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逐鹿》64.蒋介石:固守济南,会战济南


说服了陈毅并得到鼓励的粟裕,信心更足了。但要在当前这种形势下改变一个事关全局的战略方针,说服毛泽东主席,他心里实在没有多少把握。他没有立即给毛泽东发电报,而是采取较为稳妥、周密的步骤,给刘邓首长发去电报。

4 月16日,粟裕发出13to字的长电给刘伯承和邓小平,向两位首长陈述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请钧座予指正”。他深知获得刘邓的支持是何等重要,而刘邓的态度在毛泽东那里是极有份量的。

刘邓接电后,立即进行研究,同一天,致电中央军委及陈、粟。电报说:“照现在的情况看来我们担心的是过江很少把握。

“如果过江与自身准备尚不充分,则以退出几个月为好……如果粟部迟出,加人中原作战,争下多歼灭些敌人,而后再出,亦属稳妥,亦可打开中原战局。”

有了陈、刘、邓三位首长的支持,4 月18日,粟裕将长达3000多字的详细报告,致电中工委刘少奇、朱德,并请转中央军委,并报华东局。为明确责任,电报是以粟裕个人名义发出的。

于是,才有了上述提到的这份长电。粟裕电报最后特别表示:“我们对南渡准备仍积极进行,决不后悔。”并一再说明,这是自己不成熟的意见,虽经月余考虑,恐有不周,加以对政局方面的情况了解太少,“斗胆直呈,是否正确尚祈指示。”

收到粟裕“斗胆直呈”的电报后,毛泽东既高兴又惊奇,反复权衡,决定先不忙下结论。

粟裕率军南渡,这是毛泽东始终关注的问题。早在3 月10日,毛泽东还未东渡黄河之前,他曾致电主持中央工委工作的刘少奇:我们拟于3 月20日动身东移,约于4 月15日左右可到你处,届时拟约粟裕一商行动计划。

刚到城南庄的毛泽东,收到粟裕和刘伯承、邓小平等关于改变渡江南下战略方针的电报,决定要陈毅、粟裕尽快来中央,向中央具体汇报他们的意见,以便中央对行动方针作出最后决策,并把这个问题列人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的重要议程,要求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任弼时四大书记先作研究。

毛泽东的心情是复杂而迫急的,4 月21日他亲自拟电给陈毅、粟裕:为商量行动问题,请陈、粟于4 月25日至4 月31日数日内,同来平山中工委开会。

因陈毅此时正在主持华东野战军一个重要会议,事关华野全局,所以,陈、粟于4 月22日复电毛泽东,请求由粟裕北上,4 月24日后动身。

此时,毛泽东已于4 月门日深夜到达河北省阜平县城南庄,毛泽东一定要陈毅前来,他在4 月22日给陈、粟的特急电报中命令道:“请你们两人提前于卯感(4 月27日)赶到中工委会晤。”

对于陈毅和粟裕来说,渡江问题是压倒一切的问题,离原定计划只有半个多月,看来是非去不可了,陈毅、粟裕接到毛泽东的催电后,于23日复电中央:“我们两个于日(25日一一作者注)晚即动身北来。”

陈毅、粟裕迅即达到城南庄。在城南庄会议上,粟裕汇报了3 个纵队暂不渡江南进、集中兵力在中原黄淮地区大量歼敌的方案,详细说明了提出这个方案的根据。

听了粟裕的汇报,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任弼时当即进行研究,对渡江跃进问题重新进行讨论,反复研究,最后,毛泽东在听取总结会议意见的基础上,同意和采纳了意见,对华野一兵团的任务重新做了布置。

会议结束后,毛泽东告诉粟裕,中央决定陈毅和邓子恢到中原局、中原军区工作。这出乎粟裕的意料,他当即向毛泽东请求说:陈毅同志无论如何不能离开华野。毛泽东沉思了一下,然后说:那好吧,陈毅同志仍任华野司令员兼政委,但是那边工作很需要他,现在必须马上走。这样,按照中央决定,粟裕担任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治委员。

敢于实事求地提出与中央战略行动方案不同的意见的将领,是大智大勇的。粟裕作为战区指挥员敢于采取这样一个大动作,深受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等中央领导人的赞许。而善于实事求是地采纳部属不同意见的最高统帅更是大智大勇的,这需要特别的战略勇气和恢宏气度,这种高度的民主,保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们能够左右这场国共命运大决战。而毛泽东的伟大,也正在于此。

1948年5 月5 日,毛泽东亲自起草电文,将中央新的决定、新的部署电告刘邓和华东局:刘邓,并华东局:“将战争引向长江以南,使江淮河汉地区之敌容易被我逐一解决,正如去年秋季以后将战争引向江淮河汉,使山东、苏北、豫北、晋南、陕北地区之敌容易被我军解决一样,这是正确的坚定不移的方针。惟目前渡江尚有困难。目前粟裕兵团(1 、4 、6 纵)的任务,尚不是立即渡江,而是开辟渡江的道路,即在少则4 个月多则8 个月内,该兵团加上其他3 个纵队,在汴徐线南北地区,以歼灭5 军等部五六个至十一二个正规旅为目标,完成准备渡江之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