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与滕文公、告子》师出无名


孟子根据这个观点,再举出一件事实,加以阐述:鲁欲使慎子为将军。

孟子曰:“不教民而用之,谓之殃民;殃民者,不容于尧、舜之世。一战胜齐,遂有南阳,然且不可……。
慎子勃然不悦曰:“此则滑厘所不识也!
曰:“吾明告子:天子之地方千里,不千里不足以待诸侯;诸侯之地方百里,不百里不足以守宗庙之典籍。周公之封于鲁,为方百里也;地非不足,而俭于百里。太公之封于齐也,亦为方百里也;地非不足也,而俭于百里。今鲁方百里者五,子以为有王者作,则鲁在所损乎?在所益乎?徒取诸彼以与此,然且仁者不为;况于杀人以求之乎?君子之事君也,务引其君以当道,志于仁而已。

这个时候,孟子应该已是晚年,回到他的故乡——邹地了,邹地是鲁国的附属地区。孟子对出兵这件事表示反对,他说:这是不可以的,对方没有什么过错,就没有理由去攻击。对本国来说,鲁国是一个文化深厚的国家,老百姓也没有受过严格的军事训练,随便把他们送到战场上打仗,就是祸国殃民。而这样祸国殃民的人,“不容于尧、舜之世”。

孟子特别提出来,中国上古文明,以尧舜时代的政治为标榜,认为这样的侵略战是不可以的。有一句成语说“师出无名”,没有理由而去发动一场战争,是不可以的。纵然是现代的世界争霸国家,如美国与苏联之间,谁都不敢先发动战争,怕的是“师出无名”,被世界人类唾骂与攻击。发动一次战争,必须师出有名,要有一个堂堂正正、站得住的理由。

民国二十六年七月,“七七”事变,日本人在芦沟桥发动侵略我们的战争,也编造了一个令人听来颇为堂皇的假理由,借口他们的一个兵失踪了,武装搜索,侵入我们的领土来。然后提出所谓“大东亚共荣圈”、“大东亚民族主义”,实质上都是胡说,是不成其为理由的理由。

战国当时的鲁国,准备派军事家慎滑厘为将军,出兵打仗,去侵略别国。

历史上有许多战争,像圣战、义战,都是师出有名,有其正当理由的。尤其是中国文化,并不是反战,而是对于战争的事,非常慎重,并不轻举妄动。只有为了自卫,或者救世、救人、救别的国家,才用这把刀,等于是医生手中的刀。绝不能为利己而去杀人,那是强盗手中的刀,所以中国军事哲学的道德,简单说是“武德”,而且这不仅是中国有,人类都信守武德。

孟子说:即使你能一战打败齐国,得到胜利,但想占领齐国的南阳,也是不可以的。

孟子在此时此地,的确可以站出来讲话,直言无讳地批评,因为鲁国是周朝式微以后,诸侯中文化最深厚的国家。孟子在齐国、魏国,讲话就比较委婉,态度客气一些,因为是看文化水平的高低,关系程度的深浅,说话的方式就有不同。这一段谈话,也许是在一次国家重要会议席上,面对面所说的。

慎子听了孟子这几句话,脸色一沉,很不高兴地说:你这个道理,我就不懂了。这就是民主政治中的一种精神,在会议席上,虽然发了脾气,心里很不高兴,甚而脸色都已经变了,可是讲话仍不能粗暴。慎子的这一措辞,口头上说不懂,实际上就是不同意孟子的说法。

孟子说:我坦率地告诉你,依照现在的政治制度,管辖土地的划分,规定中央周天子直接管辖的土地,方圆要一千平方里。因为开始分封时,四方的诸侯,有两三百个之多,有的等于现在的一县,也是一国诸侯。如果周天子没有这么大的土地,则没有办法来接待这许多诸侯。而诸侯直辖的土地,依规定是方圆一百平方里,如果不到一百平方里,就不足以保留他们的传统文化。那时的周朝,在政治上统一,在文化上还没有完全统一,各诸侯国的风俗习惯,并不相同。

直到现在,中国因幅员广阔,山川形势各异,气候冷暖晴雨也有很大的差距。而且各地资源的蕴藏,开发的程度,生产的方式,在在都有其特点。这些因素,对风俗、习惯、语言,都发生了影响。如台湾保持了闽南的文化,而在闽南的漳州与泉州的语言习惯,又有差别,闽南与闽北、闽东、闽西,也各不相同。这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特质,在全国统一的文化中,各地方仍然保持其特点。

孟子举出齐国与鲁国,这两个兄弟之国为例。

两国的第一代国君,都是了不起的人。鲁国的第一代国君伯禽,是周公旦的儿子,中国几千年文化,是周公奠定的基础。所以后世的孔子,常常做梦也梦到他。齐国的第一代国君姜太公望,是周武王的军师,他帮助武王统一中国,建立了周朝,被分封到齐国。当时的齐国还没有开发,属于滨海之区,地瘠民贫,是一个非常苦寒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