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他说》50章 出生入死(02)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亦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谁掌握生命的去留

我们先了解这个前提,然后再看他算细账。“生之徒十有三”,“”就是途,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有十分之三的把握是可以活下去的。“死之徒亦十有三”,从死这一面看世界上,有十分之三的机会是会死的。所以,死的机会也是十分之三,活的机会也有十分之三。这个十分之三,就是生命活着的那个生的力量。

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总要有规律的活动;由于在动,就可以向死的这一面搭配,也可以向生的这一面搭配。可是人的活动,常因为自己的知识聪明而乱动,反而使自己生命走到死之途了。如果我们动之“”地,生命的活动有益于生的话,那生的机会便增为十分之六。如果三样把它加起来,十分之三的机会是生,十分之三的机会是死掉,十分之三的机会都在动中,一共是十分之九,还剩一分。

剩下的一分老子不谈,因为这是生命的本有,这个本有就是老子在上经说的“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这是道,是生命的根源,他的代号就叫做“”。

这一段是讲生命之源,也告诉我们人出是生进去是死。昨天下午接到好几位老朋友的电话,都是八十多岁的人,有些老人眼睛看不见了,老伴也没有了,儿女也大了,电影、电视也看不见,什么也不能看了,坐在家里,无聊得好可怜,只好拿起电话到处跟人聊天。作为一个人,自己该有一个人生境界,人老了就怕没有一个内在的精神修养,无依皈之处,那么活着的时候,便“动之死地亦十有三”,拼命地向死路上去消耗,而美其名为人生的责任。其实到了某一个时候,责任不责任没有什么多大关系,反正是对自己的兴趣没有放弃,仍然“动之死地”而已。可惜的是,忘记了生命是可以自己把握的。

这一节就是说修道的问题,也就是修丹经、修神仙的基本理论与工夫。生命是自己可以把握的,如果一个人情绪崩溃、萎靡,这种种都是自找烦恼。

夫何故”,他说什么理由呢?“以其生生之厚”,天地宇宙给予人的生命,给予万物生命,它生的力量比死的力量大。生死两头各自的力量占十分之三,另有十分之三则在动。但是动的方向,或向生的方向动,或向死的方向动,要看各人自己。这中间有一分,这一分最重要,是你自己可以做主的。“盖闻善摄生者”,“摄生”这个名称要注意,这是老子最先提出来的一个道理。

什么叫“摄生”?我经常讲这有两方面的观念。我国近代翻译西方过来的一个名词叫做“卫生”,意思是保卫这个生命。保卫生命好像是消极一点,只是防御而已;道家则讲“养生”,“养生”应该比“卫生”好,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老子的道理远不止养生,更要“摄生”,“”字是自己把握住,这就不止养生了。所以,成仙成佛完全操之在我,自己可以做主。这个“摄生”的名词,就是说明修道的人,把

握得住自己的生命,也做得了主。因此善于摄生的人,就是后世道家所讲的神仙境界,这些人修道能够修养身心性命,达到神仙的境界。

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这就是说懂得摄生修道有成就的人,在山里走路,不怕猛兽。老虎是要吃人的,“”是头上有角的一种猛兽,后世说就是犀牛。在非洲生产最多的大犀牛,头上有角,遇到这种猛兽,人多半难逃一死。在上古的社会,因为野兽横行,人随时可以被野兽伤害,而一个修道的人,后世佛家也说能降龙伏虎。小说《封神榜》上所描写的很多天人的坐骑,都是兽类。有的骑麒麟,有的骑老虎,骑什么都有,只有姜子牙骑个怪东西名叫“四不像”。不过四不像的确有这种动物,满清的时候,乾隆及咸丰年间,在北方曾把四不像运到宫廷里养了很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