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传》第二章 花月正春风


在神州大地传统的岁时节令中,一年一度的农历七月初七,对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的炎黄子孙来说,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人心驰神往的日子,也是一个象征吉祥喜庆、幸福美满的日子。

相传:心灵、手巧、貌美的天帝女儿,家住银河之东,整日在天宫养蚕、缫丝、纺纱、织锦,她用智慧和汗水织成七彩霓虹装饰天庭,众仙对她的精湛技艺交口称赞,以敬佩的口吻亲昵地称她为“织女”。时光伴着纺车和机杼的单调声响日以继夜地流逝,织女不知不觉间接近了婚配的年龄。她在纺织之余,日益感到孤独和寂寞,非常渴望能同信得过、靠得住的青年后生建立一个称心如意的家庭。这种苦闷和企盼的心境,使她在眉宇间不时地流露出淡淡的忧愁。不久,细心的天帝发觉了织女的心事。他出于对织女独居、凄清生活的怜爱,便把她嫁给银河以西勤劳忠厚的农家子弟牛郎。

婚后,夫妻相濡以沫,相敬如宾,男耕女织,勤俭度日。虽说二人栖身竹篱茅舍,以粗茶淡饭糊口,生活过得倒也十分香甜。由于夫妻终日为小家忙碌,织女无暇再为天庭效劳,因此得罪了天帝。天帝差神将织女强行召回河东,令其依旧常年纺织,不得随意返回河西,只有每年七夕之夜,才准许她与牛郎相会一次。织女与牛郎的纯真爱情,深深感动了善良的喜鹊。为使常年在水一方、隔河分居的夫妻团聚,每逢七月七日夜晚,就有成千上万的喜鹊飞聚银河,搭起鹊桥,让织女与牛郎沿着这条长桥相会,倾诉衷情,于是产生了七夕之夜喜鹊成人之美的千古佳话。

有关牛郎、织女星座的记载,虽然可以追溯于《诗经·小雅·大东》和《史记·天官书》,但关于牛郎织女悲欢离合的传说,直到魏晋以降,才成为文人墨客吟咏的题材,留下的诗词歌赋数不胜数。在这同一类题材的作品中,《古诗十九首》里的“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一首是发轫之作。其后与之一脉相承的有:魏人曹丕的《燕歌行》、晋人李充的《七月七日诗》、南朝宋人谢惠连的《七月七日夜咏牛女诗》和沈约的《织女赠牵牛诗》、北朝北齐人邢邵和南朝陈人江总的同题《七夕诗》以及北宋人秦观的调寄《鹊桥仙》词等。其中,出类拔萃者当数《古诗十九首》之一和《鹊桥仙》。前者倾诉了牵牛织女,经年累月独居,“相近而不达情”的凄苦: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后者则赞颂了牵牛织女心心相印、坚贞不渝的纯真爱情: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在以往的漫长岁月里,世间向往婚姻自由的年轻女子,从宫中的后妃嫔娥到豪门的闺阁千金,从市井的小家碧玉到山野的农妇村姑,每当七夕夜幕降临之前,都在自家财力允许的范围内,兴高采烈地在庭院中扎彩缕,悬彩灯,置香案,备瓜果酒食,以及乞巧用的金针、银针、石针、七色线等,仰望星空,焚香膜拜,祝福牵牛织女幸福团聚,也祈求自己的婚姻美满,并对月穿针,虔诚地向织女乞求智巧。还在乞巧的彩盒里放置娇小的蜘蛛,根据蜘蛛在瓜果上结网的疏密和形状来判断得巧的程度。约定俗成,七夕遂成为一年中惟一属于女姓的节日,被称为“乞巧节”或“女儿节”。

南唐升元元年(公元937年)乞巧节黄昏时分,在古城金陵的一座富丽堂皇、高墙深院的王府里,突然传出一阵清脆激越的婴啼,划破了四周细雨滴翠、风停花落的静寂夜空。它宣布着一个幼小的生命又来到了人世间。这个新生儿,就是王府主人、二十二岁的吴王李景通的第六子,后来的南唐亡国君主李煜。

吴王景通,为李的正妻宋氏所生,又是长子。按照封建时代帝王传位的嫡长子继承制,景通是当然的皇储。因为在李的诸子当中,他得天独厚,既“嫡”且“长”。

此外,还有个戏剧性的插曲成全了景通。一日李午睡,梦见一条喷云吐雾的飞龙从天而降,绕过升元殿的西楹直奔大殿破窗窥望,周身的鳞片金光四射,照得李睁不开眼。李从梦中惊醒之后,感到此梦蹊跷,便派贴身待卫前去察看。探察的人归来报告:皇长子景通正在升元殿身倚西楹聚精会神地张望雕梁画栋。李听后心里不由一怔,他想:莫非景通就是金龙化身?这在“畏天命”的时代,尽管是南柯一梦,却也非同小可。于是,李决心顺应“天意”,将皇位传给景通。

这位年轻的“龙子”,自幼勤奋读书,潜心书法。在雕版印刷技术普及之前,读书人所读的书,大多是靠辗转相抄。要读书,先要学会抄书。在抄书的过程中,自然练就了书法的基本功,景通也不例外。他时而伏案挥毫,时而面壁苦读。久之,写得一笔好字,楷、草ˉ、篆四体皆佳,隶书尤精。他临帖摹写南朝书法名家羊欣的隶书手迹,竟能以假乱真。他用隶书为金陵清凉寺题写的斗方匾额,被时人誉为该寺“三绝”之一。他不仅擅长书法,而且敏于歌诗。十五岁在庐山读书台就学时,便在百花亭留下了博得时人和后人赞许的刻石诗句:

苍苔迷古道,
红叶乱朝霞。

随着阅历的丰富和诗艺的长进,景通逐渐体察到绝句和律诗都有欠缺,前者容量太小,后者又嫌刻板,这两种表现形式均不足以抒发充沛、复杂的感情。于是他把兴趣和精力,日益转向谱曲可唱的歌词。这类歌词,自隋唐以来伴随集南北汉胡多种音乐之大成的“燕乐”兴起并与之紧密结合,后来发展成为同“诗”平分秋色、言志抒情的一种新兴的文学体裁——“词”。由于这种优美的韵文形式,最初流行于民间,按照固有的音乐曲调填写歌词,句式参差错落,节奏灵活,便于在歌筵酒席上演唱,因而深得有权有势、有钱有闲的阶层赏识。这些取材广泛、内容丰富的曲子词,多与边塞征战有关。或反映将士慷慨报国的豪情,或反映思妇对征夫的思恋与忠贞。这些歌词盛传一时,其后散失,历经千年又复得于敦煌石室,其中有按调排列结集《云谣集杂曲子》和其他散篇。其中,《凤归云》(选二)、《定风波》、《生查子》、《送征衣》、《别仙子》和《南歌子》(以上各选一)等佳篇尤其耐人品味:

征夫数载,萍寄他邦,去便无消息,累换星霜。月下愁听砧杵,拟塞雁行。孤眠鸾帐里,枉劳魂梦,夜夜飞扬。 想君薄行,更不思量。谁为传书与?表妾衷肠。倚牖无言垂血泪,暗祝三光。万般无那处,一炉香尽,又更添香。

儿家本是,累代簪缨。父兄皆是,佐国良臣。幼年生于闺阁,洞房深。训习礼仪足,三从四德,针指分明。聘得良人,为国愿长征。争名定难,未有归程。徒劳公子肝肠断,谩生心。妾身如松柏,守志强过,曾女坚贞。

攻书学剑能几何,争如沙塞骋偻?手执绿沉枪似铁,明月,龙泉三尺斩新磨。  堪羡昔时军伍,谩夸儒士德能多。四塞忽闻狼烟起,问儒士,谁人敢去定风波?

三尺龙泉剑,匣里无人见。一张落雁弓,百只金花箭。  为国竭忠贞,苦处曾征战。先望立功勋,后见君王面。

今世共你如鱼水,是前世因缘。两情准拟过千年。转转计较难,教汝独自孤眠。 每见庭前双飞燕,他家好自然。梦魂往往到君边。心穿石也穿,愁甚不团圆。

此时模样,算来似,秋天月。无一事,堪惆怅,须圆缺。穿窗牖,人寂静,满面蟾光如雪。照泪痕何似,两眉双结。 晓楼钟动,执纤手,看看别。移银烛,偎身泣,声哽咽。家私事,频付嘱,上马临行说:长思忆,莫负少年时节。

悔嫁风流婿,风流无准凭。攀花折柳得人憎。夜夜归来沉醉,千声唤不应。  回觑帘前月,鸳鸯帐里灯。分明照见负心人。问道些须心事,摇头道不曾。

文人雅士对来自民间的曲子词作也颇为青睐,但是,他们在欣赏曲调优美之余,又嫌歌词欠文雅,于是便纷纷动手按拍填词,在中唐以后产生了大批诗人模仿民间“曲子词”创作的清新、细腻、明朗、活泼的“长短句”。酷爱歌诗的景通,便如饥似渴地从这些文人的词作中摄取丰富的艺术营养。

