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泛言》45章 《大乘学舍常课》初序


释迦文佛教化,自汉明帝时流传中土,初置白马寺,经魏晋南北朝三百馀年之递嬗,转易西竺“阿兰若”、“伽蓝”等旧称,兴起庵堂寺院等大小梵宇建筑,山林原野,处处皆有供人清修膜拜道场。然于苦行禅修之外,配合暮鼓晨钟乐章而为课诵者,仪礼未立。迨盛唐之世,马祖道一与百丈怀海禅师师徒创立丛林制度,拟订《百丈清规》之后,仍以禅悦清修为主,犹未闻有以唱诵为业者。间或有之,然皆以整部经文为诵修准则。清代以还,佛教寺庙流传之早晚课诵,揉集显教经文,密教咒语,甚之,禅净律等小段节文,凑泊宋词元曲馀音,称为梵唱,号作輭修法门,实为古所未闻,于今则似未落。且其泛滥所至,甚有形同挽丐,供人凭吊唏虚而已,于僧俗学佛修持行愿,形如有关而实不切实。今应以梵唱部分,依据华严字母及悉昙遗音,取其适合时代乐章,重加厘订外,凡本舍同修,早晚应依经遵新订课本,作为正思惟诵修常课,俾与行业相应,速证菩提,是为至要。愿以此功德,回向诸有情,同证无上觉。

〔一九八○年初冬,台北大乘学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