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兰亭集序


【题解】 这篇序文记述了东晋文坛的兰亭雅集。 全文集记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文笔清新自然,感情真挚隽永。 文章超越了汉魏文人单纯哀叹人生短暂的旧套,表现了一种在有限的人生中体味宇宙的旷达,和在无限的宇宙中反观人生的悲凉所交织起来的复杂情绪,而这种情绪才使得它 “苍凉感叹之中自有无穷逸趣” 。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琅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家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是东晋最大的世家子弟,曾任江州剌吏、会稽内史、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晚年称病辞官,放情山水。 他是东晋出色的文学家,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所书《兰亭集序》,笔势如游龙惊凤,被誉为 “行书之祖” 。

【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曾不知老之将至 一作:不知老之将至)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译文】

永和九年,正值癸丑。暮春三月初,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举行修禊活动。众多名流贤士都到齐了,老少济济一堂。这地方山岭高峻,林木繁茂,翠竹挺拔,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水,掩映环绕着两旁的景物,引溪水作为漂流酒杯的曲折水道,大家依次坐在水侧,即使没有琴、瑟、箫、笛等管弦合奏的盛况,只是一杯酒一首诗,也足以令人畅叙内心情怀。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习习,温馨舒畅。抬头观览宇宙的浩大,俯身考察众多物类的兴盛繁茂,借以纵目游赏,舒展胸襟,足可以尽情享受耳目视听的欢娱,实在是快乐啊。

人们相互交往,俯仰之间就度过了一生,有的人倾吐内心的感悟,与朋友在一室之内促膝倾谈;有的人则在爱好的事物上寄托志趣,纵情狂放地外出游观。虽然他们或内或外的取舍千差万别,沉静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遇到可喜的事情,自己暂有所得,感到欣喜万分自我满足时,竟然忘记衰老即将要到来。等到对已获取的事物感到厌倦,情怀就随着事物的变迁而变化,又不免会引发无限的感慨!以前所得到的欢欣,顷刻之间就成为历史的陈迹,对此尚且不能不为之感慨万端,更何况寿命的长短取决于造化天定,最终要归结于穷尽呢!古人说:“死生也是一件大事啊。”这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

每次看到前人所发感慨的缘由,像一张符契那样相合,没有不对着前人的文章感叹悲伤,心里也不能释然愉悦。本来就知道把死和生混为一谈是虚伪荒诞的,把长寿与夭亡等量齐观是荒谬虚妄的,后人看待今人,就像今人看待前人,这是多么可悲啊!所以要一一列出到会者的姓名,抄录他们的诗篇。尽管时代有别,世事变化,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动因,其情致是相同的。后代的读者,也将会对这些诗篇有所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