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章 谷神不死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这一章又是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道”之本质。“道”既然是宇宙万物的基本粒子,且具有波粒二象性等特点,科学家们往往忽视了一个重要点,意识也是“道”的另一种存在形式,而意识不是物质,它不占有空间,因此不能用大小和质量来衡量,但意识是有时间性的,同样也有大小强弱或远近深浅,当然不能用物质的测量方法来衡量。我们不能因说不出一种测量方法就否定它的存在,强说小雅的意识和霍金是相同的,霍金肯定不同意。

“道”的原始存在形式是虚空,“虚空”这个名词,不是常人所说的外太空,不是目前宇宙飞船还到达不了的那些地方。虚空并没有体积大小,根本就不是物质形态,这也就是老子所说的“无”,意识也就是在这个“无”的虚空中自由来去,易经中形容虚空中运动为“不疾而速,不行而至”,也就是说你想到哪儿就能到哪儿,随想随到,也是庄子《逍遥游》的真正境界。

如果大家将“虚空”理解为“没有”,理解为通常的“无”,这就又错了。佛家为什么说“四大皆空,空又不空”等让人费解的说法,就是因为“道”是物质的极限,很难用常规事物来比喻。这个“虚空”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形成物质的,也就是说意识是可以产生物质的。学过物理学的人诸如所谓的“专家”何祚庥之流,不说自己水平差,还要以科学的化身来告诉人们说物质决定意识。

其实,无论是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决定物质,都是不正确的说法。但物质是“道”运动而产生,这一点是得到了顶级科学家的认可,宇宙是由质点爆炸至今仍不断膨胀过程中,这些都是现象,不是本质。如果用虚空的观点来分析,宇宙还是那个质点,所谓“膨胀”,是因为你已经站在了宇宙空间这个范围之内感觉到的。

为什么说非物质的虚空之“道”可以产生物质呢?我们从一系列的现象就可以分析出来。先看一下太阳系,这个太阳系可谓非常之大,地球对于太阳系来说,远比大海中的一滴水还要小很多。这样大的太阳系,如果静止下来看,不过是太阳以及9大行星,还有一些小行星在运行罢了,一旦真的静止下来,这些行星的体积,再加上太阳的体积,还不到太阳系的体积的亿分之一。

从这儿可以看出,一个太阳系这样的实物,绝大部分是空间。我们再看一下与太阳系很相似的氧原子,它有一个原子核以及8个电子围绕着核运动,原子固然很小,但放大若干倍之后,就如同太阳系是一样的。8个电子加1个原子核的体积,同样不到整个原子的亿分之一。如果让所有的原子都静止下来,则所有太阳系中的全部原子核和电子的体积总和,还不到1立方米。这时你再思考一下,整个太阳系的实际体积只有1立方米,你是否感到吃惊?

刚才,我们还只推理到原子核、电子为基本粒子,但事实上,原子核或电子内部同样是更小的以太粒子运动而成,如果用同样的方法假定这些以太粒子静止下来,则1立方米大小的太阳系又可以缩小到一个细菌大小。再将以太粒子内部的更小的粒子,用同样静止的方法来计算,则循环到最基本的粒子,也就是“道”时,太阳系的体积一定是0,也就是说,如果整个太阳系中的一切都静止不动的话,太阳系的体积和质量都变为0。这就是用反证法推理出来的“有生于无”的老子思想。

有了以上这些知识之后,我们就容易分析这一章的原文了。“谷神不死是谓玄牝”,这儿的“谷”当然不是指粮食,也不是空谷,而是指上面所说的“虚空”。“神”是什么?当然不是西游记中的山神、土地神,而是指意识,对于人来说就是思想意识。动物、植物同样有意识,非生物也同样有意识。正因为万物皆有意识,万物才能相互交融化合,意识是指导人或事物变化的源头,也是易经中所讲的“阳”,万物之所以成型,这就是易经中所讲的“阴”。 阳性的“神”具足,则事物充满活力,阴性的“型”完备,则事物稳固安定。一个人没有神,则反应迟钝、木木呆呆,相反一个人有神,则办事聪明灵活,能产生出其他事情出来。所以“谷”中有“神”才是能生万物的“太极”,如果没有了这个“神”,那就是“无极”,相当于一潭波澜不起的死水。“谷神不死”就是讲只要虚空(其实事物也是一样)中有阳性的“神”,就可以产生出相应的东西出来。“玄牝”比喻为产生天地万物的机关。“牝”本意是母性生殖器官,大门一开,婴儿生出来了,所以说“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是指“道”这个虚空,用耳朵听、用眼睛看似乎并不存在,但它却又能产生万物,所以用“绵绵”一词,好像有,又好像没有。究竟是有还是没有,关键取决于你是否用它,是否让它动起来、变化起来,一动就又好像是有东西存在。所以“用之勤”与“用之不勤”现象上区别就很大。“用之不勤”则“绵绵若亡”,“用之勤”则“绵绵若存”。经文中的“绵绵若存”实际上是指若存若亡的状态,导致这种状态的原因是因为用之还不算勤快。

理解这一章的关键,还是那“玄之又玄”的“道”,真正明白了道,则儒释道三家学说皆无障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