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说清朝十二后妃》说也说不尽——孝庄文皇后


从一座特殊的陵墓谈起。

昭西陵鸟瞰(徐广源提供)在遵化清东陵,有座陵寝像一只孤雁,被建在了陵区界墙——风水墙之外、陵区总大门大红门的旁边。这就是昭西陵,是孝庄文皇后的陵寝。孝庄文皇后就是清朝历史上有名的庄妃,她是皇太极的爱妃,少年天子顺治帝福临的生母,康熙大帝玄烨的祖母,她与清初三位皇帝都有着至为密切的关系。清制,皇后陵没有自己的独立名称, 而是根据其夫陵名来命名的。陵名第一个字用其夫陵名的第一个字,第二个字根据皇后陵位于夫君陵的相对方位而定。清代陵寝都坐北朝南,皇后陵只能建在皇帝陵的东面或西面。孝庄文皇后的陵叫昭西陵,庄妃像这样就出现了问题。按照满族旧俗,孝庄文皇后崩逝后理应奉安盛京的昭陵,与太宗皇帝合葬。然而事实上,她不仅没有葬到昭陵,而且远隔千里,甚至也没有葬进清东陵,就这样孤零零的给人一种无可归属的印象。以孝庄文皇后名望如此之大,身份如此之高,她的陵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令人费解的现象?其中有什么隐情?

按照史书的说法,孝庄文皇后崩逝前曾经表示,不想惊动太宗皇帝的亡灵,同时又舍不得儿孙们,所以坚持不要奉安盛京,而要在孝陵与子孙为伴。

但人们并不肯轻信史书上的记载,认为那是“为尊者讳”,于是拿出一段“太后下嫁”的公案来解释孝庄文皇后的陵寝之谜。

据说皇太极崩逝后,正值盛年的庄妃(此时已是太后了)或是由于孤枕难耐,或是为了保住儿子顺治的皇位,屈尊下嫁摄政王多尔衮。在当时,寡妇再嫁即使发生在普通百姓家,也会普遭非议,更何况发生在皇家?为此,清朝皇室便将她的陵寝摒出陵区之外,建在陵区大门外一旁,让她千秋万代为子孙看守陵门,充当警卫,以示惩处。

太后是否下嫁,学界现在尚无定论,我们在这里不想强说其有,也不想断言其无。但想说明的是,即使抛开太后是否下嫁的问题,也同样可以解开孝庄文皇后的陵寝之谜。

孝庄文皇后的陵叫昭西陵,表明仍与昭陵是一个体系,也就是说,她这个皇后依旧从属于太宗皇帝。那么这座陵寝为什么不葬进清东陵陵区之内,而偏偏被搁置在大门之外呢?这也不难解释。清东陵以顺治帝福临的孝陵为主陵。孝陵位于昌瑞山主峰南麓,是陵区内至高无上的尊贵之位。清东陵与关外的昭陵是不同的体系,绝不能混淆。如果将昭西陵建在清东陵风水墙内,不仅打乱了两个体系,而且将昭西陵建在任何一处,都卑于其子的孝陵,有悖于理法。这样将昭西陵建在陵区之外,就既明确了两个体系的界限,又满足了孝庄文皇后死后与子孙为伴的遗愿。

昭西陵所以建在大红门左旁,也是有其道理的。清代谒陵制度,是从辈份最高的陵开始。孝庄文皇后的辈份高于葬于清东陵的后代帝后,晚辈谒陵时,自然要先从昭西陵开始。

昭西陵建在谒陵人必经之处的大红门旁边,为世代子孙及钦点王公的谒陵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清代崇尚左方,以左为贵。昭西陵正好在大红门左方。陵址之地要求土层厚,土质细腻无沙,颜色纯正,昭西陵所在之地完全符合这一要求。以此看来,将昭西陵建在清东陵风水墙外,大红门左旁,是当时情况下最合情合理的选择。

为什么一座陵墓会引起人们偌大的兴趣?因为它里面埋葬的那个人实在太重要,太引人注目了。所以,我们紧接下来就该了解一下孝庄文皇后这个人的传奇人生了。

孝庄文皇后,蒙族,姓博尔济吉特,名本布泰(也可翻译为布木布泰)。她是蒙古科尔沁大草原贝勒寨桑的第二个女儿,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二月初八日。她13岁的时候,就已经出落得如花似玉、楚楚动人了。她的祖父莽古思为了加强与后金的政治联盟,维护自己部落的利益,决定将自己的孙女本布泰嫁给皇太极。