从景通后来形成的创作风格,亦即其作品独有的抒情写景,情景交融,或触景生情,或融情入景,均如风行水流,感发自然的特色来推测,当时他该是厌恶娇柔造作,堆金砌玉,秾丽绮靡的艳词,而喜爱情真调逸,思深言婉,清疏淡雅的篇什。在他所珍爱的诸多作品中,当有诗仙李白的被后人誉为“百代词曲之祖”的《菩萨蛮》(选一)和“千古词家之祖”的《忆秦娥》,以及应唐明皇之命而作的宫词《清平乐》(选二):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瞑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接短亭。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画堂晨起,来报雪花坠。高卷帘栊看佳瑞,皓色远迷庭砌。
盛气光引炉烟,素草寒生玉佩。应是天仙狂醉,乱把白云揉碎。
烟深水阔,音信无由达。惟有碧天云外月,偏照悬悬离别。
尽日感事伤怀,愁眉似锁难开。夜夜长留半被,待君魂梦归来。

有浪迹江湖,自称“烟波钓徒”的张志和写的格高韵远,妙造自然,堪称“唐代独绝之词”并引发域外日本嵯峨天皇词兴与之唱和的《渔父》(选三):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钓台渔父褐为裘,两两三三舴艋舟。能纵棹,惯乘流,长江白浪不曾忧。
松江蟹舍主人欢,菰饭莼羹亦共餐。枫叶落,荻花干,醉宿渔舟不觉寒。

有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名句步入诗坛、后以名篇《长恨歌》和《琵琶行》长诗等传世的白居易,写的色彩斑斓、情意缠绵的《忆江南》(选二)和《长相思》、《花非花》: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有才思敏捷、八叉手而成八韵,有“温八叉”之称,以诗眼“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著称的温庭筠,写的意新语工、风格浓艳的《菩萨蛮》(选三)、《梦江南》(选二)和《更漏子》(选三):

水晶帘里玻璃枕,暖香惹梦鸳鸯锦。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
满宫明月梨花白,故人万里关山隔。金雁一双飞,泪痕沾绣衣。
小园芳草绿,家住越溪曲。杨柳色依依,雁归君不归。
南园满地堆轻絮,愁闻一霎清明雨。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
无言匀睡脸,枕上屏山掩。时节欲黄昏,无独倚门。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星斗稀,钟鼓歇,帘外晓莺残月。兰露重,柳风斜,满庭堆落花。
虚阁上,倚栏望,还似去年惆怅。春欲暮,思无穷,旧欢如梦中。
背江楼,临海月,城上角声呜咽。堤柳动,岛烟昏,两行征雁分。
京口路,归帆渡,正是芳菲欲度。银烛尽,玉绳低,一声村落鸡。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还有以反映黄巢大起义的长篇叙事诗《秦妇吟》而名垂千古的韦庄,写的语淡意深、清简魅人,如初日芙蓉、似春月杨柳的《菩萨蛮》(选二)、《思帝乡》(选一)、《女冠子》(选一)和《荷叶杯》(选一):

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
琵琶金翠羽,上黄莺语。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
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
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
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没人知。
记得那年花下,深夜,初识谢娘时。水堂西面画帘垂,携手暗相期。
惆怅晓莺残月,相别,从此隔音尘。如今俱是异乡人,相见更无因。

诸如此类脍炙人口的词作,吸引和启迪了自幼在珠围翠绕中生活的皇子景通。对他来说,这不啻鱼之得水。他可以借助这种精美的韵文形式,淋漓酣畅地代他钟爱的粉黛裙钗,倾诉内心向往的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的恋情。景通是一个长于借他人酒杯,浇自己胸中块垒的高手,善于在写景抒情、遣辞造句之中,巧妙地传达出埋在心灵深处的情愫,文辞凝炼优美,如行云流水,一任自然。他传世的词作虽然只有四阕,但篇篇都是精品。这固然来自他的勤奋和天赋,但也得益于他与词友冯延巳的切磋。

冯延巳,又名延嗣,字正中,是五代十国时期词坛大家,代表作有《阳春集》。他平生奋力工诗,尤喜作乐府词。他的词意蕴深厚,缠绵婉约,辞清句丽,以白描见长。他长景通十四岁,两人过往亲密,相知相依。当年景通为太子时,曾在匡庐鹤鸣峰下筑读书堂攻读学业,冯延巳朝夕伴读于左右。

景通继承皇位以后,不忍读书堂弃之草莽,便下诏以书堂旧址为寺基修建伽蓝,“以居禅众,示人至理”。寺成,命名为开先寺,并宣谕冯延巳著文记事。冯延巳在《开先禅院碑记》中深情地回忆了这段往事。景通对冯延巳的文笔和才干颇为赏识,先后委以重任,由元帅府掌书记擢为谏议大夫、翰林学士,又迁户部侍郎、同平章事,官居相位。冯延巳对此感激涕零,为了报答景通的知遇之恩,他曾写一首《长命女》词,借咏歌夫妻之间的情意来喻示他们君臣之间的特殊关系:

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再拜陈三愿:一愿郎君千岁,二愿妾身常健,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长相见。

景通在处理政事之余,常单独召见冯延巳品茗论词。一次,他在翰墨亭将两首新词交给冯延巳阅评。一首是《应天长》,另一首是《望远行》:

一钩初月临妆镜,蝉鬓凤钗慵不整。
重帘静,层楼迥,惆怅落花风不定!
柳堤芳草径,梦断辘轳金井。
昨夜更阑酒醒,春愁过却病。
玉砌花光锦绣明,朱扉长日镇长扃。
夜寒不去寝难成,炉香烟冷自亭亭。
残月秣陵砧,不传消息但传情。
黄金窗下忽然惊:征人归日二毛生!

冯延巳双手接过词笺,毕恭毕敬地在心中默诵两遍,不禁暗暗叫绝:真是大家手笔!这两首词勾勒的画面各异,描绘的却都是闺中少女少妇的离愁别绪、凄苦伤情。第一首是写:在晨光熹微的春日黎明,一位被愁绪折磨得彻夜未眠的少女,满脸倦意走到梳妆台前,漫不经心地拿起落满灰尘的铜镜,神情麻木地望着镜中那双被离愁紧锁的蛾眉,像高天的孤独新月。顾影自怜,使她觉得心灰意冷,再也不想梳洗打扮了。随后,她精神恍惚地卷起珠帘,凭窗远眺,又见楼宇回转重叠的空旷院落中风吹落花,飘忽不定,更觉人去楼空,穷极无聊。她叹惜往日与意中人并肩漫步柳堤芳径,手抚金井栏干、低声絮语的欢乐时光,一去不复返了!甚至梦里都很难再现。为了举杯浇愁,昨夜她在灯前独自把酒,一醉方休,然而更深酒醒,春愁更增,想到在空寂的深院里磋砣青春年华,觉得比生一场大病还要难受。

第二首写的是,阳光灿烂,花团锦簇的踏青季节到了,可是深宅大院的朱门却长日紧闭。原因何在?闺中孤独索居的少妇心情烦闷,无意出游。昨夜,她又辗转枕席,彻夜未眠,眼望藻井焦灼不安,思亲之情将她折腾得精疲力竭。伴她熬过这漫漫长夜的只有熏炉的燃香。尽管炉香早已燃尽灰冷,但在她的幻觉中,似乎那缕游丝般的轻烟还在袅袅相续,亭亭上升。这位守着空房冷衾的少妇,本来就百无聊赖,度时如年,偏偏此时又从远处传来月下捣衣的砧声,这就使她更加思念离家远征的亲人,越发热切盼望得到亲人尽早归来的消息。朦胧之中,东方既白,曙色临窗。她仿佛听到远处传来“沙沙”的脚步响,心里不禁一怔,自言自语道:待他远征归来,怕是夫妻二人都已老之将至,鬓发斑白了!

正当冯延巳聚精会神地琢磨景通怎样通过男女情爱的曲折揭示人生苦痛的时候,景通打断了他的思路:“卿对朕的两首新词有何见教?”

冯延巳闻声赶忙回答:“臣才疏学浅,不敢对陛下的大作妄加评议。”

“卿言差矣!今日是词友间促膝谈艺,大可不必囿于君臣之礼。卿如不言,当罚词一首。”

冯延巳为了摆脱言与不言都处于尴尬的境地,便顺水推舟地说:“臣认罚。臣虽不才,但愿遵命献拙一试。然臣亦恭请陛下再制新词一首赐臣临摹。”

“卿意甚好。但汝言‘临摹’不妥,当为‘观摹’,彼此切磋词艺之谓也。”接着他传谕身边宫女:“取文房四宝来。”

在等候宫女布置写作环境的当儿,冯延巳向亭外的荷塘扫了一眼:这正是“小荷才露尖尖角,便有蜻蜓立上头”的时节,离“无穷绿叶连天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还有相当长的时光。突然一阵轻风掠过水面,带来无数涟漪。恰巧这时有个顽皮的宫女从杏林芳径走来,信手了一把花瓣抛入池中,逗引双双戏水的鸳鸯,然后独倚斗鸭阑干低头观赏。不想头上传来一阵鹊噪,又使她惊喜若狂。由于举头过急,使得挽发的玉簪歪歪斜斜地沿着黑黑的长发向下滑落。冯延巳触景生情,词兴大发,稍加思索,便拟好了一阕《谒金门》的腹稿: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芳径里,手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随后,冯延巳展纸挥毫,一气呵成写就了《谒金门》,将墨迹未干的词笺拱手送给景通。冯延巳这首词诱匪景通的词兴,他提笔一挥而就,填了两首《浣溪沙》(亦名《摊破浣溪沙》):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无限恨,倚阑干。

