水呵!

一些士兵忙忙碌碌地拉起横幅标语。不少部队就地开了动员大会,有位士兵站在江边写 了一首诗:

美帝好比一把火,
烧了朝鲜烧中国;
中国邻居快救火,
救朝鲜就是救中国。

这首诗形象他说明了抗美援朝和保家卫国的关系。

不少士兵的决心书都写着“保卫和平,保卫国家,就是保卫家乡”和“打败美帝野心 狼”等豪言壮语。一名连队的初级军官麻扶摇听了心情很激动,也在本子上写了“雄赳赳, 气昂昂,横渡鸭绿江”。特别是原准备回家结婚的士兵和几名新婚不久就参军的东北籍士 兵,都决心“援朝胜利再回家”。这些普通士兵的情怀,使他脑海里现出了“中华好儿女” 几个大字。他把这些内容写成了一份诗歌形式的《决心书》,在出国作战誓师大会上宣读: 雄赳赳,气昂昂,
横渡鸭绿江,
保和平,卫祖国,
就是保家乡,
中华好儿女,
齐心团结紧,
杭美援朝,
打败美帝野心狼。

新华社记者陈伯坚正在集结的部队采访,热情肯定了这首 诗,并建议把“横渡鸭绿江”改为”跨过鸭绿江”,以表现英雄气概;把“中华好儿女”改 为“中国好儿女”,以增强读音脆度。他将这首诗引用在他的战地通讯《记中国人民志愿军 部队几位战士的谈话》,作曲家周巍峙从报上摘出这首诗,谱上了曲子,这首歌的名字就叫 做《打败美帝野心狼》,当月30日在《人民日报》发表,这首歌改名为《中国人民志愿军 战歌》。

彭德怀非常喜欢这首歌。

东北的夜幕降临得格外早,不到17时,已看不见灯光,看不见闲杂的行人。

19日17时半开始,部队开始过江,队伍像一股铁流似地涌上鸭绿江大桥。在这和祖国 告别的时刻,士兵们都士气高昂、精神百倍。祖国慢慢地在他们背后了。

桥下,江水缓缓地流着。阴沉沉的天空中,只有阵阵入冬的寒风轻轻袭来,掠过江面。 此刻,从司令员到士兵,每个人都心潮起伏。有的士兵在数着这座桥有多少步长,——中国 到朝鲜不过1500步的距离。

从这一夜起,志愿军4个军和3个炮兵师,分3路先后渡江。第40军由安东过江,第 39军从安东、长甸河口过江,第42、38军由辑安渡江。第50、60军也随后过江。

部队都是在黄昏开始渡江,拂晓停止。

一连几天,部队源源不断地往上拥,如潮水般泻出去,鸭绿江沸腾了。但是,敌人却一 无所知。

这一天,毛泽东发电报给中南局、华东局、西南局、西北局负责人,告知:

“为了保卫中国,支援朝鲜,志愿军决于本日出动。先在朝鲜北部尚未丧失的一部分地 方站稳脚,寻机打些运动战,支持朝鲜人民继续奋斗。在目前几个月内,只做不说,不将此 事在报纸上做任何公开宣传,仅使党内高级领导干部知道此事,以便在工作布置上有所准 备,此点请各中央局加以注意。”

毛泽东还批准了彭德怀提出的关于志愿军出国作战前后的宣传报道问题:

“在战斗打响之前,应绝对保密。打响之后,新华社在报道和广播方面也应注意分寸。 要设法转移敌人的视线,使其产生判断上的错觉,以便我军各路部队迅速隐蔽过江投入战 斗,取得战斗的主动权和有利战机,力争初战的胜利,以提高士气,稳定人心,扭转被动局 面。”

这天傍晚,大部队出发之前,彭德怀在鸭绿江边与前来送行的高岗等领导人匆匆握手告 别。他仍然身着从西安穿来的旧粗呢子黄军装,率先跨过鸭绿江。

汽车进入朝鲜国土,彭德怀猛然招呼停车,将头伸出车外默默地向大桥北方了望片刻。 那边朦胧的村庄,飘荡着缕缕的炊烟,连绵的群山上,点缀着苍郁的松林。他是想再望一眼 祖国的大好河山呢,还是望一眼这随时可能遭敌机炸毁的鸭绿江铁桥呢?或是了望随后渡江 的志愿军先头部队呢?他没说一句话,即命令司机“开车”!