天命十年(1625)二月初二日,13岁的本布泰带着她的贴身侍女苏麻喇姑,在兄长吴克善的护送下,来到了后金的新都辽阳。皇太极亲自迎接到沈阳城外的北岗,在那里举行了盛大宴会,欢迎送亲队伍的到来。快到辽阳城时,大金汗努尔哈赤亲率众后妃、贝勒、大臣出城迎接。入城后,“设大宴以礼成婚”。本布泰从此成了34岁的皇太极的侧福晋。

早在11年前,即万历四十二年(1614),莽古思就已将自己的女儿、本布泰的姑母哲哲嫁给皇太极作大福晋。在本布泰出嫁后的第九年,即天聪八年(1634),她的姐姐海兰珠也嫁给了皇太极。亲姑侄三个女人同事一夫,这在有清一代是空前绝后的,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也十分罕见。

崇德元年(1636),皇太极称帝,完善后妃制度,并建五宫,分别是:清宁宫、关雎宫、麟趾宫、衍庆宫、永福宫。其中,大福晋哲哲为清宁宫中宫皇后;海兰珠位列第二,为关雎宫宸妃;第三位麟趾宫贵妃那木钟,为蒙古阿霸垓郡王额齐格诺颜之女;第四位衍庆宫淑妃巴特马·璪,原是蒙古察哈尔林丹汗的窦土门福金;本布泰名列第五,被封为永福宫庄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至今珍藏着册封庄妃的册文,这是惟一幸存下来的清廷入关前的后妃册文,史料价值极高:

奉天承运宽温仁圣皇帝制曰:自开辟以来,有应运之主,必有广胤之妃。然锡册命而定名分,诚圣帝明王之首重也。兹尔本布泰,系蒙古廓尔沁国之女,夙缘作合,淑质性成。朕登大宝,爰仿古制,册尔为永福册封庄妃册文(满文部分册封庄妃册文(蒙文部分)

册封庄妃册文(汉文部分)宫庄妃。尔其贞懿恭简,纯孝谦让,恪遵皇后之训,勿负朕命。

大清崇德元年七月初十日

庄妃之名由此而来。可以想见,她在当时还不足以引起人们的充分注意,因为从地位来说,她排在五宫后妃的最末,而且当时皇太极乾纲独断,年富力强,历史还没有给庄妃展示自己的机会。

孝庄文皇后一生历经天命、天聪、崇德、顺治、康熙五朝,历四帝,她的名字与清初许多重大的事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作为处于特殊历史时期、特殊政治地位的女性,孝庄文皇后既具雄才大略、挽狂澜于既倒的政治家气魄,又淡泊名利、仁慈护下、黜奢崇俭,一心一意抚育子孙成材。她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女性之一。

无权欲,不争名。太后临朝称制也好,垂帘听政也好,在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孝庄文皇后也有多次垂帘听政的机会。福临6岁即位,当时孝庄文皇后31岁,正值盛年,精力充沛。玄烨8岁即位,孝庄文皇后49岁,体质尚健,阅历更广,经验更为丰富,可谓是德高望重、一言九鼎的重要人物。特别是在顺治十八年(1661)三月,玄烨刚刚即位,江南桐城县一位叫周南的生员(秀才)特地赶到北京,向朝廷条奏十款,其中有一款就是要求孝庄文皇后垂帘听政。这比慈禧在咸丰十一年(1861)处心积虑要垂帘听政时的条件和环境优越得多。但孝庄文皇后放弃了这一切机会,她无强烈的权欲,更不想出头露面执掌大权,她只想尽心辅佐儿孙以成大业,成为一代令主。

在平定三藩叛乱的战争中,孝庄文皇后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康熙皇帝及群臣要给她加上徽号,孝庄文皇后谦逊地说:“自叛逆遘乱,于今八年,皇帝焦心劳思,运奇制胜,故得盗寇削平,海宇宁谧。皇帝应受尊号,以答臣民之望。予处深宫之中,不与外事,受此尊号,于心未惬。此典礼不必行。”她将平叛的所有功劳归到了皇帝身上。

