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参同契》第29-03讲 找不到的东西


我们大家学道,搞了半天,就是想修出来这个东西,但它永远出不来。下面八个字,“视之不见,近而易求”,一般修道的人,都在找这么一个东西。讲了一句明心见性,又去找明心,又去找见性,讲一个道就去找道。如果你去寻找它,那离道已经很远了,所以你看不见听不见。“近而易求”,道就在你那里,不是外面,不是佛菩萨给我们,也不是神仙、上帝给我们。老实讲,上帝、菩萨、神仙,还是靠我们捧出来的,我们本身每一个人都是仙佛,每一个人都能够成为天帝,只是自己把这个生命的本来忘记了,所以说 “视之不见,近而易求”。

我们小时候背的《三字经》,“性相近,习相远”,这两句话是从孔子《论语》上“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来的。哲学家研究了半天,从唯物的哲学去找,从唯心的哲学去找,从宗教上去找,想找出来人性和宇宙万有本性是什么东西,究竟在哪里?在我们中国,原来儒道不分家时的原始文化,不考虑这个,因为心物是一元的,“”也是它变出来的,“”也用不着在枝节上找。

那么“”在哪里?“性相近也”,这个本性就在这里,非常近,近到在眼睛前面,因为太近就看不见了。“习相远也”,你拿后天的习性、习气来找自己的本性,越找越远。本性是本来清净安详的,可是人忘记了清净安详的本来,偏要向外去找。人的习气发展越久,距离就越远了。孔子这两句话,实际只有四个字,其他都是陪衬的,因为古文要朗诵,念出来必须要拉长声,实际上“性近习远”四个字就够了。

自性在哪里?就在你这里,不要另外去找,它很浅近的。我们一般人总是把这个道当成高远的,那是错误的。禅宗祖师经常骂人“高推圣境”,学佛修道,把圣人的境界估计得太高了;自己的修养,已经到达那个边缘,不敢承认,信心不够。自己想,哪有那么容易呀!释迦牟尼佛还修了十二年,吕纯阳也搞了一辈子呢!所以高推圣境也是毛病。实际上,道是非常平凡的东西,所以我常说世界上最高深的学问,就在最平凡的道理里头;最平凡的地方,就是最高深的地方。一般人知识越高,学问越好,越爱向不平凡处去找平凡的道。所以说“视之不见,近而易求”。

这一段朱云阳祖师的批注也非常好,希望诸位回去能够研究,不研究太可惜了。我们现在不妨帮忙大家,带着诸位看一遍。“此节,言炼己之初基也。首卷御政诸章,但敷陈乾坤坎离,造化法象”,他前面只讲宇宙生命的大法则,“到此,方直指炼己工夫”,到了这一章直接告诉你,我们怎么样修道,“示人以入手处”,告诉我们怎么样人门。“吕祖云,七返还丹在人,先须炼己待时”,他引证唐朝神仙吕纯阳祖师讲的“七返”,修道是“七返九还”。这个七返与《楞严经》的“七处征心,八还辨见”是同一道理。吕纯阳说,这个道不向外走,炼丹修道的七返九还工夫,就在我们自己。“先须炼己待时”,这个基础打好了,“待时”,还要等一段时间才成。

再引述宋朝这位张神仙,“张紫阳云,若要修成九转,先须炼己持心。炼己,即养己也。”在汉代的时候,道家学术叫“养己”,唐宋以后更现实一点变成“炼己”。什么是我的自“”呢?“己即离中己土,为性根之所寄”,离是卦名,己土是天干,这是本性。“离中己土”在人体就是中宫,中宫我们也讲过的,等于胃的这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