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者的基本信念》上篇: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记(32)


普能严净诸刹海,解脱一切众生海,
善能分别诸法海,能甚深入智慧海。

普能清净诸行海,圆满一切诸愿海,
亲近供养诸佛海,修行无倦经劫海。

(同学们如法唱诵)

这一段经文以“”来象征普贤行愿的深广浩大,难以限量。一提到海,大家应能当下生起那种宽阔无际、深不可测的庞伟意象。大海能容万物,大海不宿死尸。活的东西它留,死的不管什么,它一律给你浮上来,所以大海虽然总汇百川,无所不包,却是相当干净的。学佛之人万万不可缺乏这种大海般的胸襟气度,经云:“因地不真,果招迂曲”,诸位学佛,若是初发心之根本不够真切透澈,不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求菩提,那么要成就前面所讲的“神通力”。“大乘力”、“善业力”、“大慈力”、“胜福力”、“智慧力”、“威神力”等等不思议功德,你说可能吗?

所以跟随佛学要发大愿,起大勇猛精进心,如大海豁然磅礴,洋洋大观,“普能严净诸刹海”,以无比的魄力将自己的身心,里里外外,洗涤得一干二净,身口意三业纯净无染,晴空万里;甚至由一己身心之净,扩展遍及三千大千世界、无量微尘世界,亦皆清澄通澈,万德庄严。或许有人会说:题目这么大,现在我做不来。也好,那你就先从自己日常生活的琐事中下手,比如睡觉的床铺,将它整理得清清洁洁。井然有序,应该没问题吧!许多生活上被轻忽的不良习惯,稍用点心也可以很快纠正过来,从此起修,慢慢扩而充之,由浅至深,由粗到细,楔而不舍,如此,再沉重的业识与习气,并非不可转变。

这是属于事上渐修方面,在理上尚须当下配合慧观,不管任何处所,干净也好,肮脏也好;不管任何境遇,清闲也好,混乱也好,一切本来清净,顺境不足喜,逆境又何悲,更以合光同尘故,喜而不喜,悲而不悲,随顺世情,不动本际,这便是大乘定慧力与方便力的表现了。

像最近这几天,在家高高兴兴地要我做这做那,一下照相,一下更衣,然后一回站,一回坐,镁光灯闪个不停,眼睛都要睁不开了,接着要我笑就笑,要我盘腿就盘腿,任你们的喜欢去摆布,你说这是什么呢?这就是我最好的清净道场,一样同你们高高兴兴地玩在一起,其实也可说等于入定去了,就这么简单自然,就这么任运自在,谁都可以做到,而下手关键究竟在那里呢?前面一路下来的讲解早已说尽了,大家不妨再参究一下。如果说你一定非得找个好环境才能修道成道,那么这是环境的功德,你的作为又何足“”哉!

佛法的目的就在解脱,不但自己解脱,也要一切众生解脱。如何解脱?不必如此这般费那么多的劲,当下便解脱了嘛!“即今放下即放下,欲待了时无了时”,说放下同时便放下。一个放下,一切放下,又有谁缚了你、解了你?这即做到“解脱一切众生海”了。

再来,“善能分别诸法海,能甚深入智慧海”,一切法皆是佛法,善法恶法、正法邪法都要彻彻底底地弄清楚,紧要处在于“善能分别一切法,于第一义而不动”,不要一听是邪魔外道之法,便吓得全身颤抖,脸色苍白,也不要修了老半天还不知道自己玩的是旁门左道。修行亟需审辨拣择所修法门的智慧,脑筋清楚,不但魔法迷惑不了你,正法也不至于成了你的执着。若以为外道不对,不可学也不用知道,那是你小气没智慧,连外道那一套都无法洞察,还学个什么佛呢?本师释迦牟尼佛对一切外道的理论与实际是了若指掌的,正因他看清各种似是而非的生命观、宇宙观,不为纷纭的万法所迷惑,所以才配称为佛--觉者。这便是智慧无上的成就,即是“能甚深入智慧海”。

然而智慧要修成,非得功德的圆满与之配合不可,不但须彻底地诸恶莫作,更应纤毫不漏地众善奉行,发大心,行大愿,百千万劫锲而不舍,虽做种种利生事业,内心清净毫无所着。所以接下来两句提到“普能清净诸行海,圆满一切诸愿海”,这又再次强调普贤行愿的主题。大家看看,佛的婆心深切实在无以复加,处处设法为我们拈出学佛的真义,怕我们疏忽了这条成就究竟菩提的坦荡大道,你们许多人总喜欢标榜自己走的是大乘佛法的路子,果真如此吗?再来“亲近供养诸佛海,修行无倦经劫海”,前面讲“常随佛学”一项已有说明,你们做到了吗?(同学们答:没有)当然没有。勇猛精进最需长远心,即便历尽沧桑,经过无量微尘的不可说劫数,此心不变,此愿不变,下地狱也好,上天堂也好,贫贱也好,富贵也好,不变就是不变,这便称得上“金刚菩提种”,货真价实如假包换的大乘行者。请再接诵下面经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