前一首是写,在春雨连绵的早晨,一位愁绪满腹的少女,无精打采地走到窗前,先用手缓缓地卷起珠帘,再用玉琢的帘钩把它牢牢卡住。这虽然是新的一天的开始,但她却没有任何新的感受,新的希望。她还和往常一样,觉得这重楼里充满了春恨。无意中她推窗探身朝下望去,只见落花随风飘荡,不由自主,便情不自禁地慨叹道:狼藉的残红啊!你的归宿何在呢?她由此联想起自己苦闷彷徨的心境:因为信使久久没有传递情人来自远方的音信,所以她的愁绪更加凝固淤结,就像雨中凄艳的丁香花蕾,愁上加愁。用什么办法才能消除这抑郁在胸中的愁与恨呢?只有回首遥望烟雨迷茫中的楚天江波,暗伤如烟的往事。

后一首则写,在“荷尽已无擎雨盖”的深秋,经霜的荷叶由碧绿变成枯黄,萧瑟的秋风又助纣为虐,无情地抽打着池中的断蓬残叶,往日飘溢在绿波上的荷香也消散殆尽。似乎这肃杀的季节,把韶光与少妇一并摧残,使得她们形象憔悴,令人目不忍睹。置身于“秋风秋雨愁煞人”氛围中的少妇,无可奈何地将梦魂从丈夫远去的鸡鹿塞收拢回来,独坐小楼如怨如诉地吹奏玉笙,置身世外,木然呆坐,直至夜寒袭人。她不知流下了几多珠泪,也不知吐出了几多别恨,然而这一切都是枉然,到头来,她还是孑然一身,凭栏远眺,心系风雨同舟、相濡以沫的夫君。

冯延巳侧立在景通的案头,目睹他书写《浣溪沙》的全过程。待景通写完后一首最末一个字时,冯延巳惊喜道:

“陛下填词意境开阔,结句高远,情景交融,清新隽永。尤使微臣钦佩的是点石成金,超越前人。古人常以‘丁香结’借喻愁思郁结,譬如李商隐《代赠》诗云:‘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东风各自愁。’经陛下点化,入‘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句,李诗则黯然失色矣。再譬如李白《桂殿秋》词‘仙女下,董双成,汉殿夜凉吹玉笙’句,经陛下点化,成‘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句,又将列为千古绝句。”

听过冯延巳的赞誉,景通不禁心喜,深为自己的新词遇到了第一个知音而庆幸。这时,景通已经完全沉浸在词友情谊当中,忘记了住日在臣下面前那种不苟言笑的故态,诙谐地问冯延巳:“卿身居相位,当理军国大事。‘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

应变能力极强的冯延巳当即回答:“微臣愚钝,拙词浅薄,安能有陛下‘小楼吹彻玉笙寒’独有的高逸清雅意境。”

景通这种风流倜傥的诗人气质和头角峥嵘的华章文采,为他的儿子们日后嗜文厌武,特别是为这个新生儿后来醉心翰墨,成长为工书画、善词章、知音律,独领风骚的绝代才人,起了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他以自己的言传身教,造就了一个诗词世家。

南唐保大七年(公元949年)紓紛矠元日,景通组织一次君臣诗酒联谊活动。是时,瑞雪纷飞,桃符迎春。欣逢良辰美景,他心花怒放,特邀诸弟和近臣登楼赏雪赋诗。席间,他先作七言四韵《保大七年元日大雪,同太弟景遂、江王景、齐王景逵、进士李建勋、中书徐铉、勤政殿学士张义方登楼赋》一首:

珠帘高卷莫轻遮,往往相逢隔岁华。
春气昨宵飘律管,东风今日放梅花。
素枝好把芳姿掩,落势还同舞势斜。
坐有宾朋樽有酒,可怜清味属侬家。

诗成,他要求与会诸臣传阅并依韵唱和,“或赓元首之歌,或和阳春之曲”。诸臣心领神会,“如葵心之向日驭,似蛰户之环雷门”,竞相吟咏,“美丰年之兆,申万物之情”,共得诗二十一首。紓紝矠其中,有李建勋的《和元宗元日大雪登楼》:

纷纷忽降当元会,著物轻明似月华。
狂洒玉墀初散絮,密粘宫树未妨花。
回封双阙千寻峭,冷压南山万仞斜。
宁意传来中使出,御题先赐老僧家。

徐铉的《和御制春雪诗》:

一宿东林正气遮,便随仙仗放春华。
散飘白絮难分影,轻缀青旗始见花。
落砌更依宫舞转,入楼偏向御衣斜。
严徐幸得金门诏,愿布尧言贺万家。

张义方的《奉和圣制元日大雪登楼》:

恰当岁日纷纷落,天宝瑶花助物华。
自古最先标瑞牒,有谁轻拟比杨花。
密飘粉署光同冷,静压青松势欲斜。
岂但小臣添兴咏,狂歌醉舞一家家。

为将君臣吟咏的诗篇编辑成册,中书舍人徐铉,事后又奉诏撰写了《御制春雪诗序》和《后序》。太弟景遂还邀宫廷画院高手,以各自的绝技为这次联谊活动走笔泼墨:高冲古画核心人物景通,周文矩画侍臣和法部丝竹,朱澄画楼阁宫殿,董源画雪竹寒林,徐崇嗣画池沼禽鱼。由于画师尽心献艺,精益求精,遂使这幅丹青成为一代名画。

在富有雅颂风味的家学熏陶下,景通的儿子们后来几乎都嗜诗能诗,除六子从嘉独领词坛风骚,并有诗文传世外,其余诸子的作品惜多散佚。《全唐诗》和《全五代诗》只收有七子从善和九子从谦的诗。从善的《蔷薇诗一首十八韵呈东海侍郎徐》云:

绿影覆幽池,芳草四月时。
管弦朝夕兴,组绣百千枝。
盛引墙看遍,高烦架屡移。
露轻濡彩笔,蜂误拂吟髭。
日照玲珑幔,风摇翡翠帷。
早红飘藓地,狂蔓挂珠丝。
嫩刺牵衣细,新条窣草垂。
晚香难暂舍,娇态自相窥。
深浅分前后,荣华互盛衰。
尊前留客久,月下欲归迟。
何处繁临砌,谁家密映篱,
绛罗房灿烂,碧玉叶参差。
分得殷勤种,开来远近知。
晶荧歌袖被,柔软舞腰肢。
膏麝谁将比,庭萱自合嗤。
匀妆低水鉴,泣泪滴烟。
画拟凭梁广,名宜亚楚姬。
寄君十八韵,思拙愧新奇。

徐铉读了赠诗,以《依韵和令公大王蔷薇诗》回赠从善:

绿树成荫后,群芳稍歇时。
谁将新濯锦,挂向最高枝。
卷箔香先入,凭栏影任移。
赏频嫌酒渴,吟苦怕霜髭。
驾迥笼云幄,庭虚展绣帷。
有情萦舞袖,无力 游丝。
嫩蕊莺偷采,柔条柳伴垂。
荀池波自照,梁苑客尝窥。
王李寻皆谢,金桃亦暗衰。
花中应独贵,庭下故开迟。
委艳桩苔砌,分华借槿篱。
低昂匀灼烁,浓淡叠参差。
幸植王宫里,仍逢宰府知。
芳心向谁许,醉态不能支。
芍药天教避,玫瑰众共嗤。
光明烘画景,润腻轻。
丽似期神女,珍如重卫姬。
君王偏属咏,士子尽搜奇。

从谦的《观棋》是一首五律。关于这首诗的来历,还有一个小小的插曲。从嘉继承帝位,从谦尚未成年,还是一个活泼好学的孩子。从嘉有个习惯,每逢赐宴之后,常与侍臣对弈,而从谦又常常追随他在旁观棋。一次,从嘉与从谦开玩笑,要他当场以观棋为主题吟一首诗,否则,以后就不准他再观棋。天真的从谦信以为真,当即用诗将对弈双方的神态勾画出来:

竹林二君子,尽日竟沉吟。
相对虽无语,争先各有心。
恃强知易失,守分固难侵。
若算机筹处,沧沧海未深。

现在回头再说景通。当新生儿降生时,他正在书房挑灯夜读。突然,随着一阵清脆的敲门声,快步走进一个侍女,躬身急语道:“恭喜王爷,又得贵子!夫人请您拨冗为公子命名。”

景通闻声放下手中的书卷,抬头望着满脸堆笑的侍女,操着幽默的口吻回答:“噢,府内又添一男丁。好!回去尽心侍候夫人。公子的名字,待我慢慢想好后奏请皇爷恩准。”

侍女走后,景通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起身离开书案,下意识地将双手背在身后,兴致勃勃地在书房里来回踱步,烛光把他的身影投在墙壁上,隐隐绰绰他喃喃自语道:“今宵适乃七夕佳节,吾儿在此吉日良辰降生,为父祝愿他终生幸福,诸事如意,就为他命名‘从嘉’,让他一切从‘嘉’吧!”