汽车在雨雪中抵达朝鲜的边境城市新义州,市区一片黑暗,没有行人。汽车停在一条十 字路口。这时得知:今天敌人占了平壤,现在金日成已撤离德川。彭德怀立即把五万分之一 的朝鲜地图铺在地上,拿过蜡烛来仔细查看。根据朝鲜人民军的现状和敌人进攻的速度,他 估计志愿军过江后,难以抢占平壤到元山的原定的防线,可能要在德川、宁元线以北和敌人 打一场遭遇战。

(2)毛泽东8天内给朝鲜前线发了29封电报。

10月20日,北京,中南海丰泽园里的菊香书屋,毛泽东时而审视着军事态势图,时而 对总参谋部代拟的作战电稿,看得很细,很慎重,经他修改批准后,发到前方。

从决定出兵至今,朝鲜战场形势变化得出人意料,他感到一种莫名其妙的躁动。

民族将这样一副重担压在他的肩头,他不会被压垮,但深深感觉这副担子的真正分量。

10月14日,他和彭德怀还分析判断:

“美军现尚停留在三八线,它进攻到平壤需要时间,由平壤再向德川进攻又需要时间。 如平壤美军不向德川进攻,元山的伪军估计也难于单独进攻,这样就给我军的开进及修筑布 防的时间。”

他们没想到敌人北犯甚快。

10月19日,志愿军出兵渡过鸭绿江,美军同时占领平壤。20日,美空降187团在平壤 以北实行空降。入朝的美军地面部队有3个军6个师12万人。麦克阿瑟坐着飞机飞临朝鲜 战场上空视察,并扬言要在“感恩节”(11月23日)前结束战争。敌人急速进攻,志愿军 先敌到达预定地区组织防御已不可能,迫使毛泽东不断改变战役决心和部署。毛泽东没想到 他们前进得这么快,不过对手也没想到中国已经出兵。

为了打好志愿军出国第一仗,毛泽东事必躬亲,电文频繁。

10月21日:2时半,3时半,4时,20时,他一天中给彭德怀发了4封电报。

10月22日:7时,9时,两封电报;

23日:未记时,7时,14时,17时,4封电报;

24日:8时,17时,两封电报;

25日:未记时;6时,6时,6时半,17时,5封电报;

26日:2时,4时,5时,14时,16时,23时,6封电报;

27日:10时,22时,未记时,3封电报;

28日:11时,16时半,20时,3封电报。

这8天,192个小时,毛泽东共给朝鲜前线发去29份电报。可以说是日理万机,废寝 忘食。

所有这些电报都是毛泽东亲自起草的。而除了这些给彭德怀等人的电报外,他还要处理 别的事务。8天之中一共是38份电文、批示。

20日,毛泽东彻夜未眠。次日凌晨2时半,毛泽东致电彭德怀:

“截至此刻为止,美、伪均未料到我志愿军会参战,故敢于分散为东西两路,放胆前 进。”

毛泽东的目光似乎能穿透一切。他审时度势,当机立断。凌晨3时半,电告彭德怀放弃 原来的计划,改取从运动中歼灭敌人的方针。他指出:

“现在是争取战机问题,是在几天之内完成战役部署,以便几天之后开始作战的问题, 而不是先有一个时期部署防御,然后再淡攻击的问题。”

凌晨4时,东方已经透出一丝鱼肚白,天空一片苍茫。毛泽东辗转反侧,仍然没有睡 意。他一跃而起,在柔和的灯光下,伏案起草电文,嘱咐彭德怀:

“隔断东西之敌。”

毛泽东对兵法的研究有深厚的功底。他在运筹帷幄时,能够大胆实践。

毛泽东自己说,他一开始打仗时,并没有读多少兵法书,更不像有些人所说的那样,是 靠《孙子兵法》、《三国演义》来指挥的,主要的是靠长期革命战争实践中积累的经验。他 说,直到1936年,他写《中国革命战争和战略问题》一书时,才逼着他研究了一些资产阶 级军事学,也研究《孙子兵法》。可以说,毛泽东对中国古代兵法的研究、对自己亲自领导 的战争经验的总结,是在战争中不断探索,不断提高的。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是毛泽东一贯重视的战术。