仁慈护下,戒奢从俭。康熙十四年(1675),在孝庄文皇后的提议下,玄烨派图海领兵去平定察哈尔布尔尼叛乱。

一位庶妃的家正在察哈尔,家中老母已经90多岁了,与妃子的哥哥萨林地在一起生活。这位妃子听说朝廷要派兵平定那里的叛乱,非常担心母亲在战乱中遭到不幸,于是向孝庄文皇后倾述。孝庄文皇后听了深表悯恻和同情,于五月初四日这天,命太监刘忠到皇帝那里说明情况。玄烨奉到懿旨后,当即谕兵部速行文察哈尔,查明情况,收管其家产,交与内务府所管庄头,送到京城。

孝庄文皇后一向反对奢侈,提倡节俭。她从自己做起,率先垂范。她宫中的器物坏了,能焊的焊,能修的修,尽量不换新的。她的这一美德影响了整个宫廷,影响了皇帝。皇宫上下厉行节俭,宫中开支之少为前代所未有。康熙二十九年(1690)正月,大臣们将当时宫中的用人、用物及开支情况与明朝作了一个对比:前明宫内每年用金花银96万9400余两,今悉已充饷;前明光禄寺每年送内所用各项银24万余两,今只3万余两。前明每年宫中用木柴2686万余斤,今只六七百万斤。前明各宫床帐、舆轿、花毯等项每年用银28200余两,今俱不用 。唐太宗乃有唐令主,但一次遣发宫女达3000多人,其余则更有数千人可知。今除慈宁宫、寿康宫外,乾清宫妃嫔以下使用老媪、洒扫宫女,合计止134人。皇宫内如此节俭,省出的银两哪里去了?顺治十年(1653)七月,大雨成灾,房倒屋塌,庄稼淹没,百姓流离失所,困难已极,孝庄文皇后将宫中节省出来的8万两银子拿出来救济百姓。顺治十一年(1654)拿出4万两、顺治十三年(1856)又拿出3万两用于救灾。康熙十三年(1674)二月,孝庄文皇后又将宫中节省的银两拿出来,奖赏给平定三藩叛乱的出征兵丁。

孝庄文皇后当皇太后18年,当太皇太后26年,特别是大清王朝到了康熙二十六年(1687)已臻强盛。在此期间,她没有要求为自己建一处园囿以供享乐。要避暑,只能到塞外喀喇城一带,要洗沐休闲,只能到赤城和遵化的汤泉,还要长途跋涉。

孝庄文皇后的节俭,不仅使宫廷奢靡风气为之一变,同时也为朝廷树立了威信,赢得了人心。

精心抚育,子孙成材。孝庄文皇后“独嗜图史”,有较深的文化修养。她深知,作为一代帝王,必须有扎实的文化功底,能够博古通今,深悉往代兴衰之要,才能治国平天下。

孝庄文皇后对福临、玄烨父子的文化学习非常重视,严格要求。

福临即位后,为了便于学习,“择满汉词臣充经筵讲官,于景运门内建值房,令翰林官直宿备顾问,经书史策,手不释卷”,读书过于劳累,“曾经咳血”。福临每次到皇太后宫问安,总是“长跪受教”。玄烨在祖母的教导下,在幼年“即知黽勉学问,好读书,嗜书法,留心典籍。竟至过劳,痰中带血,亦未少辍”。孝庄文皇后让自己的贴身侍女、聪明灵巧的苏麻喇姑帮助玄烨学习蒙文。由于孝庄文皇后督导、影响,福临和玄烨的文化功底打得非常扎实,为他们后来处理国家大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孝庄文皇后更注意培养福临、玄烨用人行政、管理国家的能力。她曾谆谆教导玄烨说清宫南书房。

自古称“为君难”,苍生至众,天子以一身临其上,生养抚育,无不引领而望。必深思得众则得国之道,使四海之内咸登康阜,绵历数于无疆惟休。汝尚其宽裕慈仁,温良恭敬,慎乃威仪,谨尔出话,夙夜恪勤,以祗承乃祖考遗绪,俾予亦无疚于厥心。

