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南华》《庄子諵譁》(2017版)第四章 人世间(08)


笨的好人 聪明的坏人

且昔者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是皆修其身以下伛拊人之民,以下拂其上者也,故其君因其修以挤之,是好名者也。

他说,历史上的经验,从前夏朝的暴君桀,杀了他的忠臣关龙逢,因为这个臣子太忠了,夏桀这个暴君受不了,所以把他杀了。殷朝的暴君纣王杀掉王子比干,比干还是他的叔父呢!这两人是古代有名的忠臣,历史上称他们为大忠臣,圣人。为什么他们会被杀呢?忠臣反而保不住性命!就因为他们“修其身以下伛拊人之民,以下拂其上者也”。他说,他们讲学问道德都好得很,对部下也爱护,对老百姓也好,但是对下面好,就违反了上面的意见,结果他这一条命就送掉了。这个是因为不通达人情世故,只晓得做好的一面,忽略了另一方面的想法。

故其君”,夏桀与商纣这两个暴君,“因其修以挤之”,既然你自己认为讲究道德,我就拿道德来整掉你。这种人“是好名者也”,好什么名呢?愿意为道德而死。古代很多忠臣是这个思想,认为死不要紧,我要在历史上留名,这就是好名者也,不是真的道德。譬如纣王,杀他的叔叔比干,纣王当然很坏,但也是很聪明的人啊!中国外国一样,凡是坏的领袖,都是第一等聪明人。历史上记载,纣王的武功不得了,九条牛他用一只手都可以挡开,又聪明,文武都好,什么都懂。

你要晓得,第一流的坏人,就是因为聪明过度,但没有道德的修养,结果就变成坏人了。所以世界上的人性很怪的,聪明跟坏,聪明跟滑头,都是不隔一纸的;老实跟笨也是一样。如果老实而不笨,聪明而不滑头,那就是圣人。王子比干是忠臣,他对纣王说,这样不可以,那样也不好,纣王听得很烦了,就说叔父啊,你这样子好像是圣人,我听说普通人的心只有七个窍,古人讲圣人的心有九个窍,你既然是圣人,把你的心拿出来看看吧!就这样把比干杀掉了。这就是“因其修”,你认为你讲道德,他就拿道德来打击你。古代历史上的例子很多,常常有皇帝发脾气说,你想当忠臣啊!好,我就成全你,就把他杀掉了。庄子说这个原因“是好名者也”,还是不懂人生,不懂世界上的人常常是为了这个“名义”,这个“”,也不一定是指好名誉的名;包含“”的一个观念,认为这样就是正,那样就是不正,不正就是歪,这些人都是为了这个“名义”的观念而死。

昔者尧攻丛枝、胥、敖,禹攻有扈,国为虚厉,身为刑戮,其用兵不止,其求实无已,是皆求名实者也。而独不闻之乎?名实者,圣人之所不能胜也,而况若乎!虽然,若必有以也,尝以语我来!

昔者尧攻丛枝、胥、敖”,这几个是小民族小国家,据说尧曾经出兵打过他们。“禹攻有扈”,有扈也是个小国家小民族,夏禹的是大国。他说,历史上的经验,圣人皇帝尧跟禹,他两个总是好的吧!可是圣人的皇帝也曾经用过兵,换句话说,也打过别人,也侵略过别的小民族。发动战争有什么好处呢?“国为虚厉”,国家打穷了;“身为刑戮”,一般人死得很多,虽然皇帝本身没有危险。“其用兵不止”,结果国家出兵战争不止,为了什么?“其求实无已”,因为他要实现一个观念,要达到天下归一的这个理想。“是皆求名实者也”,这都是为观念所蒙蔽,思想所蒙蔽。“而独不闻之乎?”孔子告诉颜回说,这些历史的经验,你难道不懂吗?

名实者”,天地间的道理,一个观念,是非善恶,就是名,名就是名理,名理就是逻辑。“”就是实际的成果,所以“名实者,圣人之所不能胜也”,历史上的圣君贤相,都不能做到完全合乎道德的标准,“而况若乎!”他说,颜回啊,何况是你呢!这就是孔子教训颜回的一段话,把他骂得大概昏头昏脑的。不过呢!孔子会做老师,骂了以后,还要安抚一下。“虽然,若必有以也”,但是,你既然有勇气想去纠正人家,你一定有你的道理。

尝以语我来”,把你的意见告诉我,究竟你有什么想法?这一段孔子骂颜回的道理,都是人生普通的道理,也是做人的道理。现在他对颜回说,你既然有勇气这样做,你一定有理想啦!你把你的计划报告来,我听听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