23日7时,毛泽东为了达到战略、战役上的突然性,致电彭德怀等人时强调:

“我各部派遣远出之侦察队,均要伪装朝鲜人民军,而不要称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借以 迷惑敌人。”

23日21时,毛泽东给彭德怀的另一封电报中说:

“朝鲜战局,就军事方面来说,决定于下列几点。第一是目前正在部署的战役,是否能 利用敌人完全没有料到的突然性,全歼2个3个甚至4个伪军师(伪3师将随伪6师后跟 进,伪1师亦可能增援)。此战如果是一个大胜仗,则敌人将作重新部署,……如果这次突 然性的作战胜利不大,伪6、7、8师主力未被迅速歼灭,或被逃脱,或竟固守待援,伪1、 伪首及美军一部增援到达,使我不得不于阵前撤退,则形势将改到于敌有利;熙川、长津两 处的保守也将发生困难。第二是敌人飞机杀伤我之人员、妨碍我之活动究竟有多大?如果我 能利用夜间行军作战做到很熟练的程度,敌人虽有大量飞机,仍不能给我太大的杀伤和妨 碍,则我军可以继续进行野战及打许多孤立据点。即是说除平壤、元山、汉城、大邱、釜山 等大城市及其附近地区,我无飞机无法进攻外,其余地方的敌人,都可能被我各个歼灭,即 使美国再增几个师来,我也可各个歼灭之。如此,便有迫使美国和我进行外交谈判之可能; 或者待我飞机、大炮的条件具备之后,把这些大城市逐一打开。……第三,如果美国再调5 个至10个师来朝鲜,而在这以前,我军又未能在运动战中及打孤立据点的作战中,歼灭几 个美国师及几个伪军师,则形势也将于我不利。如果相反,则于我有利。以上这几点,均可 于此次战役及尔后几个月内获得经验和证明。我认为我们应当力争这次战役的完满胜利,力 争在敌机炸扰下,仍能保持旺盛的士气,进行有力的作战。力争在敌人从美国或他处增调兵 力到朝鲜以前,多歼灭几部分敌人的兵力,使其增补赶不上损失。总之,我们应在稳当可靠 的基础上,争取一切可能的胜利。”

“诱敌深入,聚而歼之,”也是毛泽东非常推崇的战术。

毛泽东谈《宋史》时,在批注中两次称赞契丹善于用“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战术, 批评宋太宗“总不省”,“不知兵”,不是契丹的“敌手”。

23日14时,毛泽东给彭德怀等人的电报中说:

“请速令40军主力即在温井地区荫蔽集结,以一部控制熙川,不要去云山、宁边与敌 过早接触。39军即在龟城地区集结,亦不要去泰川。该两军侦察部队不要到定州、博川、 宁边、球场去了。要注意避免和敌打响,要将熙川、温井、龟城一线以南地区让给敌人,诱 敌进入,利于歼击。38军应迅速前进。”

中南海一直和朝鲜前线保持热线联系。

10月25日,毛泽东给彭德怀、邓华的电报中说:

“(一)敌已开始发现我军。昨(24)日夜伪某部称:敌主要为八路军,企图经云山、 温井山路,集结北镇,又空军夜间侦察报告称,敌军车辆正自江界络绎南下等语。估计今明 两日被敌发现必更多。

(二)请考虑于明(26)日或27日,先抓住一两部敌军围攻,不使逃脱,吸引敌主力 增援。是否妥当,请酌定。

(三)伪1师确到宁边、龙山,请告39军注意抓住。伪7师主力尚在江东。”

25日,彭德怀命令40军尽快通知先头部队立即停止前进,就在温井以西准备一个“口 袋”,消灭进攻北镇的敌人。118师接到命令后,是一片沉静,没有通常那种接受命令后表 态和保证。这是出国后的第一仗,其胜负的影响,不能不使大家陷入深深沉思中。

118师师长邓岳思考了足足十几分钟。他是湖北麻城人,1930年入伍,身经百战,他终 于打破了沉寂,果断他说:我看,这个仗可以这么打。他指着地图说:敌人沿温井到北镇的 公路冒进,我们的部队恰恰在沿这条线的北侧宿营,我们可以依托这东木山下的若干高地, 居高临下,趁敌人还未发现我们,打他个措手不及。

