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之治》第四章 千古公案祸起萧墙(9)


5、突厥:是敌是友?

宫中不宁静,边境也不太平。

隋末唐初以来,突厥一直是影响政局的一个重要因素,当时,北方各个武装集团都向突厥称臣,太原起兵之时,李渊也是如此。唐朝建立之后,虽然对突厥继续称臣奉币,而事实上双方的关系已经发生了变化,始毕可汗已经开始支持梁师都、刘武周南下骚扰。武德二年(619)六月,始毕可汗去世,李渊为之举哀,下令废朝三日,并遣使前往突厥吊丧,还不敢公开得罪突厥。九月,刘文静妾兄告文静谋反。李纲、萧都说不会,李世民也为他求情,可是裴寂一句话就断送了刘文静的性命。他说:“现在天下未定,外又有强敌,如果赦免了刘文静,一定贻害无穷!”裴寂所说的强敌其实就是指突厥。因为刘文静是最初李渊与突厥的联系人,李渊对他很不放心,所以即使刘文静是太原起兵的功臣,而且有可以免两死的铁券,可为了防止他与突厥有什么密切联系,李渊还是以谋反罪将之诛灭。这都说明李渊对突厥始终是抱着极大的警惕。

至武德七年(624),唐朝已经基本削平了北方群雄,开始直接与突厥接触,问题接踵而来。突厥几次向关中一带的原州(今宁夏固原)、陇州(今甘肃陇县)、泾州(今甘肃泾川北)进攻,威胁长安。这和过去在河北、山西支持个别的力量,借机勒索可不一样了。所以,李渊从仁智宫回到长安之后,朝中掀起了一场迁都之议。

有人劝李渊说:“突厥之所以经常进攻关中一带,是因为子女玉帛都在长安的原故。如果将长安一把火烧掉,不在此建都,那么突厥自然就不会前来骚扰了。”李渊认为挺有道理,于是派宇文士及南山至樊、邓(今湖北襄樊、河南邓县一带),准备选择一个合适的地方,将都城迁走。

大臣们得知李渊这一想法,有的赞成,有的反对,一时间沸沸扬扬。建成、元吉还有裴寂都同意迁都,而世民和萧却反对。

“父皇,儿臣认为不宜迁都。戎狄侵扰中国,边境不宁,这种情况自古以来都是存在的,并不是我朝的特例。陛下以神勇之威,一统华夏,精兵百万,所向无敌,怎么能因为他们,就起迁都之意呢。若是果真迁都,那只能令天下豪杰为您感到羞愧,成为百世的笑柄啊。汉时霍去病只是一武将,都有消灭匈奴的决心,现在臣为国家藩王,怎么能放任突厥扰边。臣愿意以数年之期,消灭突厥,将颉利绑缚殿下,如果不能成功,到时迁都也不晚。”李世民一番话说得慷慨激昂,大殿之上回声阵阵。

“说得好!”李渊看看世民,仿佛也被他的激情感染了。

“儿臣以为不然,”建成反驳道,“昔日樊哙欲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秦王之言得无似之!”

“现在的形势与当时樊哙所面临的已经不同了,遣兵用将也不同。况且樊哙那小子,根本不值得一提。不出十年,臣定会平定漠北的,决不是说大话。”世民说得斩钉截铁。

“那就暂时不说迁都的事了吧。”李渊最后下了决定。

“是。”大家齐声说道。

建成看了世民一眼,悻悻离去。

看似迁都之议,其实却与建成、世民的矛盾息息相关。

建成本想借迁都的机会,削弱世民的兵权,防止因为抵御突厥使世民的势力继续发展。世民自然也明白其中的利害。所以两人在迁都的问题上才会争论得那么激烈。而李渊暂缓迁都,却令建成不安,于是他又通过宫中妃嫔的力量,向李渊进言,说世民是外托抵御突厥之名,内想总掌兵权,以实现篡夺的目的。这可是说到了李渊的痛处,他心里不由得也犯起了嘀咕。

隔日,李渊于城南打猎,建成、世民、元吉三子都跟从身边。建成对世民说道:“二弟,为兄这里有一匹骏马,能跨过数丈的山涧,你最善于骑射,不如一试。”

世民打量了一下建成所指那匹马,确实是良驹,但必定是极难驯服的,骑上说不定就有危险。建成又怎么会不知道,他就是想激激世民。但若说以此要了世民性命,却也不一定。

世民心高气傲,当然要试一试,于是应一声“好”,跳上马去。马儿从没好好训练过,猛地乘上一人,不由得四蹄乱蹬,世民眼看不行,要被甩下来,立即跃下,立于数步之外。建成一边看了,轻轻笑了起来。世民更不甘心了,又骑上两回,但还是被甩了下来。

世民心中很是不快,他怎么能白白被戏弄一番,于是转头对宇文士及说:“想以此马伤我性命,然而生死自有天数,我命不该绝。”他知道宇文士及其实是父皇安排在他身边的人,此话一定会传到李渊的耳朵里,到时候建成不就要受责备了吗?

哪知建成也听到了这话,于是请宫中德妃等人添油加醋,说秦王自称有天命,不会轻易丧命。李渊正在怀疑世民与突厥的关系,听到李世民说自己有天命,哪还沉得住气,立即把世民找来责骂了一顿。世民知道父皇现在对自己很是提防,唯有叩头谢罪,请求把自己送去查办。

“你以为朕不敢吗?”李渊听了世民的请求更是怒不可遏,觉得世民在威胁他。

正当这时,有人来报,说突厥入寇。

李渊看了一眼跪在地上的世民,几许疑惑,几许矛盾,几许无奈,长叹一声,说道:“起来吧,跟朕还有大臣们去讨论一下对付突厥的事。”

“遵旨!”世民也是长长出了一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