孝庄文皇后将这些话写在纸上,让玄烨看,以加强他的记忆。在孝庄文皇后的教育影响下,玄烨认识到帝王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于是他令儒臣翻译了《大学衍义》一书。书成送给孝庄文皇后阅示。孝庄文皇后非常高兴,进一步因势利导说:

人主居四海臣民之上,所关甚巨。然代天理物,端在躬行;致治兴化,必先修己。此书法戒毕陈,诚为切要。尔特加意是编,命儒臣翻译刊刻,更令颁赐诸臣,予心欣悦。用是,特出予内帑白金一千两,可即赉予在事官员。

孝庄文皇后对于玄烨注重治国安民教育、刊刻有关书籍颁发臣工的做法,非常高兴,予以嘉许,并拿出重金赏赉。

孝庄文皇后对于儿孙的生活细节,甚至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悉心洞察,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对于他们的进步、成绩,予以支持、鼓励;对于他们的缺点、毛病,予以教育劝阻。玄烨幼时曾染上了吸烟的恶习,孝庄文皇后发觉后,及时对玄烨进行教育,向他讲明:吸烟不仅对身体有害,而且也极易引起火灾,有百弊而无一利。在祖母的劝阻下,玄烨坚决地戒了烟。即位后,玄烨还时时劝说臣工们戒烟。在祖母的影响下,玄烨自幼就不喜欢饮酒,他深知酗酒的危害性,所以,他平时要求自己“能饮而不饮”。就是在节日和重大喜庆之日,也只饮一小杯。

母子相依,祖孙情深。福临非常感激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培养,他说:“朕自弱龄,即遇皇考太宗皇帝上宾,教训抚养,惟圣母皇太后是依。”顺治十二年(1655),孝庄文皇后得了一场重病,到年底才痊愈。福临见母亲的病好了,亲自到天坛、地坛、太庙、社稷坛行告谢礼,并发帑银10万两赏赐给八旗官兵和畿辅的贫民,对服侍皇太后的官员、侍卫、祝师、医生以及兵丁、杂役人员加官晋爵,大加赏赉。同时,以皇太后圣体康豫,颁诏大赦天下。

玄烨对祖母更是情意深厚。他曾动情地对皇子们回忆说:“朕自幼龄学步能言时,即奉圣祖母慈训,凡饮食、动履、言语,皆有矩度,虽平居独处,亦教以罔敢越轶,少不然即加督过,赖是以克有成。”他还对大臣们说:“朕自八龄皇考世祖皇帝宾天,十一岁又遭皇妣章皇后崩逝。二十余年以来,全赖圣祖母太皇太后抚育教训。今遽遭捐弃,五内摧迷。顾念慈恩,罔极难报。生于康熙十七年(1678)的雍正皇帝胤禛深知太祖母与自己皇父的深厚的感情,对于皇父的言行举止更为了解。因此,玄烨死后,胤禛在为皇父撰写“大清景陵圣德神功碑文”时写道:

皇考自幼龄奉孝庄文皇后慈训,凡饮食起居、视听言动,皆有矩度。盛德自然,周旋中礼,端扆莅政,天颜肃穆,虽宫庭闲,一言一笑,不以假人。太和元气,充于四体。冬不炉而自温,夏不扇而手足未尝濡汗。正衣冠,尊瞻视,终日俨乎若思。逮于耄龄,圣敬日跻。敦尚俭素,衣不辞浣濯,食不取珍异。

