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他说》57章 以正治国(04)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忌讳造成的影响

如果说老子的经验不讲考据,而引用《神仙传》的说法,老子已经活了几千年了。《神仙传》中说,他在黄帝的时代就已经存在了,只是名字不同。据传说,那时他的名字叫做广成子;他还当过尧、舜、禹的老师,不过每一代的名字都不同,使人们不知道就是他。到了周朝他叫老子,所以他不只是从书本上得来的学问,而是他人生亲自累积的经验,才产生了老子的哲学原理。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这是他经验的累积,以及历史的事实。“忌讳”一词,解释起来颇费周章;现在的解释,则是指某种事不能说,说了就是犯“忌讳”。而过去对于“忌讳”一词则有多方面的用法,如对于帝王的名字,不可以直接称呼,否则就是犯“忌讳”,就要杀头。例如《老子》这本书第一章的文句,“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又如《千字文》的第一句“天地玄黄”。到了唐朝的时候,因为唐明皇李隆基的帝号为玄宗,于是这个“”字,为了避讳,就改为“”字。而且,所有的书籍以及一切文字,都一律这样改,所以,唐朝以后,“”与“”两字就通用了。又如孔子的名字“孔丘”,为了尊敬孔子,避他的名讳,我们早年读古书,读到他的名字孔丘时,就读做“孔某”或读做“孔乙己”;而姓丘的人,写自己的姓时,写做“”字,另有一些地方就写做“”字。

这就是“忌讳”,以现代语来直译,最接近原意义的就是顾虑、顾忌或禁忌。如台湾的旅馆房间,没有四号,因为闽南语“”与“”同音,避免这种不吉的语言,就是“忌讳”。这是小而言之。

大而言之,“天下多忌讳”就是在政治上有太多的禁忌,这样也不能干,那样也不能做,这个名词不行,那个名词不对,动辄得咎。如《孟子》一书中说,齐宣王盖了一个方圆二十里的花园,老百姓都抱怨太大了,齐宣王便问孟子,为什么以前文王的花园七十里,老百姓认为太小了,而现在我的较小,老百姓反而抱怨太大。孟子告诉他说,文王的花园人人都可以进去游玩,而你的花园如果有人不小心伤害了一只小鹿,也要依杀人罪严惩。这样多的禁忌,等于在你的园内设下了陷阱,陷民于罪,老百姓怎么不抱怨呢?现在世界上很多国家,就有很多忌讳,老百姓不敢说心里的话,更不敢批评,知识高的用外国语,知识低的用隐语、暗语、耳语,以诉胸中积怨。

老子说,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禁令愈多,人民什么都不敢做,不能做,于是物质上就愈贫穷,精神上也更贫穷,贫穷到痛苦的地步。这就是“天下忌讳,而民弥贫”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