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袁州州学记


【题解】 本文详细记叙了袁州(今江西宜春)州学在官绅士民各方的合力协作下,最终得以建成的过程,尤其是借建成后的祭礼上李觏[gòu]自己的讲话,表达了儒学对于维系人心,辅助政治,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重要功能,勉励各位学生树立经国济民大志,勿贪图眼前小利。 文章结构清晰,意旨明确,此后的南宋和元代,出现了一大批类似的建立州学县学的记文,而此文堪为代表。

作者李觏(1009--1059),字泰伯,建昌南坡(今属江西)人,屡试不第,遂以传道授徒自任,在后世总结出的北宋儒学传承体系中具有相当地位,世称旴江先生,有《旴江集》传世。 李觏在学术方面贡献突出,在文学创作上主张经世致用,其文也大多与弘扬教化,育人传道有关。

【原文】

皇帝二十有三年,制诏州县立学。惟时守令,有哲有愚。有屈力殚虑,祗顺德意;有假官借师,苟具文书。或连数城,亡诵弦声。倡而不和,教尼不行。

三十有二年,范阳祖君无泽知袁州。始至,进诸生,知学宫阙状。大惧人材放失,儒效阔疏,亡以称上意旨。通判颍川陈君侁,闻而是之,议以克合。相旧夫子庙,狭隘不足改为,乃营治之东。厥土燥刚,厥位面阳,厥材孔良。殿堂门庑,黝垩丹漆,举以法。故生师有舍,庖廪有次。百尔器备,并手偕作。工善吏勤,晨夜展力,越明年成。

舍菜且有日,盱江李觏谂于众曰:“惟四代之学,考诸经可见已。秦以山西鏖六国,欲帝万世,刘氏一呼,而关门不守,武夫健将,卖降恐后,何耶?诗书之道废,人惟见利而不闻义焉耳。孝武乘丰富,世祖出戎行,皆孳孳学术。俗化之厚,延于灵、献。草茅危言者,折首而不悔;功烈震主者,闻命而释兵;群雄相视,不敢去臣位,尚数十年。教道之结人心如此。今代遭圣神,尔袁得贤君,俾尔由庠序,践古人之迹。天下治,则谭礼乐以陶吾民:一有不幸,尤当仗大节,为臣死忠,为子死孝。使人有所赖,且有所法。是睢朝家教学之意。若其弄笔墨以徼利达而已,岂徒二三子之羞,抑亦为国者之忧。”

此年实至和甲午,夏某月甲子记。

【译文】

宋仁宗皇帝继位二十三年时,颁下诏书,命令每州每县都要设立学校。当时的州县长官,有的贤能,有的昏昧,有人尽心竭力,恭敬地顺从皇帝的旨意;有人却徒有教官学师之名,随便写个奉诏文书敷衍塞责。以致有些地区一连几座城邑,都听不到读书的声音。皇帝倡导而地方官却不应和,教化受到阻碍而不能推行。

宋仁宗继位的第三十二年,范阳人祖无泽出任袁州知州。他刚上任,就召见当地儒生,了解到州里学宫残阙破败的情况,非常担心长此以往会使人才散失,儒学的功效也日渐削弱,不符合皇帝的旨意。本州通判颍川人陈侁听说后,很赞同祖无泽的见解,两人讨论后意见很一致。他们看到旧的夫子庙地方狭窄,无法改建学宫,于是就在知府衙门的东面营造新的学宫。那里的土地干燥坚硬,地势向阳,使用的材料也很精良。学宫的殿堂、大门、走廊,涂上淡青色的粉和红色的漆,都按照前代的法度。因为这样,儒生和老师都有了自己的屋舍,厨房和库房也都排列齐整。各种器具都准备齐全,大家便协力破土动工兴建学宫。由于工匠技艺娴熟,官吏督促勤快,白天黑夜不停地施工,过了一年学宫便建成了。

学宫开学祭祀孔子的日子已经选定,旴江人李觏劝勉大家说:虞、夏、商、周四代兴建学校的事,只要考查一下经书就可以知道了。秦国凭借崤山以西的实力,与关东六国激烈战斗,原想万代称帝。可是,刘邦率领军队振臂一呼,函谷关的关门便守不住,秦国的许多武臣勇将,都争着献关投降,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秦国废弃了《诗》、《书》的道理,使得人们只贪图私利却不顾仁义道德。汉武帝刘彻在国富民安的时代登基,汉光武帝刘秀出身在军队里,他们都认真地提倡学术,不倦地推行儒道。汉朝风俗教化淳厚,一直延续到汉灵帝、汉献帝的时代。当时,那些身处草莽而敢直言进谏的人,即使杀头也不悔恨;那些功绩显赫、威震天下的将领,一听到皇帝的命令就交出兵权。到了汉末群雄相争,谁也不敢称帝,这种政治局面尚且维持了数十年。儒家教化道德能维系人心的威力竟然如此巨大。如今有幸遇到了圣明的皇帝,你们袁州地方又得到这样一位贤明的长官,使你们能够通过学校的教诲追随古代圣贤的踪迹。天下安定的时候,要传授礼乐,陶冶百姓的情操;一旦遇到社会动荡,那就更应该依靠道义节操,作为臣子,为朝廷效忠而献身,作为儿子,为尽孝而死。要使百姓有所信奉,有所效法,这便是朝廷和家庭重视教化的根本用意。假使有人舞文弄墨只是为了谋取功名富贵,这难道仅仅是你们的羞耻吗?同样也是治理国家的人所忧虑的。