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23.1节 内宫风云


康熙十二年十一月(公元1673年12月)。

云贵两省的官道上,一大队人马浩浩荡荡,正向北方开去。

绣着“皇周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吴”十三字的黄龙旗在一排排刀枪光华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威武、雄壮。一队队的士兵昂首挺胸,旗甲鲜明,精神百倍,以飞快地速度向前行进。更令人惊奇的是,他们不是清军装扮,而全部都是一身汉装。

这便是吴三桂北上的大军出动了。

这支军队是吴三桂北伐的主力,最前面的是马宝率精兵三万做为先锋,逢山开道,遇水搭桥,并随时打探前方敌军的消息,中间则是吴三桂亲率大军主力,在他身边的还有夏国相、胡国柱等大将护驾,曹士杰率领本部人马断后。

就这样,吴三挂在上百员战将的簇拥下好不威风!

他没有坐车也没有坐轿,而依然顶盔贯甲骑在马上做统帅。因为他深信,只有这样才能鼓舞众将士的士气,他的军队才能所向无敌。

此刻的吴三桂心潮澎湃,波澜起伏。一方面他心中充满着压抑不住的昂扬激奋,他同时却总有一线抹不断的遗憾与感伤。

他骑着自己的枣红战马,眼望着那随风飘摆的帅字大旗,心中若有所思,若有所感……就在这时,一骑探马从队后飞至统帅大旗下,马上的军兵飞身下马,急忙来到吴三桂马前,报大元帅:“后军开出后,王府总管发现如夫人失踪,寻觅方圆数十里不见!”

吴三桂听罢心头猛然一动。嘴张了几张,但终究没有说话,他双眼湿润,面色惨然,回头望了望,轻轻地挥了挥手:慢慢找吧——继续北进……

她真的离我而去了?

她真的永远地离开我了?

吴三桂低下了头,几滴伤心的泪水潸然而下。此时他心中荡然如空,若有所失。

近些年来他大事如意,又向来不怕艰难挫折,所以没有什么事能使他斗志稍减。然而惟独有一人使他始终放心不下,那便是——陈圆圆。

突然他心头一怔:我起兵反清到底为了什么?没有了她在身边,纵有江山在手,犹感心中不足,他心中很清楚,他几十年来出生入死,建功立业,有一半是被圆圆激发的,为了圆圆心目中那个英雄形像,自己始终在奋然挥戈。

“……旧雁横秋,倦客思家,人老去西风白发……”吴三桂心中又不由地轻轻吟诵着圆圆唱过的曲辞。

过去,你我风雨同舟,生死相依。

现在,她竟一个人离我而去了?

她心中的那个英雄的吴三桂不复存在了?

圆圆,还能见你么?

吴三桂回想着圆圆苦苦劝说自己的情景,回想着圆圆的那字字珠玑,款款深情的信,不由地泪水模糊了视线……

就在吴三桂着手起兵的日子里,他的内府家室也并不宁静。

阵阵秋风掠过莲花池水,皱起层层鱼鳞似的波纹,使得倒映水中的亭台和玉带似的玉拱桥都轻轻地颤抖了。遥望南方,五苑的黛色接连着内峻伟的王府,气势逶迤连贯,与秀美的五华山交相辉映;近着明镜岛,亭阁楼榭依着山势分布,高低错落有致,掩映于苍松翠柏之中;山麓沿岸一排双层六十六临水游廊,像一条美丽的花边彩带,装点得明镜岛有如仙境一般;眼前是映着蓝天的透碧澄清的水,点缀着长长的柳丝,不住地点着波面,偶尔落下的几片树叶,在水面漂荡,点出一个个一闪即逝的小圆圈。

这便是座落在云南府北门外,吴三桂为圆圆修建的“安阜园”。

从怡人亭放眼远望,真叫人心旷神怡,此时圆圆正倚着亭边白石栏杆,观赏水中来回游动的红金鱼。

近日来,吴三桂加紧起兵的消息也不断地传入圆圆的耳中,因此近些天她心中一直十分沉重,为了排遣心中的气闷与忧伤,今天她特地带着宫女们来园中散心,宫女丫环们自然都很高兴。一到怡人亭圆圆便要他们各自散步游玩,无需在她身边侍候。于是湖光山色之间,处处都有身着红、绿、粉、紫、蓝各色锦缎绣袍的人儿在游动,虽为秋日,却恰如春花绚烂使山水生色。

