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传》徙知青州:留得夕阳无限时


皇祐三年(1051)正月,朝廷再度对范仲淹委以较大的行政职责,范仲淹以户部侍郎官职徙知青州(今属山东),兼青、淄、潍、登、莱、沂、密、徐州及淮阳军等九州岛军安抚使。北宋时期青州是京东东路路治所在,地处要害,范仲淹《青州谢上表》说:“海岱之区,地望攸重;岳牧之任,邦选甚隆。”范仲淹数年前就准备退闲养病养老,几年的政治环境变化,想不到再次被朝廷重用。范仲淹只得勉力而为,三月到任。《青州谢上表》说:自己已经“渐兹朽衰,期以退藏”,想不到“皇帝陛下天量庇全,圣衷收采,改此巨藩之守,谨诸连帅之权”,自己只能竭尽余力以报效国家。

青州与范仲淹少年生活成长的地方淄州长山距离很近,相去不到百余里。赴任途中,范仲淹特意经过长山,看望儿时乡亲。长山父老乡亲深以为荣,组织了盛大的欢迎仪式,在城西十里处迎接范仲淹的到来。范仲淹到青州后,有寄乡人诗:

长白一寒儒,登荣三纪余。
百花春满地,二麦雨随车。
鼓吹前引道,烟霞指旧庐。
乡人莫相羡,教子苦诗书。(《渑水燕谈录》卷七)

范仲淹1015年登进士第,到此时正好“三纪余”。范仲淹是上巳节(农历三月三)到青州的,特意到长山时,正是春季大好时光。范仲淹所见到的是百花盛开、耕作繁忙的景象,心情很愉快轻松。乡亲们吹打着乐器引导范仲淹回乡,在春日美丽的烟霞中看到了自己少年时居住的“旧庐”。与乡亲的聊天中,范仲淹当然听到了许多景仰、崇拜、羡慕的话语,范仲淹于是告诫说:教育子女苦读诗书,就会有他日的成就,殷切之意见于言表。范仲淹以礼参拜乡亲的地点,后人命名为“礼参坡”(今山东邹平礼参镇)。

青州的前任是范仲淹的好友富弼,范仲淹写给韩琦的信中说:“某上巳日方至青社,继富公之后,庶事有伦,守之弗坠。”范仲淹说:地方事务已经被富弼整顿管理得非常有条理,他只需要按照富弼的规章接着做就是了。当然,这是范仲淹的谦虚。事实上,范仲淹在青州为官不到一年时间,还是做了几件大事。首先,当年河北等地遇到重大灾荒,大量灾民涌入青州境内,每天入城的灾民居然有六七千人之多,青州当地物价飞涨。范仲淹写给韩琦的信中叙述了这些情况,并提及自己正在救济灾民。他奏请朝廷,留足一年所需军粮,将其余仓库所储存的粮食都用来救济灾民。史料匮乏,没有更多详细记载范仲淹在青州救济灾民的手段。不过,范仲淹有丰富的处理灾荒事件的经验,这次也应该采取过类似的许多手段。其次,范仲淹设法减轻青州百姓的赋税负担。朝廷规定:青州的赋税需要到博州(今山东聊城)缴纳。以往都是青州百姓自己运送粮食到博州,百姓要负担旅途的费用和损耗。范仲淹变革纳税措施,将百姓应纳的赋税折算成钱钞,在青州当地交钱。然后,范仲淹派遣官员携带钱财,到博州购买粮食,替代百姓缴纳赋税。博州粮价远远低于青州,范仲淹要求青州官员在博州以高于当地的价格收购粮食,且要求他们在博州张贴巨幅榜文,广而告之,博州百姓售粮的积极性就很高。不到五天时间,就收购了足够的粮食,青州很容易就完成了朝廷的赋税任务,而且还有数千缗钱剩余。另一方面,范仲淹告诫前去博州的官员要非常节俭,借庙宇居住就可以,不能花费公款。而后,范仲淹将节省下来的钱,重新退回给青州百姓。博州百姓增加了收入,青州百姓大大减轻了负担,一举两得。青州百姓后来因此为范仲淹塑像立祠,常年祭拜。王安石熙宁年间变法,其“均输法”之要点就是承继范仲淹在青州的作为。