邓岳看看手表,说:现在已经是凌晨4点钟,部队大的调动来不及了,这个仗就要354 团打。

战斗部署决定后,指挥所里忙着下达各种战斗命令,一切情况都证明彭德怀的估计的正 确。

就在这一天,早晨7时,晨雾刚刚散去,云山至温井公路上就响起了马达声,志愿军 40军120师360团首先与北犯的李承晚军队伪1师交火。

10时许,伪6师一支车队如入无人之境,沿着温井至北镇的公路直开过来。

轰!轰!公路响起一阵爆炸声,地雷响了。敌人的汽车竟没炸翻,车连停也没停一下, 就好像没有这回事似的。看来,他们把这地雷的爆炸,只不过当作朝鲜人民军小股部队的阻 击。他们想不到会有新的对手将和他们较量。

这时,又传来了一片沉重的马达声,敌人大队人马在公路上出现了,前面是满载步兵的 7辆卡车,紧跟在后面的是两路纵队的步兵行列,后面又是吉普车、卡车、炮车……。

突然,激烈的枪炮声响起了,志愿军40军118师354团展开了火力袭击,353团给予 了配合。汽车停止了,车上的敌人纷纷跳下车来,并且立即向路边的一个小山包奔去,抢占 制高点。志愿军士兵扑得猛,跑得快,抢上山头时,敌人还在离山头30多米的山腰里爬 哩!他们居高临下把手榴弹一甩,把敌人打得昏头转向,地上躺着一大片敌人的尸体,活着 的敌人回头就跑,有的竟滚下山去。

后面的敌人见势不妙,企图掉头就跑,又被拦截。志愿军士兵如猛虎下山,吼声震天, 刺刀闪着寒光,战斗进行到下午14时,这个被敌人誉为精锐的伪6师2团加强营全部被歼 灭,共击毙500余人,缴获汽车30多辆,美国上校顾问赖勒斯被擒。

当晚,118师、120师乘胜占领温井。这是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战争的第一仗。这个具有 历史意义的1950年10月25日,后来被定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作战纪念 日。

25日21时,彭德怀致电军委,称:

“敌以坦克数辆和汽车十数辆组成一支队,到处乱窜。我企图一仗聚歼两三个师甚困 难,亦再难保守秘密。故决定以军和师分途歼灭敌之1个团和2个团(今晚已开始),求得 第一战役中数个战斗歼灭敌一两个师,停止敌乱窜,稳定人心,是十分必要的。”

这封电报很快摆放在毛泽东的办公桌上。

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就这样拉开了。

用餐时,毛泽东一言不发,边吃边沉思,似乎在考虑这下一步棋该怎么走。饭后,毛泽 东回到办公室,径直走到挂满墙壁的地图前,在地图上来回扫描着。一会儿,转身说:“好 事多磨,恐怕又要改变计划哩!”

他马上草拟了给彭德怀的电报,赞同抓住战机、分途歼敌的方针:

“10月25日21时电悉。

先歼灭敌人几个团,逐步扩大,歼灭更多敌人,稳定人心,使我军站稳脚跟,这个方针 是正确的。……

我军第一个战役,须确定以歼灭上述伪1、6、8师为目标,分为几个大小战斗完成之, 然后再打美、英军。”

26日,毛泽东获悉,伪6师7团占领了鸭绿江边的楚山。这是敌人第一次到达中朝边 境。他们向对岸的中国领土射击。

兵临国门,毛泽东于28日16时半,给彭德怀、邓华并告高岗的电报指出:

“10月28日8日才电悉。

(一)庆祝你们的初战胜利。

(二)目前全战役的关键有两点:一是确实抓住古场、楚山之伪7团,不使逃脱,如此 则伪1、6、8师非增援不可,有仗可打;二是我3个军全部到齐,并完成战役展开,如此则 我攻击时迅猛有力,保证歼敌。”