玄烨高尚的品质、优良的作风、高雅的气质,无不闪烁着其祖母孝庄文皇后辛勤教诲的光芒。因此,他对祖母充满了感激之情。

玄烨即位后,多次陪孝庄文皇后外出,或展谒祖陵,或汤泉沐浴。尤其是去汤泉沐浴治病,先后达6次之多,每次都外出数十天。玄烨无论政务多忙,都要亲自奉陪。他说:“太皇太后驾幸汤泉,臣若不随往侍奉,于心何安?”每次出发,玄烨都会提前到慈宁宫,服侍太皇太康熙出巡图后上辇,步行送出神武门后,才上马随行。每到途中进膳处,玄烨亲视太皇太后降辇,一切安排妥当后,才回自己处进膳。进膳毕,又马上回到太皇太后处,在太皇太后近前侍立。服侍太皇太后上辇后,亲自扶着辇步行一段路以后,才乘马随行。在途中过浮桥前,玄烨先策马过桥,验看确无危险后,再让太皇太后乘辇通过。在过山岭时,遇到道路陡峻崎岖,玄烨先用辇试行一遍,做到心中有底。当太皇太后的辇正式通行时,玄烨下马,亲自扶着太皇太后的辇步行。太皇太后心疼孙儿,多次催他上马,他仍坚持扶辇步行,一直到路平坦时才上马而行。每到行宫和温泉之前,玄烨先提前到那里阅视一遍,确保一切都布置妥善后,才护送太皇太后进行宫安歇。太皇太后在温泉疗养期间,玄烨天天到行宫问安。太皇太后怕孙儿寂寞,就让他到附近,或行围打猎,或游览名胜,或访察民生。

康熙十一年(1672)二月,玄烨陪祖母在赤城汤泉疗养。初六日忽然得到了皇子承祜夭亡的消息。承祜是孝诚皇后所生,属于嫡出,是皇后生的第一个皇子,“天性聪颖”,深受玄烨夫妇钟爱。承祜刚4岁就死了,玄烨悲痛异常。但他给祖母问安时,“却笑语如常”。玄烨从太皇太后行宫出来,对身边的侍臣说:“朕恐太皇太后闻之伤悼,故含痛问安。”玄烨怕因皇子殇逝,众大臣前来慰问,引起祖母的察觉,令来慰问的大臣尽快散去。玄烨将侍臣古尔代叫到偏静处“垂泪面谕安葬事宜”。自玄烨闻知承祜死讯后,每天坚持到太皇太后行宫问安,强忍悲哀,谈笑如常。可是一回到自己的行宫,则“深居简出,郁闷不已”。玄烨不愿意让年迈的祖母承受皇曾孙死亡的痛苦,所以在回京前的50多天里,一直未让祖母知道这一不幸的消息。

康熙二十四年(1685)八月二十八日夜四更时分,孝庄文皇后突然右侧身瘫痪,右手伸展不直,言语不清。经御医张世良、李玉柏诊断,患的是类中风病。这时玄烨正在外地巡视,留在宫中照看太皇太后的福全迅速将太皇太后得病、医治情况飞报皇上。玄烨得知祖母患病,在奏折上批道:“知道了。朕赶紧去。”他心急如焚,昼夜兼程赶回。从九月初二到九月十七日16天中,看望祖母达30次。

康熙二十六年(1687)十一月二十一日,孝庄文皇后再一次病倒,而且病情很重。玄烨昼夜守候在祖母的病榻旁,衣不解带,“隔幔静候,席地危坐。一闻太皇太后声息,即趋至榻前。凡有所需,手奉以进”。为了给祖母治病,玄烨“遍检方书,亲调药饵”。每次祖母吃药前,他先“亲尝汤药”。他一连熬了35个昼夜,身体消瘦,容颜清减。他传谕内阁:“非紧要事勿得奏闻。”十二月初一日,玄烨决定祈祷上天保佑祖母早日康复。为了表示自己的虔诚,他不骑马,不乘轿,步行到天坛。他跪在地上,面对上苍,虔诚地恭读自己亲自撰写的祝文:

臣仰承天佑,奉事祖母太皇太后,高年荷庇,藉得安康。今者,疹患骤作,一旬以内,渐觉沉笃,旦夕可虑。臣夙夜靡宁,寝食捐废,虔治药饵,遍问方医,罔克奏效,五内忧灼,莫知所措。窃思天心仁爱,覆帱无方,矧臣眇躬,夙蒙慈养。忆自弱龄,早失怙恃,趋承祖母膝下二十余年,鞠养教诲,以至有成。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致有今日成立,罔极之恩,毕生难报。值兹危殆,方寸愦迷。用敢洁蠲择日,谨率群臣,呼吁皇穹,伏恳悯念笃诚,立垂昭鉴。俾沉疴迅起,遐龄长延。若大数或穷,愿减臣玄烨龄,冀增太皇太后数年之寿。为此匍伏坛下,仰祈洪佑,不胜恳祷之至。

