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传》《岳阳楼记》: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精神境界的最高写照


范仲淹在邓州期间的文章,最脍炙人口的是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在“春风堂”写就的《岳阳楼记》。这篇文章所表达的以天下为己任的“先忧后乐”精神,无论对范仲淹个人,还是对宋代知识分子阶层,或者是对宋以后的知识分子阶层,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这篇文章是因老朋友滕子京的请求而作。文章开篇就交代了写作缘起: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滕宗谅,字子京,与范仲淹同年进士及第,是范仲淹的终身好友,前文已经有过介绍。滕宗谅修建岳阳楼的经过,司马光《涑水记闻》卷十有记载。滕宗谅修建岳阳楼,既不用公款,也不从民间敛集资金,而是通告当地百姓,有欠官府旧债不能偿还的人,自愿捐献,消抵债务。结果,民间捐献踊跃,修建岳阳楼绰绰有余。岳阳楼建成之后,滕宗谅特意写信给范仲淹,说:“天下郡国,非有山水环异者不为胜,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文字非出于雄才巨卿者不成著。”当时,范仲淹“文章器业,凛凛然为天下之时望,又雅意在山水之好”。所以,滕宗谅不远千里,请范仲淹为岳阳楼作记,范仲淹也欣然同意。文章送达岳阳后,滕宗谅又请苏舜钦书写、邵 篆额,时人称滕宗谅政绩、范仲淹文章、苏舜钦书法、邵 篆额为“四绝”。

《岳阳楼记》中间写登岳阳楼览洞庭湖景色,阴晴或季节不同,风景各异,心情也不一样: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这一段文字骈散结合,生动贴切,凝练简洁,文学造诣极高。登楼所见之洞庭湖景象,已经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然而,文章最后一段的总结文字,将文章立意提高到全新的境界,让这篇文章出类拔萃、传诵千古,成为宋代散文的压卷之作。范仲淹说: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范仲淹有着伟人的胸襟和境界,有着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实践,才能凝练成这么一段立意卓著、超乎寻常的文字,成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精神境界的最高写照。这一段文字,在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精神面貌演变的进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换言之,这篇文章代表着宋代知识分子新的精神风貌的最后形成,因此成为后代知识分子学习的楷模。

唐末五代,士风败坏。世人寡廉鲜耻,惟利益之所趋,少道义之所存。欧阳修对此感慨良多,云:“五代之乱极矣,《传》所谓‘天地闭,贤人隐’之时欤!当此之时,臣弑其君,子弑其父,而搢绅之士安其禄而立其朝,充然无复廉耻之色者皆是也。吾以谓自古忠臣义士多出于乱世,而怪当时可道者何少也?” 〔1〕 北宋田况也感慨说:“文武大臣朝比肩,暮北面,忠义之风荡然矣。”(《儒林公议》卷上)赵宋代周而起,除了军事统一南北、恢复国内经济、重建国家制度等要务以外,弘扬士德,改变士风,也是当务之急。宋代帝王“与士大夫治天下” 〔2〕 ,士风盛衰,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所以,宋代从君王到士大夫都致力于士风的建设,最终形成了宋代知识分子新的精神风貌。前文曾经介绍北宋特殊的政治环境,这就是北宋士风转变的现实背景。北宋士风转变,经历了一段漫长时间。大约太祖、太宗、真宗三朝,新的士风皆在形成过程之中。至仁宗朝,这一转变过程大致完成。范仲淹活跃于政坛,出将入相,逐渐成长为当时知识分子的领袖人物,是这一转变过程完成的重要标志。《宋史·范仲淹传》言范仲淹“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

范仲淹是忠实的儒家信徒。儒家注重个人品德的自我修养和完善。《礼记·大学》要求人人“皆以修身为本”。《礼记·中庸》同样强调:“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因此,范仲淹最重视士人品德修养。从道德自我完善的“修身”角度出发,范仲淹标举儒家圣贤为自己的行为典范。景祐三年(1036)范仲淹因直谏被贬饶州,作《灵乌赋》,表明“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无所畏惧态度,文中引为榜样的就是孔子和孟子,云:“君不见仲尼之云兮,‘予欲无言’。累累四方,曾不得而已鸣焉。又不见孟轲之志兮,养其浩然之气。”《蒙以养正赋》中则标举孟子和颜回,云:“至贤者孟子,在养素而弗违;亚圣者颜生,性如愚而有以。”这些儒家前贤,有坚定的行为道德准则,且能付诸行动,在逆境中不改素志。范仲淹一生都是这样实践着的。范仲淹从“修身”的立场出发,最终要求自己在现实中有所作为,利国利民。进士中第之前,范仲淹的个人愿望是:或为良相,或为良医。范仲淹进入仕途,历任地方长官职务,报国利民志向不变。范仲淹一生的从政实践和道德实践,以及北宋知识分子在道德自我完善方面的一切努力,升华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话。这就标志着宋代士大夫精神新貌的最终形成。