光阴荏苒,斗转星移。天上的月缺了又圆,枝头的花谢了又开,长空的雁去了又来。没过几个寒暑,从嘉便走出襁褓,用天真无邪的眼睛审视着陌生而新鲜的世界,怀着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彩虹般幻想的善良愿望,迎来了无忧无虑的童年。

当他跨进人生的第七个年头,也就是南唐升元七年(公元943年),哺育他成长的家庭和宫廷发生了巨变。

这年二月,他的祖父李病逝。三月,他的父亲景通继承皇位,是为中主。

景通为了萧规曹随,息兵止戈,保持太平,改元“保大”。同时,他希冀治国安邦也能像父辈那样取得美玉般的辉煌业绩,故而更名为“”。

由于李称帝,他的儿子们政治地位自然也都水涨船高,个个由王子变成了皇子。然而,从嘉万没有想到,这种身份上的变化,竟然给他带来了不幸,使这个生长在锦衣玉食家族里的孩童,失去了寻常百姓人家的手足相亲之情,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笼罩上了豆萁相煎的可怕阴影。因为他生就一副阔额、丰颊、骈齿、重瞳的非凡相貌,便被心胸狭窄、阴险毒辣的长兄弘冀视为项羽再世,看作是未来争夺皇位的劲敌,从而使他遭到无端的冷漠和猜忌。

从嘉的长兄弘冀,约长从嘉六岁,十六岁受封为燕王,平日沉默寡言,城府很深,遇事当机立断,从不举棋犹豫。南唐保大十四年(公元956年),后周进攻南唐,吴越为虎作伥,兵发常州。在此危急关头,镇守润州的弘冀和前来迎战吴越兵的大将柴克宏密切配合,奋力杀敌,大获全胜,斩首万余,俘虏数千。因其在反击吴越进犯南唐的常州之役中战功卓著,被李立为太子,调回金陵,参决政事。可是,他决策施政有时一意孤行,违背李旨意,因而又常使李恼怒,甚至操起球杖打他,并扬言将来皇位要由“兄弟相传”,将“军国之政”交给他的三叔父、外镇洪州的晋王景遂。二十八岁的弘冀对此耿耿于怀,暗起杀机,派人收买景遂身边侍从袁从范,趁景遂打球口渴索浆之机,用毒药将其毒死。情状之惨,目不忍睹:未曾入敛,通体便已溃烂。这桩骨肉相残的宫廷血案,在从嘉的脑海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每忆及此,他都毛骨悚然。

为了免遭来自弘冀的杀身之祸,从嘉自少年时代起,就自甘寂寞,将功名利禄视为身外之物,对于军国大事,尤其退避三舍。“思追巢(父)许(由)之余尘,远慕(伯)夷(叔)齐之高义”純紝矠,成了他在青少年时期生活的理想和信条。为此,从嘉自号钟隐,别号钟山隐士、钟峰隐居~峰居士、钟峰隐者、钟峰白莲居士等,以明心志。純紞矠他曾在《秋莺》一诗中,借描写深秋残莺的孤寂、迷惘神态,来抒发自己内心的彷徨、归隐情感:

残莺何事不知秋,横过幽林尚独游。
嫩绿百层倾耳听,深黄一点入烟流。
栖迟背世同悲鲁,浏亮如笙碎在缑。
莫更留连好归去,露华凄冷蓼花愁。

他憧憬终生隐遁钟山,摆脱人间一切烦恼,与世无争,驾一叶扁舟,浪迹江河,远离红尘,去过充满田园风味※然自乐的渔父生活。所以,当长于楼台殿宇、盘车水磨和写生人物工笔画的内供俸卫贤作好《春江钓叟图》,请这位皇子题签时,他欣然命笔,填了两首风格清丽的《渔父》词:

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身,世上如侬有几人。
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他有一首七律《病起题山舍壁》純紣矠,当是他过了一段隐居生活之后写成的。诗中津津乐道地叙述了自己杖藜巾褐,蛰居山舍,不求闻达,超然名缰利索羁绊的闲情乐趣以及对古代仙人彭祖、涓子和高僧宗炳、慧远的羡慕:

山舍初成病乍轻,杖藜巾褐称闲情。
炉开小火深回暖,沟引新流几曲声。
暂约彭涓安朽质,终期宗远问无生。
谁能役役尘中累,贪合鱼龙构强名。

甚至他想皈依佛门,去过晨钟暮鼓、清心寡欲的生活。他在另一首七律《病中书事》里写道:

病身坚固道情深,宴坐清香思自任。
月照静居惟捣药,门扃幽院只来禽。
庸医懒听词何取,小婢将行力未禁。
赖问空门知气味,不然烦恼万途侵。

他所向往的极乐世界,则是没有礼法束缚,没有尘世喧嚣,只有神仙隐逸才能独享的清幽、安恬的环境,如他书写的《开元乐》所言:

心事数茎白发,生涯一片青山。
空林有雪相待,野路无人自还。

萧墙之内的险恶风涛,把从嘉的生命之舟推进了五光十色的文山艺海。在这个大千世界里,他得到了有生以来从未享受过的欢乐和自由,往日内心积淀的忧虑和恐惧,被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灿烂光芒驱赶得烟消云散。历代炎黄子孙的聪明才智和精美作品,像磁石吸引铁屑那般,以它特有的磁性紧紧粘住了这位好学上进的年轻皇子,使他在精神上找到了归宿。于是,他如饥似渴地去奋力求索,废寝忘食地徜徉在书法、绘画、音乐、诗词等广阔天地里。触目所见,琳琅珠玉,犹如漫步山阴道上,山川自相映发,使他应接不暇,流连忘返。

他于书法,初学唐柳公权;继而揣摩唐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诸家;最后溯源于魏晋书法大家钟繇、卫铄、王羲之。在众多的书法家当中,他最崇拜的是女书法家、王羲之的业师卫铄。他认为卫铄最得书道真谛,是书法艺术之极致,为此他把卫铄的画像挂在书房,以示敬仰,并常以自己能深悟其书法真谛而自豪。

卫铄,字茂漪,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北)人,东晋女书法家,汝阴太守李矩之妻,世称卫夫人,父辈均以书法著称于世。她擅长隶、楷、行三体,其书法风格“如舞女登台,仙娥弄影,江莲映水,碧波浮霞。”純紤矠她不仅工于书法,而且对书法理论也有很高的造诣。据传,她总结书法实践的《笔阵图》,实开后世“永字八法”的先河,是一篇具有深远影响的古代书论文献。从嘉对她的书法作品和书法理论推崇备至。

由于从嘉在书法上博览诸家,融会众长;又能推陈出新,匠心独运,最后标异领新,创制出自成一体的“金错刀”书法。对于这种“作颤笔曲之状,遒劲如寒松霜竹”,“落笔瘦硬而风神溢出”的书法,从嘉运用自如,出神入化,“大字如截竹木,小字如聚针钉”。有时书兴所致,竟能弃笔一旁,卷帛而书,甚至卷起长衫下摆濡墨挥写,骄若游龙,翩若惊鸿,用笔结字尽如人意,世称“撮襟书”。这种挺拔遒劲的“金错刀”和“撮襟书”书法,前者指的是书写风格,后者则是指书写方法。

从嘉平生喜作行书,落笔瘦硬,风骨嶙峋,后人将其书法喻为“倔强丈夫”。他的书法手迹,曾在世间盛传一时。直到南唐灭亡一百五十多年以后,宋徽宗赵佶诏令编纂《宣和书谱》,内府还收藏从嘉的行书墨帖二十四种,计有:《淮南子》、《春草赋》、《义天秤尺记》、《浩歌行》、《克己处分》、《批元奏状》、《礼三宝众圣贤仪》、《八师经》、《宫相诗》、《李草堂等诗》、《高秋等诗》、《牡丹等诗》、《古风诗二》、《论道帖》、《招贤诗帖》、《乐章罗帖》、《乐府三》、《临江仙》、《杂文稿》、《金书心经》、《智藏道师真赞》。南宋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陆游出任夔州(治奉节,今四川奉节)通判,途经金陵,去清凉山广慧寺凭吊,在德庆堂遗址附近也见到从嘉以撮襟书书写的堂榜刻石。純紦矠令人遗憾的是,岁月迢迢,沧桑迭变,致使他的墨宝散佚殆尽,鲜为后人所知。即使如此,他仍不失为一位有建树的书法家。

从嘉不仅是一位书法家,而且还是一位书法理论家。他曾传授发韧于卫铄、成就于王羲之的“拨镫法”,并续卫铄的《笔阵图》。他的《续<笔阵图>》今已失传,但从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撮述卫氏所论“夫纸者,阵也。笔者,刀也。墨者,鍪甲也。水砚者,城池也。心意者,将军也。本领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略也。飏笔者,吉凶也。出入者,号令也。屈折者,杀戮也”诸语推测,似可得知:《续<笔阵图>》当与《笔阵图》内容相近,也是以军旅生活来比喻文房四宝在书法中的各自发挥的作用和阐释书法技艺要诀的。他有两篇专论书法的文章传世,一篇是《书述》,另一篇是《书评》。这两篇阐述书法和品评在他之前的各代书法名家书艺的作品,持论精当,文笔流畅,实为一代大才的佳作,堪称中国古代书法宝库的珍品。可惜,竟为后世所忽视。为使这一被历史烟尘掩盖的瑰宝重放异彩,兹将全文引录于下:

壮岁,书亦壮,犹嫖姚十八从军,初拥千骑,凭陵沙漠,而目无全虏。又如夏云奇峰,畏日烈景,纵横炎炎,不可向迩,其任势也如此。老来,书亦老,如诸葛亮董戎,朱睿接敌,举板舆自随,以白羽麾军,不见风骨而毫素相适,笔无全锋。噫!壮老不同,功用则异。惟所能者,可与言之。