玄烨读罢祝文,泪流满面。这篇祝文发自肺腑,出于至诚,感动得在场臣工无不落泪。

丧葬的难题

玄烨的至孝,也没有能够挽救孝庄文皇后的性命,康熙二十六年(1687)十二月二十五日子刻,孝庄文皇后永远闭上了眼睛,结束了她丰富多彩的曲折人生,享年75岁。

康熙帝玄烨悲痛欲绝,出于对祖母的敬爱与思念,大办丧事,在一些方面甚至不惜违背祖制。

一是割发辫。清朝制度,只有先帝驾崩,嗣皇帝才能割发辫。皇后(包括皇太后、太皇太后)丧,皇帝例不割辫。孝庄文皇后崩后,礼部以孝端文皇后、孝康章皇后、仁孝皇后、孝昭皇后丧时,皇帝均未割发辫为例,奏请皇帝不要割辫。玄烨拒绝道:“从前后丧虽无割辫之例,太皇太后教育深恩,朕不能报,朕已立意割辫。”皇太后闻听皇帝要割辫,出面劝阻说:“太皇太后不豫时,曾向予云:‘我病若不起,皇帝断勿割辫。’应谨遵行。”玄烨还是不听,毅然割了发辫

二是孝服用布。满洲旧制:国有大丧,皇帝及宗室公以上,孝服俱用素帛(白纺丝)。而这次孝庄文皇后丧事,玄烨一改旧制,谕令“今孝服俱改用布”。

三是停灵逾年。“满洲旧俗,年内丧事不令逾年”,就是棺椁必须在年前移出宫外。孝庄文皇后死于腊月二十五日,大臣们议定于腊月二十九日将孝庄文皇后梓宫移出宫外。玄烨认为梓宫在宫内停留的时间太短,令钦天监另择日期。众臣仍坚持原定日期,玄烨反驳说: “尔等所云忌讳,只为朕躬。朕殊不避忌。朕前祷天坛,尚欲减朕年以增太皇太后之寿,岂以梓宫逾年发引,顾有避忌之理乎?如有所忌,朕躬当之。否则,忌讳之说虚诞不足信,亦可以破后人之疑,使皆以朕为法也。”玄烨亲自决定于正月十一日将梓宫移出宫外。

四是皇帝除夕、元旦不回宫。除夕是一年之末,素有避忌之例;元旦乃新岁首,天地人协吉之辰,为吉祥之日。按惯例,即使在大丧期间,皇帝在这两天也要回宫。玄烨自孝庄文皇后有病以来,一直住在慈宁宫。除夕前,群臣一再叩请皇帝回宫。玄烨说:“人主宫殿原多,可以因时移跸。若在庶民,遭此大故,所居止于一室,又迁避何所?回宫断不可行。”又说:“设太皇太后之变恰遇二十九、三十日,将若之何?亦唯有聚集此处,岂可他避耶?”众臣又请皇太后出面劝阻,也无济于事。最后,为了给皇太后和大臣们一点面子,玄烨答应从梓宫旁移到慈宁宫前院,住在皇子们守丧的帐篷内,但仍未回自己的寝宫。

五是皇帝在孝庄梓宫发引后不立即回宫。孝庄文皇后梓宫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正月十一日暂安于朝阳门外殡宫。按惯例,梓宫安奉殡宫后,皇帝就应回宫,可玄烨为了便于祭祀,免去来回奔波之累,想住在殡宫,遭到了群臣的反对和不断的跪请苦劝。玄烨坚持己见,在殡宫住了三天。最后在群臣的一再坚请下,才勉强回宫。但并未回住乾清宫,而是住在了乾清门外的帐篷内,直到正月二十二日行完释服礼后才回宫,仍居偏殿。

六是丙辰日不停止奠酒。按照旧制,丙辰日梓宫前应停止奠酒。康熙二十七年(1688)四月十四日为丙辰日。当时孝庄文皇后梓宫正在奉移东陵(遵化)途中。礼部奏请皇上在十四日停止奠酒。玄烨说:“朕素日概无避忌。前在京时,皇太后屡遣传谕辰日停止往诣。皇太后之旨,不可违悖,故勉停一日。今送梓宫至此,不但辰日,虽有甚于此者,岂有停止之礼乎?”于是,玄烨于十四日照旧在孝庄文皇后梓宫前奠酒、举哀、行礼。

