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臆说》(下)第73讲


上次讲到列子出国,到了半路,看到大家对他的恭敬,赶快就跑回来了。重点在后面这几句话,“万乘之主,身劳于国,而智尽于事,彼将任我以事,而效我以功,吾是以惊”。这是说,一个人到了最高的位子,是很可怕的,世界上的人求的就是高位,是所谓的功名富贵。在道家的观念,一切名利,功名富贵,都是很可怕的,是用生命去换来的,损坏了自己生命真正的意义,而这些又都是虚伪的。道家跟佛家的思想在宗教、哲学、文学方面都是一样的,注重生命的本源,而不注重其外形。

列子出名了

伯昏瞀人曰:“善哉观乎!汝处己,人将保汝矣。”无几何而往,则户外之屦满矣。伯昏瞀人北面而立,敦杖蹙之乎颐。立有间,不言而出。宾者以告列子。列子提履徒跣而走,暨乎门,问曰:“先生既来,曾不废药乎?

伯昏瞀人曰:善哉观乎”,伯昏瞀人听了列子的报告,就很高兴,他赞叹列子的观察很对,佛经也经常提到“善哉”,翻成白话就是你的观察很好。他吩咐一句话,“汝处己,人将保汝矣”,你回去先修养自己,只管自己的心,有你这种思想,有你这个观感,社会上的人自然会拥护你、会捧你。讲过这一句话,他们就分手了。“无几何而往,则户外之屦满矣”,没过多少时间,伯昏瞀人去看列子,发现门口外面摆满了鞋子。这个话我们现在一听,知道客人很多了。

日本人住的房子,没有椅子,坐在榻榻米上,这就是中国文化。我们秦汉时就是席地而坐,椅子差不多在东汉以后才慢慢过来的,所以历史上有个名称叫“胡床”,从西域外来的。所谓床,并不是睡觉的床,而是椅子。我在日本的时候,他们看我穿这个长袍,来敬酒时顺便摸摸我这个衣服说,你这个衣服舒服啊!我说你的衣服也很舒服啊,你们的就是我们的,你知道吗?他说怎么讲啊?我说你们本来是中国人嘛,这个你们心里有数。大家笑一笑,我说我的这个中国衣服不过是满族的衣服,你这个衣服是汉族的衣服,我们中华民族,汉、满、蒙古、回、藏等各族衣服有类同之处,有不同之处。所以日本人席地而坐,进门就跪下,是自然的。我们古代穿鞋,讲究的鞋叫做屦,普通的叫做履。进门要把鞋子脱在门口。一九四八年,我来到台湾,几年后大家仍然住日本式的房子。我一个朋友家里客人很多,晚上外面鞋子脱了一大堆,到了十一点钟大家要走时,一双鞋子都没有了,全部被小偷偷走了,大家只好光脚回去,这是我亲眼看到的。

列子家里很多人来,门口外面的鞋子摆满了,他的群众基础就很大了。伯昏瞀人学养比他高一点,在道家近似于列子的老师,也等于好朋友。“伯昏瞀人北面而立”,面向北面站着,因为古代的礼貌这是恭敬。皇帝或者是长辈坐的就是面向南面,所以皇帝叫南面而王。中国古代老百姓的房子不可以正南,那是犯法的哦!只有皇宫可以坐北向正南;其次每个地方的衙门、政府机关,可以朝南;再其次各个庙子可以朝南。

这里提到伯昏瞀人“北面而立”,面向北对着列子家。“敦杖”,把手棍插在地上,“蹙之乎颐”,两颊叫做颐,人站在那里,把那个长的手棍支在两颊这个地方。“立有间”,在门口站了一下,“不言而出”,一句话也没有说,回头就走了。

宾者以告列子”,“宾者”是管宾客的,列子家里招呼客人的,像政府里的外交部、庙子里所谓的知客师啊,马上跟列子报告,说那位伯昏老师啊,看了一下,没有说话就走了。

列子一听这个情况,来不及穿鞋子,“提履徒跣”,拿着鞋光着脚就跑去追他。“暨乎门”,到了大门口,追到了,“问曰:先生既来,曾不废药乎”,这个“”字,后来就是“”字,是开发的发。过去古文写信,请你来谈一下,给我一番教训,就是请先生来“发药”,意思是说我有病,思想有问题,有一件事情解决不了,请你给我出个主意,等于有病吃你的药就好了,所以叫发药。列子说先生你既然来了,你应该教导我,有好的意见告诉我,使我的毛病改正。