书有八字法,谓之“拨镫”。自卫夫人并钟、王,传授于欧、颜、褚〗等,流于此日。然世人罕知其道者。孤以幸会,得受诲于先生。奇哉!是书也非天赋其性,口授要诀,然后研功覃思,则不穷其奥妙,安得不秘而宝之。所谓法者,、压、钩、揭、抵、拒、导、送也。此字亦有颜公真卿墨迹,尚存于世。

余恐将来学者无所闻焉,故聊记之。“”者,大指骨上节,下端用力欲直,如提千钧。“压”者,捺食指著中指旁。“钩”者,钩中指著指尖,钩笔令向下。“揭”者,揭名指著爪肉之间,揭笔令向上。“抵”者,名指揭笔,中指抵住。“拒”者,中指钩笔,名指拒定。“导”者,小指引名指过右。“送”者,小指送名指过左。

在《书述》中,他以人从壮年到老年的气质变化为喻,论述书法说:字如其人。壮年时期,血气方刚,锋芒外露;书法亦多刚健挺拔,气势开张。就像西汉霍去病,十八岁从军,初拥千骑,驰骋大漠,东拼西杀,所向披靡,如入无人之境。及至老年,稳健持重,成竹在胸;书法技艺精湛,用笔娴熟,结字却少风骨。就像三国诸葛亮指挥三军征战西戎,攻城略地,屡战屡胜,可是他却轻摇羽扇,不露声色,难见其咄咄逼人的锋芒。由此观之,壮年和老年的书法风格不同,功用殊异。此中奥妙,似乎只有书苑同仁方能意会言传。其实,书法并不神秘,所谓“拨镫”之法,也不过是自卫铄、钟繇、王羲之,经欧阳询、颜真卿、褚遂良〗柬之诸人衣钵相承,世人难于掌握的书法基本要领罢了。因为前人于书法一道多是口耳相传,很少见诸文字,所以偶得这一要诀的人便秘而宝之,不肯轻易示人。幸而我精心探研,悟得真传:“所谓法者,、压、钩、揭、抵、拒、导、送是也。”当今传世的颜真卿墨迹,就是遵循“拨镫法”书写的。我担心此法失传,使将来有志于书法的学子无所适从,特作如上扼要记述。

从嘉对累世相传的书法基本要领的归纳与披露,特别是关于书法风格因人的壮老而不同以及功用殊异的论述,更是独具只眼,发人所未发,为历代书家所不意及,这对于弘扬中国的书法艺术和书法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书评》中,从嘉又以一代书法大家高超的鉴赏力,对王羲之以后的几位书法名家逐一作了自视公允的评价:

善书法者,各得右军之一体。若虞世南得其美韵,而失其俊迈。欧阳询得其力,而失其温秀。褚遂良得其意,而失其变化。薛稷得其清,而失于拘窘。颜真卿得其筋,而失于粗鲁。柳公权得其骨,而失于生犷。徐浩得其肉,而失于俗。李邕得其气,而失于体格。张旭得其法,而失于狂。献之俱得之,而失于惊急,无蕴藉态度。

从以上的评论中可以看出:尽管从嘉对有唐一代诸多书法大家的批评略嫌偏颇,但却令人信服地说明,诸家当时均师承“书圣”王羲之,且各有取舍地继承了王氏书法艺术的某一方面,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前进。这种溯源分流、切中肯綮的评析,表明从嘉对书法一道的功力深厚,是一位不乏真知灼见的书法评论家。

从嘉善书,亦善画,而且书画同体,风格如一。他作画题材很广,人物山水,花木翎毛,无不涉猎。紕紞矠花木之中,墨竹尤精。他挥毫画竹,亦如握管书写“金错刀”体字,取遒劲与颤曲交融技法,从根到梢,一一勾勒,老干霜皮,烟梢露叶,披离偃仰,宛若古木,笔锋凌厉,状如削玉,神韵清爽不凡。后人品评,称其画法为“铁钩锁”。紕紟矠他作画不拘一格,有的庄重严谨,如工笔观音罗汉;有的诙谐洒脱,如写意戏猿游蟹。紕紡矠但或庄或谐,均形象生动,栩栩如生。他的绘画作品,据《宣和画谱》载,直到北宋末年,宫中还藏有九幅,即《自在观音相》、《云龙风虎图》、《柘竹双禽图》、《柘枝寒禽图》、《秋枝披霜图》、《写生鹌鹑图》、《竹禽图》、《棘雀图》、《色竹图》。可惜,这些作品未能传世,致使后人失去了一笔无法弥补的绘画遗产。

从嘉酷爱书画,又精鉴赏,更喜收藏。对历代丹青墨宝,特别是钟繇、王羲之的书法真迹,不惜重金悬赏,多方寻觅。紕紣矠他曾令翰林学士徐铉,将内府所藏的历代书法名家墨迹编次摹勒精拓,并命名为《升元法帖》。据说此帖比后世称为历代法帖之祖的宋初《淳化阁法帖》为时尚早,惜今不传。对于其他所得书画,从嘉则亲自以歌诗杂言题跋,以朱红印泥加盖“内殿图书”、“内合同印”、“建业文房之宝”、“内司文印”、“集贤殿书院印”等篆文印章(惟独加盖金印“集贤院御书印”时用墨)。然后命有司以特制的大回鸾、小回鸾、云鹤练、鹊黑锦等上等丝织品装裱,用黄经纸签帖,最后交后宫保仪黄氏统一保管。宋人邵博曾得南唐建业文房藏书《阁中集》,见该书第九十一卷《画目》载,内收上品九十九种,中品三十三种,下品一百三十九种,其中有贵重名画《江乡春夏景山水》、《山行摘瓜图》、《明皇游猎图》、《奚人习马图》、《蕃王放簇帐》、《卢思道朔方行》、《月令风俗图》、《杨妃使雪衣女乱双陆图》、《猫》等。紕紥矠仅此一斑,可见从嘉收藏之富,亦可想见其当初派人四出求索之不易。难怪他在求得梁元帝撰写的《金楼子》一书后,曾百感交集地书写了《题<金楼子)并序》:

梁孝元谓王仲宣昔在荆州,著书数十篇,荆州坏,尽焚其书。今在者一篇,知名之士咸重之。见虎一毛,不知其斑。后西魏破江陵,亦尽焚其书,曰:文武之道,今夜尽矣!何荆州坏、焚书二语,先后一辙也。诗以慨之曰:

牙签万轴裹红绡,王粲书同付火烧。
不是祖龙留面目,遗篇那得到今朝?

然而,从嘉聪明一世,却糊涂一时。他在诗中虽然指责博览群书、著作等身的南朝梁元帝萧绎紖紛矠,不该在西魏官兵攻陷都城江陵(今湖北武昌)时传旨纵火焚书,毁灭斯文;但在北宋官兵攻破金陵城廓之后,他竟是当局者迷,步梁元帝的后尘,命保仪黄氏将内府所藏书画图籍付之一炬,尽管焚余尚存六万多卷,业已造成无可挽回的重大损失。紖紜矠这种千古大错,必然要受到历史的惩罚。后人提起此事,无不对他进行谴责。

精擅翰墨的从嘉,深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此,他特别重视收藏和改制被历代书画大师奉为“文房四宝”的笔、墨、纸、砚,对于有“天下之冠”美称的南唐特产李廷墨、澄心堂纸和龙尾砚尤为热心。不论是舞文弄墨的青年学子时代,还是位居九五之尊的帝王时代,都是如此。自然,这与李的耳濡目染有关。早在中主执政之时,南唐就于饶州(治鄱阳,今江西波阳)、歙州(治歙县,今安徽歙县)、扬州三地设置专官,督办墨务、砚务和纸务。紖紞矠从嘉即位后又在原有的基础上发扬光大,锦上添花,为繁荣和发展中国文化用品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历代帝王都不能望其项背。

宣州笔匠诸葛高,是南唐的制笔高手。其族人诸葛元、诸葛方、诸葛丰等,也都是制笔能手。诸葛氏家族制笔有术,技艺精湛,尖、齐、圆、健四大特点尤为突出。他们制造的笔,笔锋尖锐、整齐,笔腰浑园饱满,笔头不散锋,不脱毫,经久耐用。从嘉的妻子娥皇生前专用诸葛笔,特命名为“点青螺”。从嘉弟从谦亦用诸葛笔,每枝酬价十金,甲于当时,号为“翘轩宝帚。”紖紡矠据说,宣城特产的诸葛笔,笔头是用鼠须制成的,故又有鼠须笔之称。直到北宋,鼠须笔还颇受青睐。苏轼在《东坡题跋》中写道,他撰《宝月塔铭》,用的就是“一代之选”的鼠须笔。梅尧臣是宣城人,他将家乡这种名笔馈赠文友欧阳修,欧阳修得笔后与京城笔工制造的毛笔比较,挥毫写下了题为《圣俞惠宣州笔戏书》评议高下:

圣俞宣城人,能使紫毫笔。
宣人诸葛高,世业守不失。
紧心缚长毫,三副颇精密。
硬软适人手,百管不差一。
京师诸笔工,牌榜自称述。
累累相国东,比若衣缝虱。
或柔多虚尖,或硬不可屈。
但能装管榻,有表曾无实。
价高乃费钱,用不过数日。
岂如宣城笔,耐久仍可乞。

“落纸如漆,万载存真”的李廷墨是南唐一宝。这种久不褪色的书画墨,因其研制人为墨工李廷而得名。廷原姓奚,祖籍易水(今河北易县),父辈以制墨为业。唐末,中原大乱,民不聊生。廷全家为了躲避兵灾战祸,随其父奚超背井离乡,从北方制墨中心易州辗转南下,过黄河,渡长江,最后落脚在新安江畔的徽州(治今安徽歙县)城里。奚超见黄山一带盛产优质美松,适宜烧烟制墨,便带领二子廷、廷宽重操旧业,改进制墨技法、造型和题识。