昭西陵方城全景(徐广源提供)七是亲视梓宫封掩。孝庄文皇后梓宫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四月十九日奉安于暂安奉殿的宝殿内,当日开始进行封掩。按例,梓宫奉安后,皇帝即应离开现场,不能亲视封掩。可玄烨不顾大臣们的劝阻,于二十二日亲视封掩毕,才返回京师八是忌辰祭按四时大祭礼进行。清初,皇帝、皇后的忌辰日均为小忌,不请神牌,不献帛爵,不读祝文。康熙三十六年(1697)十月,玄烨以“暂安奉殿非系山陵,地方既近”为理由,谕令孝庄文皇后忌辰致祭,“著照四时大飨礼行”。

由上可见,康熙皇帝对祖母孝庄文皇后可谓极尽孝道。但是孝庄文皇后关于不与皇太极合葬,而在遵化孝陵近地安厝的遗嘱,却给玄烨出了一个不小的难题:将祖母葬在遵化,明 显违背祖制;将祖母葬入昭陵,又有违祖母遗嘱,落一个不孝之名。经过左思右想,决定在遵化孝陵近地建一座暂安奉殿,先将祖母梓宫停放在那里,然后再慢慢想良策。这样既不违背祖制,又顺从了祖母的心愿。

暂安奉殿严冬开工。这是一个权宜之计。玄烨命大臣到遵化孝陵附近相度地点,又经玄烨钦准,很快就选定在风水墙外,大红门东侧。经钦天监敬择吉期,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正月开工。孝庄文皇后生前,玄烨为祖母在慈宁宫东旁新建了一座寝宫。孝庄文皇后搬进这座新居后,颇为满意,多次在玄烨面前夸赞此宫。可惜未住多久,孝庄文皇后就病逝了。昭西陵局部为了让祖母在九泉之下居住得舒适,玄烨决定将这座新建的寝宫拆运到遵化暂安奉殿处重建。玄烨对殿址的相度、图纸的设计绘制,乃至拆运、施工,都详加指示。在玄烨的关注和督促下,暂安奉殿只经过三个月紧张施工,便全工告竣了。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四月十九昭西陵三座门中之中门(徐广源提供)日,孝庄文皇后梓宫停放在了暂安奉殿,封掩起来。但即使这样,也只是暂为安置,难题依旧没有解决,康熙帝玄烨在自己的有生之年都没有找到万全的办法。到雍正皇帝继位后,孝庄文皇后的陵寝难题才得到比较彻底的解决。

暂安奉殿改建为昭西陵。雍正元年(1723)八月初九日,都察院左佥都御史陈允恭上书皇帝,建议为孝庄文皇后早日择地建陵,入土为安,“则孝庄文皇后以及圣祖仁皇帝陟降之神无不大慰矣”。胤禛采纳了他的建议,决定着手解决孝庄文皇后的陵寝问题。雍正二年(1724)二月初五日,胤禛就为孝庄文皇后建陵一事,发出了一道长谕。他首先给予孝庄文皇后极高的评价:“钦惟孝庄文皇后,躬备圣德,天锡纯禧,诞育世祖章皇帝,瑞应昌期,君临万国。逮我圣祖仁皇帝继圣嗣统,久道化成,立万世无疆之业,皆我孝庄文皇后福德兼隆之所启佑也。”继而胤禛又追述了孝庄文皇后不与太宗合葬、在孝陵近地安厝的遗嘱,接着胤禛提出了这次解决孝庄文皇后陵寝问题的指导思想:“朕惟礼经云:合葬非古也。先儒又云:神灵有知,无所不通。是知合与不合,惟义所在。今昭陵安奉日久,若于左近另起山陵,究非合葬之义。且自孝庄文皇后安奉以来,我圣祖仁皇帝历数绵长,海宇乂安,子孙繁衍,想孝庄文皇后在天之灵十分安妥。”经过王大臣、九卿会议后,由康亲王崇安将会议结果上奏:“圣祖仁皇帝遵奉孝庄文皇后遗旨,奉安暂安奉殿,至今三十余年。圣祖仁皇帝福寿康宁,四海生民乐育,诚稀有之吉兆,允宜定为陵寝。”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正式确定孝庄文皇后陵名为“昭西陵”。将暂安奉殿改建为陵,需要增建方城、照楼、宝城、宝顶、神厨库、井亭等改建工程于雍正三年(1725)二月初三日正式破土兴工,同年十一月底竣工。十二月初十日,停灵37年之久的孝庄文皇后梓宫正式葬入了昭西陵地宫。