恭维皆毒药 高处不胜寒

曰:“已矣。吾固告汝曰,人将保汝,果保汝矣。非汝能使人保汝,而汝不能使人无汝保也。而焉用之感也?感豫出异,且必有感也,摇而本身,又无谓也。与汝游者,莫汝告也。彼所小言,尽人毒也,莫觉莫悟,何相孰也。

曰:已矣,吾固告汝曰,人将保汝”,算了吧!我前面不是已经跟你讲过吗?我说你这样做人很对,避开了名誉、权位,不要钱,不要名,人品非常清高,人家会保你。“果保汝矣”,现在果然不出所料,有那么多的群众拥护你、捧你。下面两句话很重要,“非汝能使人保汝”,他说你要注意,并不是你能够使大家来捧你;“而汝不能使人无汝保也”,而是你无法使人不捧你。这就很高了,到了最高的境界。

现在的社会观念完全相反,现在大家都想求知名度,求知名度已经很不容易了,再要做到无名,不使人注意,也不受人捧,这是更难了。譬如宋代名诗人辛稼轩的词,“此身忘世浑容易,使世相忘自难”,人生到这个境界蛮痛苦的,忘掉别人,忘掉社会一切的关系,还容易做到,希望别人忘掉了自己,非常困难。别不会忘掉你,尤其到了圣诞节、过年,贺卡一大堆寄来。我很多年的经验,别人寄来了,不得已回一封,但是我很希望不要给我寄来了,晓得过年就算了。但是不可能,常常有贺卡寄来,要回贺卡就很头大,就有这个感觉。

《列子》这两句话也是这样,你没有办法使别人忘掉你、能够不捧你,那就是最高了。“而焉用之感也”,他说因此你用不着问我对你有什么意见,人与人之间是彼此互相的感应,很难讲。我用不着再说什么,你现在有名,在佛学来讲这是个大烦恼,是个拖累。“感豫出异”,人与人之间交游多了,认识多了,群众多了,是要出毛病的,至少生出烦恼。“且必有感也,摇而本身,又无谓也”,一个人成名,或者成功,或者有钱,或者有地位,或者有什么,你觉得群众跟你关系很多,面子上很风光,但是你本身精神生命的无谓消耗就太多了,是毫无道理。“与汝游者,莫汝告也”,可是一般来跟你做朋友的,不愿意告诉你,怕让你难过、刺激你。“彼所小言,尽人毒也”,所以你到了这个地位时,听到的都是恭维你的话,没有难听的话。这都是别人来整你的,毒害你,因为被捧惯了的人,自己觉得了不起。

等于你们年轻人,刚出去上讲台时,叫你一声老师,你站在那里两腿发抖;慢慢教书教久了,自己真以为是老师,其实师老都不如,哪里是老师!我当年在师大听到年轻学生亲口告诉我,那个人不过是“叫兽”,不是教授,是会叫的禽兽,年纪大的叫“老叫兽”,年纪轻的叫“小叫兽”。你看人与人之间,竟然是如此!

所以当面恭维的话都靠不住,你年纪大了,当了人家的爷爷,那个孙子回来,爷爷长、爷爷短,爷爷不免要拿一点钱出来给他。有一次我坐出租车,司机头发都白了,他说儿女都不错,都有地位了。他一天开五六个钟头,赚些钱,孙子一大堆,要买点东西给他们吃吃,跟儿子女儿拿钱多痛苦啊,还不如自己赚两个。我说有道理,这是人生的境界。

可想而知,人到了某个地位,所听到恭维的话不是真的,“彼所小言,尽人毒也”,都是毒药,但却使人忘掉自己的本色,真可怜!古人有两句话,“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古人所谓风流就是潇洒,唯有大英雄才真能本色,我就是我,我没有什么了不起,不管在哪个位子,不管上台下台,我还是我,保持本色。如果是真正的名士,学问好,他本身的言谈举止自然就有潇洒的风度气质,不是故意穿个夹克啊、牛仔裤啊,后面看起来很潇洒,那是假的,那是外形。

杨朱向老子求教

杨朱南之沛,老聃西游于秦,邀于郊,至梁而遇老子。老子中道仰天而叹曰:“始以汝为可教,今不可教也。”杨朱不答。至舍,进涫漱巾栉,脱履户外,膝行而前,曰:“向者夫子仰天而叹曰:‘始以汝为可教,今不可教。,弟子欲请夫子辞,行不闲,是以不敢。今夫子闲矣,请问其过。”老子曰:“而睢睢而盱盱而谁与居?大白若辱,盛德若不足。