此外,青州期间范仲淹依然热情地向朝廷推荐人才。到青州任后,马上有《举张讽李厚充青州职官状》递交朝廷。范仲淹说:前御史台主簿张讽,文学才能出众,品行纯正高雅,以有才而闻名。希望朝廷能够“特赐召试,授一出身,差签署青州观察判官厅公事”。又,邓州南阳主簿李厚,“素有文行,涉道且深”,“欲乞朝廷特除权青州两使推官,兼管勾安抚司机宜文字”。荐举的两位官员,一是旧日朝廷中官员,一是旧日邓州属下,可见范仲淹时时为朝廷留意人才。宋代经过科举等变革,官员选拔相对公开公正。宋代士大夫关心国事,积极为朝廷荐举人才,一时形成风气。北宋诸多大臣都有喜欢荐举人才的美名,如晏殊、范仲淹、欧阳修、苏轼,等等。范仲淹是其中的佼佼者。

在青州范仲淹少不了寻幽访胜。青州龙兴寺西南面的洋溪中,一日忽然有清泉涌出,成为当地一大新闻。泉水周围,古木环绕茂密,人迹罕至。此地离开青州城才数百步,就有如同深山般的景观。范仲淹就在泉水旁修筑一小亭,并刻石记其事,时而来此游玩。当地人缅怀范仲淹的恩德,后将此泉命名为“范公泉”。此后,来到青州的隐士墨客,都要到这里游玩,在这里赋诗弹琴、品茶休闲,欧阳修等人都有赋诗刻石。《渑水燕谈录》卷八记载此处景色说:“日光玲珑,珍禽上下,真物外之游,似非人间世也。”这里,成为青州最有名的风景游览区。

青州城西南有石子涧,瀑布飞泻,景致壮观。范仲淹游览此地,有《石子涧二首》:

凿开奇胜翠微间,车骑笙歌暮未还。
彦国才如谢安石,他时即此是东山。

飞泉落处满潭雷,一道苍然石壁开。
故老相传应可信,此山云出雨须来。

范仲淹此时的游览观光是开怀畅意的,“车骑笙歌”相从,观赏“翠微间”的“飞泉”泻落,一直到天黑也不愿离去。此地“凿开奇胜”、“苍然石壁开”的巍峨壮观,给范仲淹留下深刻印象,以至于相信了当地“故老”传说:“此山云出雨须来。”富弼字彦国,知青州时曾在石子涧旁建亭祈雨,当地人称“富公亭”。范仲淹游览此地,自然想起老友。富弼比范仲淹年轻十五岁,范仲淹当然期待富弼有东山再起的时机,富弼后来确实也数次进入二府,出任宰相、枢密使等职。范仲淹推许富弼“才如谢安石”,渴望“他时即此是东山”,同时表现出自身济世志向并没有衰歇。范仲淹一生实践了“进亦忧,退亦忧”的精神,虽然时有退闲退隐的想法,但都不是他思想的主导面。

青州城西北四公里处有尧王山,相传尧巡狩时曾登此山,山上建有尧庙。范仲淹游览此山此庙时感慨更多,《尧庙》说:

千古如天日,巍巍与善功。
禹终平洚水,舜亦致薰风。
江海生灵外,乾坤揖让中。
乡人不知此,箫鼓谢年丰。

尧、舜、禹都是古人崇拜的政治领袖楷模,范仲淹游尧庙的心情就比较复杂。他向往古代圣贤所建立的丰功伟业,更向往他们“乾坤揖让中”的政治品格和胸怀,婉转表达的是对现实政治倾轧的不满,对自己现实遭遇的愤懑。结尾二句写“乡人”的目光短浅,只知道将尧作为丰收保佑神祭拜,传达出范仲淹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在范仲淹的深层思考中,“庆历新政”的无疾而终,乃至后来备受攻击,不是几种简单的因素造成的,与现实社会的庸俗浅陋密切相关。这首诗表现出晚年范仲淹思想上的更加成熟。

青州万年桥北有表海楼,又称表海亭,也是当地的游览名胜之处。范仲淹时常登临此楼,有《登表海楼》诗:

一带林峦秀复奇,每来凭槛即开眉。
好山深会诗人意,留得夕阳无限时。

登临凭槛眺望,山峦林木奇秀,心胸为之豁然。眼前的夕阳也无限美好,似乎是“好山深会诗人意”而特意为之保留的。晚年范仲淹,被排挤出政治中心,疾病缠身,却并不衰颓。将这首诗与李商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比较,格调、气象不同显而易见。范仲淹依然有大好的心情,有蓬勃的朝气,毫无衰疲颓唐迹象。

范仲淹少年时代常常经过淄州石门涧,此地有一种特殊的石头叫“青金”,青黑颜色相杂,纹理细密,就像铜屑一样。范仲淹非常喜欢这种石头。范仲淹在青州的时候,特地派石匠前去开采“青金”石,制作成砚台。这种砚台发墨效果非常好,类似歙砚。在北宋时,这种砚台得到普遍使用,人称“范公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