圆圆沿着汉白玉雕栏,顺着曲折的小桥往东,走到满香亭,送走了那条头戴红冠的大金鱼,回眸岸边,见两个宫女正在一丛花旁说话,一个穿着绿色绣花锦袍,梳着两把头,鬓边插着靠绿色的绢花,一双小巧的绣鞋也是绿色的,旁边的那一个穿着宽袖衫,淡粉的百褶裙,头上松松地挽了个垂牡丹的发髻,发间金钗在阳光下射出黄澄澄的光芒。一绿一粉,互相映衬,不正像荷塘里出水的莲叶和荷花吗?圆圆认出来了,她们便是前不久王妃刚刚给自己送的两名贴身丫环,穿绿衣服的叫小英,穿粉衣眼的叫小倩,看罢多时,圆圆便命人把她们二人叫了过来。

圆圆笑道:“我真是见老了,老眼昏花的,这会才认出你们来。”

“谢夫人询问”,两个丫环连忙躬身回答,小英那双精致的绣鞋完全暴露在圆圆的面前,她觉得非常眼熟,便问道:“这双鞋面的花样这么精巧,像是王妃的绣工。”

小英答道:“夫人真有眼力,这双鞋正是王妃赐给奴婢的。”

圆圆心里一动,再抬头看了看小情,觉得她头上的金钗也似乎见过,小倩发现了圆圆的目光,连忙敛身说:“夫人,奴婢所戴金钗,也是王妃所赐。”

圆圆笑了笑,道:“没想到姐姐对你们这么好。”

小英连忙道:“夫人算是说对了,王妃娘娘可是个好人,她对我们姐妹俩如同亲生女儿一样,娘娘还说您也是个好人,人长得好,心眼更好,叫我们姐妹俩好好服侍您。”

小倩咬咬嘴唇,说:“夫人大约不知道,奴婢上月还在宫中时,偶感风寒,并不想惊扰娘娘,可是娘娘知道后,竟亲自给奴婢送去了膳食药饵,真叫奴婢……我这心里……唉!”说着说着泪花盈盈,低下了头,“只是这些日娘娘在宫中常与王爷争吵,还常常挨打,一个人偷偷落泪,叫我们看着怎忍心呢?可我等下人又怎好插嘴,因此夫人若有机会劝一劝王爷,我们姐妹俩先给您跪下了。

说罢,两个人一齐跪在圆圆面前,泪如雨下,圆圆看罢,倍受感动,连忙扶起二人,道:“你们放心,只要有机会我一定会劝说王爷的。”

话音刚落,就见远处跑来一丫环,道:“夫人,王爷来了。”

圆圆心里不由地一动,擦了擦眼泪,冲小英和小倩一挥手,两个人便退到一旁去了。

时间不大,吴三桂沿着莲池西岸,拂着水边柳条,大踏步向满香亭走来,圆圆忙整了整衣服,迎了上去。

前一日,吴三桂刚刚设计软禁了康熙派来催他撤藩的哲尔肯和博达礼,心中自然很是高兴。因此一来便是满面春风,一脸笑意。

“给王爷请安。”圆圆飘飘万福,吴三桂忙几步上前双手扶住圆圆道:“爱妃何必多礼,来来来,今日我很高兴,我与你共饮几杯!”

说罢,吴三桂拉着圆圆的手反复端详的许久,圆圆低下头说:“不知王爷因何而来?”

“圆圆,你我多日未见,我今日特地来看你。”

“王爷宫中事务繁忙,又怎有空来看臣妾?”圆圆面带愁容道。

吴三桂见圆圆这番表情便道:“圆圆老是身体不适,因何这番神情?”

“臣妾身体很好,只是连日来替王爷担忧。”

“噢?”吴三桂连忙问道:“但不是为何事而为我担忧?”

圆圆抬起头来深情地望着吴三桂,说道:“臣妾所担心的是王爷兴兵起誓,只恐有一日会有不测。若王爷真有个什么闪失,叫臣妾一人如何独自活在世间?”说罢又低下了头。

吴三桂听罢先是一笑,而后把圆圆抱在怀中,抚摸着圆圆那依旧乌黑的秀发,道:“圆圆时时把我挂在心头,三桂永世不忘。不过你放心,我此次誓师计划周密,不会出什么差错的。”

“但是……不怕一万,只怕万一啊!”