这是一着胜棋,毛泽东已经嗅到胜利的气息。

28日晚,志愿军开始行动。40军主力当晚即向温井以东之敌发起了攻奋,激战至29日 晨,将伪第6师两个营、伪第8师两个营共4个营大部歼灭,随后继续向南突击。

29日下午,39军已从东北、西北、西南3面对云山之伪第1师构成了包围,围而不 歼,吸引敌人来援。

29日午夜,40军118师向伪7团发起进攻,将其大部歼灭。毛泽东非常高兴。

(3)中美军队首次交火,一个神话破灭了。

10月底,东京,6层楼的第一大厦。这里可以俯瞰日本天皇的宫殿,二次大战结束后, 一直是美国远东军司令部大楼。

狂妄自大的麦克阿瑟对来自朝鲜的报告不相信,鸭绿江以南出现了共产党中国的军队? 真令人难以置信。

与大多数西方人一样,麦克阿瑟轻视中国军队。他认为,中国历史上的军队都是乌七八 糟的。所有记载中国历史的著作统统说明了一个事实:几百年来,中国军队从未战胜过第一 流的外国军队。麦克阿瑟甚至希望,中国军队会撞到他的枪口上。“我每晚为此而祈祷。”

情报部门证实,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大量讽集在中朝边境,但是,这并非意味着中国打算 介入战争。他们认为,中国一旦这样做,将会被立刻发觉,美国远东空军的侦察能力是举世 公认的。麦克阿瑟对空军的优势沾沾自喜。

几天后,情报处长威洛比在一份分析中,仍然说中国人的干预是“潜在的”,而非现 实。

威洛比的结论是:

“从战术的观点来看,由于节节胜利的美军师全面投入战斗,因此,进行干预的黄金时 机看来早已过去;如果计划采取这一行动,很难设想,会把它推迟至北朝鲜军队的残部气数 已尽的时候。”

麦克阿瑟吸着玉米芯烟斗,点头称是。

就在他悠然自得的时候,在朝鲜前线指挥作战的美国第8集团军司令沃克报告:

在朝鲜云山,遭到了“组织有方、训练有素的生力军,其中一些是中共部队”的伏击。 他缺乏食物、弹药,缺乏一切。美军已停止进攻,撤到清川江一线。

麦克阿瑟从军事地图上好不容易才找到“云山”。

云山位于朝鲜平安北道,周围群山连绵,是一个仅有千户人家的小城。

美军骑兵第1师第8团和伪军第1师第12团重兵云集。美骑兵第1师是华盛顿时代建 立的开国“元勋师”,至今仍保留着“骑兵”番号。不过,他们现在不再是骑着高头大马的 骑兵,而是一支机械化部队了。它建军160年从来没打过败仗,是美国的一张“王牌”。

云山战斗是中美军队的首次交战。

美国作家约瑟夫·格登后来描述了:

中国人开始向云山运动。夜幕降临前,中国人已经包围了云山,并从南、北、西三个方 面包围了第8骑兵团。

下午16时左右,大批中国人在云山北部运动,这次还带着前所未见的武器——装在卡 车上的四管同时发射的82毫米火箭筒。中国人开始进攻时,用特大号的铜军号吹出令人心 烦意乱的可怕声音,哨子吹得尖厉刺耳,看来这不是吓唬那些蜷缩在狭长战壕里和躲在树后 的美国兵的,而显然是给中国部队发信号。夜幕降临时,中国人加强了攻势,到午夜时分, 韩国第12团彻底覆灭;其大部分士兵被击毙或被俘虏。

第8骑兵团第3营接着又成为中国人的牺牲品。11月2日清晨,当中共军队切断它在 云山东南面的退路时,该营陷入重围。该团的另外两个营——第1营和第2营——竭尽全力 突破路障,尽管损失惨重。然而第3营却没有这样运气。

筋疲力尽的士兵睡在卡车的驾驶室里、车厢上和散兵坑里,等候撤退的命令。但一连中 国军队偷偷越过了警戒线,哨兵把他们当成了韩国军队给他们让路,和他们握手。突然间, 军号声响彻了寂静的夜空。一个士兵后来报告说:“有人唤醒我,问我是否能听见一群马在 奔跑。……接着传来了军号的滴哒声,但离得很远。接着有人吹起了哨子,几分钟后,我们 这一带就打成了一片火海。”希尔中尉好象是在作梦,“我当时听到一阵军号声和马蹄奔驰 声。接着,一群模糊不清的人影好象从天而降,并马上向他们所发现的任何人射击和拼 刺。”营长罗伯特·奥蒙德受伤几个小时以后便死去了。

鉴于该营的伤亡情况和中国人的兵力,第3营生存的唯一指望是外界的救援。但这是不 可能的。11月2日白天,第5骑兵团试图进行救援,动用了飞机、坦克、重炮,但军官们 很快认识到,他们无法突破中国人的封锁。战场上空弥漫着厚厚的烟尘。在当天下午的一场 激战中,该团这两个营的救授尝试使其损失了350人。团长被击毙。