他们研制的“新安香墨”,用料考究,造型美观,装潢典雅。这种墨是以松烟为基本原料,以麝香、冰片、犀角、珍珠、樟脑、藤黄、巴豆等十几味防腐防蛀、除臭散香的药物为辅助原料,和胶时添加生漆,制成形制各异的墨锭,如剑脊龙纹圆饼、双脊鲤鱼、乌玉块、蟠龙弹丸等;然后在墨锭上描绘或镌刻诸如二龙戏珠、海天旭日、喜鹊登枝、松鹤祝寿等精美图案,再配以古朴大方的锦盒包装,遂成为皇家享用的贡品,文人书房的珍品和婚礼寿诞的佳品。奚超死后,廷光大父业,配料、用胶和杵捣等工艺愈加炉火纯青,在南唐制墨名家迭起的竞争中,成为遐迩闻名的巨匠。他创制的“坚如玉,纹如犀”的廷墨,被人誉为“天下第一品”。

工艺超群的廷墨不愧为墨中神品,它坚而有光,黝而能润,舐笔不胶,入纸不晕,墨迹留香,经年不减。擅长书法、酷爱佳墨的徐铉,幼年曾得一挺奚超墨,长不过尺,细方如筋,与其弟徐锴二人共用,每日各写五千字,历时十载,方才用完。这挺墨磨处锋利似刃,可以裁纸。

关于廷墨的佳话,当时传得神乎其神。据说有一贵族子弟,于夏日读书之余,爱不释手地摆弄着一挺廷墨去后园赏荷。临近荷花池畔,他停下脚步,仔细端详眼前景物,但见那重重迭迭的荷叶上,滚动着大小无数的晶莹露珠,一枝枝亭亭玉立的荷花,红若玛瑙,白似素玉,争相怒放于荷叶之中,风姿绰约,楚楚动人。尚在含苞待放的蓓蕾,也羞怯地若隐若现于荷叶之上,更加妩媚娇美。忽然吹来一阵香气扑面的凉风,使他心旷神怡,便情不自禁地弯腰俯嗅花香,想与手中香墨比较,究竟是荷香还是墨香?谁曾想失手将墨遗落池中。他望着池水,懊悔莫及。心想,香墨入水,定将迅即销形,就是唤人捞取也是枉然。无奈,他只得悻悻离去。相隔数日,他偕家人来池畔消夏饮茶,不慎将一件金器掉入水中。这次,因为器皿贵重,他只好唤人入池捞取。万没想到,竟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前次落入池中的墨锭也被捞出,而且还像新墨那样坚实细腻,清香扑鼻。他为此惊喜若狂,逢人便讲,遂使廷墨身价倍增,不胫而走。

廷也因此名声大振,深得南唐朝廷赏识,被封为墨务官,并赐“国姓”,改称李廷。从嘉即位以后,对廷及其后人精心制作的廷墨也很器重,遂有“黄金易得,李墨难获”之说。据云,崇饰书具的徐铉兄弟,收藏一挺月团墨,价值纹银三万。北宋诗词兼书法大家黄庭坚,曾将李墨装入锦囊,试探墨商潘谷,让他鉴别优劣。潘谷用手隔囊抚摸,当即大声惊呼:“此乃天下之宝墨也!”随后解囊验证,果然是廷墨。

廷为使更多的知音长期收藏凝聚他家几代人心血和汗水的“李墨”,根据多年制墨、藏墨的亲身体会,写了一首《藏墨诀》:

赠尔乌玉玦,泉清砚须洁。
避暑悬葛囊,临风度梅月。

北宋文学家晁叔用,曾作《书廷墨》。这首追溯廷墨由来、功用和声誉的颂诗,可视为言简意赅的“廷墨小史”,兹录之于下:

君不见江南墨官有诸奚,老超尚不如廷。
后来承晏颇秀出,喧然父子名相齐。
百年相传纹破碎,仿佛尚见蛟龙背。
电光烛天星斗昏,雨痕倒海风雷晦。
却忆当年清暑殿,黄门侍立才人见。
银钩洒落桃花笺,牙床磨拭红丝砚。
同时书画三万轴,二徐小篆徐熙竹。
御题四绝海内传,秘府毫芒惜如玉。
君不见建隆天子开国初,曹公受诏行扫除。
王侯旧物人今得,更写西天贝叶书。

澄心堂纸亦是南唐一宝。在这种柔韧细腻、光润吸墨的名纸出现之前,南唐朝野的诏令文牍、画幅书札多用后蜀盛产的“薛涛笺”。这种加工染色纸,由唐末女诗人薛涛创制,故而得名。相传,薛涛在成都浣花溪畔,指导纸工将蜀郡的麻楮白纸,用荷花、鸡冠花的花瓣捣成泥状再加胶汁调研涂抹,改制成雅丽的桃江笺,称“浣花笺”。有时还径直把花瓣撒在纸上,加工成色彩斑谰的彩笺,又称“松花笺”。因“薛涛笺”清新雅致,颇得时人赞誉。李商隐《送崔珏往西川》诗云:“浣花溪纸桃花色,好好题诗挂玉钩”。紗紞矠北宋初益州人谢景初在“薛诗笺”的启发下,又研制出深红、粉红、杏红、明黄、深青、浅青、深绿、浅绿、铜绿、浅云等色的“十样笺”。

由于南唐学馆画院林立,文人学子云集,尽管年年从巴蜀运进大宗纸张,但还是供不应求。李为此诏令有司,重金礼聘后蜀纸工,前来原料丰富的升州辖地六合制造,并设官督办,就地在南唐境内生产,逐步推广。紗紟矠至从嘉即位,歙州辖境内的黟县造纸后来居上,借鉴蜀地的经验,革新了南唐生产熟宣纸的传统工艺,独家生产的“滑如春冰密如茧”的名纸,被钦定为宫廷书画用纸。适逢从嘉理政重地澄心堂重修竣工,他便将这种质地与性能俱佳的纸命名为“澄心堂纸”紗紡矠,并传谕有司在宫内专设库房大加贮存,长期使用。如梅尧臣诗所云:“江南老人有在者,为予尝说江南时。李主用以藏秘府,外人取次不得窥。”

澄心堂纸虽然名满江南,但在南唐灭国后作为战利品运回汴梁,并未引起北宋朝廷重视,被长期堆置在结满蛛网、尘埃厚积的库房里。诗人梅尧臣对澄心堂纸遭此冷遇大鸣不平:“城破犹存数千幅,致入本朝谁谓奇。漫堆闲屋任尘土,七十年来人不知。”史家刘独具慧眼,始为礼赞:“当时百金售一幅,澄心堂中千万轴。后人闻名宁复得,就令得之当不识。”随后又邀文坛名家享用赋诗,遂使澄心堂纸声名重振。欧阳修诗云:“君不见曼卿子美真奇才,久矣零落埋黄埃。君家虽有澄心纸,有敢下笔谁知哉!”梅尧臣诗云:“寒溪浸楮舂夜月,敲冰举帘匀割脂。焙干坚滑若铺玉,一幅百金曾不疑。”苏轼诗云:“诗老囊空一不留,一番曾作百金收。”

在以澄心堂纸为题的诗作中,最能反映诗家情感的莫过于梅尧臣的《永叔寄澄心堂纸二幅》紗紤矠。这首诗是他收到欧阳修馈赠的两幅澄心堂纸以后,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咏物抒情的:

昨朝人自东郡来,古纸两轴缄滕开。
滑如春冰密如茧,把玩惊喜心徘徊。
蜀笺脆蠹不禁久,剡楮薄慢还可。
书言寄去当宝惜,慎勿乱与人翦裁。
江南李氏有国日,百金不许市一枚。
澄心堂中惟此物,静几铺写无尘埃。
当时国破何所有?帑藏空竭生莓苔。
但存图书及此纸,辇大都府非珍瑰。
至今已逾六十载,弃置大屋墙角堆。
幅狭不堪作诏命,聊备粗使供鸾台。
鸾台天官或好事,持归秘惜何嫌猜。
君今转移重增,无君笔札无君才。
心烦收拾乏匮椟,日畏楮裂防婴孩。
不忍挥毫徒有思,依依还起子山哀。

龙尾石砚泛称歙砚,又是南唐一宝。歙砚因制砚石材产在黄山、天目山一带多为歙州管辖的县份而得名。其中,以婺源(今江西婺源)龙尾山下溪涧中盛产的龙尾石最为珍贵。歙砚石质坚韧细腻,温润莹洁,发墨如油,抚之如柔肤,扣之似金声,具有不吸水、不耗墨、不蚀笔、易洗涤等优点,被喻为价值连城的“和氏璧”。歙砚砚石纹理绚丽,神彩天成,主要有眉子∞纹、金星、金晕、银星、鱼子、刷丝等品种,以清新秀逸见长。这些名品砚材,为砚工因材施刀、巧用纹理提供了广阔的天地。砚工可据砚石形状、颜色、花纹的殊异,精心设计,刻意雕琢,制成布局巧妙,造型浑朴,刀法挺拔,多姿多彩的几何形(以长方形和圆形居多)、仿生形(如牛、鹅、鱼、瓜、荷叶等)、随意形等各式砚,在砚额上刻有神龙戏水、仙猴摘桃、丹凤朝阳、青蛙莲叶等图案。