吴三桂抬起头来,手托花白银鬓叹道:“大丈夫生于天地之间,定当成就大事业。我吴三桂自知时日不多,何不趁此机会再做一番事业,倘是有什么不测,也自以无愧。”

圆圆听了这番话不由地眼泪掉了下来,沾湿了吴三桂的衣襟。

“圆圆你这是怎么了?”吴三桂望着圆圆那泪眼朦胧的样子问道:

“我……我……”圆圆哽咽着:“我只求下半生能与三郎平平稳稳地度过。”

“我这样做又何尝不为了你呢?有朝一日我若推翻了满清,那你就是当今的皇后,那时只你我再共享人间欢乐,不是更好吗?”吴三桂道。

圆圆擦了擦眼泪,道:“从古至今,多少人为了争帝争王,扰得百姓不得安宁,待到当了皇帝,又要为保帝位费尽心思,有何乐趣可言?臣妾幼年时,自以为容貌美丽,也曾有过非分之想,如今反倒觉得那些想法俗不可耐了。依臣妾看来,王爷若为自己着想,不如交出兵权,你我共同隐居山林,像范蠡和西施那样泛舟五湖,该多快乐?何苦再开战端致使生灵又遭涂炭?”

吴三桂听着圆圆的话连连点头,“圆圆,你讲的很有道理,我又何尝不想与你共享晚年之乐呢?只是……”吴三桂叹了口气又道,“只是事情已经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我也是骑虎难下身不由己呀!”

圆圆望着吴三桂那为难的样子,低下了头没有继续再往下说,她把话题一转,说道:“连日军务劳苦,王爷还要多注意身体,少动肝火为好啊!”

吴三桂道:“这几日我不在你身边,你也要好好照顾自己啊!好了,我们还是不谈那些令人不愉快的事情了,来,我们到怡人亭中饮几杯酒,高兴高兴。”

说罢,吴三桂与陈圆圆二人携手共行在莲池旁的林荫小路上,秋风轻拂着两个人的面庞,圆圆的衣襟随风飘摆,那依依倩影依然那样美丽,三桂的威武似乎也不减当年,——或许他们还在努力地寻找着过去的岁月。

这些日,由于军务甚忙,吴三桂的确难以抽身,纵使他宫中妃子不少,什么四面观音,八面观音,可就在他准备誓师的这段特殊的日子里,平日在他心目中似乎已经消失的圆圆不知为何又回到了他的心中,相思之苦,最难排遣,何况养颜殿里处处留着圆圆的踪迹?书房中有她用过的笔砚,她临摹的楷书,妆台边有她忘在那里的一副珍珠耳环。东梢间的卧室是他们俩共有的,任何人,哪怕是张氏都不能到那里和吴三桂同寝,如今空了数月之久的卧榻,似乎还得留着她的温香。他的腰边还挂着圆圆亲手为他绣制的精制的香囊……要是走出寝宫,来到养颜殿,引起甜蜜回忆的事儿就更多了,不是吗?在那段刚刚来到云南的日子里,他俩天天在此欢乐,日日在这里缠绵……

今天夜里,圆圆终于又回到了他的面前。

吴三桂再也控制不住心中的欲火,他紧紧地抱住圆圆,亲吻着她脸上的每一片肌肤,一种无形的力量立刻充满他身体的每一个部位,他把圆圆放在床上,剥下了她的外衣。此刻圆圆浑身酥软地躺在床上,好久,她已忍耐好久的寂寞,今天她终于可以尽情地发泄了。连夜来她彻夜难眠,一到晚上,无数奇特的景像,无数狰狞的鬼脸,总在她头顶盘旋。她想大声喊叫,她想双手推开那死死缠绕着她的,莫名其妙到令人心悸的五颜六色的彩斑彩带。但今天她连手指都没有动一动,只有嘴唇翕动着,任凭吴三桂在她的身上反复地亲吻着。突然一阵剧痛刺醒了近乎沉醉的圆圆,她本能地呻吟着:

“不要……啊,不要……”

忍过了一阵剧痛,圆圆叹了一口气,又沉入深深的迷醉之中……

怎么,回到了中原,回到了大草原上了吗?啊!草绿如茵,繁花似锦的草原啊!天是那么高、那么蓝,一尘不染;地是这么宽,这么远,一望无边。而一阵阵的风却这样香,这样,冶静,她跳下马背,展开双臂,扑向草地。

蹄声得得,远远跑来一骑.多么剽悍英俊的骑士!绿草红马黑披风,在蓝天白云的背景上飞驰……她来不及多想,身子一抖,那骑士像摘花一样弯腰把她从草地上抱起。两人炽热的目光接触了,啊,三郎……

