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之治》第七章 太宗的人镜(4)


3、进谏的艺术

魏徵敢于直谏的形象,使他成为贞观一朝甚至中国历史上最为显眼的人物。还在武德九年(626)的时候,魏徵就走上了他的谏诤之路。那时,李世民已经即位了,李渊被尊为太上皇。不过按传统,新皇帝就算登基了,也要等到来年正月才能改年号。

当时太宗下令征兵。封德彝建议,中男虽然未满二十一岁,但身材壮大的,也可以征入军队中来,太宗表示同意。按规定,本来是年满二十一岁的成年男子国家才征调的。敕旨发到门下省,魏徵坚决不同意,不肯署敕。(唐初规定,男女始生者为黄,四岁为小,十六为中,二十一为丁,六十为老。至玄宗天宝三载,改为十八岁为中,二十二岁为丁。)

魏徵时任给事中,是门下省的官员。门下省是三省之一,主要职责是出纳帝命,总典吏职,以弼庶务,即审核下行的诏敕,审批百司奏抄,处理日常庶政。门下省的长官是侍中,副长官是门下侍郎,负责日常工作的则是给事中。给事中的主要任务,一是审读奏抄,尚书省报请施行的行政决议有不符合法令规定的,可以驳回;二是审查中书省起草的制敕,制敕有差失或不便施行的,可以奏还;三是大狱三司详决,刑名不当,轻重或失的,要根据法例进行裁决;四是六品以下官的任用,吏部拟定后,由给事中进行审定。所以在制度规定上,魏徵有封还制敕的权力。

由于魏徵拒绝在敕旨上签字,太宗下达的这个决议被封还了上去。不过这是皇上的意思啊,所以中书省又把敕再次交到门下省审查。但魏徵再一次送了回去,就是不签署。这样反复了四次。太宗知道了,非常恼怒,立即叫人把魏徵找了来。

“魏徵,你为什么就是不同意?中男长得身形壮大的,有很多都已经年满二十一岁了,他们都是谎报年龄,来逃避兵役的。征调他们本来就很合情合理啊。你这个人怎么这么固执。”

魏徵看着皇上发怒了,也不惊慌,回答说:“军队的战斗力不在于人数的多少,而在于是不是运用得当。陛下只要挑选勇猛健壮的,以正确的方法驾御他们,就会战无不克,又何必多选。况且陛下当时说,要以诚信来治理天下,希望臣民都不要有欺诈之心。这才即位没多久,怎么就失信于天下好几回了呢。”

太宗愕然,生气也忘了,问:“朕怎么就失信于天下好几回了?”

魏徵又答:“让臣为陛下数一数吧。陛下刚即位的时候下诏说,百姓欠官家的财物,全部都蠲免。后来有司认为欠原来秦府的东西,不算官物,还是征督如故。可陛下本就是从秦王而为天子的,秦府的财物怎么能不算是官家的呢。这是其一。后来,陛下又下令,关中免租调二年,关外免一年。百姓还没来得及高兴,陛下就再次下旨说已经交纳的人也有不少了,那就来年再免税。这刚刚发还就又重新征收,百姓本来就有怨言了。何况现在陛下还要征点中男为兵,又是征税又是征兵,免税之类从何说起呀。再者说,陛下自己都这样去怀疑点兵有诈,还怎么谈以诚信治天下呢?”

太宗听了这一席话,觉得是有道理,不仅不生气反而高兴起来,说:“原来朕是以为卿太固执,怀疑你的政事处理能力。现在听了你这话,深刻精要,全都说在了点子上。是啊,如果法令不能令百姓信服,那他们怎么会去遵守呢,天下又怎么治理得好呢。这回确实是朕的过失。爱卿坚持的对啊。”言罢,命赐魏徵金瓮一个。

魏徵下去后,太宗左思右想,觉得魏徵确实分析得很对。自己虽然早已发现他是个人才,能直言不讳,只是没想到他还有这等的政治眼光。看来以后还要多多重用魏徵才是。

魏徵的才华其实还只是刚刚为太宗发现而已。太宗真正从内心感到魏徵对他的帮助是巨大的,还是不久之后的一次讨论。

在那次讨论中,魏徵分析了大乱之后人心思治、人心思定的政治形势,提出了只有实行教化的方针,才能致太平。太宗当时接受了魏徵的意见,于是数年之后,才有了贞观之治局面的初步形成。

后来,面对一片大好形势,太宗回忆当初,对群臣发出了欣慰的感慨:“贞观初,朕问天下大乱之后是否能够迅速致治。众卿家意见不一。魏徵认为久安之民容易骄横,难以教化;而经过长时间战乱的百姓,生活愁苦,易于安抚。只要力行教化,一定可以迅速迎来天下太平。而封德彝那时候觉得教化肯定是行不通的。让朕不要听魏徵的书生之言。”

说着顿了顿,看看下面的魏徵:“爱卿也还记得当时的辩论吧。”回头又继续说:“朕那时采用了魏徵的意见,以仁义来治理天下。如今才几年工夫,就有了这样喜人的局面。哎!可惜封德彝去世早,看不到了呀。说起来,成就朕今日之功业,可都是魏徵的功劳啊。魏爱卿,你真是朕的良臣啊!”

魏徵答道:“突厥破灭,海内康宁,都是陛下的威德,臣何德何能啊!”太宗笑曰:“朕能重用爱卿,而爱卿能干得称职,那怎么说也不是朕一个人的功劳嘛!美玉还需要良匠的琢磨啊。朕就是美玉,而卿乃是良匠。”

太宗此言确实是发自内心的,他为君之初的种种困惑,很多都是魏徵帮助解决的。而让太宗一直记忆犹新的那次讨论,更是关系治国方针的大事。可以说,太宗决定施行教化的方针,在他政治思想的发展上,是一个巨大的转折,是认识上的一次飞跃,而这中间,魏徵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太宗也是在这件事上真正看到了魏徵不凡的政治素质,所以在贞观三年(630),才提拔魏徵为宰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