这一段,也同道家修养绝对相关的。杨朱这个人,大家应该很熟,杨朱跟墨子二人是孟子的反对派,所以孟子说“天下之言不归于杨,则归于墨”。墨子和杨朱都出在道家,可是他们两派在中国文化诸子百家之中思想是相反的。墨子主张摩顶放踵以利天下,是天下为公的思想,所谓大同主义。近百年以来一般学者的考据很有意思,有些说墨子是一个印度和尚,因为他光头,不穿鞋子,面目黧黑,连皮肤都黑黑的。

相反的,杨朱是拔一毛而利天下而不为也,我们前面已经讲过《杨朱》这一篇,他有他的哲学思想,是绝对个人自由主义,我要自由,你也要自由,天下人各个都做到自私为己,则天下太平。可是人有时候也不肯自私,蛮慷慨的。但是说到真正慷慨,天下为公,却也做不到,因为想想还是自己更重要。

现在是说杨朱修道时,“南之沛”,向南方来,道家文化的老子、庄子都是南方的。沛是山东江苏交界处,沛国就是刘邦的故乡。杨朱想到南方来找老子老聃,“老聃西游于秦”,老子刚好到陕西那边去了,“邀于郊”,在半路上总算给他打听到了,“至梁而遇老子”,到了河南开封这一带二人碰面了。“老子中道仰天而叹曰:始以汝为可教,今不可教也”,老子一看到杨朱,就仰天叹口气,他说开始我以为你这个孩子啊,还可以传给你道,现在看来,你不行,无法教你,不能传你道。

杨朱不答”,大概在赶车啦,在当老师的驾驶,听了没有讲话。“至舍”,到了旅馆,“进涫漱巾栉”,杨朱赶快把牙刷、毛巾啊,都拿进去给老师,大概也泡了茶,都做完了,“脱履户外”,古代席地而坐,把鞋子脱了,摆在门口,“膝行而前曰”,在席子上跪着用膝盖头走。杨朱就问了,“向者夫子仰天而叹曰:始以为汝可教,今不可教”,刚刚你抬头望天感叹,说开始认为可以传我道,现在不可传,“弟子欲请夫子辞”,他说我很想请问老师原因。辞是讲话、语句,所以《辞海》就用这个辞,诗词是另一个“”字,不过现在写这个“”字,人家要把你改成“”字,这是中国文化颠倒了。“行不闲,是以不敢”,可是我们在路上,我要赶车没有空闲,老师也辛苦了,所以我没有问。“今夫子闲矣”,你现在有一点清闲的时间了,“请问其过”,请问我的错误在哪里?

老子曰:而睢睢”,老子说,我看你这个年轻人很傲慢,眼睛看到天上,“而盱盱”,有时候眼睛左右看,好像以为自己了不起,都是形容他那个形态。“而谁与居”,你准备把谁当做榜样?等于老师考你,平生最佩服的人是谁?要你填这个表。或者说你的目标是什么?“大白若辱,盛德若不足”,这几句话《老子》原文都有,这里是引用,我们讲《老子》时已经说过。现在再说一次,说一个人活在这个社会上,都想自己名声好,成就高,一路春风得意,但那是不可能的。一个真正有道的人,处在这个社会,常有很多的委屈、侮辱、痛苦,没有办法向人诉苦,只有自己挑起来。所以我也常告诉大家,有一副古人的对联很好,“十有九输天下事,百无一可意中人”,人生的境界,十次有九次是输的,满足的极少。找一个结婚的对象或做朋友的对象,能够真正使我们满意的,找不到。

还有两句话,“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人生的事,十次总有八九次是痛苦的、不如意的。但是心里的痛苦,能够找知己来谈谈的,不到十分之二三。所以不必求人安慰,因为他安慰你的话毫不相干,我吃了苦,很苦,他说吃点糖就好了,他也不晓得你苦在什么地方,这就是人生。尤其处理大事,更是如此,所以我现在发现,历史上受冤枉的人很多啦!现在以我的经验再来看历史,有些人盖棺还论定不了,死后把冤枉、痛苦带进棺材的人太多,所以历史太难懂了。