当天晚些时候,军团指挥官米尔本将军在距前线仅数千米的一个寂静的洼地里,会见了 第:骑兵师的指挥官盖伊将军。军事指挥最残忍的要求之一是为拯救多数而牺牲少数。他离 开了人群,沉思冥想了片刻,然后作出了决定:任何救援第3营的企图大概都会徒劳无益, 而且可能会给整个军团带来危险。

命令就这样下达了。救援的企图已被放弃;被包围的第3营现在是孤立无援了;如果它 想幸免于难,就必须孤军奋战。

第二天,即11月3日,磷燃烧弹的猛烈轰击使该营意识到,中国人的最后攻击开始 了。为了生存,第3营的人丢下大约200名受伤的同伴。

逃出去的人为了避开中国人,整整一夜都冒着萧瑟秋雨行进——确切他说是爬行。然而 他们并未成功。有好几次,他们都认为已经溜出了中国人的防线,但中国人仍在不断出现, 11月4日,他们再度被包围。大部分人在日落前不是被击毙,就是被俘虏。第8骑兵团的 第3营不复存在了。在云山周围的战斗中共损失了600多名军官和士兵。

“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破火了。

麦克阿瑟不敢相信,在中美军队的第一次交锋中,具有现代化装备的美军骑兵第1师第 8团之大部被志愿军39军8个步兵团以劣势装备歼灭了。美军被歼人数达1840余人。

麦克阿瑟对华盛顿说,他的部队现在“必须由进攻转入防御”。他补充了下面这些很快 就出了名的活:“投入北朝鲜作战的中国军队是大量的,而且数量在继续增加。打着志愿或 其他旗号进行小规模支援的任何借口再也站不住脚了。我们面对的是一场完全新型的战 争。”

云山之战以后也引起日本军事家的兴趣和称誉。日本陆上自卫队干部学校将这个战例作 为模范战例,收入《作战理论入门》一书,作为军官的基本教材。该书说j寸中国军队来 说,云山战役是与美军的初次交战,尽管对美军的战术特点和作战能力还不十分了解,“还 是取得了圆满的成功”。其主要原因是“他们忠实地执行了毛泽东的十大军事原则,对孤立 分散的美军集中了绝对优势的兵力进行包围,并积极勇敢地实施了夜间白刃战。”

(4)彭德怀勃然大怒:我斩马谩的本事还是有的。

大榆洞,朝鲜四大金矿之一。

彭德怀24日到达这里。

在南北两座大山之间,夹着一条东西走向的山沟。靠山挖了一些洞,洞内纵横相通,可 以住人,只是太潮湿,就在洞口搭了一些木板棚予。彭德怀住在一个铁皮顶木板小棚里。棚 子里一股寒气,板壁缝隙间冒着一股股白雾,凝着冰霜。地下一条小水沟,流着从山洞里淌 出来的一股污水。屋子里唯一的家具——一张行军床,就放在水沟旁边。这就是中国人民志 愿军司令员兼政委住宿、办公的地方。

11月2日,彭德怀一直背着手,全神贯注地看着地图,地图上标满了表明敌我双方态 势的小旗。

当解方报告第38军未能按时到达指定位置切断敌人向清川江退路时,彭德怀勃然大 怒,这是彭德怀入朝后第一次发那么大脾气,他严厉说:那里敌人空虚,为什么慢慢腾腾, 为什么这样迟缓?为什么因小失大,贻误战机,我身为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有权惩罚 违犯军令的人!我别的本事没有,斩马稷的本事还是有的。

原来,云山战斗运筹的同时,彭德怀判定清川江以北敌人只有5万余人,且处于分散状 态之中,志愿军则可集中10至12个师,12至15万人作战,是敌人的两到三倍。因此,决 心采取向敌侧后实施战役迂回、结合正面突击的战法,首先消灭伪第8、第7、第1师,然 后,再看情况歼灭美英军。

10月30日9时,彭德怀把这个想法电告毛泽东。

10月30日20时,毛泽东复电:

