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南华》《庄子諵譁》(2017版)第六章 大宗师(08)


用兵的原则

庄子所讲的《大宗师》,照我们的观念来说,是先有出世的成就,就是普通观念所谓得道了。一个人能够得道,就是内圣成功了,庄子把得道的工夫、境界都说了;然后内圣以后外王。并不是说得道的人同这个世界没有关系,只有真正得道的人,才是圣人,才够得上是个大宗师,然后入世用世,所谓用世之道。

讲到用世,与《庄子》内七篇和外篇、杂篇等等,都有很大的关系。《庄子》这一本书,代表了道家,普通都讲老庄,又称为黄老;“”就是黄帝,“”就是老子做代表,包括庄子。所谓黄老之道,包括了兵家、法家、谋略家,乃至诸子百家,渊源都出自黄老。在黄老的立场来讲,也认为儒家及诸子百家,都渊源于黄老。“”并不是单指老子《道德经》,它包括了全部中国文化的道。

事实上,历史上国家有问题的时候,拨乱反正都是靠道家;天下治平的时候才用儒家。一般学者研究认为,孔孟之道的儒家,秦汉以后被帝王们利用,作为统治的权术。表面上看起来,这些学者们的话有些过分;事实上秦汉以后的儒家,唯一的谋生就是做官;这一个做官的风气,影响了中国三千年的教育,成为非常有问题的教育。

首先的问题是教育观念,习惯性的重男轻女,因此人人都希望能够生儿子,而且望子成龙。什么方法可以望子成龙呢?“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只有读书。读书可以做官,做官可以发财,

这样一连串的观念就下来了。在座的诸位朋友,包括我们在内,开始的思想里头,尽管有忠君爱国的观念,大帽子的口号;事实上,开始读书,还是想升官发财,儒家就是如此。

历史上真正不同的人物,倒是道家;道家并不一定是打坐修道,而是包括全部文化天文地理等在内。那么道家用以拨乱反正的是什么呢?影响最大的是《庄子》这部书,大家平常都忽视了它,后来所谓谋国之道,军事思想,谋略的思想等等,都出于《庄子》。下面这一段,庄子讲外用之学,首先以军事哲学为基础。

故圣人之用兵也,亡国而不失人心;利泽施乎万世,不为爱人。故乐通物,非圣人也;有亲,非仁也;天时,非贤也;利害不通,非君子也;行名失己,非士也;亡身不真,非役人也。

所谓大宗师得道的人,假使来处世,对历史国家天下有所贡献,首先提出用兵的道理,这一句话在中国文化上,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历代喜欢谈兵的是道家人士,所以军事哲学思想、谋略学,都出于道家;后代所标榜的神仙们,没有不喜欢谈兵的。如道家的代表作《淮南子》、《抱朴子》,以及多数道家的大著作里,都附有兵法,以及政治的所谓权术一类的东西。

所以我们可以得一个结论,道家喜欢谈兵论兵,尤其是那些神仙们,更喜欢论兵,这在文化史上看起来,倒是很奇怪的。唯有代表儒家的孔孟之道,不大喜欢谈兵,甚至于避免谈兵。因此历代历史的转变,谈兵用兵与政治策略的变动,都与道家有密切的关系。这里庄子干脆就提出来,“故圣人之用兵也,亡国而不失人心”。

这一句话不要念错了,并不是把自己国家亡了;是把人家的国家亡了的。不管你是侵略也好,“吊民伐罪”也好,亡了别人的国家,别人还要感谢,这个很难了。不管后人的怀疑如何,汤武革命,确实是使别人亡国,但最后万民恭维,还得到亡国人民的爱戴,做到了“亡国而不失人心”。

他说得道的人用兵,为什么会得到如此的结果呢?因为“利泽施乎万世,不为爱人”。这些文字看起来很顺,逻辑观念都是相反的;就是说得道的圣人用兵,亡他人之国,而被亡的国家,反而个个爱戴,个个拥护。原因就是,得道人用兵,不是为个人私欲,不是为侵略人家,而是为万民的利益。拿现在的话说,就是为人民造福利;这一种福利,不是我们现在的福利观念,是“利泽施乎万世”,这一点我们年轻同学更要注意。

讲中国文化,刚才我们批评读书为了做官,我们从小就要背《朱子治家格言》,这几乎是每个国民必读的。其中有:“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因为观念太深了,一辈子都受它的影响。过去知识分子读书人做官,任何的政策举动,都有一个很严重的观念,就是看政策是否有百年以上的效果;所谓国家百年大计,不是只顾目前。第二个最重重的观念,在个人方面,不能在历史上留下污点,而使子孙永远无法抬头。一般人的观念,岳飞是忠臣,秦桧是奸臣,清朝的时候,有一位秦姓诗人到过杭州西湖岳坟,在他的诗中有一句,“我到坟前愧姓秦”,因为历史上秦桧实在太丢人了。这种观念哪里来的呢?就是中国教育几千年的习惯,“为官心存君国”。这两种观念,在今天我们文化思想里,好像非常淡了,这是我们文化的悲哀,或者耻辱,或者是问题,必须重新检讨。所以讲文化复兴,中国文化究竟讲什么,这是问题。

看庄子所讲,亡人家的国家,而不失人心,因为他的利泽施乎万世,是千秋万代所仰慕的。“不为爱人”,并不是只为一点爱或仁慈的口号,也不会为爱某一个地区的人;换句话说,圣人所做的不为爱人,而是利泽施乎万世,不为时间空间所限制。这是“圣人之用兵,亡国而不失人心”一个总结论。《大宗师》所谓得道的圣人,是由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