什么是大白若辱

老子的话,“大白若辱”,你自己真正要清白,不可能。我们举个例子,不讲政治、历史上的人物,因为牵涉太多很麻烦,不好讲。我们拿宗教来讲,你看耶稣,耶穌本身的成就不管如何,在当时的中东到欧洲,文化落后,不能跟我们东方来比的。在一千九百多年以前,那边什么都谈不上,而他这样出来传道教化人们,真是了不起。最后被钉上十字架,怎么办?一点办法都没有。所以不管如何我说他是很伟大的,他流出来的血是红的,跟我们流出来的血一样的红,那是痛苦。假使他修道成功了,流出来的血是白浆一样,身体不会有痛苦了,那是很高的工夫。他流的血虽然和普通人一样,他虽然很痛苦,但他没有怨天,没有怨人,他还说为世人赎罪,这就是“大白若辱”,担负了一切的痛苦烦恼,没有埋怨。这是一个例子。

那么孔子呢?在中国也是一样,活的时候遭遇种种困难,死后几千年,全国到处给他修孔庙,牛肉啊、冷猪头拿去拜他,这有什么用!孔子一生的遭遇虽然很痛苦,不过没有像耶稣那样被钉上十字架,这就是我们中国文化之伟大,不过有几次危险差点要了他的命。所以先知的人里,释迦牟尼比较好,但是他牺牲了帝王的位子,出家以后,沿街化缘,有一次还是空钵而回,没有人给。这些道理你懂了,就知道一个人伟大的成就是在自己,真正圣洁的人,活着时的遭遇都是痛苦烦恼,都是耻辱。

相反的修养就很多了。宋朝有个名宰相王旦,他是宋真宗时最有名的大臣。范仲淹你们知道吗?就是作《岳阳楼记》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王旦这位宰相还是他的前辈。宋真宗的时候,因为政治上一件事情王旦不同意,结果宋真宗夜里向他送了很多东西,等于送红包,他只好不说话。最后临死的时候他很后悔,吩咐家里的人给他剃了光头,穿了和尚衣埋葬,忏悔自己当时没有坚持反对那件事。他是所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有人请托他,他一概拒绝。他说你们不要找我呀,我只为国家找人才。到了后来才知道,那些被他拒绝的人,他都帮了忙,表面上他都拒绝,使人很难堪。也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是为国家提拔人才,不是为我私人培养群众,我私人用不着他们感谢。所以受恩天朝,我给他们官做是国家的职务呀!拜恩私室,背后到我家感谢我,那是私事。他做到大公无私,表面上对人很严厉,事实上他很温情。

另外一个宰相叫王曾,两个人作风一样,所以北宋的时候政权很了不起,高级干部这些人也了不起。有人问王曾,很多人在骂你,外面的人不了解你,等到死后才了解,已经迟了。他说你们不知道,一个人到了某一个位子时,完名美节何必一定要归于我呢?换句话说,我现在的地位已经到了宰相,全国人之上,还要什么好名声啊?把骂名归到我身上,好处归你们。这些只是大概的意思,说明“大白若辱,盛德若不足”,真正有道德有修养的人,看起来很窝囊,没有什么道德;如果还摆出一点有道的样子,已经非道德了,这是老子教训杨朱的话。

杨朱的转变

杨朱蹴然变容曰:“敬闻命矣。”其往也,舍者迎将家公执席,妻执巾栉。舍者避席,场者避灶。其反也,舍者与之争席矣。

杨朱一听,“蹴然”,本来跪在地上听老师教诲,立即挺正了,可是腿还跪在那里,“变容”,脸色一下也变了,听老师这么严重的教诲,“曰:敬闻命矣”,好!我懂了。

其往也,舍者迎将”,先前杨朱来找老师时,由北方到南方来,在路上,因为他的名气很大,马上有人出来迎接。“家公执席”,旅馆的老板、总经理啊,就把他的床铺整干净;“妻执巾栉”,老板娘出来拿手巾啊,打洗脸水;“舍者避席,炀者避灶”,有些人已经坐下来吃饭的,大家看到他一来,都站起来,很恭敬地让开;“炀者避灶”,烤火的人马上离开火炉让给他。“其反也”,他听了老子这一段教训以后,“舍者与之争席矣”,回来没有架子了,什么都没有,很普通,好像衣服也穿得破破烂烂的,到饭馆吃饭,大家看这个老头子,有人还跟他争座位。开始那么受欢迎,回来以后被人以平常人相待,他的道更高了。

这个故事只到这里,不作结论,也许结论是看哪一个境界高,哪样才是修道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