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讳辩

作者:韩愈

【题解】 李贺的父亲名晋肃,“晋”与“进士”的“进”同音,因此照当时礼法,李贺应该避讳,不能参加进士科考试。韩愈愤然而起,为声援李贺支持他去参加考试而做了这篇谈论避讳问题的文章。文章为了说明避讳之类的议论是十分荒谬的,引经据典,层层设问,雄辩滔滔,颇有说服力。

【原文】

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听者不察也,和而唱之,同然一辞。皇甫湜曰:“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愈曰:“然。”

律曰:“二名不偏讳。”释之者曰:“谓若言‘征’不称‘在’,言‘在’不称‘征’是也。”律曰:“不讳嫌名。”释之者曰:“谓若‘禹’与‘雨’、‘丘’与‘蓲’之类是也。”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为犯嫌名律乎?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讳二名,《春秋》不讥不讳嫌名,康王钊之孙,实为昭王。曾参之父名晳,曾子不讳昔。周之时有骐期,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将讳其嫌遂讳其姓乎?将不讳其嫌者乎?汉讳武帝名彻为通,不闻又讳车辙之辙为某字也;讳吕后名雉为野鸡,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今上章及诏,不闻讳浒、势、秉、机也。惟宦官宫妾,乃不敢言谕及机,以为触犯。士君子言语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

凡事父母,得如曾参,可以无讥矣;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今世之士,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则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夫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胜周公孔子曾参,乃比于宦者宫妾,则是宦者宫妾之孝于其亲,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邪?

【译文】

我给李贺写信,劝他参加进士科的考试。李贺去参加进士科考试应该能考中,和他争名的人就来攻击他,说:“李贺的父亲名叫晋肃,李贺不参加进士科考试才对,劝他应考的人是不对的。”听这话的人没有仔细想,就随声附和,众口一词。皇甫湜劝我说:“如果不把这事说清楚,你跟李贺都会获罪的。”我说:“是这样。”

《礼记》说:“两个字的名字只避讳其中一个字。”解释的人说:“就好比说‘徵’字就不说‘在’字、说‘在’字就不说‘徵’字一样。”《礼记》又说:“不避讳声音相近的字。”解释的人说:“就好比说‘禹’和‘雨’、‘丘’和‘’这类字一样。”如今李贺父亲的名为晋肃,李贺应进士科考试,是犯了两个字的名字只避讳其中一个字的规定呢?还是犯了不避讳声音相近的字的规定?父亲名叫“晋肃”,儿子就不能参加进士科考试。如果父亲的名字叫“仁”,儿子难道就不能做人了吗?

避讳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制定礼法制度来教导天下百姓的,难道不是周公、孔子吗?周公作诗没有避讳,孔子只避讳两个字的名字中的一个字,《春秋》也不讥讽那些不避讳声音相近的字。周康王名钊,他孙子的谥号就是昭王。曾参父亲的名字是皙,曾子也不避讳“昔”字。周朝有个人名叫骐期,汉朝有个人名叫杜度,他们的儿子应该怎么避讳呢?是避讳声音相近的字而改姓呢?还是不避讳声音相近的字?汉朝避讳武帝的名,就改“彻”为“通”,没听说又改“车辙”的“辙”为别的什么字;避讳吕后的名,就改“雉”为“野鸡”,没听说又把“治天下”的“治”改为别的什么字。现在上奏章和下诏书,也没听说避讳“浒”、“势”、“秉”、“机”这些字。只有宦官和宫女,才不敢说“谕”字和“机”字,认为说了就触犯了皇上。君子著书做事,应该遵守什么礼法呢?从经典上考察,与规定相对照,拿国家典章来核对,李贺参加进士科考试是可以呢?还是不可以?

大凡事奉父母,能像曾参那样,就没什么可以指责的。做人能像周公、孔子那样,也可以说是到极点了。现在的读书人不努力学习曾参、周公、孔子的品行,但是避讳亲长的名字却要超过曾参、周公、孔子,由此可见他们的糊涂。那周公、孔子、曾参,最终是不可能超过的,在避讳上超过周公、孔子、曾参,那是把自己等同于宦官、宫女了。那么反而是宦官、宫女孝顺父母,倒比周公、孔子、曾参他们还好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