昭西陵大殿遗址及方城明楼(徐广源提供)

孝庄文皇后个人小档案

姓氏:博尔济吉特氏出生:万历四十一年(1613)二月八日

属相:牛父亲:寨桑

丈夫:崇德帝皇太极子女:3女1子

出嫁:天命十年(1625)二月初二日封庄妃:崇德元年(1636)七月十日

最痛心:福临英年早逝最得意:玄烨治国有方,成为名君

卒年:康熙二十六年(1687)十二月享年:75岁

二十五日

陵寝:昭西陵徽号: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敦惠温庄康和仁宣弘靖太皇太后

谥号: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

翊天启圣文皇后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

(1)万依、王树卿、刘潞著《清代宫廷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年

(2)杨珍著《康熙皇帝一家》,学苑出版社,1994年

(3)李国荣主编《清宫档案揭秘》,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

(4)满学会编《清代帝王后妃传》,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89年

(5)徐广源著《清东陵史话》,新世界出版社,2001年

附录1:

奇特的昭西陵规制

清王朝共建了7座皇后陵,当以昭西陵的规制最为奇特。

昭西陵位于清东陵大红门外东侧,与清东陵仅一墙(风水墙)之隔。昭西陵坐北朝南,其建筑格局从北到南依次是:地宫设两道石门,上建宝顶,周建宝城,前建方城。方城上建明楼,重檐歇山顶。明楼内立朱砂碑一统,阳面用满、蒙、汉三种文字镌刻“孝庄文皇后之陵”字样。碑阴无文字。方城前设石五供。五供前为隆恩殿,重檐庑殿顶,面阔五间,环以汉白玉石栏杆。隆恩殿两旁各设一个陵寝门。隆恩殿前两配殿,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东西燎炉各一座。琉璃花门三座,环以朱垣。再前为隆恩门,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环以朱垣。隆恩门前左右依次为东西值班房,单檐卷棚顶,面阔三间。东西朝房各五间,单檐硬山顶。神道碑亭一座,重檐歇山顶,龙首龟趺上立碑一统,碑阳用满、蒙、汉三种文字镌刻“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翊天启圣文皇后之陵”字样。再前为东西下马牌。神道碑亭东侧是神厨库,库内建神厨五间,南北神库各三间,省牲亭一座,环以朱垣。西墙设门一。库东为井亭。

为什么说昭西陵的规制最奇特呢,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重檐庑殿顶的隆恩殿。清代陵寝,无论是帝后陵,还是妃园寝,大殿都是歇山顶,只有单檐、重檐之分。唯独昭西陵的大殿是重檐庑殿顶的。庑殿顶是古建筑中最尊贵、最高级的形式。昭西陵的大殿为重檐庑殿顶,表明了孝庄文皇后的崇高地位。

二、两重围墙。清代所有的陵寝只有一道围墙,只有昭西陵有内外两道围墙。

三、三座琉璃花门建在大殿之前,陵寝门建在大殿两旁。琉璃花门三座作为陵寝门,都建在大殿后,是后寝的门户,是清代陵寝的传统规制。昭西陵的琉璃花门设在大殿前,是清代陵寝中的独例。

四、无沟河、桥座之设。清代陵寝大都依山而建,为了防止山水冲刷,在陵寝的两侧及前面设又宽又深的马槽沟。陵寝门前和方城前设玉带河,以排陵内雨水。在马槽沟和玉带河上设拱桥或平桥多座。而昭西陵没有任何沟河,自然也就无桥座之设。

清代陵制,皇后陵是皇帝陵的附属陵寝,所以都建在皇帝陵的旁边,不建神道碑亭。在营建昭西陵时,考虑到昭西陵距昭陵太远,不能很明显地表示出与昭陵之间的关系,陵内的主人是谁,所以破例给昭西陵增建了神道碑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