北宋初年,承五代旧习,士风衰弊,士大夫少有气节。宋太祖朝士大夫,在五代时大多随时更变主子。如宰相范质,五代时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入宋为相,宋太宗评说其“欠世宗一死”(《宋史》本传)。宋太祖朝名宦陶 ,历仕后晋、后汉、后周。“(宋)太祖将受禅,未有禅文, 在旁,出诸怀中而进之曰:‘已成矣。’太祖甚薄之。”其为人“奔竞务进”、“多忌好名”(均见《宋史》本传)。甚至“更事四姓及契丹”的冯道在北宋初年去世时,“时人皆共称叹,以谓与孔子同寿”(见《新五代史》本传)。时论颠倒如此,正是当时士风的真实体现。王夫之概括且叱责说:“冯道、赵凤、范质、陶 之流,初所驱使者,已而并肩矣;继所并肩者,已而俯首矣;终所俯首者,因以稽颡称臣,骏奔鹤立,而洋洋自得矣。不知今昔之面目,何以自相对也!” 〔3〕

北宋士大夫砥砺名节,风气渐变。王禹偁总结说:“国家乘五代之末,接千岁之统,创业守文,垂三十载,圣人之化成矣,君子之儒兴矣。”(《小畜集》卷十九《送孙何序》)至宋仁宗朝,新的士风已经形成。这时候的士大夫,往往正直敢言,不苟同时俗,遇事争先,积极有为。他们的言行,明显受到范仲淹的影响。范仲淹之所以能在当时士大夫中成为典范性的人物,原因有三:第一,性格刚毅,坚定执着。范仲淹一生都有着自己明确的政治理想,早年表达为追求“良相”的愿望,晚年归纳为向“古仁人”看齐的人生境界。为了贯彻和实施自己的政治理想,范仲淹敢作敢当,不怕触怒权贵与帝王。刚毅坚定的个性,表现为仕途上的特立独行,卓然于时俗之上,成为当代的表率。第二,政绩显赫,功在当代。特别难能可贵的是,范仲淹一直身体力行,把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落实到现实行为中。无论在什么职位上,都对当时的国家、社会、朝廷、民众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古代士大夫所渴求的“出将入相”的人生最高理想目标,在范仲淹身上得到体现,士大夫群体因此以范仲淹为学习榜样。第三,历任要职,出将入相。由于范仲淹个性与才干过人,也由于当时社会和政治环境相对清明,范仲淹得以脱颖而出,在地方或中央,担任过系列重要职位。甚至遭受贬谪的时候,朝廷对他的青睐依然如故。范仲淹自言:“薄责落善地”、“谪官却得神仙境”,便是对朝廷这份善意的体会。到庆历年间,范仲淹成为政治集团的核心人物,自然成为众人效法的对象。受范仲淹影响又能身体力行的士大夫,以欧阳修最为突出。欧阳修在仕途上与范仲淹共荣辱,是范仲淹的坚定同道。欧阳修曾多次上书朝廷,推荐范仲淹。欧阳修对范仲淹“进退皆忧”、“先忧后乐”的精神有深刻的领会和极高的推崇,范仲淹移知苏州,他写信称其“每顾事是非,不顾自身安危,则虽有东南之乐,岂能为有忧天下之心者乐哉!” 〔4〕 欧阳修自己也是“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顾”(《宋史》本传)。无论得志在朝还是贬官外邑,欧阳修都以朝廷、百姓忧乐为己之忧乐。又如富弼,年轻时即被范仲淹誉为“王佐才也”,政治上是范仲淹的积极追随者。庆历时出使辽国,“以死拒之”,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后又与范仲淹共同主持“庆历新政”。其为人“好善嫉恶”(均见《宋史》本传),耿直刚强。其他受范仲淹影响的官员数不胜数,前文屡屡有所涉及。

好友韩琦评价范仲淹说:“竭忠尽瘁,知无不为。……天下正人之路,始公辟之。” 〔5〕 南宋陈傅良说:“范子始与其徒抗之以名节,天下靡然从之,人人耻无以自见也。” 〔6〕 宋代士大夫对国计民生关切的热情,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的士大夫。苏轼入仕之初,向仁宗上《进策》25篇,提出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方案。苏辙应制策之试,极言直谏。这种对现实政治的热情,正是王安石积极从事变法革新的社会思想基础。王安石是这样理解儒家精神的:“所谓儒者,用于君则忧君之忧,食于民则患民之患。” 〔7〕 这一切,完全是范仲淹“先忧后乐”精神的承继。范仲淹也因此成为古代士大夫的楷模。后代士大夫更是对范仲淹拳拳服膺。南宋名臣王十朋说:“先忧后乐不为身,上与夔 相等伦。” 〔8〕 又说:“理郡端如理乱丝,范公往矣欲谁师?” 〔9〕 明代名臣高启站在后人的角度评价且推崇说:“有宋名臣谁第一?公为国家真辅翼。丰功茂烈何煌煌,信与日月争辉赫。” 〔10〕

注释
〔1〕《新五代史》卷三十四,中华书局1974年版。
〔2〕详拙著《宋代士大夫的境遇与士大夫精神》,见《宋代文史考论》,中华书局2002年版。
〔3〕王夫之《宋论》卷一第4页,中华书局1998年版。
〔4〕《与范希文书》,《欧阳修全集》第983页,中华书局2001年版。
〔5〕韩琦《安阳集》卷二十二《文正范公奏议集序》,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6〕陈傅良《止斋集》卷三十九《温州淹补学田记》,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7〕《临川文集》卷六十四《子贡》,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5年版。
〔8〕王十朋《梅溪后集》卷四《范文正公祠堂诗》,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9〕王十朋《梅溪后集》卷八《追和范文正公鄱阳诗郡斋即事》,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10〕高启《高青丘集》卷一〇《范魏公手书〈伯夷颂〉为其裔孙天章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