“你们的部署是很好的。我方对敌人数量、位置、战斗力和士气等项均已明了,我军已 全部到齐展开,士气高涨;而敌人对我方情况则至今不明了(只模糊地知道我军有4万至6 万人)。因此,你们以全部歼灭当面敌人伪1师、伪7师、英27旅、美24师及美骑1师一 部及伪6师、伪8师残部为目标,是完全正确的。只要我38军全军及42军1个师,能确实 切断敌人清川江后路,其他各军、师能勇敢穿插至各部分敌人的侧后,实行分割敌人而各个 歼灭之,则胜利必能取得。”

在战役发起前,彭德怀命令第38军歼灭熙川的伪8师,但38军先头部队赶到熙川后, 把熙川的伪军误认为美军,未及时展开攻击,以致迟至第二天主力赶到发动攻击时,敌人已 南逃。

志愿军司令部,空气似凝固一般。大家面面相觑,都为第38军的失误而痛心。炮筒子 脾气的彭德怀按捺不住心中的气恼,走出了木棚,布帘被他掀得“呼啦”响。

“我们3兵团的仗,不是这样打的!拖拖拉拉,什么作风?”彭德怀问杜平:“33军 军长梁兴初作战指挥怎么样。”

杜平了解,梁兴初是江西人,1930年参加了红军,从班长一步一步升任军长,南征北 战,劳苦功高。杜平说:“梁兴初是个好同志,在东北作战勇敢,身上多次挂彩,第四野战 军的首长表扬过他。这次可能是对新的敌人不摸底,指挥上有些犹豫。”

“我看是右倾!”

熙川扑空后,10月30日晚,彭德怀命令该军以主力向球场发起攻击,务于31日或11 月:日拂晓前进占球场以南院里、军隅里、截断敌人南逃的退路。

第38军能够胜利完成断敌退路的任务,志愿军就有可能各个歼灭清川江以北的敌人。

此举关系重大,仅11月2日,毛泽东3次电示彭德怀等人。

3时,毛泽东电:

“美2师本日从平壤及其以南地区向北移动,请告38军注意控制安州、军隅里,阻止 该敌北进。125师迅速以一部由德川向顺川、成川等处活动,威胁平壤。”

19时,毛泽东电:

“请注意使用38军全军控制安州、军隅里、球场区域,构筑强固工事,置重点于军隅 里,确实切断清川江南北敌之联系,歼灭美2师北援兵力及伪6、7、8师余部,并尽可能向 南伸出直到平壤附近。只要此着成功,即是战略上的胜利。125师则控制德川据点及顺川、 元山间铁路线。我39军、40军、66军及50军主力,则担任逐步地各个地歼灭清川江以北 以西之敌伪1师、美骑1师、美24师、英27旅等部,能干半个月内达成任务,即是很好 的。”

22时,毛泽东再次电告:

“全局关键,在于我38军全军以猛速动作攻占军隅里、价川、安州、新安州一带,割 断南北敌人联系,并坚决歼灭北进的美军第2师。此是第一紧要事,其余都是第二位。”

但是,第38军接到彭德怀10月30日晚的命令后开始出动,当他们11月2日赶到院里 地区时,沃克感到翼侧受到严重威胁,开始全线撤退,并以伪第1师,美第2师及部分伪军 掩护,迟滞志愿军突击。他们全部是机械化部队。

11月4日,敌军主力已全部撤至清川江以南,井占领了沿江有利阵地。志愿军徒步追 击,粮弹所剩无几。

11月4日15时,彭德怀心情沉重地致电军委:

“朝北反攻战役已结束,因38军攻军隅里过迟,66军将深入龟城以北之美24师后路 未断绝,致使该敌安全逃脱。此次出兵朝鲜,政治动员未普遍深入,对空顾虑亦甚大。消灭 之敌仅6至7个团。但此役胜利,对稳定朝北人心,使我军站稳脚,坚持继续作战,是有意 义的。因消灭敌人不多,我军实力尚未完全暴露,美、伪军还可能重新组织反攻。我军很疲 劳,道路狭窄不易错车,且白日不便行动,夜间不能开灯,粮弹运输困难,且冬寒将至,早 晚有时已降雪,房屋既小又少,部队长期露营,难于保存战力。根据上述情况,拟采取巩固 胜利,克服当前困难,准备再战方针。具体工作:恢复疲劳,总结经验,继续动员,修宽公 路,加强运输,储存粮弹,备雪深时支用。利用大山深沟荫蔽处,掘窟洞,打土坑,糊泥 棚,解决居宿。准备一切必要干部和数营兵力,配合朝鲜人民军,组织几个支队,挺入敌后 开展游击战争。在内线要点上,构筑必要工事,如敌再进,让其深入后歼击之。妥否盼 示。”