从嘉称帝以后,歙州地方官向他贡献多方歙砚,拨荐砚工李少微。从嘉将歙砚置于案头,不时地赏玩品评,觉得名不虚传,随即传谕有司,封李少微为砚务官,令其继续选善材,制佳品,向禁中进献。由于歙砚砚石深藏溪底,开采困难,从嘉又下诏截流改道,方便砚工采掘,保证砚石供应,遂使歙砚制作业空前发展,名播海内。

对于文人墨客,歙砚既是研墨工具,又是书斋雅玩,千百年来深得书画方家青睐。宋人蔡襄曾以诗赞曰:“玉质纯苍理致精,锋芒都尽墨无声。相如问道还持去,肯要秦人十五城?”在歙砚当中,又以龙尾砚最为名贵。

一代文豪苏轼对龙尾砚情有独钟,他曾以一柄祖传铜剑与人交换一方龙尾砚,后来换主反悔,将剑送回,又把砚取走。苏轼为此事作诗二首,聊以纪实,诗题分别为《张近几仲有龙尾子石砚,以铜剑易之》、《张作诗送砚反剑,乃和其诗,卒以剑归之》。与此同时,苏轼还写下了高度赞美龙尾砚的诗篇:

黄琮白琥天不惜,顾恐贪夫死怀璧。
君看龙尾岂石材,玉德金声寓于石。
与天作石来几时,与人作砚初不辞。
诗成鲍谢石何与,笔落钟王砚不知。……

苏轼晚年,把他使用多年的一方龙尾砚赠与族人,并以《龙尾石砚寄犹子远》歌之:

皎皎穿云月,青青出水荷。
文章工点黝,忠义老研磨。
伟节何须怒,宽饶要少和。
吾衰此无用,寄与小东坡。

自幼酷爱歙砚的从嘉,更是得天独厚,利用帝王富有四海的特权,收藏了一座南唐独有也是历史上罕见的宝石砚山。此砚是李少嘻用天然奇石,匠心独运,精制而成的。这座砚山,径长不过咫尺,前面参差错落地耸立着状如手指大小的三十六座奇峰,两侧倾斜舒缓,其势如丘陵连绵起伏,中间有一平坦处,金星金晕闪烁,自然排列成龙尾状。李少微因材设计雕刻,将平坦处琢磨成砚池,与四周峰峦相映成趣。放眼望去:群峰迭翠,山色空蒙,曲流回环,波光潋滟,既有黄山之雄奇,又具练江之俊俏,可谓巧夺天工。从嘉对这座稀世砚山嗜爱如命,特将山中景观分别命名为华盖峰、月岩、翠峦、方坛、玉笋、上洞、下洞→池等多处胜境。

南唐亡国之后,这座无价之宝的砚山,散失到江南民间,转手多人,数易其主。先为北宋名画家宝晋斋主人米芾所得,他的友好闻讯惊喜异常,赋诗咏怀:

砚山不易见,移得小翠峰。
润色书几,隐约烟朦胧。
巉岩有自古,独立高崧。
安知无云霞,造化与天通。
立璧照春野,当有千丈松。
崎岖浮波澜,偃仰蟠蛟龙。
萧萧生风雨,俨若山林中。
尘梦忽不到,触目万虑空。
公家富奇石,不许常人同。
砚山出层碧,峥嵘实天工。
淋漓上山泉,滴沥助毫端。
挥成惊世文,主意皆逢原。
江南秋色起,风远洞庭宽。
往往入佳趣,挥扫出妙言。
愿公珍此石,美与众物肩。
何必嵩少隐,可藏为地仙。

后米芾以砚山与苏仲恭学士家换取北固山甘露寺下海岳庵。不久,砚山被朝廷索入禁中,藏于万岁洞之砚阁。米芾失去砚山,异常惋惜,朝夕怀石,笔想成图并赋诗云:

砚山不复见,哦诗徒叹息。
惟有玉蟾蜍,向余频泪滴。

北宋亡后,砚山相继为戴觉民及族人所得。南宋奸臣、宰相贾似道图谋强行索求,攫为己有,未能得逞。屡经战乱,至元代,砚山仍为戴氏后人、大都太乙崇福宫张真人所藏。戴氏特请翰林侍讲学士、参与编修辽、金、宋三史的名士揭斯题词,揭氏慨然应允,命笔赋诗,颂扬砚山的价值和历届收藏者的功劳:

何年灵璧一拳石,五十五峰不盈尺。
峰峰相向如削铁,祝融紫盖前后列。
东南一泓尤可爱,白昼玄云生。
在唐已著群玉赋,入宋更受元章拜。
天台洞云海连,戴氏藏之余百年。
护持不污权贵手,离乱独与身俱全。
帝旁真人乘紫霞,尺书招之若还家。
阴崖洞壑寒,宛转细路通褒斜。
昆仑蓬莱与方壶,坐卧相对神仙居。
硬黄从写黄庭帖,汗青或抄鸿宝书。
秦淮咽咽金陵道,此物幸不随秋草。
愿君谷神长不老,净几明窗永相保。

有明一代,砚山不知去向。至清朝顺治、康熙年间,砚山为翰林院检讨、词人兼学者朱彝尊所得。诗人王士祯在朱府内曾见砚山,并针对昔日米芾的咏叹题诗云:

南唐宝石劫灰余,能与幽人伴著书。
青峭数峰无恙在,不须泪滴玉蟾蜍。

自幼与文房四宝结有不解之缘的从嘉,继承皇位之后,利用他手中独有的号令四方大权,传诏各地官府,征集翰墨珍奇。他在案牍劳形之余,面对书斋中几经遴选的文房珍宝,自鸣得意,大有天下神笔、奇墨、名纸、宝砚,尽为一人占有之势。特别是望着御案上那具铜铸鎏金的蟾蜍形砚滴,他更是忘情自语:“金蟾蜍呵,金蟾蜍!你舍弃了神间高贵的月宫,下凡来到我的书斋,心安理得地伏在香榧木几案上,腹中贮满清水,供我研墨之用。你同这些名贵的砚、纸、墨、笔,像我的臣下一样,诚惶诚恐地恭候在我的案头,听我调遣,任我驱使。若不是我的才华赋予了你们超凡脱俗的灵性,你们将永远是一堆平庸无奇的什物。”为了表达这种恃才傲物的心情,他在鎏金的铜蟾蜍四足和腹部,用篆书刻了一首《砚滴铭》:

舍月窟,伏几。
为我用,贮清。
端溪石,澄心纸;
陈元氏,毛锥子。
同列无听驱使,
微吾润泽乌用汝?

从嘉横溢的才华,不仅表现在他的书法、绘画造诣和对文房四宝的热心收藏、改进上,还表现在他着意网罗和奖掖诗文成绩斐然者,使南唐文化昌盛,名家迭出,佳作灿然。兹以这一时期的诗画为例略加勾勒。

在南唐异彩纷呈的诗坛上,当时活跃着诗人徐铉、徐锴、张、郑文宝□洞、孟宾于、江为等。

徐铉早慧,十岁能文;其弟徐锴,与他齐名。时人合称徐氏兄弟为“二徐”,并与西晋文学家“二陆”(陆机〗云兄弟)相提槽。据《全五代诗》统计,徐铉一生得诗二百八十六首,大多收入《徐骑省集》。其诗晚年愈工,颇多佳句,意味深长。诸如《白鹭洲送陈使君》:“愿君不忘分飞处,长保翩翩洁白姿。”《和方泰州见寄》:“更残月落知孤坐,遥望船窗一点星。”《寄蕲州高郎中》:“知君多少思乡憾,并在山城一笛中。”《十日和张少监》:“黄菊后期香未灭,新诗捧得眼还开”等。徐锴诗思敏捷,十岁应约赴宴,席间诗叟点题,令其赋《秋声》诗,他稍加思索,便吟哦而就。其诗云:“井梧纷堕砌,塞雁远横空;雨滴莓苔紫,风归薜荔红。”仅此寥寥四句,便将秋景、秋意和秋声和盘托出。

张诗意清婉,属对精丽,他的七律诗在五代诗作中堪称上乘。如《边上》:“戍楼吹角起征鸿,猎猎寒旌背晚风。千里暮烟愁不尽,一川秋草恨无穷。山河惨澹关城闭,人物萧条市井空。只此旅魂招未得,更堪回首夕阳中。”《长安道中早行》:“客离孤馆一灯残,牢落星河欲曙天。鸡唱未沉函谷月,雁声新度灞陵烟。浮生已悟庄周蝶,壮志仍输祖逖鞭。何事悠悠策羸马,此中辛苦过流年。”他的七绝诗亦佳。如《寄人》:“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惜花》:“蝶珊啼尚数枝,日斜风定更离披。看多记得伤心事,金谷楼前委地时。”

郑文宝擅长律诗,亦不乏警句。其《郊居》“百草千花路,斜风细雨天”联,《送枝江秦长官罢秩》“解印诗权在,移风泽国春”联,《长安别友》“杜曲花香浓似酒,灞陵春色老于人”联,《温泉》“只见开元无事久,不知贞观用功深”联,《读江总传》“吟诗功业才雄大,亡国君臣道最同”联,《关题》“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联等,均得诗界口碑,谓其功力不下王维、杜甫等大家。其诗《过缑山题王子晋祠》所咏:“秋阴漠漠秋云轻,缑氏山头月正明。帝子西飞仙驭远,不知何处夜吹笙?”尤为北宋诗家晏殊、欧阳修赏识。

刘洞长于五律,作诗极为严谨,无懈可击,故号“五言金城”。他颇得贾岛遗法,终生崇拜贾氏,常对人讲:“深悔晚生,未能同浪仙(贾岛字)切磋诗艺。”其《夜坐》诗中的一联“孤猿叫落中岩月,夜客吟残半夜灯。”被传为惊时佳句,他也因此被人美称为“刘夜坐”。一次,他受李煜召见,曾献诗百篇,首篇警世诗《石城怀古》云:“石城古岸头,一望思悠悠。几许六朝事,不禁江水流。”此诗虽系凭吊六朝,却颇似南唐国势,致使李煜读后掩卷改容,感怆不悦。刘洞亦因此不再求见。北宋兵临城下,刘洞被困于金陵,忆起这段往事,不禁感慨,提起大笔写榜书一联诗置于路旁,责问李煜:“千里长江皆渡马,十年养士得何人?”