第二天,吴三桂辞别了圆圆又回到王府,然而就在这天夜里,后宫中又传来激烈的吵闹声,而且是女人的,其中还夹杂着哭声与哀叹……

这个女人正是吴三桂的原配夫人——王妃张氏。

张氏是吴三桂十七岁时,老父老母为其明煤正娶的结发正妻。她长相端庄贤娴,温文尔雅,不苟言笑,恪守妇道,是一个比较典型的贤妻,因此自从成婚之后,她与吴三桂的感情甚好,多少年来两人相依为伴,从未发生了口角。此后张氏还为吴三桂生了长子吴应熊、次子吴应琼,又生了四个女儿……吴三桂的几个儿女都是张氏所生。

可是令人费解的是,张氏自从做了平西王妃之后,性情大变,一改过去贤淑端庄之态,而变成了一个凶悍泼辣的女人,动不动就与吴三桂吵骂不休……许多人暗地里称她为河东狮,这不过是人们对悍妇的一种通称而已。

是张氏仗恃皇妃的资格而发生了这样的变化吗?—一不是。她那点资格简直太小了,虽然说是皇上来封御批,也有高贵的品级,但在平西王吴玉桂面前她还能算个什么?而且,如果吴三桂真的动怒,奏请废去王妃,谁能不同意谁又敢反对.就连皇上也得给面子。况且现在吴三桂造反就在眼前,他又怎能瞧得起皇上呢?他说让谁死,恐怕谁就活不成。

是张氏妒忌,争风吃醋吗?——一也不是。张氏今已是五十多岁的年纪,自知“人老珠黄不值钱”,因此也就不主动与吴三桂多接近,况且张氏又很清楚,吴三桂为亲王,又兼风流成性,哪有守着妻子的美事?何况自古以来,男人妻妾成群已是传统。不许妒忌成为妇诚之一,不妒忌成为妇德之一。作为亲王王妃,她还能不准吴三桂纳妾?不准他与八面观音,四面观音,以及数不清的女人厮混?那样做,恐怕从哪方面讲都是不允许的……

那么张氏究竟是为什么变得如此泼悍了呢?正是为了自己的儿子,女儿,为了吴三桂的家族。

做为吴三桂的妻子,丈夫的一切有什么能瞒得过张氏的眼睛?而且张氏掌内治事,从吴三桂密谋的一开始,就对他的心思摸了个一清二楚。

在张氏看来,吴三桂做为一领军之将,由卒伍而总兵,由总兵到伯爵,又由伯爵到王爵,又到亲王爵,而且还统领两省藩镇,早就应该心满意足了。如此享受荣华富贵,还想怎么样呢?也许她连做梦也没想过自己能成为王妃。

就是你吴三桂在连年的征战中,连生死都不保,又能想到会有今日的荣华富贵吗?

张氏百思不得其解,反清究竟有什么好处?在她看来,清朝的国势比起昏庸的明王朝来要胜强百倍,无非是衣服发式之变,又有什么值得争的?穿什么不是穿?头发留成什么样不一样都是头发?谁来当皇上,你不是一样要当你的官?她从小就知道,叛逆大罪是要灭九族的!九族之首就是自己的儿女,以及妻族——张氏全族!她倒不是自己贪生怕死,而是担心因为一人而牵连了自己的儿女,亲人,自知于心不忍。

吴三桂妻妾再多,女人再多,然生儿生女者惟她一人,正妻王妃惟她一人,骨血相连惟她一人,她不替吴三桂着急,谁又会替他着急?

本来张氏很少见吴三桂,可这些日子来,她经常到吴三桂的寝宫,养颜殿,一见面就是苦苦的规劝,百般的哀求,凄惨的哭诉,然而每一次都是枉费心机,丝毫不能打动吴三桂的心。

每一次张氏来规劝他,吴三桂都凶狠地骂她,“妇人之见,少管我的大事!”张氏伤心之极,又变成一遍遍的哭闹,这样一而再再而三,连吴三桂都感到没有办法了,只得不言不语地听她寒酸,毕竟吴三桂不能把她怎么样,——她是儿子女儿的亲生母亲,是王妃正妻,她这一次的哭闹,无非也是为自己着想,替儿女担心,等大事成功之后,她自己就不闹了。因此吴三桂从此处处都远离张氏,见她就避着走,人们却都以为吴三桂怕张氏。

直到有一次,吴三桂再也压抑不住心中的怒火……

就在康熙撤藩诏书来到云南之前,一日,吴三桂正与汪士荣等谋臣们根据吴庄熊从京中飞鸽传来的书信紧急议事时,突然密室之外传来一片嘈杂的喧嚷。

只听见一个女人的声音在外面大喊大叫:“你反了,连我都不叫进去!”

