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雅说 第一段、般若智慧(01)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本段落涉及到的名词主要有:

12345
般若波罗蜜五蕴

五蕴的具体介绍放在下一段,五蕴搞明白了,为什么能度一切苦厄也就自然明白了,所以,这一段重点放在般若、波罗蜜、空这三个概念上。

一、般若

般若,翻译过来就是智慧。为什么玄奘大师和鸠摩罗什大师都不翻译呢?因为般若这种智慧是一种特殊的智慧,有别于我们日常所说的聪明、机智、谋略等意思。这种智慧是入定的情况下,由人的自性而发出的一种智慧。

那么,什么又是自性呢?自性的“自”就是代表自己,本来早期翻译时可以翻作本性,但本性有多层含义。所谓“自”和“本”都是能够代表自己本来就有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自己的“心”,但“心”这个词也被人滥用了,所以加上一个“本”字变成“本心”或“真心”。也就是说,真心才能代表自己这个“我”,而五脏、五官、身体、四肢等都不能作为“我”的代表。

之所以说“心”被用乱了,是因为人们习惯于将妄想分别都称之为心。有关这方面的内容,玄奘大师所创立的法相宗,专门来研究讨论人的思维、认识的细节,并用科学的方法来证明佛学的正确性。

因为这方面的学问博大精深,自古以来,能够在这方面有所成就的高僧大德,要远比其他宗派少很多,小雅在这儿也不能作过多探讨,否则绝大多数人茫然不知所言。大家只要记住,真心或本心与日常所说之心是有区别的,而刚才所说的自性,就是这个真心所具有的特性。这种特性其实就是孟子所说的“人性本善”。由这种本性之善的智慧指导出来的行为才是佛之行为。

我们通常说一个人干坏事时,往往说此人本性难改。这个本性已经不是自性了。为了让大家不要混淆,因此对“性”这个概念必须作一彻底说明。

所谓“性”就是通常所说的性格,是人生下来就具有的一种性格。这种性格会不会改变呢?当然会。这就是此书一开始所说的习惯成自然,经常重复同样一行为,那么这种行为就会成为习惯,而这种习惯长期保持下来,就变成了性格。性格也分三种:

No解释
1习性后天环境之习惯所培养,逐渐固化在人心识之中,成为藏识
2秉性先天所具有,是前世或父辈之习性所带来的。
3自性无始以来所具有,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之佛性。
版权声明:此稿件为本站站长小雅原创,若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劝学网”,否则视为侵权,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