11月5日1时,毛泽东给彭德怀回电:

“(一)11月4日15时电悉。同意你的部署,请你按当面情况酌量决定。

(二)德川方面甚为重要。我军必须争取在元山、顺川铁路以北区域创造一个战场,在 该区域消耗敌人的兵力,把问题摆在元山。平壤线的正面,而以德川、球场、宁边以北以西 区域为后方,对长期作战方为有利。目前是否能办到这一点,请依情况酌定。”

3时,毛泽东又发来一封电报,似不甘心他说:

“(一)我38军对当面之敌伪7师部队似尚有机会歼灭其一二个团,请令该军尽可能 争取之。

(二)敌有可能乘我疲劳组织反攻一点亦请注意,令各部不要松懈。”

彭德怀认为已不可能抓住敌人主力加以歼灭,还是命令各军于当天停止追击,结束了入 朝后的第一次战役。

阻击东线之敌、保障西线主力作战的42军主力两个师在朝鲜人民军协同下,分别在黄 草岭、赴战岭地区,抗击伪军第3师、伪首都师和美军陆战第1师的猛烈进攻,连续激战 13昼夜,歼敌近3000人,7日之后也向北后撤。

11月13日,大榆洞,风雪弥漫,寒气逼人。志愿军召开入朝作战以来第一次党委扩大 会议。彭德怀对第一次战役的得失作了总结:

从10月25日到11月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集中6个军18个师兵力发起第一次战役, 以一部兵力在东线阻击敌人;主力集中于西线,在清川江以北歼灭运动之敌。经13昼夜激 战,歼敌1.5万余人,迫使敌人退至清川江以南,粉碎了敌人在感恩节前占领全朝鲜的计 划。

但彭德怀对与美伪军初次交锋的结果并不满意,他说:这次战役之所以击溃敌多(14 个营),歼灭敌人少(11个营),客观原因是时间仓促,准备不充分,山大林密、道路不 熟等。但主要原因还是我们战术上有缺点,有的部队在敌我相等的情况下,不是采取以小部 挡正面:主力从敌后和侧翼攻击;不懂得首先完全断敌退路,把自己的主力插到敌背侧攻击 是最有效歼灭敌人的战法。

他表扬了担任正面攻击的39军、40军及时捕捉战机,打得勇猛顽强,42军两个师在东 线顶住了敌军多次猛烈进攻,完成了牵制东线敌人的任务。彭德怀严肃批评了38军的领导 对敌估计过高,不敢大胆截断敌人退路,使这次可能歼敌两三个整师的战役计划未能完成。

他一拍桌子,说:现在我要骂娘了!梁兴初,我让你往熙川插,你为什么不插下去?你 是怎么搞的?你说?

身材高大的梁兴初站在会场中间格外现眼。他咬着牙,任凭彭德怀的批评似狂风暴雨般 倾泻下来。

稍停。彭德怀的语气缓和下来,说:当然,这次战役打得不理想,我彭德怀也有责任。

关于下一步行动,彭德怀说:此役未能歼灭敌军主力,敌人也还没有摸清我军的实力, 一定会组织反攻,我军应作好迎敌进攻的准备。在我空军、炮兵、坦克未组成前,我们仍以 分散敌人,尔后采取运动战、阵地战、游击战相结合,内线和外线相结合的方针,分割包 围,各个歼灭敌人。

彭德怀在会上严肃批评了38军,震动和激励了全军。

散会后,彭德怀与邓华一起散步,边走边谈。

彭德怀说:“我一辈子打仗,没有什么高招,只懂得指挥千军万马打仗,可不是儿戏, 必须精心策划,周密部署。指挥员多用一分心血,战士就少流二分鲜血,不能以战士的生命 去无谓冒险。要牢记,任何父母,当知道自己的孩子牺牲了,那痛苦和悲伤都是难以忍受 的。”返回司令部时,彭德怀又说:“今后指挥打仗要学更多的科学知识,这主要要靠你们 及年轻的同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