还没等吴三桂弄清怎么回事,就听“啪”的一记清脆的耳光——福晋张氏旋风般地闯进密室来,后面两名亲兵紧跟前冲了进来,却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

吴三桂把手一摆,两名亲兵退了出去,还没等吴三桂开口问张氏究竟为什么,她就一把抓住了吴三桂的衣襟骂道:“你这个老疯头子,三辈子不得好死的倒路尸,又在这里操什么祸灭九族的心?”

吴三桂把火压了压道:“乱来……你都说些什么呀!有什么话回到后宫再说也不为迟,你还是先回去吧!”

张氏根本就没把吴三桂的话放在眼里,她用目光搜寻着,劈手夺过刚刚传到汪士荣手中的信,草草地看了几行,大哭道:“你还说没有,你说这是什么?为什么不叫我看?你说……”哭着又打又抓。

“你住手!”吴三桂脸色铁青,他本就心烦意乱,又见这黄脸婆子又来搅扰,不由勃然大怒,顺手甩了张氏一个趔趄道:“没有天哪有地,没有父何来子?我要图谋大事,你一个妇人懂得什么!”

站在一旁的汪士荣,胡国柱等人见此情形,都愣在那里,都不知该如何解劝。

“福晋息怒,……听侄儿把话讲清楚……”侄子吴庄麒见他们闹得不可开交,忙上前劝说,话还没说完,便被张氏“呸”的照脸上一口唾沫!“你算个什么东西!打算让皇上快点儿杀了我儿,你来做这世子?这地日头都瞧着,你当老娘是木头人了?”说完便又嚎陶大哭。

“把她给我轰出去!”吴三桂实在压不住火了,冷冷地命令道。

外面冲进两个亲兵来,就要拉张氏,张氏一听这话,突然发疯似地朝吴三桂扑过来,幸好被两个亲兵拦住,张氏仍不肯罢休,边挣扎着,边喊道:“吴三桂,你做什么孽呀!你的心都让狼吃了!你连自己的儿女都不要了!连九族全家的性命都不要了!你对得起吴家的列祖列宗吗?”

“拉下去!”吴三桂转过身子,并未理睬张氏。

这时两个军兵才勉强地把张氏拖了出去,然而依旧传来她的哭喊声:“……你说你是汉人,汉人就该这样心黑呀!既是想当汉人,当初你又借什么兵呀,剃什么头呀,一家人都死了算了嘛……”

此后,若不是圆圆派了两名丫环把她接到城外的“安阜园”住了几日,还不知道她会闹出什么事来。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张氏这个“河东狮”却和陈圆圆极合得来,自从吴三桂有了陈圆圆之后,张氏不但没吃圆圆的醋,两人反而亲密得像亲姐妹一样,无话不谈,也只有陈圆圆才能在她哭闹时劝住她。

张氏对于陈圆圆可以说好得不能再好,她的话虽然很朴实,却让人听了那么信服,她曾不止一次地对别人说:“圆圆心善,不害人,是我的好妹子。”

张氏聪明过人,自从她与圆圆共处一家,共有一夫以来,对圆圆心服口服,她眼见圆圆美若仙子却毫不轻浮,深受宠爱却从不骄横:因此张氏对圆圆有一种有爱心一种莫名的亲密。

张氏常对吴三桂说:“圆圆是个好人,她不会给你出坏主意,有她在你身边,我放心。”张氏甚至总是让圆圆随丈夫出征外去,自己却留在府中抚养儿女。

张氏对圆圆关心倍至。圆圆自然对张氏也是尊崇有加,最令张氏感动的是,吴三桂被封为平西王开藩云贵时,朝中要对平西王妃封为一品夫人,命吴三桂速立王妃,那时吴三桂坚持要立陈圆圆,谋臣们也多数赞成。然而圆圆却坚辞不就。

相持数日之后,圆圆特向吴三桂写了一封信,表明自己心中所思所想:

三郎:自与君相识相知于离乱之中,深感君爱妾至深,圆圆有此心此情足矣,不求王妃名号,不求金银珠玉。非是妾自作清流,实是妾不耐其烦,妾恋三郎,惟爱而已,有此爱心,妾为终身追随,不计世俗,若有日此爱若流水飞花,则妾自去,亦不计世俗之议,王妃应立大姐是理,大姐为夫君生得两子四女,含辛茹苦,耽惊持家,三十年来未曾稍懈,且大姐德容俱佳,秀于中而贤于外,主持后宫必不生异端。惟将军念念思之,勿以人议物议而乱己心。