孟宾于少入乡校,奋力求学,孜孜不倦。其父苦于家贫,又少儿女,曾在壁上题诗慨叹:“他家养儿三四五,我家养儿独且苦。”宾于放学归家读后,提笔续云:“众星不如孤月明,牛羊满山独畏虎。”其父过目,暗自心喜,佩服他人小志大。由于他自幼生长乡间,深知农家疾苦,对纨子弟骄横跋扈、鄙薄稼穑的行径深恶痛绝,曾以诗为檄大加鞭挞,作《公子行》云:“锦衣红夺彩霞明,侵晓春游向野庭。不识农夫辛苦力,骄骢踏烂麦青青。”此外,他还有许多耐人回味的佳句,如《柳》“去年曾折处,今日又垂条”,《落花》“早知落处随疏雨,悔得开时顺暖风”,《湘江亭》“寒山梦觉一声磬,霜叶满林秋正深,《雪霁》“腊雪化为流水去,春风吹自好山来”等联。他一生作诗数百篇,誉满江南,后结集,名《金鳌集》。

江为系南朝刘宋文学家江淹之后,亦工诗,佳句颇多。如五律《送客》“天形围泽国,秋色露人家”联,《旅怀》“高风云影断,微雨菊花明”联,《登润州城》“鸟与孤帆远,烟和独树低”联,以及七绝《隋堤柳》:“锦缆龙舟万里来,醉乡繁盛忽法埃。空余两岸千株柳,雨叶风花作恨媒。”等。他的《题白鹿寺》“吟登萧寺旃檀阁,醉倚王家玳瑁筵”联,深得李赏识。北宋林逋咏梅的佳联“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至今仍为家喻户晓,脍炙人口,但此联乃系点化江为诗句“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而成,却鲜为人知。

在人才济济的画苑中,更是书画高手荟萃。其中,善绘山水花鸟者有董源、徐熙、董羽、巨然,善绘人物仕女者有顾闳中、卫贤、顾德谦、解处中、竹梦松,善绘佛道鬼神者有曹仲元、周文矩、陶守立、王齐翰。还有书法名家应用、王文秉等。他们的作品都巧冠绝代,为后世师法。

翰林待诏董羽,绘制龙水海鱼,栩栩如生。南唐失国,他被俘入宋,太宗赵光义命其于端拱楼四壁彩绘龙水。画成,太宗偕嫔妃登楼观赏,皇子年幼,见壁画中群龙戏水,张牙舞爪,惊之欲出,吓得啼哭不已。

后苑副使董源,善画山水,尤其善画江南秀色,秋岚远景。其画恬淡率真,意趣高古,意境和技法,在文人山水画中出类拔萃,代表作有《秋山晚霭图》。贝琼《题董源〈寒林重汀图〉》评论极为精当,深得董源绘画真髓,兹录之于下:

天下画师无董源,学者纷纷工水石;
云山万里出巴陵,白首淮南见真迹。
乱石平坡净无土,松根裂石蟠龙虎。
偃盖千年饱雪霜,深林六月藏风雨。
江山村墟何处入,浮空远黛蛾眉湿。
渔人日暮各已归,小舟如凫落潮急。
我昔西清尝看画,南唐此本千金价。
坐移绝境在人间,月出霜猿啼后夜。
薄游未挂吴淞帆,令我一夕思江南。
安得买田筑室幽绝境,开窗日日分晴岚。

董源善画山水,亦工人物,他那匠心独运的作品,有时竟能以假乱真。传说,一次李煜在碧落宫召冯延巳议事,久等不到。李煜便派内侍前去催促,见冯延巳正在宫门前面徘徊,内侍问他为何迟疑不进,冯氏答曰:“有位宫娥身着青红锦袍,当门而立,冯某有意回避,不敢贸然打扰。”内侍不解,便与冯延巳同去探察,原来所谓宫娥却是董源在八尺琉璃屏风上绘制的仕女画像。紙紡矠

在南唐绘画史上,最有光彩的篇章还是名画《韩熙载夜宴图》的诞生。

韩熙载是南唐的三朝元老,年轻时就胸怀韬略,腹满经纶,在朝野之中颇负盛名。李煜偏爱韩熙载的才气,即位后曾一度想用他为相,但朝臣对他的品行多有微辞,遂罢。其实,传闻韩熙载品行不端,乃是他有意所为。他生怕在国事蜩螗之秋出任宰相治国不力贻笑后人,于是便蓄意自污,践踏礼法,狎伎酗酒,遭致不明真相的同僚弹劾。

李煜为了考察韩熙载的品行,诏擅长人物写生的翰林待诏顾闳中和周文矩,以宾客身份造访韩府,目识心记夜宴情景,归后各以画卷进献。紙紣矠正如郑元佑在题画诗《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中所述:

熙载真名士,风流追谢安。
每留宾客饮,歌舞杂相欢。
却有丹青士,灯前密细看。
谁知筵上景,明日到金鸾。

顾闳中、周文矩二位丹青高手,夜探韩府归来不久,各向李煜呈献同题画《韩熙载夜宴图》一幅。可惜周氏所画早巳失传,如今只传下来顾氏所画。原本意在考察韩氏生活的形象纪实,连服饰和杯盘的式样和颜色都原模原样,不想日后竟成了具有高度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的稀世珍品。

《韩熙载夜宴图》是一轴绢本设色长卷,由多幅画面组成,它真实地描绘了韩熙载夜宴中觥筹交错,观赏舞乐等场面:

开卷首段是听琵琶。夜宴中的所有人物几乎都在这一段中“亮相”。韩熙载头戴轻纱高帽,趺坐床榻,面前陈设的几案上摆着樽俎果品。在他身边,床上斜坐着身穿绯袍,头戴幞头的状元郎粲;床前坐椅上的两位宾客,约是太常博士陈致雍和紫薇郎朱铣。韩熙载对面演奏琵琶的女人,高髻簪花,长裙彩帔,怀抱琵琶,是教坊副使李家明的妹妹。在她身旁躬身侧望的是李家明。站在李家明左侧的少女,是擅长表演六幺舞的王屋山。另外两位官员模样的人,其中有一个是韩熙载的得意门生舒雅。其他女子则是韩熙载擅长歌舞的艺伎。画面中的人物或坐或站,聚精会神地聆听琵琶弹奏,惟有韩熙载漫不经心,似乎有什么心事在分散着他的精力。

接下一段是观舞。韩熙载紧锁双眉,亲自挝鼓伴奏,王屋山以娴熟、优美的舞姿在表演六幺舞,侍姬和宾客在旁或抚掌击节,或专心观赏。特别引人注目的是,这段增加了一个身着法衣、低头沉思的和尚德明,他是韩熙载的方外好友。他的严肃神态反衬出了韩熙载的内心隐忧。

再下一段是夜宴小憩。曲终舞止,韩熙载更衣坐到床上休息,四个侍姬陪他同坐。最得宠的舞伎王屋山,双手端着水盆,在侍候韩熙载盥洗。另有两个侍姬,一个收拾方才演奏用的琵琶和箫笛,一个用漆盘送来了酒食。

又下一段是听“清吹”。稍事休息,接着观赏吹奏。不修边幅的韩熙载,单衣袒腹,脱鞋趺坐椅上,手摇纨扇,对站在他面前的侍姬低声吩咐。韩熙载坐椅旁穿团鹤衣的少女,在和椅后侍立的少妇悄悄对话。五个女乐坐在绣墩上,全神贯注吹奏箫笛。拍板的人专心节拍,可是站在她身后的人却在走神,正同屏风后的侍姬窃窃喁语。

最后一段,曲终席散。韩熙载凝望远处,又为心事所烦恼,在孤独地沉思。留下来的三个侍姬,旁若无人,大胆地在同宾客调笑言情,她们神态各异,或握手言欢,或挽背密语。画家用她们无忧无虑的表情再次烘托了韩熙载苦闷向隅的心态,长卷至此结束。

李煜览罢《韩熙载夜宴图》赞不绝口,随即传谕内侍送往后宫交女才人黄保仪悉心珍藏,并以重金赏赐顾闳中。同时又为韩熙载不以国事为重,借故拒绝出任宰相而深感遗憾。

李煜的多才多艺和悟性灵感,还表现在他对音乐、舞蹈的爱好和鉴赏,以及他对诗词的建树。这些将在下章结合他那富于浪漫色彩的爱情与婚姻加以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