圆圆对三郎之心惟天可表。

吴三桂看了这封信后,默然抱头不语。

张氏看了这封信后,感动得泣泪横流。一个女人,能在如此与自己终生利害相关的问题上持此超然态度,能不令人感之念之?“不计物欲,惟以情许之”。这是一个旧式女性难以理解的境界。即使发生在圆圆身上,张氏还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这份感激之情——母以子贵,这是自古以来的传统。张氏一生,其命运归宿,完全系于儿子的封爵封王之上,若有子而不能被立为王妃,张氏又有何颜面立于人世?因此在张氏眼中,王妃是她的名节归宿,如果不成,她宁愿寻死。然而有圆圆在,她自知无望……却不想圆圆给三桂这样一封言语中肯,情深意长的信,而并非有些人有意摆出的“假辞”之举。

从此之后,张氏对圆圆的钦佩,可谓五体投地。她宁可让圆圆拥有吴三桂的全部身心。她甚至在吴三桂与八面观音厮混时替圆圆打抱不平,找理由把那“人妖”狠揍了一顿,又将吴三桂气汹汹地推进圆圆房中,喊道:“没有我来,你不准出来!”

三天之后,张氏来了,吴三桂却早已不在房中。

张氏顿时火往上撞,对圆圆道:“妹子,你等着,我去找那个负心人算账去!”

圆圆却紧紧拦住张氏,“大姐,不要这样……他也有他的苦衷,人心是抢不回来的……”

张氏手扶圆圆,望着她那双蕴含深情的美丽的眼睛,心中也一阵悲伤,两人竟拥在一起大哭了起来。

哭罢多时,圆圆擦了擦眼泪道:“算了,大姐,不要再为此事难过了,是我让他走的。”

“你呀!没出息!”张氏气哼哼地埋怨。

圆圆却淡然一笑:“该来则来,该去则去。世间惟有这个‘情’字非强迫能得到的。抢来的,我也不要。”

张氏听罢,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点着头。或许她不理解,或许她不赞同,她的主意就是要将自己的东西抢回来!

她依然同吴三桂吵闹哭骂,依然不依不饶地劝他不要往火坑里跳。

当张氏被接到“安阜园”时,她早已哭得面色苍白,一见圆圆便扑倒在怀中。

张氏向圆圆哭诉了事情的经过,最后喃喃自语:“他要反了……他要反了……吴门完了……”

圆圆听罢,心头一阵发凉,自己所预感的事情终于发生了。他终于要离我而去了。圆圆也默默的低下了头。

圆圆并不是那种怕受连累的女人,若是吴三桂在明亡之初反清,她肯定会随他征战沙场,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那时,她认为清人可恶,入侵中原,是男儿英雄的自当起身抗争。然而随着时间逝去,她越来越感到清室比大明的统治要清明得多,海清河宴,天下太平,人民安定,又有什么必要再反呢?无论从道义上还是从时机上看,反清复明的意义似乎都已失去了。

圆圆反复考虑了许久,最后决定尽自己的努力再给吴三桂写一封信,报着最后一线希望,希望他能回心转意。

这天夜里,窗外雷电交加,狂风大作,圆圆含泪坐在灯下,仿佛在与三桂诀别:

三郎:惊闻君欲起兵,妾心急如焚,君乃天下英杰,应如反清之时已逝。大明之政,昏愤苛暴,君不记乎?有清二十年,政通人和,君不见乎?昔满人入关前,妾劝君逐清,入镇前,妾亦曾劝君扶明反清,君均未纳……延至今日,天下已定,清室亦英明君主相继,起兵已成无天时地利人和之危行,君何以冒此天下之大不匙?妾心许将军自初识,惟愿将军作有识之英雄,莫起无端之欲。若君弃王归故妾愿随将军终老村下,终不使将军失人间之乐。纵使将军被人猜忌治罪,妾亦当为君舍身,随君同去,含笑于九泉之下,妾心殷殷,不可尽言,寸心如绞,犹忆当年,望将军再三思之念之!

那一夜,圆圆没有入眠,扶琴孤坐天明。

然而,令她失望的是,一个月过去了,吴三桂始终没有答复。

圆圆也没有去找他,此时她的心早已凉了,望着窗外的落叶,她觉得自己的路也已到了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